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097期
编者按
为提升宣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2013年6月4日至5日,宣城市委书记姚玉舟、市长韩军率市党政代表团赴池州、安庆、铜陵三市考察学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并于6月6日上午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市谋划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八大工程。7月4日,黄敏副市长主持召开八大工程之一的历史名人诗画开发工程专家座谈会。现将我会部分会员发言摘录如下。
范瓦夏
名人诗词书画的开发是为宣城历史名城充实文化内涵,为旅游景点提升品质品位的重要元素,看似软工程,实为硬项目。因此,该项工程应与“名胜古迹保护开发工程”、“敬亭山宛溪河诗山宛水品质提升工程”以及“文房四宝之乡城市品牌提升工程”相结合,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一是文献古籍的挖掘整理。
近年来,宣城的历史文献、方志、词诗等的挖掘整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整体谋划。建议组织文史专家学者,深入进行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编制出版计划,形成考据翔尽的研究成果,为古迹修缮、景点建设、场馆展陈提供依据和支撑。
二是书画艺术品质的提升。
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是我市的名片和品牌,但这些年来,我们只注重了纸、笔、墨等产品的打造,忽视了文房四宝最主要的功能开发和价值提升。由于传统的文房四宝产业(产品)因原材料、加工手段等的制约,难以做强做大,亟需以文房四宝为载体打造中国文房四宝交易中心,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创建国字号的中国书画之乡、书法之城。组织全国性(国际性)的书画展事和竞赛活动,以书香画境带动文化旅游。以精英文化引领消费。真正把文化资源、品牌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
抓紧实施美术馆、博物馆、文房四宝馆的合建项目。会展经济是各地着力打造的新型绿色产业,且与文化旅游密不可分。全国许多城市都有各具特色的展会节庆。宣城至今没有一座专业美术馆展览中心,与宣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历史文化名城等美誉极不相称。
三是重要文化旅游景点的打造。
1.打造天下第一诗山敬亭山。
2.规划重建谢朓楼。
3.充实梅溪公园的家族文化内涵。
4.在敬亭山景区内重建十贤祠。
5.在将府山广场的市博物馆搬迁后,恢复府衙遗址,改造为宣城名宦纪念馆或宣城历史名人馆。
6.结合宛溪河改造,在凤凰桥东重建天延阁和天逸阁,辟为宣城画派纪念馆和宣城戏剧博物馆。
四是历史文化名人雕塑的设置
雕塑形象生动、保存久远,欧洲文艺复兴留下来的最震撼的作品就是雕塑和绘画。雕塑也最能直观凸显一个城市的底蕴。
建议在重要景点和遗址安置名人塑像。雕塑既有单体,也可结合自然环境和景观布置群雕、浮雕,具体人物要认真讨论。
徐艾平
1、历史名人诗画开发工程 总体定位要准。就是要紧紧围绕历史名人(自古直到现代)和诗画做文章。在历史名人中,尤其应以本土历代名人为主,外来做官和寓居的名人为辅。要通过本土梅、胡、江、吴四大名族及谢朓、李白、白居易、杜牧、沈括、石涛等外来名人的研究和开发,塑造宣城作为“上江人文胜地”的城市品牌。
2、全市打一张牌。强化中心城市概念,淡化区县概念,全市一盘棋,市本级为主,市县区联动,着力提升“宣城”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和影响。
3、围绕顶级人物做文章。 所谓顶级人物,就是在全国范围妇孺皆知、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比如李白、白居易、杜牧、韩愈,比如梅尧臣、沈括、文天祥、胡适,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名人与宣城的关系说清楚、研究透。
4、要集中连片开发。作为唐宋元明清历代江南地区著名的州府,宣城缺少一处可以集中展示历史风貌的街区。要通过恢复重建、新建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比如城门楼、名人纪念馆、寺庙、酒店、茶肆等,注入特定时代的文化印记,在较短时间内,形成集聚效应,给人留下“历史文化名城”印象。
5、要抓紧启动几个标志性项目。首当其冲的重要项目应该是规划建设宣城历史文化街区,宜在谢朓楼、开元塔、济川桥、凤凰桥、锦城南路等合围的区域,进行创意性改造,着力打造一条具有唐宋文化底蕴的特色文化街区。其次,应抓紧启动建设梅清纪念馆、石涛纪念馆、昌黎别业等名人纪念场所。第三,申报建设中国诗画研究中心。
陈虎山
虽说宣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放眼四望,我们从哪里能够看出它悠久的历史?又从何处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就目前而言,在宣城,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真实的状态都是易言说难触摸,作用有限。即是说,文化在宣城尚未成长为“实力”。而这,正好给文化在宣城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契机。
大体说来,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赖以存在的样态,或有三种。
一是只存在于故纸堆中,为文字,为图形,这是有档案记载,可以稽查的“过去式”。
二是显现于既有的建筑物、博物馆、出版物和纪念品等物质形态上,这是可供参观、游览、凭吊、把玩的“现存式”。这些既有并且物化的历史和文化,多为前人的遗留,往往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自身也成了某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史文化的“现存式”,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所呈现的往往只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局部图景,只能作为新的文化建设的参考,而不是唯一依据。
三是在全面调查研究城市文化主要特质的基础上,用新的理念对历史文化样态的“过去式”和“现存式”进行整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精神的新样态,这姑且称之为“潜在式”。新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宣城文化振兴“八大工程”,便是这样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其中的“宣城历史名人诗画工程”,提纲挈领,乃重中之重。只有把这个工程规划做好,其他各项工程才有所趋附。
如何做好“宣城历史名人诗画工程”?提三点建议:一是细梳理,二是抓重点,三是联市场。细梳理,就是梳理出历史线索,从宏观上透视宣城历史文化,高屋建瓴,底数清楚。抓重点,就是要抓住重点人物,重要节点,重要方面。联市场,就是把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里,市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也是文化流动的重要通道,文化不进入市场,不对人群产生影响,容易失去生命力。所以,建构宣城历史名人书画工程,必须和旅游规划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介。一句话,有未来的,才是最好的。
汪立军
宣城文化包含宣城人创造的本土文化和客居宣城的游宦文化共同创造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谱写了宣城灿烂的历史文化。宣城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决定了它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和诗画是息息相通的,而对城市建设紧密联系的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又恰恰是宣城历史文化的长处和特色。为此建议:
1、要尽快制定《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纲要》,把“铸魂”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要明确筛选有文化含量、有全国影响、有现实开发价值的项目菜单。依据条件,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分步骤、分类别逐年完善,实现“造形”与“铸魂”在设计层面的对接。
2、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符合现在大众文化需求。对碑刻、展馆、雕塑,要优中选精,老酒新瓶,创造新的形式,增加互动性、趣味性、观赏性,把历史文化的独特趣味从故纸堆里解放出来,助力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精心打造国字号品牌,历史名人诗画开发工程既要有宣城特色,又要有全国影响。宣城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打造与之相关联的诗画名人名作开发工程,既有宣城地方特色,又不与其他地区相雷同,而且有些名家名作的归属地尚无定论,诸如:唐代宣城长史周昉的名作《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他生活的地区除了在西安还有宣城、绍兴两个地方,已故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凯从画中辛荑花开时,仕女穿薄纱的气候特点,认定极有可能是周昉在宣城所作的作品。宣城率先做这一项工作,无疑抢先于其他地区一步。
宣城在中国诗歌和书画史上,名家多、作品精。从唐代一直延续到近当代,都有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有代表性的巨作。做好这项工程,发挥好这项稀缺的优势资源,将宣城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打造成“中国书画之乡”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石 巍
我认为历史名人诗画开发工程中有实际内容的,并且可以在短期内实施的只有四项内容,一是重建谢朓楼工程,该工程设计方案已经完成,二是梅氏文化展示馆展陈工程,目前馆舍已全部建成。三是广教寺双塔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配套建石涛纪念馆),发改委争取的资金500万下半年就到。还有一个就是发掘整理宣城历史文献的工程,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落到实处的具体工程,也是一个可以不花多少钱就能初见成效的工作。
宣城古称文献之邦,历代文献浩如烟海,本籍客籍名人均留下众多的华丽诗词、大块文章。但是宣城的历史典籍我们本地保存下来的很少,许多第一手资料必须到外地查阅。这就造成了宣城的文史研究与宣传往往是炒现饭,你抄过来我抄过去,人云亦云,不重视原始出处。所以也出现了许多硬伤,为学者们所耻笑。当今,作文化提升工程,如何提升,如何展示,我认为必须要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在对文献深入研究下方能进行展示设计,否则定会出现大量的讹误,贻笑大方。
我建议,成立宣城地方文献整理小组,编制整理计划,搜集、复制、影印历代诗书画等文献资料,对一些重要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形成考据详实、真实可信的研究成果,为古迹修缮、景点建设、场馆展陈提供依据和支撑。目前可以实施的有:(1)重新整理编印一批有代表性的宣城本地名人的文集、诗集、书画图册,如:梅鼎祚戏剧集、吴肃公文集、梅清画集等,既可为新建博物馆、美术馆、名人馆、遗址故居等提供展陈内容,又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高端礼品。
(2)编印《敬亭山志》和《谢朓楼志》,对敬亭山和谢朓楼两处景点的开发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3)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一部完整、详实的史料集成《宣城文献总集》,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童达清制作
联系人:ltsr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