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长城的温度和力量
作者:龙首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教导员 董慧婷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随背包客开启 “传承长城文化,弘扬徒步精神”徒步长城之旅。结合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及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请允许我赋予此次长城之行厚重的意义:牢记历史,不忘初心,追寻长城印记。
这是背包客“长城三部曲”的第二部分。车夫带队历时两天,重装徒步,已走完了从山丹延续至永昌境内,途径水泉子、毛不喇等地的金昌长城西段,在圣容寺驻足。终点也做起点,今天从圣容寺起步,途径河西堡、金川峡至青山堡,深入永昌腹地,踏着长城的脚印,行走四万步约25公里,一路追痕觅迹而来。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她走向未来的基石。每一次对历史的回眸,都是一次思想洗礼、精神升华,催化着激励着我,成为今天迈出每一步的坚实力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汉代长城与明代长城,相互交织。就仿佛如今的我,关于长城的一切仅仅交织在这些断续的边塞词句里面。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与载体,曾经巍峨雄迈蜿蜒连绵,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铜墙铁壁。然而,随着冷兵器时代结束,军事作用弱化,岁月更迭风雨侵蚀,现人保护不力,如今入眼的,怎一个残垣断壁可以诉说呢!
圣容寺至金川峡水库段,仅算能看出长城的模样,属于保存较好的。古人用臂膀与汗水抗衡时光流逝,为我们留下了亘古难灭的记忆。那些夯土制造起来的建筑,尚且以墙的样貌存在着,从它身旁走过,我们依稀能找寻到当年的宽阔与伟岸。“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豪迈辽阔荡涤胸中,时代的代入感油然而生。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长城抵御着刀光剑影,庇护着生活在它脚下的百姓,促进民族大融合,繁荣出一条“丝绸之路”。这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雄壮了两万公里,汹涌了两千多年。
金川峡水库北岸有一段城墙,出游时多次相遇,已经很是熟悉。它似乎成为水库的水线,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段,虽断断续续,但延绵可寻,而出了河西,城墙丢了身影,直至青山堡,才在村庄里再觅到踪迹。
或伫立路侧依山势连绵,和着骊靬的晨钟暮鼓,咿咿呀呀唱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隐匿村庄成为农家院落的一部分,如非立牌立碑难辨本真,似威武将军褪去铠甲,裹挟尘世的柴米油盐,安静做了一介凡夫草莽;或掩映在水色里,远眺雪山、聆听鸟鸣,水净山幽,斟满古道西风,守住长河落日,独自咽下爱恨情仇;或兀自独立农田中,孤独的承载历史,羌管一声何处曲,道不尽时事沧桑,览不尽人情冷暖。
途经的村庄罕有人迹,年轻人大多进了城,只少有的几个老人留守。偶遇,借问长城何处有?答曰,在脚下。也许再不过数年,就连现在暂存的零星点点,也会消失殆尽。长城已然老去,却没能够怡然老去。 残存的城墙在历史的长河中呜咽,它的悲鸣你可曾听见?
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见证着民族的兴衰荣辱。该如何保护长城,让它远离自然侵蚀,远离人为破坏,让生长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我们以及后世子孙,可以触碰到长城,抚摸感知到来自长城的温度与力量,让那些坚实的泥土与铿锵血脉,融进西北汉子坚硬的骨骼。关于长城的记忆,不该只停留在嘉峪关、山海关、八达岭。
愈是亲身经历,愈是透彻了解,就愈能清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愈能激荡出爱国之心之情之光之火。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干好今天的事业。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新时代,我在心底呐喊:长城,请继续挺拔巍峨,见证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