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代军
沱江岸边杨家沟的杨溪河上,每日都有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肩扛着一根比身体长两倍的钓鱼竹竿,在河两边悠闲地游荡。
这里是深丘,一个山坡连着一个山坡,杨溪河的水不大,但常年流淌着,想要找个钓鱼的好位置颇费周折。
男子姓杨,我的堂弟,大家都叫他杨二娃。他从小随父亲钓鱼,长大后,无论在外边打工还是干啥,都十分热爱这一手艺。每每回家过年过节,总能看到他一个人拿着钓竿到杨溪河去。早出晚归,一天下来,能钓回二三十斤鲜活的鱼。那年月过年,堂弟家就成了鱼宴,那味道不摆了。
记得本世纪初,杨家沟在大干工业的热烈气氛中,迎来了大搬迁。不到一年光景,整个院落被拆迁了,曾经的故土成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老家的房子没有了,但杨溪河依然在。它的存在,仿佛在说,杨家沟也依然在。
在院落拆迁中,人们有两种选择:要么进镇上统一修建的安置房,要么拿补偿货币进城自己购房。杨二娃选择了第二种。他想,父母年龄大了,儿子小,进城读书好些,他吃过没文化的苦,前些年在外打工全靠体力挣钱,他感到这些钱要用到刀口子上。
于是,他把补偿款和自己存的钱合起来,在离家15公里的县城里买了房。真巧,他购房的地方与我住的地方是同一个小区。工作之余能见到老家的人,还真是亲切。不过,杨二娃搬进城3年了,我却很少与他见着面。
一日,我问堂叔:“二娃每天做啥呢?”堂叔说:“他每天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回老家杨溪河钓鱼,很晚才回家。”
“这几年,他不找工作,你们咋生活?”堂叔说:“生活没问题。除了失地金和养老金,二娃每天钓鱼拿到市场去卖,换些钱也就差不多了。”
二娃钓鱼真有这么厉害吗?杨姓在当地是大姓,来来去去,大伙都知道杨二娃这个人。这些年下来,大伙把他的钓技神化了。有人说,二娃钓鱼,不用啥,放下鱼竿,鱼儿就来了,其神技令人惊叹。
因此,他也就成了乡里的名人。尽管院落的人们已各奔东西,但杨二娃一回杨家沟,本家们都对他很热情。每逢下雨天,都请他回老家集中居住区喝两杯,二娃总会把钓着的鱼放几条在主人家中。
杨二娃的钓技确有些不凡,最妙的是他从不买鱼饵之类的东西,而是就地一片菜叶、一朵南瓜花、一块红薯,就可做饵钓鱼。听说他钓鱼前,还有固定的仪式,先用手试水温,然后把手一甩,观看风从何来。要是吹西风,他那天就在杨溪河边慢慢地转悠,一个人迈着步子,把脚印留在儿时的泥巴地里,会久久地望向山坡那边新修的飞机场和一栋栋厂房。
一个周末,我一大早起床准备晨练,遇见了二娃。我说:“二娃,哥请你到县城旁的鱼塘里去钓鱼如何?那里每天能钓几十斤呢。”二娃摇摇头说,死水死鱼,还是家乡的杨溪河好,那里的鱼儿钓不完。
说着,他骑着自行车带着鱼竿又向杨家沟方向去了。这一走,又是每天的15公里多路。杨二娃已经40多岁了,他还能坚持多久呢?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深深地感叹:岁月无语。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的详细准确信息、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