车行在秦岭深处柞水县,绿水青山的牛背梁、田园乡村的朱家湾,勾勒出一幅幅全域旅游的山水画。
近年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动力,积极探寻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的有效契合点,以旅游业统筹引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全域联动、产业联接、景区联带、入股联营”的 “四联”模式,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旅游富民、旅游强县的新路子。
旅游+扶贫 依托景区村民吃上“旅游饭”
从空中俯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巍峨蜿蜒,一分南北。绿水青山不但孕育了稀有的动植物,还成为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
终南山寨杨传红的豆腐坊。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贫困户老杨卖豆腐脱贫了!49岁的杨传红是陕西省柞水县红岩寺村二组贫困户。
2019年2月,他在帮扶单位的对接下,开了一家豆腐坊,成为了终南山寨景区的商铺老板。
“以前在工地打工,收入不多还经常被拖欠工资,景区不但提供了免费培训,商铺租金都免了。”老杨告诉记者。
随着景区越来越火,如今他也尝到了“旅游饭”,他经营的豆腐坊也成了景区的网红店。“现在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卖豆腐去年一年收入超过8万元,今年预计超过15万哩。”老杨笑得合不拢嘴。
老杨所说的终南山寨景区紧邻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柞水县做大做强全域旅游的尝试。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是秦岭国家中央公园核心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温暖湿润的生态环境,繁衍出复杂多样的植被群落,负氧离子每立方米达5万个以上,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5天以上,有着“天然氧吧”“城市之肺”的美誉。
牛背梁葫芦峡。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的主峰牛背梁,海拔2802米,为秦岭东段最高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的栖息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而得名。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一级保护动物豹、林麝等2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太白红杉、连香树、水曲柳和野大豆等4种,省级保护植物28种,被誉为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中国森林氧吧”。
依托旅游资源,像老杨这样吃到旅游饭的农户还有很多。以前上山伐木捕猎,现在下山办农家乐,如今,牛背梁脚下的村民不仅吃上了“旅游饭”,还尝到了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的红利。
“目前有300多户农户办起农家乐,每户年均收入20多万元。群众尝到了好生态带来的甜头,珍爱并守护绿水青山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柞水县文旅局副局长孟如意介绍。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溪流瀑布密布。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柞水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连接秦楚驿道的古道岭、柞水溶洞、凤凰古镇、洞天福地、木耳小镇、朱家湾村等历史文化景区。目前,柞水县已成为陕西省旅游示范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每年吸引上千万游人来此观山听水怡情、休闲养生度假。
凤凰古镇。当地供图
据统计,柞水县2019年实现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8.8亿,分别同比增长12.13%、18.14%。如今旅游产业已带动3500余户贫困户、11000余人实现稳定增收。
“四联”模式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朱家湾村。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现在办起了农家乐,光这一项,一年纯收入6万多元,吃穿不愁了。”家住柞水县朱家湾村二组的农家乐业主柳太青说。
柳太青一家2014年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媳妇种了三亩地,我还在外打工,除去一家老小吃穿用度,两个女儿上学,一年下来也挣不到5000元。”回想起以往的日子,柳太青说。
柳太青一家。当地供图
看到柳太青家里的光景,县镇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里扶持发展民宿、农家乐,柳太青两夫妻勤劳,自然成为了首扶对象。技能培训、贴息贷款、奖励资金......一系列政策全部到位。2016年,女儿考上了大学那年,农家乐也跟着开起来了,随着村上美丽乡村建设和配套设施健全,农家乐生意也渐渐火起来,最忙的时候,还要请两个打杂的人。
走进朱家湾村,茅草门楼,篱笆围墙,小桥流水,一幅陕南特色民居在绿水青山间铺开。
朱家湾村是柞水县第一批整村推进农家乐经营的试点村,2010年以来就依托牛背梁景区开办农家乐,2015年以花锦园、云林小屋为代表的高端民宿,对传统农家乐进行转型升级,同时引进了97号驿站等北美风格鲜明的乡村民宿和乡村客栈。
2017年,朱家湾村又引入惠达公司整体打造阳坡院子民宿集群,建设了13座高端主题民宿。实现了从农家乐到客栈到民宿的三级跳。目前全县建成和在建民宿近50余家,年实现综合收入2亿多元,带动300多贫困人口从事旅游服务,旅游带动效果明显。
朱家湾农家乐集群。当地供图
这正是柞水县“全域联动、产业联接、景区联带、入股联营”“四联”模式探寻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的契合点的完美实践。
“旅游+”赋能脱贫攻坚
丈夫因一次意外瘫痪常年卧床,孩子又要读书。
看到村里修建了很多停车场、道路两侧栽种了漂亮的花草苗木,河对岸的民宿引来了一波又一波游客,同样是贫困户的朱家湾村二组村民王贤凤决定拼一把,要让穷家变模样。
扶贫贷款5万元,问亲戚又借了3万元,装修了房子,买了桌椅板凳,王贤凤跟着办起了农家乐。政府免费为他家搭建了遮阳亭,提供技术指导,王贤凤的农家乐生意一天比一天好,2019年,王贤凤农家创收5万元。
“客源我不操心,我有招牌菜,那就是我炒的‘柞水三宝’——木耳香菇炒板栗,叫人吃了忘不了!”王贤凤说。
终南山寨景区。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柞水县通过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就地解决就业人数近2万人,人均旅游收入1.74万元。开发4大系列200余种旅游商品,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众开设销售门店70多家。成立了农产品配送中心,与8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家宾馆、饭店、商场等签订供货协议,解决贫困户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开展各类农家乐培训、文明礼仪等培训7场次400余人,为贫困户补助发展奖补资金近8万元,发展农家乐、民宿400余家。
在贫困村开展旅游技能培训。当地供图
“把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柞水县确立了“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工作推进机制。
近年来,柞水县整合各类资金5.8亿元,把全县81个村(社区)建成了风格各异的美丽村落,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贫困户生产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已建成国家最美休闲乡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国家乡村游模范村1个,乡村游示范村9个,乡村游已成为全域旅游的新引擎。
“将移民搬迁点建在小镇,让贫困群众搬进景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依托特色小镇增收脱贫。”柞水县文旅局副局长凌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