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春光下,为何诗人却有“春怨”之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春天本应该是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大好时节,当百花争艳、杏雨梨云、春色撩人之时。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游人们在春回大地之时,都迫不及待的投入了山清水秀的怀抱,踏青、游春成为了这个季节最浪漫的事情。
在莺歌燕舞、红情绿意之时徜徉在草色青青的小径上,不仅可以感受到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同时,也可以切身体会到桃李争妍、春山如笑的自然魅力。此情此景不禁会让人产生流连忘返之感,而且还能忘却忧愁与烦恼。
高鼎曾在《村居》一诗中曾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童趣画面,想必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置身其中。但由于春天往往都过于短暂,所以反而会使很多人常怀“惜春”之情。
正所谓一千个人的眼中就会有一千个春天。尤其是在古代文人的诗歌中,春天的形象不仅变化无常而且还会被赋予诸多情感。有人欣赏初春时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也有人会对暮春感时伤怀情难自已。
笔者认为从古至今春天依然还是那个春天,只不过当它遇到多愁善感的文人之后,就会随着文人们的心境转变而不断转换。
高兴时春天就是一位多情的美娇娘;失落、悲伤、忧愁、烦恼之时,春天又会成为的寄予愁情苦恼的载体。
古代诗人群体以“春怨”为题创作的诗歌总量,据不完全统计可以高达几千甚至一万首。此时此刻的春天又与怨恨、愁怨;以及闺怨、宫怨、别怨“同流合污”。如果从春天角度去分析“春怨诗”,恰恰应和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寓意。
古代诗人错综复杂的“春怨”之情
“春怨诗”到底兴起于何时目前尚未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诗歌题材兴盛于唐朝。这除了与唐朝诗歌繁荣有很大关系之外,还与当时期政治方面比较宽松,文人阶层拥有更多话语权息息相关。最重要的是还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诗歌品鉴热潮。
1.盛唐诗人刘方平
《春怨》是生活于天宝年间的诗人刘方平的知名诗作,从这个信息可以得知刘方平应该是盛唐诗人。但由于他是匈奴族人所以无论是,参加科举考试还是从军都未曾如意。这也直接导致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刘方平非常善于撰写闺情、乡思题材诗歌,虽然从诗歌的思想内涵角度来看,并没有达到太高的文学水准,但是其诗歌艺术性却比较高。
在他撰写的闺情、乡思诗歌中,多采用寓情于景的创作手法,所以后人在研读刘方平诗歌时,总会有一种意蕴无穷之感。
《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诗篇,虽然无法与同时代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作品相提并论,但是却被后世历代文人以及文学爱好者传诵。尤其是他创作的《春怨》一诗影响力更是超过了其他诗篇。
2.《春怨》中的春天“怨情”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宫中的女子从屋内向沙窗外望去,看到太阳正在缓缓下降已经到了黄昏十分。
但是宫廷的大门却紧紧关闭,根本没有人看见她们悲痛的泪水。“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建金屋藏阿娇的故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空荡荡的宫廷内总会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寂寞之感。宫内庭院中的春天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虽然此时梨花已经覆盖了宫内的道路,但是这道紧锁的宫门却依然没有开启。
刘方平创作的《春怨》是一首“宫怨诗”, 其实想表达的就是深宫之内与世隔绝,被幽禁在宫内的少女孤苦寂寞无人倾诉。实际上从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去分析,可以得知诗中描绘的少女,其实是宫苑中所有群体的缩影。
在空荡荡的深宫内院之中,即使她们每天都以泪洗面,但是也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她们只能在宫中寂寞无依的过一生。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种命运,不仅特别可悲而且还非常可怜。很多花季少女就是这样在宫中熬成了怨妇。
金昌绪孤本《春怨》中的相思之情
《春怨》一诗是唐代诗人金昌绪的孤作,作为晚唐时期的一位不知名诗人,他到底创造过多少首诗歌无人知晓。目前存世诗歌仅为《春怨》一首,这首诗歌不仅受到了晚唐诗人们的追捧,而且就算是在后续朝代之中,也是众多文人墨客的钟爱之作。
1.诗歌艺术人特色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这首诗歌不仅环环相扣,而且还蕴含了很深刻的文学思想。语言方面活泼生动而且还具有民歌色彩。从全诗的内涵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这首诗完全符合“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其实也是《春怨》能够流传后世的真正原因。
2.《春怨》中的相思之情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诗歌中的思妇由于内心思念丈夫,但却无法与丈夫见面所以情绪变得非常焦躁。于是她随手敲打身旁的树枝,将树上叽喳乱叫的黄莺赶走,不让它们在树上乱叫影响她的心绪。“打起”一般作打得飞走之意。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黄莺清脆的叫声惊醒了这位思妇的美梦,害得她不能再梦中与戍守辽西的丈夫相会。从这两句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可以得知,这个年轻的思妇在白天困倦之后作了一个梦。而梦中她就要达到辽西却被黄莺搅扰,所以她才会恼羞成怒打走了乱叫的黄莺。
3.诗歌内涵赏析
笔者认为金昌绪撰写的《春怨》一诗,如果单从字面意义上去分析,仿佛描写的只是一个思妇思念丈夫的情景。全诗歌语言轻松而且还伴有诙谐幽默等特色,一个美貌少妇被鸟儿惊扰了美梦,一气之下居然摇动树枝赶走小鸟,这种场景确实可以令人发现。
但是在如果大家深究其内涵可以发现,虽然全诗语言活泼生动但是却用,真实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深闺少妇思夫图”。虽然思妇题材诗歌比较常见,但是这种爱而不能求而不得的哀愁,就像一种无法摆脱的梦魇一样缠绕于心间。
笔者认为越是简单的诗歌作品,往往越是蕴含了很多无法言说的内涵。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男女谈情说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社会独守空房的女性,却不能将这种思念之情外露,否则就会受到封建礼教的鞭笞。
《美人春怨》“晓日临窗久,春风引梦长”
1.中唐诗人杨巨源
杨巨源生于安史之乱爆发当年,所以他的主要生活轨迹应该都在中唐。作为贞元年间的进士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还是一位执政清廉的封建官吏。据史料记载他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这说明他本人的诗歌才华也不容忽视。
据《唐诗纪事》记载:“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
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通过这段记载可以得知杨巨源的诗作,其实也深受白居易等人的赏识。
2.《美人春怨》中的“春怨”
“妾家巫峡阳,罗幌寝兰堂。”诗中少女的家住在巫峡之南,“寝兰堂”应该是指具体地点在兰堂。两句诗歌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一位多情温婉的少女家住巫峡阳兰堂处。之所以会将家庭住址写得如此详细,主要是为引起下文做铺垫。
“晓日临窗久,春风引梦长。”在太阳刚升起之时这位少女,其实就已经在窗前坐了很久。亦或是一直依靠窗边从夜晚坐到“晓日”。“春风”在这里既指代春天的风,同时也是指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这位少女坐在窗边在做什么呢?原来是在思念她的心上人。
“落钗仍挂鬓,微汗欲销黄。”“落钗” 指的是发钗已经从头发上落下来,但是并未完全脱离头发因为“仍挂鬓”。
实际上这句诗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少女的头发已经凌乱但是她却无心打理。同时,这位少女的额头已经微微冒汗,好像已经把发钗染黄。
“纵便朦胧觉,魂犹逐楚王。”即使这时少女已经昏昏欲睡,但是在梦中她的魂魄依然“逐楚王”。结尾两句诗歌的大意为少女久坐于窗前,此时突然有一点困倦但是在昏睡之时,她的心依然飘到了心上人的住处。
笔者认为唐代诗人杨巨源创作的这首《美人春怨》,其实表达的就是一位心有所属的美人,一直在痴痴等待自己的心上人。
虽然“落钗仍挂鬓,微汗欲销黄”但是她却全然不顾。按理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乱蓬蓬的头发肯定与美人不想配。
但是诗人却巧妙的运用了这个细节,“落钗”、“销黄”本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景。但是用在这首诗中却独具韵味,因为一个美人在“春风引梦长”之时,所表现出的一举一动都说明,她对远方心上人的炽热爱恋与强烈的思念之情。
李白《春怨·白马金羁辽海东》中的思妇“春怨”
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创作的《春怨》一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其思想内涵也十分深刻。在这首诗中李白刻画了一个,躺在绫罗帷帐织锦被中的思妇。通过对空荡荡的床帷描写,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思妇“春怨”。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征人骑着装饰有金羁的白色骏马,奔赴那遥远的辽东半岛之地。
躺在绣帐锦被中的思妇却只有春风相伴,当月光透过窗户偷窥思妇时,却只发现了燃尽的蜡烛与未睡之人。
当缤纷的落花随着春风飞入室内之时,仿佛也在偷偷讪笑这位思妇,怎么只有她一个人呢!虽然这首诗个篇幅短小但意韵悠长,虽然诗人并没有直白的写出思妇的思念之情。但是却通过春风、落月、飞花、床空,为读者展现出了寂寞深闺思妇的形象。
结 语
《菩提偈》中有语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笔者认为春天作为一种极为寻常的自然现象,虽然从来都没有过任何期待。但是在文人多愁善感的诗句中,却表现出了“千面女郎”的特色。
虽然春天从未想过会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幻化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春怨”。笔者认为是诗人赋予了诗歌生命,而诗歌却又赋予了春天情感。当诗人、诗歌与春天融合在一起之时,一首首“春怨”就会流淌出来。
【参考文献】
李淑杰《古诗《春怨》英译评析》
孙绍振《《春怨》不朽的原因:喜剧性的抒情》
从衔接与连贯理论下赏析《春怨》《从衔接与连贯理论下赏析《春怨》》
许鹏《文化与翻译——金昌绪《春怨》中“辽西”译文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