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由几十座灵巧多变的山地四合院依山而建,展现了一幅古朴优美的自然画卷。随着古村旅游业的发展,大部分村民以经营民宿与客栈为业。近年来,一些村民陆续在院子里搭建起凉棚、防晒网等物,此举被相关部门喊停。为了经营搭建凉棚,但凉棚的存在又破坏了古村风貌,究竟该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
上周日,北京卫视热播的全国首档市民与公共领域对话的社会民生类节目《向前一步》来到了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邀请了村民与政府等相关工作人员共同沟通,齐心协力共寻解决方法。
搭在自家的凉棚,何来违规一说?
节目开始,村民们就表示搭建凉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民宿、客栈的经营需要。夏天,游客大多喜爱在屋外凉棚乘凉用餐,同时,凉棚的搭建也能扩大村民的经营面积,增加收益,若拆除,必会对经营产生极大影响,且村民认为棚子不算建筑物,搭在自家、没有侵占街巷,何来违规一说?
为此,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覃江义向村民做出了解释:爨底下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北京市传统村落,基于村落的背景特点,它要接受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约束与文物部门的管理要求,因此村民在自家宅基地上做的任何建设都需要向文物部门进行申请。随后,斋堂镇副镇长李笑晨也表示,虽然搭在自家的凉棚没有侵街占巷,但是它的存在影响了整个村子的风貌,所以搭建的凉棚、防晒网等物品,实际上都属于违章违建。
虽然对于搭建凉棚实属违规已然明确,但村民表示,客人喜爱在屋外用餐,舒适惬意,且扩大经营面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收益,即使不商用,他们自己也常在凉棚下乘凉。同时,村民们表示也尝试过其他的方法,如使用常见的大伞,但风一大,伞就被刮走,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远不及加固型的棚子。对于村民提出的担忧,现场沟通团给出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为村民设计合适的解决方案。在多方努力下,凉棚拆除问题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老村长与现任村干部隔阂已久,原因究竟为何?
爨底下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文化,整个村子的风貌与格局仍维持得非常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老村长表示,村子从1995年起开发到现在,设计的景点越来越少,原本周末游客的数量能达到五六千人次,现在只剩一半不到。村民私搭凉棚是为了招揽游客,而现在游客留不住,他为此很着急。随后,老村长更是将矛头指向现任村书记,认为其发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带领村子走向了下坡路。而现任书记认为自己该做的工作都已落实,不存在“不作为”一说。场面僵持不下。
其实,从二人的对话中,折射出了村子的根本问题。棚子只是一个缩影,实际上整个村子的发展都陷入了困境。爨底下村从没落到红火,再到现在的瓶颈期,目前最应该解决的是,如何摒弃陈旧的发展观念,创造新时代的经营理念,以此更好的吸引游客与流量,让村民不再“内卷”,争相搭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是可以达成一致的,但需要村民们抛开成见,团结一致解决源头问题,才能令爨底下村恢复往日盛况,再次驶入发展正轨。
最终,在节目沟通团的努力开解下,老村长与现书记终于握手言和,决心为了村子的发展而共同努力。斋堂镇党委书记李文凯也表示将给予村民拆除违规凉棚的过渡时间,提出重新建设爨底下村的规划意见。后续斋堂镇政府也再次邀请规划师就未来保护与发展问题设计对应的解决方案,一步一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相信通过大家的携手向前,定能共筑古村的美好明天。
本周日(7月18日)21:05,北京卫视《向前一步》将再次与您相约,为居民的幸福生活共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