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对未来5年文化和旅游发展谋篇布局,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其中涉及创意的内容令人眼前一亮,美好生活的鲜亮画面跃然纸上,引起业界遐思和展望。
古籍创意:让典籍时尚起来
《规划》提出,开展古籍推广活动,加强古籍创意产品开发。
▲ 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文创意展现场
▲《永乐大典》文创产品
开发古籍文创精品,让古籍里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美好艺术化身千百,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诗书花茶文化礼。7月17日至9月5日,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文创意展在西安大悦城全国首展,国家图书馆藏10件国宝藏品(复制品)首次亮相,让传统文化跨界“出圈”,满足大众对于文化的热情与需求,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认同感。例如,国家图书馆特汲取《永乐大典》的文化精华元素,让《永乐大典》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之中,设计开发了《永乐大典》系列雨伞、充电宝、手机主题、文房套装、丝巾、领带、复仿装饰页等,涵盖复仿品、生活用品、办公用品、邮品、服饰等种类的文创产品。
记者了解到,国家图书馆自2014年开始尝试文创产品开发、经营业务,已有自己的专属文创品牌,目前在售各类文化创意产品近千种,包括庆赏升平、《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芥子园、三山五园、趣读等系列产品。在IP培育方面,该馆结合重特大展览,围绕馆藏知名度高、世面稀缺的善本古籍等重点进行IP的培育与开发,如《永乐大典》主题、庆赏升平主题等。一方面,围绕这些主题进行系统性的内容挖掘、创意设计,形成二次开发图库;另一方面,在图库建设基础上,扩大图库在不同类别产品上的应用。
▲ 《长短经》古籍衍生品
此外,上海图书馆藏古籍珍宝北宋刻本《长短经》、宋拓本《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宋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等衍生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也颇受关注,包括精美雅致的《江流记》《进瓜记》四色精抄笔记本、古籍函套纹样系列文件夹,轻便随身的《瘗鹤铭》雨伞、《长短经》透明手袋,妙趣横生的《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豆本、钤印系列和纸胶带,还有极具互动性和体验感的《九成宫醴泉铭》冰箱贴、《礼记》藏书票雕版体验套装等。
数字创意:
为文化产业插上“数字羽翼”
数字创意产业将数字技术与设计创意充分结合,最大特征在于其产出既包括各类软硬件的实体产品,同时还提供文化内容输出,具备经济和文化双重效益。
数字创意产业是我国重点培育的5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的新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其中,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5645亿元,同比增长27.4%。数字创意产业是国家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国家层面重视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另一方面,地方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抢占数字创意产业高地,各地“十四五”规划也多提及数字创意产业。例如,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辐射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推广应用,大力推进5G、AI(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深度应用,巩固提升游戏、动漫、设计服务等优势产业,提速发展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创意头部企业和精品IP(知识版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将围绕演艺、音乐、影视、视听和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艺术品交易等重点领域,滚动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主题旅游、原创艺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建设文化旅游新窗口。
发展数字创意,提高创意设计发展水平,文创行业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注意技术生态。用技术赋能内容,以新的方式呈现传统内容,将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应用,为数字创意产业带来新机遇、形成新模式。
未来数字创意产业将形成创新设计、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传播、泛信息消费、泛沟通交互五大新体系。业内人士指出,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管数字化程度多高,催生了多少新业态、新模式,满足公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不会改变,基于创意创新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
让乡村理想更有文化内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从苗族银饰、刺绣等非遗出发,在乡村旅游中加大对民族技艺、民族文化的开发,走出了一条特色旅游新路径;在广西阳朔,百里新村生态农业观光带、十里画廊、历村农家乐等带动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乡镇和特色名村涌现;在成都,因创意而红火的还有明月村,因为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昔日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声名赫赫的“明月国际陶艺村”,依托明月窑,以明月国际陶艺手工艺文创园区为核心,引进陶艺大师,打造了集陶艺生产销售、文化展示、创意体验、田园度假于一体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
随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各乡村各景区更需要“小投资、大创意、轻开发、重策划”的文旅项目,在此背景下,“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可谓正当其时、大有可为。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旅游商品创意提升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工作。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要聚焦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创新开展项目对接、主题培训、交流展示等活动,整合创意设计、品牌授权、生产制造等各类社会力量,挖掘提炼本地区特色资源,以创意设计呈现文化内涵,有效提升旅游商品开发水平和市场价值。
近年来,这一领域已经涌现出不少乡村、景区与文化企业合作的探索范例,形成了创意旅游、创意教培、非遗体验、文创产品等多元发展模式,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国研智库旅游研究院院长魏云认为,“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的关键在人才。要让“创意人才”下乡、进景区,吸引有学识、专长、技能、文化乃至影响力的“创意人才”下乡进景区,为乡村、景区带来设计、理念、品牌以及资金等资源。“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的基础在文化,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并通过创意赋能,变文化资源为特色产品,促进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创意要深化,要避免不结合本地实际,盲目仿效、简单复制,“千乡一面”“千品一面”的情况。“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的落脚点在产品,必须做消费者喜欢的文创产品、文旅项目,将乡村资源、景区资源再造为消费者可听、可感、可触的文旅产品。
文化和旅游综合体:
赋能城市升级
《规划》提出,支持建设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
▲ 横琴创新方一期项目外观造型独特
建设文化和旅游综合体,是践行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致力于文化和旅游综合体的建设,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和上海的田子坊,已经成为都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地标、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一站式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同时也是横琴的新地标——横琴创新方,通过引进与打造一系列具有国际知名度的IP,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国际化娱乐旅游休闲新体验。今年以来,以全新面貌为游客开启了奇幻炫目的“夜间时光”,在不同层面建构出适合不同年龄层游客的食、买、住、玩一站式旅游休闲体验,“日夜潮玩”的创新夜游模式,也有效延长了游客在横琴的逗留时间,助力点亮横琴旅游“夜经济”。
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共生正在发挥出更大的市场效应。近日,由南京夫子庙文旅集团与上海梦加集团一起打造的全新沉浸式文旅综合体——南京秦淮—戏院里正式亮相,项目理念出自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涵盖了古风市集、主题街区、实景娱乐等多种沉浸式业态。其赋能文旅新场景沉浸式项目的先锋性,使文旅场景拥有更多美学和功能上的可能,更在文化上实现了多功能和多维度展现。项目从画里提取出灯彩、商贾、民俗演艺等一系列秦淮文化,打造了一场永不落幕的繁华灯会。而且古装的小商小贩、古风市集及随机出现的街头表演,则增加了项目的趣味性和沉浸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青海民族大学旅游学院特聘教授唐承财认为,目前,许多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存在业态内容单薄、配套不完善、客源群体较为单一、文旅融合效益偏低等问题。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在政府、文旅企业、公众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将呈现如下趋势和特点:文旅业态类型将不断丰富、游客体验内容将更加多元、文旅产品链条更为深入、相关配套设施将不断完善、服务人群将更为广泛、文旅融合效益最优化。
2021年7月27日《中国文化报》
第7版刊发特别报道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里的“创意”点》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