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早在唐代时就成了与印度灵鳌山齐名的世界佛教圣地。因此,它早就受到海内外信众乃至我国历代皇帝的优遇。历史上,曾有魏孝文帝元宏(467-499)、隋炀帝杨广(569-618)、宋太宗赵炅(939-997)、元成宗铁穆耳(1265-1307)、元英宗硕德八刺(1303-1323)等五位皇帝亲临其境。而到了清代,则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四位皇帝共十三次巡幸五合山。其中:
圣祖玄烨(1654-1722)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农历二月十二;九月十一日;康熙三十七年(1698)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康熙四十一年(1702)农历二月初一;康熙四十九年(1710)农历二月初二等共五次至五台山。他参观了五座台项。瞻仰了五台山诸寺。赐予五台山梵文藏经二部,匾额五十五块、作诗歌十五首、碑文二十余通、修葺寺院二十余座、赠送渗金佛菩萨像七尊.做了各种法会八次,敕赐金银六千余两,资送珍物难以计数,人称“佛心天子”。
世宗胤禛(1678-1735)是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农历二月初一,圣祖第四次巡游五台山时,随其父亲玄烨至五台山的。他这次游览了“五台”清凉寺、妙德庵、二圣对谈石等寺庙、灵迹,还写诗颂扬了五台山,反映了他对佛教的看法。
高宗弘历(1711-1799)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农历力月十日、十五年(1750)农历二月十六日、二十六年(1761)农历二月六日、四十六年(1781)农历二月二十日、五十一年{1788)农历二月三十日、五十七年(1792)农历三月八日等六次巡游五台山。他为五台山修了寺庙十六座,作诗二百佘首,题联匾五十一块,刻碑十一通,沿路兴建行宫二十一处,仅五台县境内就有三处:台麓寺、白云寺和台怀行宫,耗银12万两。其中台怀行宫,就是民国年间毁去的五台山皇城。
仁宗颙琰(1760-1820)是在嘉庆十六年(1811)农历三月三十日至五台山。他参观了涌泉寺、台蓬寺,白云寺、殊像寺、黛螺顶、金刚窟、普乐院、罗眠寺、寿宁寺、玉华池等寺。赏赐了五台山佛教两万银两,撰诗五首,刻碑一通。
总之,清代四位皇帝,十三次至五合山,为什么呢,就是为了绥蜻蒙藏,团结汉、蒙、满、藏等民族.巩固统一的江山,使五台山成为“中华卫藏”。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道场的佛教圣地。明永乐以后,蒙藏黄教属喇嘛教进入五台山,菩萨顶成为喇嘛庙之首。康熙皇帝第一次西巡五台山便重建了菩萨顶文殊院五顶殿宇,加盖黄色琉璃瓦,拨五台县正供的十分之一作为菩萨顶和射虎川处喇嘛日常之用。菩萨顶大喇嘛由清廷直接委派,赐封爵位。
康熙、乾隆、嘉庆三帝历次朝拜五台山,都住在菩萨顶,并陆续改建和新建了一批喇嘛庙,封镇海寺为章嘉活佛住锡之地。四大活佛皆来此诵经传法,蒙藏信徒更是岁时来叩,使五台山成为蒙藏信徒朝礼的圣地。乾隆帝在《海望寺》诗中明确地表明他的看法:“蒙古诸藩皆尊佛法重黄教,我皇祖于此建寺居于喇嘛,内外各扎萨克岁时来叩,允神道设教之意也。”
兴黄教以安边是清廷的重要国策。康熙皇帝西巡五台山,蒙古厄鲁特亲王随驾同行乾隆皇帝到五台山,参加在菩萨顶章嘉活佛主持的祈愿颂经大法会,并亲到普乐院看望章嘉活佛。清朝皇帝崇奉黄教,优礼活佛的举动,加强了与蒙藏地区的紧密联系,推动了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并对西巡所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