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火最旺的寺庙当属千年古刹红螺寺。
我在北京生活工作二十年,它堪称是我的第二故乡。红螺寺差不多去过四五次,基本都是为了陪伴来京的家人朋友而去。
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红螺寺最幽静的一次,竟然也是唯一的一次独自前往,那是去年清冷深秋的某一个傍晚,那个傍晚的点点滴滴此时此刻仍然历历在目。
红螺寺
“男雍和,女红螺”的说法已经流传了许多年,多年来北京红螺寺向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据说这里求姻缘、求子,求学业都十分地灵验。
红螺寺也素有“京北第一古刹”之称,它始建于公元378年,扩建修缮于盛唐,到元代就已经成为皇家寺庙。
红螺寺为何能成为皇家寺庙?因为红螺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园林,又地处北京,元朝在京建都,它顺其自然地成为了皇家寺庙。
1000多年来,红螺寺一直是佛教圣地,历史上红螺寺主持多为皇家指派,如金代的佛觉禅师,元代的云山禅师等等。
清代梦东大师主持红螺寺期间,创建了红螺净土道场,佛教也因此更为兴盛。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赴普陀山创建净土道场,所以世间才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法。
跟我走进红螺寺
那日我刚刚独自攀爬完慕田峪长城,心里竟突然生出再去红螺寺看看的想法,于是就一个人自驾而来。
停好车子,一眼就会望到那座精致的三间四柱彩绘牌坊,“红螺寺”匾额煜煜生辉,“京北巨刹”匾额也气度不凡。
牌楼两侧高悬楹联“一脉珠泉参妙谛,双峰螺岫证如来”,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浓郁的佛教气息和大彻大悟的境界。
走过牌坊,上书“须弥胜景”的影壁掩映在翠竹之间,这一次我真的独享了这片竹林的幽静。
相传,这片竹林为元代云山禅师所植,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来到红螺寺,见到这片竹林以后,当即命人清点一番,当时竹林共计有翠竹613株,于是责令寺僧善加看护。
现如今红螺寺翠竹已达百万株,被称为“御竹林”。它与寺里的“雌雄银杏”、“紫藤寄松”,并称红螺寺“三绝”。
您看,晚秋的竹林依然翠绿,红螺寺的竹子是俗称的“玉镶金”,整体是绿色的,沟槽竟然是金色的,令人叹为观止。
那天我的确在竹林里徜徉许久,后来不知不觉间一抬头,就已经来到了红螺寺的山门,寺门上书“护国资福禅寺”六个大字。
寺门正门两侧还各有一个形制相当的门,三门并立分别代表着佛教中的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红螺寺的山门在佛教中意味着佛界和俗世的交界处。
红螺寺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改称“护国资福禅寺”,因地处红螺山下,所以俗称“红螺寺”。走进山门便是天王殿,左右是钟鼓楼,天王殿后就是红螺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
红螺寺信奉的是净土宗,故将阿弥陀佛供奉在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的两棵雌雄银杏树闻名于世。
遗憾的是,我来时两棵古银杏树的叶子几乎已经落干净了。它们的树龄有1100年以上,依然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雄树只开花不结果,雌树不见花开却硕果累累,这对银杏树被视为天赐的一对、珠联璧合的千年夫妻树。每年金秋都会吸引来海内外许多游客,争相一睹它们金黄璀璨的模样。
大雄宝殿后面是三圣殿,殿前就是红螺寺的另一绝“紫藤寄松”,那是由一株平顶松和两株藤萝构成的奇景,每年五月份藤萝花开,芳香四溢,在整个红螺寺里都能嗅到,我曾有幸遇见过一次,至今仍感觉余香未散。
我喜欢每一次都进入天王殿微笑着呆立一会儿,因为肥肥的弥勒佛正笑嘻嘻地端坐在大殿正中,每每见到他,竟然真的会忘记许多烦恼,人也忍不住微笑起来。“常乐慈悲性欢喜,其心善软恒清凉”,端详着天王殿前这幅楹联,内心也总能充满了喜悦之情。
那一日我没有再去攀爬 那一段秀美的山路去观音寺,那条登山步道叫做“观音路”,“观音路”全长900米,路的两侧供奉着33尊栩栩如生、安详端庄的汉白玉观音像。有朝一日定要再去走一走这条美好、宁静的“观音路”。
我很庆幸自己可以拥有一次如此安静的红螺寺之行,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一日风的细语和落叶的思念,耳畔依然萦绕着飘荡着的钟声,那是一次与历史的交谈,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已经暗自决定,今年秋天一定要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