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海风咸咸的气息,踩着湿湿的砂砾.....”微风轻抚过她的脸庞,唤起几缕轻柔的长发,任它在空中与风儿起舞翩翩。我坐在出租车的后座,用眼睛和心灵记录着这一路上的风景......
7月中旬,盛夏的开篇,山东省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小鲁班·大工匠”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的道路,高铁呼啸而过,我也终于体验到了“看山恰似走来迎”“不知云与我俱东”的诗中境界。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开始了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
初遇你时,你是无垠的大海和咸咸的海风。
幸山海·青年旅馆是我们实践小队展开调查的第一站,店家尚处于装修阶段,老板是一位和蔼可亲且有点富态的姐姐,她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为我们解释了旅馆的名字幸山海,即:一定是特别的缘分,让我们十分有幸,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在这一片山海,遇见下一场山海。我对这位姐姐的观点,表示深深的认同,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惜缘随缘莫攀缘;大家能在这一片山海相遇、相识、相知,本就已经是十分的幸运,不论聚散,大家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在进行了简单的交谈之后,我们得知,小店是刚刚交接不久的,店内的一些设计也有着姐姐的自己想法,有冬天温暖的壁炉与夏日纷飞的海鸥,彰显着小店的温馨与清新。在姐姐知道我们是建筑工程学院的各专业学生之后,非常遗憾的对我们说:“哎呀,你们早点来就好了,这样就可以早给我看看这些设计和装修了,我也能省不少人力物力财力。”我们也是很高兴的为她提出了一些在设计与装修上的建议和方案,希望能够在能力范围内对她有所帮助。然后姐姐便邀请我们实践小队去了二楼的小平台,因为小店开在路边,所以在这里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不远处的东庙江和小象岛,风景独好。小店的主体色调为浅蓝色,跟那天下午的蓝天白云很配,我们站在二楼的小平台,手扶着玻璃围栏,愉快的交谈,时不时望一望远方的风景,而路旁的老树也在轻轻的晃动,仿佛在享受着这个惬意的下午。
再见你时,你是淳朴的民风和慢慢的生活。
那天下午,我们还去过许多其他的传统民宿和村居老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家门外、路旁边、檐下乘凉的那对老夫老妻,老婆婆已经基本上听不清我们说话了,指着自己说:“我聋了,听不清,我老伴在那。”我只好顺着老婆婆指的方向,来到了老爷爷旁边,而与我同行的同学也分别在这对老夫妻身边展开了采访。
岁月的痕迹在他们的身上显得格外的明显,但老爷爷仍用他沙哑的嗓音,给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他们所住的房子是从他爷爷辈传下来的,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外表的青苔已经成为了世纪最好的证明,几经沧桑的屋内,烧火炕的炉灶和鼓风的风箱,见证着历史的轮回。卧室的屋子倒还宽敞,随处可见的陈旧家具,应该也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吧。在我们问到老爷爷家中是否会有漏雨和墙皮脱落现象时,老爷爷直言不讳,说这种现象老房子是常有的问题,修修补补又几年,反正已经80多了,不在乎往后的几年了,我们对老爷爷的乐观开朗表示由衷的敬佩。在经过几番交谈之后我们走出了老房子,并对老夫妻表示了深深的感谢和长寿的祝福。
黄昏,袅袅的炊烟预示着夜晚的降临,吹起的陆风带着烟火的香味,飘向了现在的大海。在回去的路上,我不禁想起了从前慢中的一句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个个建筑,就像一首首诗,有末字的押韵,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有字字的推敲和琢磨,简短而精细,饱含深意却不显做作。与我而言,我并不是什么建筑师,对于建筑和设计也相知甚少,我能做的就只有去感受建筑,感受建筑中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沧桑,感受那些建筑师们倾注其中的梦想与心血,感受一个个热烈的灵魂,再将我的所见所感所记付诸笔端,渴望能被更多的人们看到,以便给远方的人们捎去一声轻轻的问候。
光阴如潮,大浪淘沙,在未来未知的岁月里,愿此时的绵绵的海风,能吹动这一方山海,给彼时的人们带去一个更美好的家。(通讯员 刘鑫)
(图为实践队同幸山海经理交流 中国搜狐通讯员 董超强 摄)
(图为实践队同老夫妻交流 中国搜狐通讯员 董超强 摄)
(图为实践队集体合照 中国搜狐通讯员 张佳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