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河镇大烧杀遗址内,工作人员姚瑜变得比往年更加忙碌,“以前都是清明节、国家公祭日前后才到参观旺季,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又是花博之年,最近我们平均每天都要接待5批参观者。”
“这里是竖河镇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请跟随讲解员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便是一场心灵的红色之旅。
竖新镇作为红色文化的集中地,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旧址、施家河沿地下党斗争史展览馆、上海雷锋纪念馆、竖河镇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界宅事件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都坐落于此。今年4月以来,各基地也迎来大客流,这些红色坐标让前来“打卡”的人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每天预约电话不断”
几百米长的竖河老街,呈东西走向。断瓦残垣间,依稀能瞧出当年的影子。
1940年7月30日早上,竖河镇早市还未散尽。那是崇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日。冲天的火光,明晃的刺刀,喷涌的鲜血,哭喊的人群……侵华日军在崇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竖河镇大烧杀。
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纪念,崇明在竖河镇大烧杀遗址处,建立“遇难同胞纪念馆”,于2015年7月30日开馆;现在已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崇明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教育基地。
“今天上午已经接待了两个团队,这不,一批游客刚在此上完一堂党课。”这段时间,纪念馆负责预约接待的工作人员姚瑜特别忙,“日均参观人数约200人,每天预约电话不断。”她指着笔记本上显示的预约情况告诉记者。据统计,今年4月以来,该纪念馆已接待了10000多名游客,是崇明最热门的红色景点之一。
“往年参观有旺季、淡季,这段时间天天都是旺季。”竖新镇文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何婷介绍,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这极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自“四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以来,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来此参观的不单有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团队,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散客。”
纪念馆里,李先生一家驻足一帧帧图片、一件件文物前,缅怀历史。“花博会虽已闭幕,但听说崇明不仅景色宜人,还有革命遗迹,这次正好趁着旅游带孩子过来看看。”李先生一家从市区特地赶来,探寻革命先辈足迹,“这段历史令人痛心,值得铭记。”
“我在纪念馆讲述父辈的故事”
“我祖父当年48岁,他被日军刺刀刺了三刀,手腕一刀、脚上一刀、肚子一刀。我父亲施忠元也在场,他手上中了一刀……”纪念馆内遇难同胞和幸存者姓名墙前,常有一位老伯为参观者讲解当年侵华日军的暴行。讲到义愤处,他神情凝重了起来。
这位老伯就是竖河镇大烧杀幸存者的后人施乐平。80年前的那场浩劫,施乐平的祖父和父亲是竖河镇大烧杀的亲历者。枪弹烟雾中,祖父、父亲翻过废砖废瓦,趟过沟,穿到玉米地,最后逃出来。“小时候,他们经常提起这段历史。”施乐平说,几年前镇上打算建纪念馆,展开相关调查,他也参与了死难者名单调查项目。
“我讲父辈的故事,更能感同身受。”施乐平坦言,“国家强大带给公民自豪感、安全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幸存者后人,我们会把历史真相一代代传下去。”
74岁的施雪英也是其中一员。施雪英是“崇明海界宅事件”烈士施季麟的侄孙女,她告诉记者,虽然“海界宅事件”让中共崇明地下党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但革命之光必胜,人民必胜。“这些红色历史很有教育意义,如果馆里需要,我们可以随时来讲解。”
随着参观者增多,当地村民也化身为讲解员。
海界宅事件纪念馆位于竖新镇堡西村,这段时间,70多岁的志愿者讲解员沈益民忙得不可开交,他需要频繁切换解说风格:面对十来岁的少年,要用普通话讲解;面对当地老百姓,则用更接地气的崇明话来讲述……
老党员沈益民是村里金葵花艺术团团长,回忆起初次当讲解员的经历,他记忆犹新,“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如当年,当时第一感觉就是稿子背不下来。”沈益民的应对方法很简单——每篇稿子要背20遍以上,4页讲解稿他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去背记。
展览馆迎来“特殊”客人
崇明施家河沿地下党斗争史展览馆,位于竖新镇椿南村一条人烟稀少的小路边,虽然位置相对不太好找,但仍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施家河沿,是崇明革命斗争的‘火种’点燃之地。展览馆所在的宅子原是地下党成员吴明福的老宅,也是当年地下党成员们的主要聚集地。”走进展览馆,一部部关于施家河沿中共地下党员的小传,把人们拉回革命斗争的年代。来此参观的附近村民吴老伯点赞:“在‘家门口’进行红色教育,讲的又是本地故事,意义非凡!”
站在展览馆一面党旗前,椿南村党总支书记龚逵感慨道,“去年开馆以来,自发前来缅怀先烈、祭奠英雄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有时我也会加入他们重温入党誓词,感动不已。”
前一阵,纪念馆还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倪新康带着他的子女来到展览馆参观,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在革命岁月中用信仰甚至生命换来的,要铭记红色历史。参观临近结束,倪新康还站在馆内“施家河沿中共地下党”照片墙前凝视许久,久久不肯离去。记者从纪念馆的讲解员口中得知,其中一位正是倪新康的父亲。
记者:季佳倩
编辑:毋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