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旅游景点真的多如牛毛,难以计数,不管带有几个“A”,每到节假日都是人山人海。然而,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景点曾经天下皆知,但是后来因为黄河改道而默默无闻,以至于现在如何宣传都成了难题……究竟是什么景点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通常来说,与黄河有关的景点,多多少少都能评上几个A,比如黄河源头,壶口瀑布和小浪底水库等数百个景点,所以人们也常说黄河不仅是“母亲河”,还是“旅游河”。由此可见,我们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感情也非同寻常。从地质考古来看,黄河诞生于距今115万年前,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第一大水系,它一路奔腾而下,东流入海,孕育了中华5000年辉煌灿烂的文化。
其实,黄河是凶猛狂暴的,它在孕育新文明的同时,也在破坏旧文明。自古以来,治理黄河都是让帝王将相头疼的难题,因为黄河的特性是“多沙善淤”,即河水中夹带了大量的泥沙,很容易形成淤泥,然后使得河床不断变高,形成洪涝灾害,甚至是决堤和改道,这是几千来不变的规律。
古人提到黄河常说:“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每次决堤都让百姓民不聊生,每次改道都让天下生灵涂炭。据专家们统计,从有文字史料的记录以来,黄河决堤泛滥约1600次,改道100多次,其中较大的改道有26次之多。比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治理的就黄河决堤和改道问题。
每次黄河改道,不仅改变了黄河,更改变了百姓的生活。原来生活在黄河岸边的百姓,再也不能以打鱼为生,从而变成了以种植耕地为业;而原来以耕地为生的百姓,则要学会如何捕鱼,您说这样的生活变化谁能一下子接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标或者景点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比如甘肃省靖远县,它曾经就位于黄河岸边,原来的黄河古道就位于现在的糜滩乡。现如今,糜滩乡算是一处与黄河有关的景点,但是却看不到一滴黄河水,不过却留下了一块巨大的独石矗立在糜滩乡。独石高约20米,周长约40米,虽然顶部长了一些杂草,但是中间的部位显得十分平整,这是因为被黄河波涛冲击而形成的光面。
在《康熙·重纂靖远卫志》中记载:“砥柱石在城北五里黄河中……俗名独石头。少卿崑田邢公为之铭,参将李崇义为刻中流砥柱四字与其上”。由此可见,在康熙年间黄河还没有改道,独石依然在黄河中耸峙。或许也正是如此,独石才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还纷纷留下石刻,以颂扬独石。
如今,独石上的石刻有的还依然清晰可辨,比如“西来鳌柱”,“静涛”和“中流砥柱”等等,还有很多较小的石刻可惜都已经被风化,只能看到印记,但不知刻了哪些文字。据《靖远县文史》中的记载,“静涛”石刻在北宋就有,可见独石的名气在当时一定天下皆知,不然石刻也不会越来越多。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独石言志,不畏黄河的波涛汹涌,任凭狂风巨浪也毫不动摇。然而,黄海在改道之后,独石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变,没有了黄河的冲击,也没有了惊涛骇浪,变成了被淤泥围绕的一块普通石头,以至于后来周围变成了农田,再到现在它变成了景区中的标志。这就好比是一个优秀的人跌下了神坛,但是他自己并没有犯任何错误,只是因为环境变了,它被时代淘汰。
从曾经的“中流砥柱”,变成现在的“荒郊野石”,独石命运的改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其实我们自己的能力如何已经变得不太重要,反而一个好的平台,或者一次机会,更能提升一个人的价值。
参考资料:
《黄河简史》作者:杨明,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