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路也不怕了!
清宫戏中,被“发配宁古塔”和被处决的意思差不多,都是“领盒饭”。
那么,那些发配宁古塔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去往宁古塔:比黄泉路还恐怖
被发配宁古塔的人,大多到不了宁古塔。
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牡丹江一带。
今天,从北京过去,坐高铁10个小时差不多就到了,附近还有镜泊湖这样的5A景区。
不过,如果是清朝时去一趟,就如同踏上死亡之旅了。
一旦被判刑,一个月内就要“起解”,戴着沉重的枷锁,男女老幼一起上路,每天必须走50里。
光是被押送到辽东,就已经够惨了。
明朝宣德年间,有一次流放100多人,2/3死于路上,只有1/3到了辽东戍所。
而对于被发配宁古塔的人来说,过了辽东,噩梦才刚刚开始!
当时,吉林、黑龙江一带尚未开发,大片都是原始森林。中原人士称那里是“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出山海关到沈阳一路,还算好的,可是,出了沈阳后,就逐渐走入原始森林。
树木遮天蔽日,人烟荒芜。蚊虫还不算厉害的,有一种叫白蛉的昆虫,铺天盖地,蛰一下就满身是血是包。
更严重的是,此处既是原始森林,需要面临食肉动物,又是法外之地,要面临饥民。
半道被老虎等野兽吃掉,也可能被附近的饥民吃掉,“无得生者”。
如果是在秋冬时节,就更惨了。
当时,正是小冰河时期,吉林、黑龙江地区8月就开始入冬,9月初河水尽冻!
对于在中原、江南长大的人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由于死亡率太高,因此,康熙后来“仁德”,命令冬季可以不上路,到春季再走。
不过,到了宁古塔,一切才刚开始。
恐怖的宁古塔
到达宁古塔的人,有两种工作:为奴、为差役。
那些发配为披甲人奴隶的,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人身自由。
在法律上,他们自己是奴,子孙也为奴,女眷被霸占,男子做苦力,生不如死。
当差的人,有部分人身自由。每个月初一十五要去报道,此外,就是做廉价劳动力。
他们每年要上交粮食12石,草料300束,猪肉100斤,木炭100斤,石灰300斤,芦苇100束。
沉重的压力,使他们基本上一年到头都没有闲暇之时,必须终日劳动。
发展起来的宁古塔
随着流放来的中原人增多,宁古塔也发展了起来。
据统计,有清一代,流放到此的累计有150万人之多。
随着流人的增加,流人逐渐成了居民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带来了汉人的耕种技术、种植方伐,使该地的农业产量大大增加。
随着农业发展,该地人民已经有余力做其他事情,手工业、商业也发展了起来。
由于宁古塔附近物产丰富,因此,宁古塔的贸易发展了起来,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到康熙年间,宁古塔地区已不再是落后、苦寒之地,而是人口众多、房屋林立的繁华之地了。
而当初被他们称为比黄泉路还恐怖的来路,则因为贸易的发展,驿站完善,已不再那么恐怖了。
此外,由于许多流放而来的人,本来就是大知识分子,因此,他们在此开办私塾,使该地的文化也兴盛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流人文化”。
汉人的地位,也逐渐改变了。
康熙下诏:发配为奴者,其子女可以入民籍,不再为奴。
而随着融合,尽管朝廷仍然不许满汉通婚,但仍然有许多旗人女子愿意嫁给流人。
清亡后,当初流放者去哪了?
顺治-康熙朝,是流放宁古塔的高潮。
康熙后期开始,随着形势的变化,“发配宁古塔”变得不流行了。
取而代之的,是发配伊犁。
乾隆朝时,纪晓岚发配伊犁,后来的林则徐等人,都曾发配伊犁。
1910年,大清颁发了《大清新刑律》,准备在正式立宪后,废除流放制度。
民国成立后,流放制度被废除。
可是,当初流放宁古塔的人,却大部分不必回到中原。
因此:早在大清开禁之前,山东地区许多人,就主动冒险迁徙到了宁古塔等地区。到开禁后,牡丹江一带也成了“闯关东”英雄们的重要选项。
“天南地北总是家”,许多流民后人,已在这片流放之地安顿了下来。
当初感叹“去过宁古塔,十个黄泉也不怕”的流人或许想不到:他们与当地人的共同奴隶,活生生将化外之地建设成了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命运将他们无情地抛弃到一片苦寒极北之地,但是,他们却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了这片落后之地,塑造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