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任意丢,污水肆意流,臭味随处飘,蚊蝇满天飞”,曾是西盟县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乡村成为了不少人想要逃离的地方。
“十三五”以来,伴随着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质改造等多项措施共同发力,西盟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蜕变: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乡间道路干净整洁,漫步村间田头,移步换景的美丽乡村让西盟佤山的各族群众喜开颜笑。
“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看,手一按,‘哗’的一声就干净了。”指着改造一新的厕所,家住西盟县岳宋乡曼亨村十三组的岩川高兴地和记者说。走进他家,旱厕改造早已完工,改造后的厕所里,防滑瓷砖铺地,乳胶漆刷墙,进门洗手台、洗浴喷头一应俱全,整个厕所干净整洁。而谈起以前的旱厕,岩川有着满满的辛酸史。
“以前的厕所就是几块木板拼凑,一个坑,一块布当门,用着不方便,住着也不舒服,房子周围每天都臭烘烘的,尤其是夏天的时候,臭气熏天,蝇蚊乱飞,被蚊子叮咬也害怕它携带的一些传染病。”岩川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厕是“细胞工程”,也是头等大事。2018年以来,西盟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让农村厕所卫生大改观。全县7个乡(镇)镇区旱厕全消除,并达到有2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全县36个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均达到有1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全覆盖。目前,全县已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改建10720座。
“同时我们通过组织乡村逐户摸底排查,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农户房屋构造实际情况,以‘单坑户外集中化粪池改厕’模式,统一把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让资源有效利用,为农作物提供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同时环境污染状况也得到有效治理。”西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岩吾相。
小厕所连着大幸福。如今,一座座宽敞、干净、明亮的厕所出现在各个村子里,改善着百姓如厕环境,为乡村“提面子,增颜值”。“现在我家的厕所可好用了,水一冲,干干净净的。”说起改厕带来的好处,岳宋乡曼亨村十三组的娜几乡脸上乐开了花。
要“面子”更要“里子”
道路干净整洁,村道两边整齐摆放着垃圾桶,一条条排水沟连接着每一家每一户。在西盟县勐梭镇王莫村,随意走进一户村民的家中,扑面而来的是农村生活的新气象,感受到的是村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和现代农民的新风采。而村民岩昆告诉记者,就在两年前,村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寨子里没有建排水沟,村民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到了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满村都是垃圾和人畜粪便的现状。”岩昆告诉记者,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过去王莫村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方式的真实写照。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也是人居环境整治的痛点难点,关系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018年以来,西盟县通过持续推进“垃圾革命”、完善排污系统等措施,为群众生活做好“里子”工程。全县7个乡镇镇区生活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和采取人工湿地工艺进行处理,无乱排乱放现象。全县9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治理率达33.81%,农村生活污水乱泼乱到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同时,配备集镇及周边村组垃圾箱110个、村组垃圾桶2475个、垃圾钩臂车8辆、6吨压缩车9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100%、处理率达95%,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生活垃圾有去处,污水治理亦有效。“生活污水统一排放到污水处理厂;垃圾也统一运到垃圾处理厂,现在不仅家里舒服,寨子环境也舒适。”王莫村村民娜英说。
扎上竹篱笆,围上小菜园,室外风景宜人,室内干净舒适。如今,乡村颜值高了,群众生活美了,西盟县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改善。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看“整”和“治”,更要看“用”和“管”。为构建长效管护机制,让人居环境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西盟县还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持续开展各项整治工作,确保村庄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真正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做成一项群众受益、百姓满意的民生工程。
“我们的小家天天扫,寨子里的大家周一和周四大扫除,还有不定期的,看到刮风下雨脏了就要扫了,干净的环境住着更舒服”勐梭镇他朗村的村民岩样说。
乡村美了,诗意浓了,远方近了。“十三五”以来,随着“内外兼修”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西盟的各族群众感受到了美丽乡村带来的新生活。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艾嘎 文/图 佤语配音 纳面)
编辑:张 波
责编:周 艳
监制:邹伟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