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李庄古镇西南方约5公里处的永胜村有一个地方叫“板栗坳”,在去往李庄的路途中分道行驶几分钟才能到。如果你不在来之前做好攻略便会错过这个地方。“板栗坳”是因此处有一座状似犀牛望月的小山,且山上原有两棵数百年树龄的板栗树而得名。
“板栗坳”有一座承载过一段特殊过往的私家大院——栗峰山庄,梁思成曾将栗峰山庄收入《中国建筑史》一书,并盛赞其为“川南民居的精品经典之作”。
走到栗峰山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石碑。上面的字已经有些许模糊,还是能认出“山高水长”四个字。
此碑是1946年5月1日,国立中央研究院离开李庄时,陈盘撰文,董作宾题额,劳干书写,傅斯年、李方桂、李济、董作宾、梁思成等50多个学者一起所立,碑名《留别李庄栗峰山碑铭》,以表达对李庄的感情。
历史文化的记录与重现
栗峰山庄曾是李庄望族张家所建的私家大院,占地8000平方米。历经岁月沧桑后,院落已较为破败,里面只剩一些老人留守,但在遗留的旧迹中,依稀可见此院当年的风采。抗战时期,张家腾出这个院子给国民政府,作为南迁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办公住址,此后便是群星荟萃,大师云集。
院子比较破旧,从里面残存的建筑看,后来的破坏极大,很可惜,院子大部分还没有修复,只修复了正堂部分。作为抗战文化陈列馆,里面陈列的资料、图片显示,大师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能专心于学术研究,成绩斐然,令人感叹。2012年,栗峰山庄被评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栗峰山庄经过改造修复后建立了展览馆,每间屋内都设置了一个主题,走进去便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文化氛围。如今的栗峰山庄已成为展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北大文科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旧址的抗战文化博物馆。
精品经典民居大宅院
栗峰山庄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大宅院,整个大院依山傍水,从低向高分层建筑。建筑群较大,形成多个四合院但又彼此相通,并以建筑时间和特点各赋其名。
导游介绍,张家人在大院大门修建了类似“牌楼”的建筑,与其相邻的一片房屋便叫“牌坊头”;右为“下老房”“摇钱树”“田坎上”;左为“戏院子”“新房子”。沿“牌坊头”石梯而上,过正厅房(现已拆除改建成永胜村小学校)再上“坡高头”(其实是整个栗峰山庄的正堂屋),是整个山庄的中轴线。
整个山庄共有108道门,暗合玄学中36天罡星、72地煞星之数。南北相对两处,还有规模较小的两座院落,南面的叫“八瓜碾子”,北面的叫“桂花坳”,也各具特色,与主建筑互为犄角之势,各自独立又遥相呼应。
经历岁月洗礼之后,有的旧房已被拆建成了新房,部分当年的建筑也已摇摇欲坠。山庄周围原有内、外两道砖石结构的厚围墙,将整个山庄严实包围,成了一座硕大的“围城”,可惜此围墙石脚在1958年修堰沟时已全毁。
沿着房屋仔细查看,房屋上作装饰的彩绘麒麟、蝙蝠、喜鹊随处可见,沿阶石栏精雕细琢,饱经风霜的房瓦依然精美。
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部门曾驻此长达五六年。大批国内知名学者如傅斯年、李济、吴定良、董作宾、劳干、梁思永、李方桂……以及美国学者费正清、英国学者李约瑟等皆在此工作和访问过,并在山庄上厅房举办过当时全国最高水准的文物科普展览,郭沫若等名流也曾前往参观。
(图片由翠屏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