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人家“上了岸”,漓江满是“人情味”
曾经是船家聚集的伏龙洲已经改造成了一个公园。
訾洲夹河,原来停靠渔船的地方,已经成了美丽的景观。
訾洲公园里,导游带着游客在游览。一些当年的船上人,已经转变身份,吃上了旅游饭。
本报记者周文琼/文 记者游拥军/摄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漓江边訾洲头就会有来来往往的人漫步。这些年訾洲头变了,过去的住家船没有了,经过修整的河岸,美观,整洁。从这里沿着河边一路漫步,一边是清澈见底的漓江水,可以隐约看到河底的鹅卵石,一边是随风跳舞的芦苇和竹林,有那么一瞬间让人以为正处在远离喧嚣的乡野,再往河对岸看一看,却已是华灯初上。这是属于漓江边桂林人的惬意生活。
那些年的船上生活没那么美
市民黄淑忠也经常到訾洲头走走。55岁的黄淑忠,离开船上生活已经6年了。他仍然时常在入睡前想起漓江水的声音,平静的水流声,下雨时候淅沥沥的,哗哗的水声……在他和老伴看来,人不能听不见水声,听不见水声那人就要不得了。即便这样,他也表示,不会愿意再回到船上生活了,那样的生活有着太多无奈。
黄淑忠是恭城人,他的爷爷,他的父亲都是在船上生活的,他也出生在船上。从恭城到平乐,他做的是在漓江运输公司开船的工作。1995年,开着小船,他和爱人还有儿子上到了桂林,又安家在了訾洲夹河,平日里靠打渔为生。
那些年在訾洲河讨生活,孩子到了读高中的年纪,按照当时的政策,孩子要回到恭城去读书,可如果一家人都回去,找不到能支撑一家人生活的活计。最后儿子没有读高中,去读了职高,早早便进入了社会。这成了黄淑忠夫妻二人心里的一大遗憾。
漓江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莫庆林说,从她第一天在这个社区上班起,对于漓江船上人的问题,就一直在操心。“那时候,他们的生活普遍还是比较差的,先不说生活条件差,到了涨水的季节,还很危险,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晚上一夜都不敢睡,当时我们就经常想办法在下大雨的夜晚,临时安置那些老人。”
对于这点特别有感触的赵祖进给记者讲述了他们一家水上生活故事。
赵祖进出生于1984年,是兴安溶江人,从他的爷爷起家里三代人都是在水上讨生活。1999年,只有15岁的他和父母离开了兴安,来到了桂林谋生活,家就安在訾洲夹河,当时父亲45岁,母亲47岁。
赵祖进说,当时家里太穷了,只能住在船上,在船上生活很不方便。他还记得船大概长7米,宽2米多,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船上。平日里喝的水也是直接从江里打上来,等沉淀几个小时后烧开就喝了。“你想想,我们平时上厕所是直接排到江里的,生活垃圾,剩菜剩饭也是直接倒江里,先不说污染江水,自己的卫生条件也非常糟糕。”
在船上生活让他记忆最深刻的还有一次死里逃生。
有一年端午前后,漓江涨大水了,当时解放桥下的滨江路已经不能通车。赵祖进想要冒险开着装了马达的竹筏,到福隆园附近看看能不能谋点生意。可水太急了,开到解放桥附近,船横起来了。以他的经验,这船是必然要翻了,情急之下他跳入了大水中……好在最后他成功上了岸,逃过一劫。
船上人都“上岸”了
船上人的生活很不容易,让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这个信念一直支持着赵祖进,他想要在岸上找些活计。2012年赵祖进终于攒够了钱在桂林成了家,买了房。但父母怕给年轻人增加生活负担,还是住在船上,这也成了压在赵祖进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其实,住家船不仅是安全问题、环境综合治理的问题,更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桂林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住家船民的问题,想办法安排住家船民上岸。
上世纪70年代时,就有一批船民上岸,訾洲、蚂蟥洲、福隆园、虞山桥一带的船民都得到安置。市区仅有极少部分老船民因各种原因,仍然一直在水上生活。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内河水运的没落,船队、渔业队纷纷解散,一些船民失去工作,多靠打鱼、打杂工等维持生计。
2016年,桂林市政府相关部门经过近半年的调查摸底,根据船民的实际情况反复修改了安置方案,让上岸船民安居乐业。
住家船民上岸享受的政策包括:生活困难补助费,参照2015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20元每月每人(以船上常住人口为准)发放,持续发放5年。公共租赁房补助,结合公共租赁住房最低人均面积20平方米计算,(按当时租金6.11元每平方米每月每人),一次性给与5年公共租赁住房租金补助,符合租住公共租赁房条件,并愿意租住公共租赁房的,由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给与租住公共租赁房。属于就业困难人员的,城区政府按照政策规定,适当安排公益性岗位或列入就业援助范围,还包括享受住家船收购补偿费,户籍迁移,缴纳养老保险等,让船民在上岸之后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保障。
像莫庆林一样的社区工作者可以说是最直接接触到桂林的这些需要上岸的“船上人”的。在漓江社区,记者看到了一摞漓江市区段住家船基本情况调查表。家里一年的收入情况,家庭成员的情况,拥有的是木质船还是铁皮船,是否有房产,是否购买城镇居民保险等等,每一户都有详细的记录。莫庆林说:“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求,我们对所有的住家船都进行了摸底调查,让他们按照实际情况享受政府给与的补助政策。”
这一年7月,从南洲大桥到净瓶山大桥五洲船厂范围内的漓江城市段,分布在漓江的訾洲夹河、两江口、泗洲湾、蚂蟥洲、伏龙洲、萝卜洲、宁远河东西两岸等地的112户船上人家全部上岸,喜迁新居。
赵祖进的父母也终于“上岸”了。
船上人有了新奔头
“当时有的福利政策,我们该享受的都享受到了,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赵祖进说,上岸后,他在工地打工,一个月能挣至少6000块,一家人生活安定,团团圆圆。他说,他不怕工地的辛苦,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自己也为家人奋斗,换取更好的生活。
黄淑忠至今还住在上岸时选择的位于彭家岭附近的公租房。他的儿子在附近小区买了新房子,他和老伴有空就到儿子家去带孙子,要是住烦了,又再回自己的小家休养一阵。他说他的老年幸福生活和大多数城里的老人差不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希望能好好培养孙子,给他最好的读书条件。
黄淑忠儿子现在当导游,还是靠着漓江吃碗旅游饭。黄淑忠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漓江一直清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来看看,让当导游的儿子总能荷包鼓鼓。“最好过几年,我儿子能给我和老伴在距离漓江近一点的地方买套房子,有生之年让我们还有机会听着漓江水的声音入睡。”
记者手记
让漂泊的船上人上岸,这既是对生活环境日渐恶劣的船上人家的真切关怀,也是桂林城市发展和保护漓江的大势所趋。
桂林市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住家船民问题,想方设法安排他们上岸。这是涉及一个群体的生活习性、生活理念、谋生技能、福利保障等诸多事宜的庞大工程,无法一蹴而就。相关部门在进行反反复复的调研论证,与船民无数次沟通后,才实现了2016年漓江市区段最后一批“船上人”上岸。
船上人在岸上有了家,有了工作,有了养老保险,子女教育有保障……他们享受到了政府给予的各项福利政策,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更高了。让船上人上岸,政府在当中的作为充满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