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之寺庙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之寺庙篇
641、青龙山慈云寺
青龙山慈云寺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距巩义市区20余公里。这里四山旁围、一水中流、峰恋联亘、林木掩映、环境十分幽静,是休闲渡假的理想境地。慈云寺始建于汉代,是巩义第一丛林。据寺内碑载:“东汉明帝水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腾,竺法兰始建白马寺于洛阳城西,既而云游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开慈云禅寺”。所以称慈云,是说佛之慈心广大如云,荫庇整个世界。慈云寺历经沧桑,或兴或废,一直延续至今,它经受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贞观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由于战乱和灾荒,曾—度荒废。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开始,…
642、香港东普陀讲寺
东普陀讲寺位于香港荃湾千佛山山麓的老围村,是一所仿照中国的浙江省之杭州市的普陀寺建造的寺院。它在1932年由茂峰法师所创办。讲寺一直都由寺院的僧人营办,由于过去一直很少人知道这所寺院,所以环境非常清幽。直到回归之前,由于经营困难,为免讲寺结束,所以交由华人庙宇管理委员会接手承办。之后,经过大力宣传,现时前来观光的游人非常多,而寺院内外亦都装修过,但已失去了昔日清幽之美。历史东普陀讲寺在1932年由茂峰法师所创办。茂峰是广西博白人,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29岁在南京宝华山慧居寺(今称隆昌寺)受戒。1924年茂峰应邀赴台湾灵泉寺讲经,1927年自台湾到香港弘扬佛法,途经老围村,登千石山,游…
643、长沙松柏寺
松柏寺座落于距长沙市区约十几公里的星沙文化公园旁,三一路与东升路的交汇口。占地30余亩,后山门前有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与中南汽车城隔路相望,寺周围环绕苍松翠柏故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松柏寺始建于北宋神宗年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当时的松柏寺苍松翠柏,古树参天,环境幽雅,风景秀丽;其寺院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历为大德高僧修行传法之地。每逢高僧升座说法,信众如云。数百年间,梵音不绝,香火鼎盛,往来寺院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时节因缘,改朝换代,松柏古刹,几经浩劫,渐成废墟,以至不复存在。1992年由台湾居士发心筹建。2002年8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寺举行了佛像开光典礼,省、市宗教主管部…
644、訾家河万佛寺
訾家河万佛寺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中鸡镇訾家河黑圪垯山山顶,隔-河与煤都大柳塔矿区相望。据传寺庙始建于明代,历代均有重修,现占地45亩,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分为北、中、南三院。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祖师殿、观音阁等50余座殿宇,另有牌楼、旗杆等80余座附属建筑。寺庙是以佛教为主的佛、道、儒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供奉有释迦牟尼、菩萨等50余尊塑像。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十八、十九、二十为传统庙会时间。万佛寺南北长99米、东西宽33米,坐北朝南,分南院、中院、北院,其中中院位置最高,是主体。东为-河,南、西、北被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形成沟渠,隔沟群山环绕。大柳塔煤矿开发建设时,该山正对井…
645、瞿昙寺
瞿昙寺为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都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的瞿昙乡。寺院依山傍水,总体布局为一长方形,占地1.5公顷。虽历经600余年,该寺古风犹在,被誉为“乐都小故宫”。瞿昙寺是一座-教寺院。据寺碑记载:明代以前,在乐都县南山坳里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庙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寺院主三罗藏拥护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赐题为“瞿昙”的金匾。从此,这座庙宇便定名“瞿昙”。十五世纪初的明永乐年间,朱棣皇帝又赐三罗藏之侄班丹藏卜“顶净觉宏济大师”头衔,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经明朝洪熙、宣德两代的扩建,使瞿昙寺有了较大的规模。寺院建筑基本采用汉式庙宇形制,高低错落,气势雄伟。金刚殿是…
646、天童--五龙潭景区
〔天童--五龙潭〕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由天童、五龙潭、阿育王寺三大景区、154个景源组成,总面积58.6平方公里。景区文化底蕴深厚,拥有1700多年历史且总体格局和建筑风貌保存完好的天童寺、阿育王寺,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并留下了众多诗词歌赋。天童是浙江东部唯一保存较好的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植物种类丰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景区内自然风光旖旎,飞瀑幽潭,形态多变;奇峰怪石,别有风韵。…
647、双流寺
饶平县古城三饶镇双流寺,是“饶平八景”之首,为粤东名刹,创于宋(960—1279)之前,已于1996年10月23日被批准重建,1999年八月正式动工,大雄宝殿于2001年建成。千年古刹将更加宏伟壮观重放光彩。寺位于古城南郊河门山(也称“塔山”)北麓,上饶溪与新塘溪在寺前合流而得其名。双流寺建于宋代前,历史悠久。据清《韩江闻见录》、《饶平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状元、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号梅溪),在泉州刺史期间,来潮州访问了曾任梅州刺史的邱君与,同游双流寺,见周围山川秀丽,形势险要,遂卜异域日必有其地者,并题下“天下大旱,此处半收。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名言。原寺院正座宽10米,深25.4米。前面…
648、丁青寺
丁青寺属-原始的本波教改革归属明教的教派,位于康巴藏地的德格县扎科乡,该教派由大喇嘛丹巴钦绕始建于公元587年,亦即-第一个绕日前40年,距今已经有1416年的历史,是康区本波教寺院的中心,又成为了康区本波教派的最高学府和本波教祖寺。1983年经甘孜州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开放寺庙。目前县境内有本波寺庙10座,有僧侣近600人,其中有-5名,众绕觉7人。这10座本波寺庙中,以丁青寺历史最悠久,岳巴乡的日班寺、中扎科的基扎日哲寺、浪多乡的措通寺等的历史也已逾千年之久。就寺庙规模、僧侣人数来看,丁青寺为之最,一向有康巴藏区本波教祖寺之称;温拖乡的满金寺则在寺庙规模、僧侣、教派声望等方面仅次于丁青…
649、昆山慧聚寺
慧聚寺原位于昆山马鞍山南,始于梁代,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佛教丛林,始建于梁代天监十年(公元511年),经梁武帝恩准,由吴兴沙门慧向大师所建(慧向大师为梁武帝之师)。历史上为江南颇具影响的佛教丛林,该寺香火旺盛信徒众多,是一座人文历史悠久、艺术文化灿烂的千年名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就有慧聚寺。康熙皇帝曾四次巡幸昆山慧聚寺,并作诗留题,诗云:“万里人烟春雨浓,菜花麦秀滋丰茸,登高欲识江湖性,染瀚留题文笔峰。”“画龙点睛”成语典故也出自此处。南唐后主李煜曾为大殿前的经台、钟台题写匾额。唐代诗人孟郊、张祜所作的慧聚寺题咏,以及宋代王安石的和诗曾被世人尊为“山中四绝”。1400多年来…
650、北庭西大寺
北庭西大寺北庭西大寺位于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境内。北庭西大寺,又名高昌回鹘佛寺,位于北庭都护府遗址之西1公里处,西临西河坝,东面有水池,周围地势平坦,现多已开发为农田。古寺为高昌回鹘王国皇家寺院遗址,专供王室成员供养佛像之用。佛寺残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0.5米,东西宽约43.8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地面以下为夯土台基,整个建筑分南北两个部分,南面为残高0.2—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库房等建筑群;北面为正殿,其四周筑洞窟,两部分衔接成一整体。目前东面有上七下八的洞窟残迹,窟内残留有高昌回鹘时期的壁画若干。建筑材料为土木结构。宋朝初期,寺院兴盛。宋使王延德曾亲临“遨乐于其间”。127…
651、臧娘佛塔及桑周寺
臧娘佛塔及桑周寺位于青海玉树州称多县仲达乡,通天河南岸。前身是一座苯教古刹,名为“仁真敖赛寺”。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为“臧娘佛塔•盛德山”。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30年)将臧娘周围的苯教仁真敖赛寺、巴钦班觉寺、巴格达宗寺合三为一,在臧娘佛塔脚下创建了桑周寺,有殿堂、佛堂、佛塔、僧舍等建筑物数十座。现存有大、小经堂及0殿、僧舍等古建筑物,墙面涂有竖向黑白相间条带,这显然是萨迎派寺院的象征物。臧娘佛塔及桑周寺有很高的古建筑文物价值,而且保存和收藏有一批非常珍贵的宗教、历史文物。有从苯教寺院传下来的宋代以前的铜铃、银碗、鼓号等;有元朝皇帝封为国师的巴思八亲临寺院赠送的“吉祥天母”泥塑造像及…
652、柳州灵泉寺
柳州灵泉寺位于柳州市河南市区马鞍山西麓小龙潭畔(乐群路北一巷29号),因小龙潭原名“灵泉”而得名。灵泉寺始建于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宋王安中《新殿记》记载:当时此寺香火之盛,殿宇的壮丽,规模的宏大皆称“广右(西)第一”。经1980年和1988年修缮、重建,现有大雄宝殿一座,内塑观音菩萨、三宝佛及地藏王等神像.并供开山建寺之净悟大师神位?灵泉寺现有比丘尼住持,寺旁有斋堂。灵泉寺设有佛教素食餐馆,珍馐素宴美味可口,每日游客如云。2006年8月至10月,柳州市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会同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今灵泉寺东南80米处的区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经过发掘清理,揭露地下遗…
653、香港龙山寺
龙山寺座落於粉岭龙山之麓,原名龙溪庵。《重修龙溪庙碑》中载:“龙溪,古神境也。云兴则雨,详载邑志,号曰神山。流而为溪,则曰龙溪。晋人建寺以此,以应神赫。”可见龙溪庵可能始建於晋。亦有说谓庵乃始建於元末明初。至乾隆己卯年重修。其时为附近一带村民所建,目的是“建庙敬神、立祠祭祖”之用。罗浮一景後因年代久远,且庵几经变乱失修,以致颓垣一片。於1986年在乡绅父老及十方善信鼎力支持下进行重建。经七年的策划施工,於1993年12月19日建成了楼高七层的崭新寺院,并正式名为龙山寺。粉岭火车站旁有每小时一班至龙山寺专车。龙山寺占地二万多平方米,寺高七层,取意於“七级浮屠”。重建後的龙山寺外观华丽,被誉为“罗…
654、南京高座寺
高座寺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的雨花台。始建于东晋初年,原名为“甘露寺”。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东晋初年,西域沙门尸梨密多罗南渡来游建康,为丞相王导所敬重,于是在该寺讲经说法。由于他讲经时坐在高处,被人尊称为“高座道人”,时人于是也以“高座”为寺名。另一说法,高座道人后卒于建康,并葬于该寺,元帝为其树塔建冢,于是该寺改名为高座寺。粱代初年,宝志禅师在此主持,有云光法师在此坐山巅说法讲经,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不散,直至感应上天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后称讲经高台处为“雨花台”。高座寺于洪武初年废.后建筑也多毁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间,礼部尚书胡滢前来进香,该寺的规模…
655、金马寺
金马寺是昆明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早在东汉,金马山上就有最早的建筑——金马神祠。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蒙舍威成王加封金马山神为“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并命寺额“灵应寺”,这是金马寺最早的文献记载。之后金马寺虽然兴废更替,但是香火终究绵延不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腊月二十三日于明军攻克昆明,金马寺毁于战火;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已毁五十七年的金马寺在黔国公沐晟,征南将军、都督沐昂的支持下,住持法坚与乡贤何仲渊,阮振主持修复了金马山灵应寺。据文史记载,修复后的灵应寺建筑雄伟、金碧辉煌;金马山上依次建有:三门殿、两庑厢房、中殿、大雄宝殿、祖堂、斋堂、禅堂、方丈室、僧寮、三贤祠、占地面积…
656、潜江金台寺
金台禅寺位于享有『湖北省十强城镇』之誉的潜江市张金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佛法兴盛。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智慧的张金儿女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劳作,繁衍生息,他们把这块土地作为躯体自我故乡的同时,也把建筑在这块土地上的金台寺作为他们心灵自然本性的回归之所在,并藉以憩养自己的身心和慧命。据《荆州府志》记载,金台寺肇建自李唐,史载『百尺茂林,千竿修竹。红分日刹,绿绕云房。』生动地描述了该寺奇妙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台高三千丈,为殿者九,为楼者十八,凡二百五十僧舍殿堂楼阁,错落相连,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极尽威雄矣!』记录了该寺当年繁华兴盛的境况。据考证,自开山以来…
657、鞍山香岩寺
香岩寺在千山南部,虽处诸峰环抱之中,但入其境并不觉其狭,反有远峰近坡层次鲜明、深远开阔之感。《辽阳县志》载:“寺当山阳,山花极盛,春夏之交,满山花开,香气氤氲,故名香岩寺。昔人谓香岩寺中名胜最多,为一山之冠。盖龙泉至狭,大安近险,祖越亦少纡回,惟香岩外境既旷,近复双崖夹护,鸟道千盘,如往而复,万树参差阴翳,时有怪石出没其间”。香岩寺是千山的早期建筑,相传始建于唐,最迟也不晚于金、元时期。寺东山上的“双峰塔”就是金代留下的古塔,是千山现存的最古建筑,塔上有砖雕飞天等图案,建筑美观大方,是香岩寺的著名景点之一。寺前还有元代和尚雪庵的墓塔,元代皇庆时雪庵碑,寺内有明、清石碑十余块。据文献记载,香岩寺…
658、呼伦贝尔金刚寺
看点金刚寺与中原的众多寺庙相比,规模并不大,其建筑年代也只有十几年,但是其建筑过程极富传奇色彩,主持俗名张春信,戒名能忍,法号果,1990年前他只身来到扎兰屯,身上只有两角钱,如今金刚寺香火盛旺,他的虔诚终换来善果。金刚寺始建于1985年。寺院占地6千平方米,寺内以大雄宝殿为主殿,年被两个方向依次建有藏经阁、天王殿、青龙阁及观音殿。座座殿堂巍峨矗立,雕梁画栋,壮美多姿的檐牙翼角与每座大殿前的青铜宝鼎交相辉映,古朴壮观。殿内供奉着大小圣像46尊,其中铜制佛像37尊,其余是汉白玉像。金刚寺不仅规模恢宏,建筑瑰丽,佛家圣像一应俱全,而且有几尊圣像在国内佛教界为独有,寺内还珍藏有佛家珍贵的经典。大雄宝…
659、八大处香界寺
位于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又名“平坡寺”。该寺创建于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称“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称“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经重修改名为“香界寺”,意为“香林法界。”香界寺的建筑从山门到藏经楼,依山势顺坡而建,前後六个院落、五层殿堂,殿宇宏大、门户重重。一进寺门,有石台阶,长达数百级,拾级而上,就到大乘门。有副楹联:“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把这里的幽静环境,雅洁风景一语道尽。寺的规模比其他七处大,过去是帝王游山时休息的地方。现在寺里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的“…
660、南京龙泉寺
南京龙泉寺南京龙泉寺“龙泉古苑”是经国家发政部批准的永久性塔陵。整座塔陵首期占地五十亩。依山傍水,宽畅阴阳,密林如烟,芳草茂盛,祥鸟香花云集,以其自然诱人的风景而驰名中外,可谓灵山翠薇,天日同光,汇集了无尽的地气和灵气。龙泉寺塔陵地处南京市南郊风景区将军山和韩府山之间,紧邻牛首山和“南唐二陵”。是历代帝王将相及诸多仁人志士看好的风水宝地。龙泉寺历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由唐代高僧鹤林素禅师募捐而建。唐代以后,渐渐衰落,明末,镜中禅师又募捐重修该寺,并易名为“通善寺”,清嘉庆辛酉年(1801年)又重修改回原名。1995年,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龙泉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并对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