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窟篇
61、井陉千佛崖石窟
井陉千佛崖石窟位于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是一处佛道并存的石窟造像。开凿於北齐河清四年(565年),明嘉靖年间,临城县石匠武得朝、武得用重建。石壁分层分排雕刻千尊佛像,为省级保护文物。岩外有近千年的古松。碑刻五块,均是重修千佛洞碑记。千佛洞内四壁开凿有大佛三尊,小佛龛数千。其中有明代嘉靖时期的题记多则,北宋元祐三年题记一则。但在元祐三年九月的题记中,同检旱田,自山下步至此,然火穷邃洞而返的天威(今河北井陉)簿尉大梁王峤,镇阳(今河北正定县)户椽伊川王泰,并未提到有关造像的事情,所以人谓王峤等人来此游览必是已经有佛像存在的说法,有些过于牵强。不过在与此题记相距不远,北壁近洞口处的壁面上,同时还有“…
62、云冈石窟第7、8窟
第7、8窟由于洞窟的形制及窟内造像的布局基本相同,所以这两个窟也称为双窟。形制为长方形平面,具前后室;前室原依崖面架木构屋顶。前室外各雕塔柱。两窟前室置碑,碑下具龟。两窟前室后部凿有南道相通。主像位于后室后壁的上下两层龛中,其他三壁分层布龛。前室,7窟左壁和8窟右壁分层分栏浮雕长卷式画面,中有重层楼阁。7窟释迦牟尼一心求道的艰难历程描绘下来,当你从这30多幅浮雕画走过时,释迦牟尼那不凡的一生便清晰地呈现在你的面前。7窟右壁和8窟左壁雕千佛。两窟前室各壁下部皆雕供养人行列和跪式供养天行列,供养人行列上方雕出仿木构屋。第7、8窟后室入口两侧,东西壁对称的浮雕是两身护法神。按佛教命名他们分别是摩首罗…
63、云岗石窟第20窟
云岗石窟第20窟是云岗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据说以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为原型雕刻而成。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在云岗石窟中部西隅,编号第二十窟,造像露天,主像是释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身躯微微前倾、嘴角棱角分明,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教的真话,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使人感到慈祥为怀的气度。背光的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雄浑大气露天大佛背光外缘西壁的残飞天是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飞天,可以称之为“菩萨型飞天”。飞天头戴花冠,颈佩珠环,通体长裙,手捧鲜花,身段微屈,状己凌空,但姿态却端庄沉稳,面相虔敬有别…
64、龙门石窟药方洞
过古阳洞便是药方洞,开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和北齐,到唐初还有雕刻。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这150多种药方中提到了治疗癌症的方法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唐代初年我国医疗学、药物学的珍贵遗产。药方洞高约4米,宽3米,两侧雕有八角莲柱,并且各有一个刚劲雄健的力士,造型甚为精美。洞中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这5尊造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地址:洛阳市洛龙区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30-60分钟开放时间:2月1日-3月31日…
65、长清莲花洞石窟
长清莲花洞石窟,泰山西北麓五峰山西聚仙峰西侧峭壁上莲花洞石窟窟高3米,外砌券拱门,额置“天启六年五月圣佛莲花洞”题刻。窟内正壁雕一佛二僧二菩萨,四壁及拱门两侧雕小佛242尊,窟顶藻井雕莲花。洞外东石壁雕小佛10余尊。洞内题字大部漫漶,能识者尚有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及北齐乾明元年(560年)造像题名。1979年定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莲花洞石窟造像位于长清县五峰山乡石窝村东的五峰山西端顶部,199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东朝西。窟平面呈“凸”字形,宽4米,深3.98米,高3.10米。平顶刻有42朵莲花作平棋,莲花涂朱。窟室北、东、南三壁有一宽0.30米、高0.40米的二…
66、宾德雅石窟
宾德雅石窟位于梅勒区(Myelatregion)石灰岩山脊上,是缅甸最著名的佛教朝拜圣地和旅游景点之一。这一地区从南至北共有三个石窟,但目前只有南端的石窟可以进入参观。经过一段约长400英尺的破旧小路便可以进入最南端的宾德雅石窟了,石窟内共有超过8000座金碧辉煌的佛像,这些佛祖雕像形态各异而且风格独特,其发型、眼睛、鼻子、耳朵、所穿长袍也都不同于缅甸其他地方的作品。其风格从早期贡版时代(KonbaungPeriod)一直延伸到现代,是缅甸佛像雕刻风格最全面的地方。石窟内墙壁上还有石刻是关于这些佛像的介绍,比如这里最早的佛像可能建于1773年贡版王朝早期时代,但根据建造风格,一些学者认为有…
67、青岩石窟
青岩石窟亦称青岩绝石窟,在淇县县城西北二十五公里庙口乡贺家村西青岩山上,背靠悬崖峭壁,面临淇水碧波,山水相映,景色宜人。该石窟窟门向东,高1.87米,宽1.32米。窟内平面近方形,穹隆顶,面阔3.15,进深3.80,高2.77米。南北两侧及内壁下部凿有石台(神坛)。后壁中部雕释迦说法像,像高1.1米,头及手均残,削肩,袒胸,内着僧祗支,外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在低束腰莲花座上,后有“压地隐起”的圆顶光及椭圆形火焰纹背光。四壁雕有多层横向排列的小佛龛,每龛佛像姿态相同,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双手下垂掌心向上作禅定印。除少部分残损外,大都完好。这些小龛比例适宜,雕刻精细。表面涂有蓝、朱、石绿等色彩,使…
68、寺后坡石窟
水浴寺石窟又称“寺后坡石窟”,建于北齐时期,唐宋时有续凿。其位于峰峰矿区寺后坡村西北200米处,与鼓山西麓的北响堂寺隔天宫峰东西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石窟小,得名“小响堂寺”。此处共有东西两座石窟,两处摩崖造像,两座北宋的经幢,水浴寺石窟的东面有古建筑群一处,建筑多毁。在寺院西侧的一处坐北朝南的矮崖壁上,凿有二石窟。东窟凿于北宋初年,进深2.1米,宽2米,高2米。窟内有三壁造像,北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西壁一佛二弟子,东壁一佛一菩萨。西窟是水浴寺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洞窟。该窟始凿于北齐,历经唐、宋均有续凿,为方形、平顶。在窟内正中雕有通窟顶的长方柱,柱后与窟后壁相连,…
69、五个庙石窟
五个庙石窟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由五个庙和一个庙组成。初创于北魏晚期,续修于五代、西夏时期。现存窟龛21个。五个庙开凿于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党河西岸崖壁上,分为南区和北区,两区相距200米。南区现存洞窟4个,北区现存北朝晚期洞窟遗址15个。南区窟前堆积物和北区石窟均未清理。其中,五个庙第1窟为中心柱窟,窟内现存有释迦牟尼八相变、文殊经变、普贤经变、水月观音经变、金刚界曼荼罗、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炽盛光佛曼荼罗、涅槃经变等壁画。壁画大多保存完好,颜色鲜艳。第3、4窟均为佛殿窟,第3窟内存有维摩诘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第4窟内存有释迦牟尼说法图、文殊经变和普贤经变。一个庙开凿于县城西10.5千米的浪河湾…
70、云冈石窟第5窟(弥勒佛洞)
第5窟又被称为弥勒佛洞,大约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0至494),是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洞窟。该洞窟属皇家投资开凿。第5窟现存大小造像共2300余尊,雕饰精美,为云冈石窟保存较好的洞窟之一。洞窟空间规模、佛像造像都特别大,整体洞窟平面呈椭圆形,顶部为穹隆顶,主像布局三世佛,其主像释迦牟尼像以17米之高成为云冈数万石佛的第一高度,膝上可站100余人,中指长2.3米,两膝之间距离为14.3米,她堪称云冈石窟的万佛之冠,正如元代诗人王度所写“耸峰危阁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相传此佛是孝文帝为其父亲献文帝拓跋弘所雕凿,坐佛后面凿有礼拜隧道。西壁立佛身着对领装,右手作施无畏印。面…
71、天都山石窟
天都山亦称西华山,位于海原县西安州古城西15里,从山口循沟进约2.5公里,便可望见一座古刹,这就是天都山石窟。因民间传说在山中发现过金牛,故此窟又叫金牛寺,当地人又因石窟中有-塑像亦称之为老爷寺。另外,古代还有荣光寺之称。在沟北朝南的山坡上,依山势筑台建寺,削壁凿窟。自沟底而上,有盘山曲径可以登临。沿之字形路盘山而行,登上山坡,有土地殿和龙王殿。龙王殿下的一泓泉水古称观音湫,今叫龙王池。水从龙头中涌出,甘洌爽口,朝山之人至此必饮。天都山石窟开凿于宋夏时期,全山共有石窟6孔,大小殿宇13座。当时,国内佛教盛行,凡名山所在皆兴建寺宇。据卓越志载,1046年西夏王元昊在此曾建避暑行宫。昔日的天都山寺…
72、玉皇洞石窟
玉皇石窟位于张家界市城西七公里的麻空山南麓,为清代乡绅李京开独资捐修,该景点临近茅岩河漂流终点码头,是西线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麻空山又名月斧山,属咯斯特地貌,沿石壁颇多溶洞,石窟便利用这些天然洞穴天凿而成。整座洞窟东西长300余米,共计8洞,分上中下三层,现存石雕像19尊,石刻50余处,保存较为完整,是中国西南唯一的石窟雕刻与塑造群像,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石窟上层“天堂”为雷电洞;“人间”居中,自东至西依次排列为玉金、毫笔、墨池、虎龙、狮子、孔圣六洞;下怪为因果洞,即所谓“地府”。从“天堂”到“人间”,自“人间”至“地府”,上下三层距离分别为60米和70米,其间由宽不盈尺的曲径于悬崖峭壁上相…
73、云冈石窟第15窟 万佛洞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均造型各异。景点介绍佛像数量可大致统计近千个,亦有“千佛洞”之称。千佛的开凿流行于北魏,源于“三劫三世千佛”术语。佛教将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称为“三劫”,每一劫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统称“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众生,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另外一个佛教术语是“三劫三世十方诸佛”,每一世有一个空间,以须弥山为中心,划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统称十方,每方内又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教化众生。十方诸佛是无数无量的意思,“千佛’、“万佛”指数量很多,并不一定是“一千”或者“一万”。“万佛洞”内雕凿…
74、广海石窟
广海石窟要看石窟诗林,请先看:出广海城西门,沿广海至海宴公路行七公里,就到中兴。中兴,旧称中兴堡,民国十五年(1926年)歼灭陈祝三、叶兰初等匪部七百多名后,饱遭土匪-的双门、临田、大洋等十余村联合成立联防队,设公所于此,命名中兴堡。此后经过七十多年,这里没形成圩市,至今只有商店多间而已。到此北望不过一公里处的山口,就是石窟口。石窟口为康洞之水泻落广海平原的出口,巨石密布,形成石窟;石窟两侧高山,山势紧束。这个高山平原交点,水流急,石头滑,景色壮丽。左边山上的石人公和山下的石人婆,一高一低地站立着,像在盼望南海归航,富有诗意。就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和水力资源。查石窟口水利…
75、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温泉开发区蒋家村,距泾川县城9公里。据南石窟寺碑记载,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为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
76、金川湾石窟
金川湾石窟位于淳化县石桥乡金川湾村,是唐代初期建造的刻经石窟。石窟面临冶峪河,背依仲山,山清水秀,林木丰茂,幽谷雅静。唐代以后,这里是一处佛教胜地,宗教文化色彩非常浓郁。在1981年文物普查时,当地文物部门发现了这一刻经石窟。石窟由一石窟室构成,石窟窟形结构为简单长方体,口小内大,顶部为平顶。南壁为正壁,中有大佛坐像一尊,东西两壁满壁刻经。刻经为佛教史上已湮灭的三阶教教徒所为。其所刻经典,有三阶教祖信行所撰之数种经典,为存世孤本。据《陕西淳化金川湾三阶教刻经石窟》简报论述,金川湾石窟为三阶教的刻经石窟,窟中刻经对研究缺乏历史资料记录的三阶教有重要意义。由于石窟中刻经十分珍贵、数量较多,也使金川…
77、马泰拉的石窟民居
这是一处在地中海地区史前穴居人居住过的地方,是最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住地范例,并且与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极其协调。第一处居住区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而后所建的住宅区则证明了人类史上一系列的光辉历程。马泰拉自旧石器时代开始有人居住,位于意大利南部马斯利卡塔(Basilicata)地区的马泰拉市,地貌丰富多样。有一条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带,有高原区,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还有初称做“sassi”的窑洞。历史上马泰拉地区人们主要从事农牧业,现为马泰拉省的省会城市。数层的小楼构成了马泰拉建筑的主体,楼房笔直,设计往往考虑到采光、风向和水的利用,城市处于自然的组织状态,简单的洞室是最原始的开凿物,有支…
78、西石窟寺
西石窟寺位于封龙山南坡,约创于北齐时期,北宋时达到一定规模。原是一处寺院,有殿宇、禅房十余间。现房舍全无,仅存三处石窟。近年建了一座廊不是廊,房不是房的建筑,挡雨不遮风,也算是一种保护。仔细观察,在岩壁上尚存一些凹槽,大概是当年立柱搭梁之处。开凿于南北朝时期北齐的,是最西边的三世佛(三号洞),正中为观世音像,左为骑坐大象的普贤菩萨,右为骑坐狮子的文殊菩萨像。只是文殊、普贤二菩萨像也未躲过“文革”之劫,均被砸毁,现仅存大象、狮子的残片,后将残片与水泥混合修复,但工艺实难恭维,粘贴在水泥墩上的残片还是值得观赏、探究的,由此尚能想象其完整状态的精美。周围洞壁上刻满小佛像,观音菩萨背光之后原有十八罗汉…
79、拉稍寺石窟
介绍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山中曲径幽林,百鸟争鸣,空谷回应,与水帘洞隔山相对。《武山县志》载,相传鸠摩罗什运鬼斧神工,拉树梢成山,因有此名。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秦州刺史尉迟迥初建,寺内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艺术作品。在一块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达四十余米的释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为壁画,现存部分极其珍贵。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旁有北周武成元年墨书题记。佛坐莲台上,镌有狮、鹿、象3排,上层6狮,中层9鹿,下层9象…
80、化子坪黑泉驿石窟
化子坪黑泉驿石窟位于化子坪镇黑泉驿村,距县城40公里,依崖开凿,单室独存,窟石宽8米,深9.7米,高4.5米。窟内残存8尊较完整造像。窟室内有两根连接窟顶的石柱,其上浮雕小坐佛,束髻(有的头残缺),面部线条简单。右边石柱上方开龛,龛内雕有观音菩萨1尊,头戴高花冠,宝缯飘外。冠中有一小化佛,观音袒胸露肘,有腕钊,胸饰璎珞,披络腋,披帛从右肩飘向后方再绕右膝,下著裙。娥眉微竖,鼻梁隆起,朱唇锁闭,有毫光。左手拄方形台座,右手置膝头,手牵巾。右脚弯落在台座上,左脚轻踏莲花。侧身坐在长方形的台座上,显示出神态温柔而飘逸的样子。窟室右壁上方残存6尊造像,其中5尊坐佛,l尊观音造像。佛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