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红色旅游逐渐升温。石家庄是一座具有深厚的红色历史和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在石家庄市城市馆三楼的“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人大系统的参观者。
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
石家庄具有深厚的红色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
作为“两个务必”的诞生地、“进京赶考”的出发地、“西柏坡精神”的发源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石家庄具有深厚的红色资源积淀,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打赢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华北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一大批中央和国家机关都在石家庄诞生。早在1949年建国前夕,石家庄市在全国首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日报》连续9天发表12篇相关报道,并称之为“提供了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
1947年11月7日石家庄解放。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刘少奇关于“要在半年内正式选出区、街政府,一年内选出人民代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组成正式的民主政府”的指示,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以及石家庄市委、市政府,1949年3月着手筹备召开市首届人代会。1949年4月,市委作出《关于召开石家庄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及代表选举办法的决定》,市、区及各群众团体分别成立选举委员会和选举分会,选举产生人民代表。
此次大会与此前在这里召开的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有所区别的是,石家庄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通过选举和团体推举相结合的方式,经全体选民“海选”出来的,即在选民登记的基础上,根据各区人口比例分配代表名额,然后划分选民小组,由选民小组直接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小组提名后,经闾、街候选之后,集中到区,通过竞选,再由选民无记名投票,正式选举本区域人民代表。
为让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觉醒,石家庄各级政府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宣传现阶段政权的性质、普选的意义、选举的方法,并收到了极大成效。1949年4月5日至5月1日,石家庄市进行普选。当选举开始时,群众真正行使了民主权力,全市各区选民119279人,有88320人参选,各个阶层都选出了代表,共选出人民代表130名。为了调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工商业者积极性,增聘社会各方面的代表30名,代表人数增至160名。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经全体选民“海选”出来的,这在全国首开普选制先河。市委还成立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处,刘秀峰等9人组成大会临时党组,负责大会筹备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这里走来
1949年7月21日至8月9日,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人民影院召开,149名代表出席大会。
大会遵循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毛泽东提出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选举地方性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机构。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副市长臧伯平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书记兼市长刘秀峰所作的《目前形势与石家庄施政方针和今后工作的报告》。会议审议处理了有关市政建设、文化教育、公安司法、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提案500多件。代表们畅所欲言,认真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大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关于工商业、税务、市政建设、文化教育等13项重要决议案。按照《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组织条例》和《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办法》,代表以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的方式,选出25名(含5名民族工商业、1名少数民族代表)政府委员,组成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府委员会选出市长刘秀峰、副市长臧伯平,成功组建了具有人民民主性质的民主联合政府,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局面。
据介绍,当时的会议可以说是“现场直播”。许多高音大喇叭安放在了大街小巷,实时播放人民代表大会会场情况。据1949年9月5日《人民日报》文章《从一个会议看一个人民城市的成长——记石家庄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记载:大会进行期间,会场动态和代表发言都通过广播传达全市,在街头放送器下面,时常拥着一群群听众,边听着,边谈论着。
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党对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功探索,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特点。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各个环节都确立了健全规范的制度和程序,如代表产生阶段包括制定选举办法及实施细则、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代表选举产生等,大会召开阶段包括预备会、选举产生主席团、通过议事规则及提案审查原则、安排大会讨论发言、听取审议各项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选举产生市政府委员会等,以及首届四次会议(1950年6月26日)决定设立常设机构,选举产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探索创制了一整套新型体制机制,初步健全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其运行模式和程序堪与现在的人民代表大会相媲美,使各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有了可借鉴的模板,为全国实行人民民主提供了成功范例。
让石家庄人大历史成为全市宣传教育阵地品牌
石家庄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红色的土地、民主的土地。可以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从这里走来。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和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但当年大会的资料就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牢记历史先要加大“家底儿”摸排,打捞历史印记。从2015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就充分运用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历史内涵,开辟传承创新之路,用自己的红色历史不断激发奋进动力。
为更好地宣传、研究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好地展现我党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打造石家庄城市新文化名片, 2015年6月30日,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开征集文物史料,建立专题展览馆。2016年11月12日是石家庄解放69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隆重开展。这一展览当时位于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由历史背景、民主盛会、继承发展三部分组成,运用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全景真实再现了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这一展览也成为全市宣传教育阵地的一个品牌。
2018年,为了对这一展览进行扩展,深入挖掘和整理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档案局(馆)再次面向社会征集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档案资料。2020年底,“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在石家庄市城市馆进行改扩展后开展。扩展后的展馆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以图片、雕塑、油画、多媒体、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展示。这些物品被创新运用于宣讲中,物品背后的故事结合情景再现视频、历史记录等珍贵素材,还利用声光等多媒体技术,模拟当时场景,逝去的历史岁月如在眼前。
中学生走进展馆,结合所学课程,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了解市人大常委会履职情况;党员来到石家庄城市馆参观“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省内外的人大系统干部也来到这里,了解人大制度的历史……石家庄人大制度的红色历史宣讲在实现了往实走、往深走的同时也在往外走、往上走。
让石家庄人大红色印记“亮”起来
在人大制度史进程中,石家庄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见证者、直接参与者、有力推动者,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的重要历史阶段,进行了重要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了丰富遗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自2月20日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安排,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始终,树牢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握关键环节,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学习党史的根本目的就是“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人大制度史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就是要把我们的红色资源运用好,传承好。”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全市的人大工作者在全面深入学习党史的同时,都要深入学习人大制度史。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人大制度史与党史的内在联系,深刻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就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就能不断从中汲取永不衰竭的澎湃动力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人大机关的全体党员干部都要熟悉我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这段光荣历史,都要能当讲解员,用我们石家庄自己的红色历史,用我们人大自己的红色历史,激发荣誉感和自信心,传承好我们自己的红色基因。”为了进一步提高展览的水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们外出时都会了解一下当地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工作,对人大制度的发展史有了更深的见解。市人大常委会还安排专人专班,进一步搜集和丰富石家庄人大的史料和文物,如实挖掘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重新发现一个个倍加鲜活的人物,从而进一步丰富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史实。同时,计划进一步借助省人大和全国人大的力量和资源,创新展陈方式,增加声光电、实景复原,增强感染力和冲击力,从而进一步把石市这一红色品牌擦亮。
历史,选择了石家庄这片红色热土。人大制度的红色历史是我们这座城市精神富矿里一个重要资产。历史的车轮向前,但是精神却历久弥新。正如一篇文章所言:我们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石家庄的探索与实践就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筑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思想基础;就是要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弘扬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人大的制度优势,汇聚起砥砺奋进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力量。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