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 蓝字关注我们
古桥、瀑布、水库,村中的“象峰雾海”、“石磐书院”还是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旅游景点。近日记者驱车来到西天尾镇象峰村,只见村居坐落于山间,依山傍水,溪水潺潺而流,风景美如画,仿若世外桃源。
千年古驿道上的革命老区村
西天尾镇象峰村,地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有“九华叠翠”美称的九华山下,离镇中心4公里,是革命老区村。在象峰村有一条古老的石板山路,滑溜溜的石阶一级一级往上蜿蜒,村里的老人说,这条古道有将近千年的历史,是莆田古人修的官道,也是曾经蜚声莆田的澳柄岭古驿道。古驿道是古代莆田通往福州干线之一,由澳柄桥为起点,攀越澳岭头,再经石厝、枫溪桥、栖隐亭、石盘,便至上岭头。作为莆田北部山区前沿重要隘口,澳柄岭古驿道不仅是交通要道,也占据着重要的军事位置,明代就有重兵驻守,清代设守备负责沿线敌台防务,民国年间还成了国民党当局敛财的重要税卡。在改天换地的革命年代,澳柄岭古道上,象峰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西隐亭是闽中游击队的交通站,“岭头”是革命武装的重要前沿阵地,澳柄宫是红军207团的创建之地,全副武装的闽中游击队就是走澳柄岭古驿道,入城会师南下部队解放莆田城,因此这也是一条充满着现代传奇和革命激情的红色之路。
九华山下小山村的发展转型
象峰村域内山地面积8900亩,耕地面积740亩,果园面积2560亩,山高林多,森林覆盖率达87%。过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虽然距离西天尾镇中心只有4公里,但是山路崎岖,村民种植的枇杷、龙眼等农产品都是靠肩挑手扛运输出去,不仅费力费时,路上的颠簸也让农产品因卖相不佳而卖不上好价钱。那时,除了种植业外,象峰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养殖生猪。村庄虽然依山傍水,坐拥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却因为养猪场,致溪水黑臭,空气污浊。“村中溪流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冲刷,但当时全村猪场的废水都相继排入,怎么冲都来不及。”村民林先生说。
2011年,我市全面启动畜禽养殖整治,象峰村中的养猪场逐一拆除关闭,溪水慢慢又回归清澈,空气也一日比一日清新。“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村里的特产才能运输出去,经济才能发展起来。”象峰村党支部书记陈剑沧介绍,2015年,象峰村村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为旅游公路,道路平坦了,一到龙眼、枇杷成熟的季节,小贩们开着车进山,在树底下现采现收,不仅价格高了,也省去了人力和损耗。
路修好了,配套上新建景观路灯,象峰村还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快垃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农村厕所改造步伐,村庄的环境越来越好。为了发展旅游,象峰村还对流经村庄的相思溪进行整治,沿相思溪上游,做好河道清淤、堤坝修复,修复村中尚存的三座古桥,与相思溪相互辉映,形成独特的三桥景观,同时建好景观游步道。随着西隐亭瀑布这颗“明珠”的名声越来越响,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创业。村民在家门也卖起了小吃、特产,生活越来越旺。
西隐亭瀑布引出的建设蓝图
在陈剑沧的带领下,记者绕村走了一圈,只见村内植被茂密,深谷溪流,景色幽美。沿着西隐亭观景栈道行走,远远地就听见瀑布的哗哗声,陈剑沧介绍说,这就是西隐亭瀑布,源自一条从象峰水库流出来的山涧小溪,小溪流经山坳的东南侧,有一缺口,缺口下方是一壁60多米高的悬崖,小溪倾泻而下,化身为美丽的“西隐亭瀑布”。“在水量较大时,站在栈道旁,这条瀑布犹如一条白龙,澎湃咆哮,直窜潭中,十分壮观。”陈剑沧说。再往前走,在溪谷两旁的峭壁上,有三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在这三桥之中,最特别的要属栖隐古桥和石盘渡槽桥,两桥既不交汇,却又紧密相联,属于典型的“桥上桥”。据史料记载,这座古桥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间)邑人陈永祥重建,是一座石拱干砌单跨桥。“石盘渡槽”石拱桥建于1972年,是外渡引水工程,全长100米,高28米,半圆拱跨度达40米,横跨古桥之上,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桥身上还保留着“莆田县黄石公社民工团建”的字样。紧挨一旁的现代公路桥落成于2006年,由8根30多米高的水泥立柱,从谷底冲天而起,支撑着的100多米长双车道桥面。从古桥上往下探,溪水垂落进潭里,像是玉珠接连不断入玉盘。三座桥,老中青,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宽敞、坚固,从高到低,层层“呵护”,述说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山村的“苏醒”。
陈剑沧告诉记者,接下来,象峰村将依托南少林寺、九华山、“大后黄”的连片旅游资源,通过生态景观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土地配套政策实施,立足人文优势,彰显生态特色,深入挖掘地缘水缘优势,寻找适应广大市民对休闲旅游业的需求点,扩展新的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农民增收与创业目标。预计到2022年,象峰村的年游客量将达10万人次,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超100万元。在不久的将来,象峰村将建设成滨水果园古道旅游特色山区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倾力打造福山、福水、福人家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来源:莆田晚报 记者:许伯英/文 王敏/图)
主办: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
承办:莆田市通联站
编辑:王 敏
编审:吴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