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格
钢筋水泥丛林里,我们都是大自然缺失症患者,关键是我们还浑然不知。
之前,不止一次听同事马公式提及过,位于昭阳区大寨子乡锅厂村仙人洞的迷人景观和神奇传说。一直想去实地看看,但由于杂事缠身,愿望未果。今年春末,几经谋划,终于夙愿得偿。
偶尔疏离喧闹的生活,才能更好走进内心。
去时天空作美,温和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和急速的汽车一路相伴,两个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锅厂村委会。刚下车,清新的空气不费力地把两小时短途中累积的庸倦荡涤干净,身心顿觉清爽无比。连绵泛绿的群山,路边随意开放的小花,树上肆意歌唱的鸟儿,让春意刚刚好。
未见其洞,先闻其声。我认为这是走进仙人洞最好的“打开”方式。今年99岁高龄的赵家芬老人,是锅厂村目前年龄最大的老人。尽管已近期颐之年,但是一提及仙人洞,老人的眼睛就明亮起来,表情就生动起来。有生动的故事,衰老也变得有活力。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尘封的岁月,过往的时光及仙人洞的神奇传说逐一铺展开。我觉得,从老人口中讲出来的仙人洞,平添了几分神性意味。
仙人洞名字的来历极为简练。当地人祖辈口口相传的是,一个雾霭缥缈如幻如梦的清晨,有人看见两个仙女从洞里出来,在洞口梳妆打扮,长发垂至臀部。好奇者试图走近看个明白,如烟的薄雾顿时消散,仙女瞬间无影无踪,仙人洞因此得名。我认为这已足够,仙家之事,不能用凡间婆婆妈妈拖泥带水的思维去诠释,那样,就会抹杀了超凡脱俗的仙气。
有关仙女的故事,最早听自父亲的讲述。故乡属二半山区,出产单一,传统种植主要是包谷和洋芋。小时候家里总有干不完的活,特别是到了秋收,即使晚上也不得闲。家里堆积如山的洋芋需要及时按大小、优劣分类处置,延时就会腐烂。一生好强且勤劳的父母,是决不允许出现到手粮食放坏的结果。特别是包谷,需一个个“宽衣解带”,老家俗称“剔包谷”。虽是手上活,但除了伤手,还无比乏味。父亲是读过书当过兵的人,在老家也算是了不起的文化人,脑子里总有取之不尽的故事和传说。往往在我们困顿厌战时,父亲就使出“杀手锏”——讲故事。对于年幼的我们,这的确是屡试不爽的好主意。有关仙女的故事《董永卖身》就是在当时走进我们心中的,大意如下:董永年少丧母,后父亲亡故,为让父亲入土为安,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葬父费用。一天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此乃仙女),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便和董永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两人返家途中,行至槐荫下,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后来查资料得知,董永卖身葬父故事出自元朝郭居敬编录的故事集《二十四孝》。父亲讲这个故事目的是教化我们做人以孝为先,我却被美貌善良的仙女所吸引,至今未忘。关于仙女的传说以前都是听说,现在却要去仙女出现过的地方看看,心里难免激动,感觉时空上自己离仙女又近了一点。
从村委会出发,几分钟的车程即到仙人洞附近。停车后需走上一段杂木丛林掩映的崎岖小路。这一段连接仙人洞的羊肠小路,有高矮不一的树林护卫,有立壁千仞的峡谷奇观,时有时无的鸟鸣回响。我认为,这是现实和仙境之间恰到好处的过渡。直线距离200米,每走一步,都有神秘感在铺染、上色。
洞口很窄,形状如眼,终日不知疲倦地凝望着对面的村庄。这个村庄非同一般,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最后一任“云南王”卢汉的出生地。或许,这是对风云人物襁褓之地的守望。洞口上稀疏的草木,像天然睫毛,让仙人洞有了楚楚动人之魅力。站在洞口,我多次试图寻找仙女曾出现过的落脚点。老人无法说清仙女出现在洞口的姿势是站还是坐。我狭隘地认为,这不重要,仙家之事,不必按俗人常理猜度。
进入洞口,挂有红布,还有香蜡纸烛的残迹,这是当地村民祈福之地。这些看似弥散着某种封建思想的地方,在特殊年代,却有着类似悬壶济世的力量。
小时候,老家村庄对面有一座绵延的大山。仰望,大山高耸入云,顶天入地。在村民眼里,大山都是联通天地的神物,吸纳天地之灵气,除了仰望,就是敬畏。此山腰身灵动,眼观似龙。在龙头处,有一个形如菩萨的石头,称为菩萨像,一直被村民们虔诚供奉。老辈人流传,这是上天派来护佑村民的菩萨。每到逢年过节,各家在当家的率领下,带上猪头和香蜡纸烛,跪地祭拜,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安康。某家遇上人畜不顺、家事不吉,也会前去祈福消灾。跪地那一刻,多少无奈又不安的心,被及时诊疗。心灵之病,危害往往胜过身体之疾。
我了解到,仙人洞口和老家的菩萨像一样,承载着更深的意义。每到春节、清明等节日,村民们纷纷前来,驱邪、除病、求子……人们散装的隐秘欲求,在这里,毫无保留地全部敞开。
目前的仙人洞依旧处于原始状态,需蜷缩着身体方能进入洞里。那一刻,所有的笔挺和昂扬都是拙笔。走过洞口一段狭窄的过道,豁然开朗,眼前就是一个天然雕琢的偌大的空间。这个开阔之地,顶上、四周由钟乳石随序组合排列,这些奇特景观,轻松越过了我们自以为是的想象力。仅仅是这些自然之景,就足以让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反复溶解,让已经麻木的神经触觉,再次焕发出该有的活动能力,重新获得新的生命体验。对于洞里的这个开阔之地,当地人的介绍非常有趣,说是仙女们的客厅。我喜欢这种从生活经验衍生出来合理有趣的想象。从客厅一直前行,出现一个如同一道房门的洞口。村民介绍说,这是仙女的闺房。用我自己的好奇心推断,很多人都想进入闺房,探个究竟。似乎仙女们梳妆打扮、侧身顾盼的画面就出现在脑海。洞里壁上和地上的钟乳石极为光滑,一尘不染。这和仙女们洁净的生活习惯完全吻合。仙人洞里,石笋、石柱、石山、石梯田,栩栩如生。这些钟乳石如果单个摆放,最多就是个炫耀的挂件,放在一起,就成了风景。面对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如果你自负地动用有限的化学知识,用学术的方式固执地往碳酸钙沉淀物方向靠,就会非常无趣。很多事情,只要深剥到最后的核,都是乏味的。这种仙境般的溶洞里,更适合传说生长。
在洞里,在石头镶嵌的低洼处,竟然有一泓清泉,清澈见底,缓缓流淌。从哪里来,流向何处,没有人说得清楚,至今都是不解之谜。当地人说这是仙女们的日常饮用水,常年水位一致,不高不低,不浑不浊。从不会因外界的旱涝而改变。当地群众对这藏于溶洞里的潭水无比敬畏,在汩汩流淌的清泉边,说话都是压低声音,恐怕惊扰了仙家。当地人说,村里有人肚子疼,或是身体不舒服,都会来这里敬奉、求水,喝了后,效果立竿见影。传说不必究其真实。掬一捧清泉,清凉甘甜。如果有鱼,再有“空游无所依”的情景,就会有柳宗元笔下《小石潭记》中寂静忧伤的氛围。
在洞里很幽静的地方,有一个“石龙过江”的传说。俯身细看,石头腰身细长,形状如龙,活灵活现,匍匐水里。比形状更重要的是,“石龙过江”的寓意。当地群众说,以前诸事不顺的村里人,就会到这里,跨龙过江,以求实现愿望。村民说,来这里的祈愿者,想法要正,否则适得其反,弊大于利。到了这里,不得高声喧哗,更不可踩着石龙,必须抬腿跨过去。跨的时候有讲究,提脚时男左女右。在特殊年代,石龙过江圆了多少人的梦并不重要,关键的是,那些孤苦无依、迷茫无措者不再身处绝境、四面楚歌,至少有一道缝为他们留着,让他们看到些许人间光亮,心灵得到及时的慰藉,精神上的破碎和绝望得以缝补和指引。如大山一样朴实的村民,祖辈的农耕生活方式,让他们习惯了种植到收获的漫长周期,并不奢望拔针见效的结果。只要有地方收留希望,一切都会开花结果。
仙人洞存在多久,溶洞有多深,至今是个谜。对未知领域探秘,是人性使然。据传,以前有好事村民曾带着干粮,提着马灯,连续走了七天七夜才到达洞的尽头。在洞的尽头看到了一条奇怪的阴河,阴河边竟然长着许多参差不齐的杨柳树。好事者随手摘下枝条,瞬间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突然金光闪闪,柳枝立马就变成耀眼的金条。这些奇幻画面,只有在诸如《西游记》等影视中才有,却在现实版的仙人洞里经久不衰地传颂。
别说在受穷的特殊年代,即使是丰衣足食的现在,这都是不可抗拒的诱惑。尽管是传说世界,但并不是可以肆意作为的。相传,只要有人带着金条往洞外走,阴河的水便会迅速涨潮,巨浪腾跃、气势汹汹地追着拿金条的人席卷而来。但是只要把手中的金条放一点回去,潮水便会停留一下,直到把金条全部放回,阴河立刻风平浪静。传说中,至今没有人能把金条带出洞外。传说不长,寓意不短。冥冥中,感觉这是最完美的天意。生动寓示后人,既让你看见美好,但是你又不能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许,这个恰到好处的传说,浸染出了当地群众乐观、豁达、勤劳的品性底色,祖辈传承,延续至今。
仙人洞里的故事还有很多,作为一个探访者,我相信,这一次不是结束,每一次来都是新的开始。
我认为,锅厂的村民们是幸福的,除了有鬼斧神工的仙人洞,还有意义非凡的传说,长久地润泽他们的精神世界,昭示他们的未来。
对于当地群众而言,这个神秘的溶洞,已经超越了对自然奇观单纯、短暂的惊叹和赞美,而是精神领域对道法自然代代相传的拜谒和最朴素的敬畏。
走出洞口,春风柔和吹来,就像要把梦吹醒一样执拗。
现在,国家乡村振兴伟业已经浩荡拉开帷幕,大寨子乡、村、组干部自信满满、蓄势待发。他们心中谋划已久的蓝图,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变现。或许,多年后,仙人洞这些沉睡的资源会被唤醒,成为当地群众的民生福祉,续写新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