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摄影:莫国良
观光玩了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之后,沿着景区内指示牌不一会就到了徒步登长城的入口。
据网上记载:
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属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路所辖。司马台长城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修筑者们的智慧创造,长城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城台、敌楼、障墙在很短的一段距离内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整个万里长城之中极为罕见。苍老城墙上的文字砖群,记载着祖辈的辛苦。至今淌流不尽的温泉和冷泉就是古人的血泪聚合而成。司马台长城雄险奇特,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道“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景区内登长城有二个选择,其一是坐缆车直接上山顶;其二是徒步登上长城。不登长城非好好,我自然是选择了徒步登山了上长城了,去感受登山的快乐。沿着登长城徒步栈道,翻越了一座小山岭就到了古北口登长城的大峡谷中。曾经的古北关隘峡谷已经变成当地的鸳鸯水库,修建了水库虽说失去了当年峡谷关隘的峻险的风姿,然而却又是拉近了的长城烽火台的距离。沿着水库一路向关隘向前,四周的景色果然是不负徒步登上的劳累。脚下一潭碧绿的清水仿佛就像是一个绿宝石镶嵌在茫茫的山坳之中;举头远瞻,一条巨龙婉转曲折的蛰伏在连绵的山岗上;每一个的岭上又似乎都是戴上了皇冠,望天长啸。
行之不久,就到河谷的两座山峦之间的古北关隘处。或许大家知道,所谓的“关隘”也就是人畜进出的关卡处,既然是关卡,那就一定会有所谓的城楼或者是碉堡之类的建筑物。然而古北关隘却是荡然无存类似的建筑物,取而代之的是鸳鸯水库水库上游中,露裸的河床水道。一桥飞架东西,连接着两侧的城墙。置身在河床上,两侧各有十几余烽火台,各自连绵不断俯卧在山脊上,直插云霄。在陡直的半山腰处,又各自修建了碉楼烽火台悬挂在峭壁上,看上去像是二尊门神紧紧地守卫着关隘,让人望而生畏。果真是建造的时候,就是这样设计的?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南方人来说,一生中也是难得有几次徒步在巍峨的长城的城墙之中。沿着官道拾阶而上,长城南北青山绿水,也使人神清气爽特别的惬意。正如景区介绍的那样:“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城台、敌楼、障墙在很短的一段距离内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整个万里长城之中极为罕见”。陡峭之处,甚至只有一面城墙,另一侧,则是悬崖峭壁,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中在攀登过程中,有一段石阶是正常石阶一半的高度,因此走起来特别地别扭。难道古人特别的矮小?还是是为战马设计的马道?锯齿形的城墙下开着一个个的观察也是匪夷所思,笔者也是仿效古人趴着往外看,洞口外都是被草丛遮挡,根本无法看到外面的敌情。难道这些哨口都是为了冬季的战争,独具匠心。
徒步在城墙的内,满目沧桑的长城青砖也是会让每一个华夏子民感到自豪。蓝天白云下,满目的砖墙几乎都是饱经了风霜,让人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一块块青砖垒起的长城就是华夏民族的脊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任何文字语言,在古老的青砖面前都会是显得苍白无力。
白云悠悠满山跑,一条古老的脊梁也随着蓝天上的白云,飘出了了茫茫大山。由此笔者忽然想到了与建造明长城同时代的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是如此妥洽地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闲晃在烽火台上,登高望远也是难得的一次快事。纵观长城内外,早已没有了战马撕裂,金戈铁马的硝烟纷飞的战场。向北望去茫茫大山沉没在蓝天白云之中;往南远眺,新建的古北水镇在鸳鸯水库的衬托下,更是显得妩媚靓丽。向东透过观察窗,一条飞龙俯卧在山脊上,似乎欲将腾空而飞,去迎接初升太阳。向西望去,路程茫茫不知去向,或许又是在寻觅着自己的梦想。此景此物,似乎又是应景了初唐诗人陈志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吊古怀今的豪情。
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是每个华夏子民的骄傲,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几千年年来,用华夏子民用无数的汗水与血肉筑起的华夏脊梁。长城不仅已经述说了几千的历史故事,相信现在或者将来还在延续着其不朽的传奇故事。
之一,邂逅京畿之地的古北水镇;
之二,盘点河东之地原汁原味的司马台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