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
181、石山摩崖石刻
石山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大田镇石山村委会石山东北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刻,坐西南向东,呈正方形,石刻周边刻有云纹,高1.65米,宽1.55米,总面积2.56平方米。全文共762字,竖刻48行,每行16个字,楷书。内容主要记述通判吴元良(今恩平市沙湖镇上凯岗村人)“平定瑶乱”的情况。1983年6月恩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由广东省文化厅拨款在磨崖石刻上建造占地总面积58平方米保护亭,摩崖石刻对研究恩平少数民族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注:1983年6月15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17日公布为省级…
182、熊文灿故里石刻
熊文灿故里石刻,开凿在西北—东南走向的岩壁上,坐东北向西南,镌刻于清道光五年(1825)。石刻长5.1米,宽1.3米,上款刻“万历丁未题名碑省志俱作永宁卫籍泸州人”;正文阴刻楷书“熊文灿故里”五字,字径0.6米;下款刻“丙子科举人后裔熊钟璜题,道光乙酉岁九月谷日”。石刻表面生长有地衣和苔藓,且风化严重,字迹局部剥落。熊文灿,为今日泸县云锦镇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任福建巡抚、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等职,总理南京、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崇祯十二年(1639),由于招抚张献忠失败而被捕入狱,次年被斩。此石刻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1989年12月,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
183、赵八洞石刻造像
赵八洞石刻造像为章丘最大的石窟造像,位于章丘区阎家峪乡赵八洞村南800米处,位于西山峰下,东、南、西三面是山崖峻岭,从赵八洞村内有崎岖小路可达洞口。赵八洞为一自然石洞,洞口朝北偏东,宽有8米,深约50余米,高约5-20米。西南角有石床、石桌,再往西南有一深洞,洞口狭窄,仅可容身。进洞5米处南北两壁有宋、元、明代雕凿的浮雕造像85尊。距洞口1.5米处南壁有一石匾,上书-“通天透地”4个行书大字,落款是“明嘉靖己酉岁四月雪蓑子苏洲为中麓山人龙洞题”。其笔势狂而不乱,神韵俱佳,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洞里钟乳嶙峋,地上水洼清洌,清凉沁骨,是一处绝好的避暑胜地。赵八洞石刻造像,于1979年9月被济南市…
184、巫公岩摩崖石刻
巫公岩摩崖石刻位于台山市海宴镇通亨村西面的巫公岩(又称西岩)。巫公岩由三块巨石相倚而成。洞高5米、宽6米、深3米。岩洞上盖刻“巫公岩”三字,每字径0.15米,字的四周刻有方框,字横书在方框内。洞右侧一块横卧巨石上刻有《西岩行》(共308字)和《西岩诗》(共56字)两首诗,字迹清楚。《西岩行》、《西岩诗》为岫云书镌。在巫公岩南边大石刻有“洞天”二字,左旁有“岫云书”三字。岫云即巫岫云,字正得,海宴通亨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任南宋州级官吏,宋德祐二年(即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入粤时弃官隐居于巫公岩。在岩北边群石上刻有“回顾”、“渐入”、“眠云”、“泽有”、“自酌”、“棋局”等字,无书写年…
185、中央坑摩崖石刻
中央坑摩崖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春秋战国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中央坑摩崖石刻位于仙居县广度乡中央坑村五份头自然村和里厂自然村,刻于村边古道旁的石壁上,目前发现的有三处:1号石刻在五份头村西“菜园门口”左侧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4个,其保存相当完好;2号石刻在五份头村西“后门山”左侧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6个,因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但仍依稀可辩;3号石刻在里厂自然村东古道右侧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2个,字迹因风化而稍显模糊。经专家鉴定为古越族的象形文字,该摩崖石刻的发现是越文字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是中国古文字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对研究古越族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86、蒙古文天文图石刻
位于金刚座舍利宝塔后面的影壁上。为汉白玉石浅浮雕和线雕。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天北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5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因、天赤道圈、冬至因、天南极圈。与天赤道相交的另一个双线圈,表示黄道。全图刻恒星约270座,星数1570余颗。天球外面有4层注字的同心圆;最外层刻十二宫和十二生肖名称;第二层刻二十四节气名称;第三层外侧为黄道周天度数,内侧为赤道周天度数;最里层刻二十八宿名称。图下侧偏左有一长方形署名栏,刻星等图例,并注明“钦天监绘制天文图”字样。这是我国现存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天文图石刻,反映了清代初年的天文学的水平。…
187、石室岩摩崖石刻
石室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办事处七星岩景区(社区)石室岩内外,共有唐至现代石刻337题,其中唐4题,宋79题,元12题,明117题,清85题,民国6题,现代13题,不详21题。石室岩摩崖石刻分石室岩上山路、石室洞内外壁、石鼓壁、璇玑台等部分。主要分布于石室洞内外的石壁上。文体有诗、词、歌赋、散文、点题等;字体囊括篆、隶、楷、行、草;语言有汉文、外文。其中以刻于唐开元十五年李邕的《端州石室记》为七星岩最早的石刻,亦最为珍贵,高1.07米,宽0.79米,楷书。石室岩摩崖石刻艺术价值较高、内涵深厚,历史久远,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最重要部分。2001年,七星岩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
188、顾渚山唐宋摩崖石刻
【顾渚山唐宋摩崖石刻】中唐大历年间,顾渚山产的紫笋茶、金沙泉列为贡品,皇帝对紫笋茶有特别的爱好,诏命湖州、常州刺史每年春季贡茶时到产区修贡,并建造贡茶院。自此连续作贡达80余年,引来了文人墨客,作诗、题字。故在顾渚山至今保留有摩崖石刻三组九处:湖州刺史杨汉公题于唐开成四年(839),南宋龙图阁直学士、湖州知府汪藻和知府韩允寅等三处。金山村白羊山一组,由湖州刺史袁高、于頔、杜牧题名石刻,分别题于唐兴元元年(784)、贞元八年(792)、大中五年(851)。题于斫射岕老鸦坞一组:湖州刺史裴汶、张文规等题于唐德宗兴元年(784)、唐癸亥年(843)。石刻已列为县、省级文保单位,保护良好。(《长兴县志…
189、石花山摩崖石刻
石花山摩崖石刻位于台山市台城东北郊的石花山。计有15题,有史料记载的3题。以“石花山”三字为最早,每字0.75×0.75米,楷书阴刻,是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兵备王大用镇压农民起义后游此而刻。最晚的是“仙人椅”三字,刻于民国。其中以清道光三年(1823年)新宁知县谢崇俊书刻的“含辉四照”最著名,每字0.76×0.76米,楷书阴刻。同年,还有县尉汪瑚携子游览此地的纪游题名:“县尉钱塘汪瑚携子立常来游,萧山王纲、嘉应廖纪、德清沈师让、平阳仪克中同至。道光癸未七月廿二日。”字为正楷阴刻,分四行竖排。此外还有以形似意深的“一帆风顺”、“仙人洞”、“仙人床”等石刻。1989年台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
190、庆云摩崖石刻
庆云女真摩崖石刻位于吉林省梅河口市区西南40公里的小杨乡庆云村的半截山的南坡,是我国仅存的几块女真石碑之一。摩崖石刻在距地表22米的半山腰一块凸出的砬石上,砬石从上到下有一道裂缝,将石壁劈成为两部分。西侧碑高约2米,宽1米,面向东南、东部刻有女真字,每行4-15字不等。左上凸起部分还有3行14个女真字。经专家孙进译释为“我文河台于收国二年五月五日、率领家族部落,集合至番安儿之源。擒获颇多,因此谋克为学董”。东侧石壁面南偏东,碑高2.45米,宽1.1至2.5米不等。右上角刻有汉字“大金太祖破辽军于节山息马立石”,右起竖书楷,字3行15字,字迹清晰。旁注女真文23个字,形成汉字和女真文两种文字对照…
191、隐仙洞摩崖石刻
隐仙洞摩崖石刻位于泾县榔桥镇马渡村倪家村名组的紫山上。为石灰岩溶洞,山脚下距徽河水面60-70㎝处有古栈道遗迹,该栈道即为泾县西南乡至旌德县境的古道。隐仙洞中央从洞顶倒悬下来一根直径约一米长三米多的石柱,离地不足半米,顶上根部有一块隆起,梢部渐细形状酷似男性生殖器,故当地人又称它为马石胯。相传不孕之人只要喝了石柱上滴下来的泉水,便可得子。洞外石壁上另有一处石穴,称为“女阴壁”,也是当地人生殖信仰的神物。至今仍有邻近百姓到此祭拜和祈福还愿。据传隐仙洞附近有20多方摩崖石刻,目前已发现的有12方。因其洞内形似阳物的钟乳石、溶洞内外多处摩崖石刻以及古栈道、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它丰富多采的历史文化…
192、华严庵红军石刻标语
华严庵红军石刻标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口镇新华街东段幸福路,分布在面宽9.65米,高3.9米,距地面1.5米高的石墙上。坐东南朝西北,1933年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江口镇,并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在禹王宫石墙上刻下此标语,由于该石刻标语地处老街河边,下游修建电站常年被洪水淹没,1996年文管所将该标语整体搬迁至佛头山腰华严庵(红军馆广场)。标语正文内容为“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落款:“西北军区政治部”。正文每字高0.8米,宽0.7米,笔划宽0.1米,深0.04米,字距0.15米,行距0.1米,落款:每字宽0.25米,高0.28米。竖排,阴刻楷体。该石刻标语旗帜鲜明,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
193、观音岩摩崖石刻
清—民国英德观音岩摩崖石刻观音岩是英德市城北二十里处北江边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因洞中供养观音大士像而得名。洞高40多米,宽30多米,深125米。石壁上分布着63题摩崖石刻,其中字迹不清或残缺的19题,无纪年的11题,清代31题,民国2题。据史书记载,最早描写观音岩的题诗是宋代马伦的《摸鱼儿·游观音岩》。现发现有纪年的最早一题石刻是顺治15年(1658年)周的题刻,最晚一题石刻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无署名“俨然”二字题刻。最大一题石刻长4.65米,宽1.60米,最小一题石刻长0.29米,宽0.20米。观音岩摩崖石刻以数字的题刻为多,此外还有题记和题诗。较著名的有平南王尚可喜、李调元等人的题…
194、青峰岩摩崖石刻
秀屿青峰岩摩崖石刻位于东庄镇秀屿村。明代在此建园亭时所刻,共有12处,诗刻“盘陀一片石,埋光海水滨,跌坐窥明月,空山有几人。”刻分5行,每行4字,楷书,署款小字为“佘翔”题“飞云洞”三大字横刻,楷书。下款为“林琨章书”“食霞”石刻二大字,字径0.63米,“天风海涛”署款为“宋赵汝愚书”,无署款的崖刻有“试剑”“钓矶”“超然台”“读书台”“玉蟾”“枕流漱石”,鳌城山面海的南面山崖的大片石壁阴刻线条画,“吕洞宾醉酒”画面高2.3米,宽1.4米,吕洞宾醉态龙钟,右边有个护将,线条已不明显,落款已风化不可辨认,为研究石刻提供实物资料。青峰岩摩崖石刻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195、石鼓摩崖石刻
2003年以来,石鼓山上陆续发现了摩崖石刻,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自那时起,有关部门和文物专家对摩崖石刻进行了抢救和保护。据考证,石鼓山山体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露天“摩崖石刻”。据统计,在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山体岩壁上以及朱陵后洞内外,保存有历代摩崖石刻40余处,其中唐刻3处,宋刻7处,元刻3处,清刻9处,年代不详刻石21处。许多石刻仍保存完好。这些石刻刻工精细,包括隶、楷、行、草等,书体繁多、流派纷呈。石鼓摩崖石刻跨越1000余年,大部分记载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游历石鼓山的感悟,其中还有不少官吏为官任职的记事,保存较好的石刻有“西奚谷”、“江上清风”、“蒸湘”、“介崖”、“高山流水”以及部分记事…
196、天飞山摩崖石刻
天飞山摩崖石刻位于苏仙区许家洞镇清泉村喻家寨。寨丹崖翠竹,红褐色的石壁叠垒森严的寨门,面临深谷的绝壁上留有40余块石刻。石刻最早见明代嘉靖丁已年,其中明代嘉靖丁已年冬莆田陈言书“南国奇游”、贵州高重题“云严霞蔚”、明代万历年桂林王建动、维扬徐标书“探奇处”、陈邦器“仁者寿”等历代题刻,楷、行、草、隶、篆各体书法均有,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字形大则如斗,细则如蝇,可谓“龙飞凤舞、气象万千”。喻家寨后山,有一个天然石洞,洞高约三十米、宽约二十米,形同拱桥。穿洞下两侧的石壁上分别镌刻着“天生巨眼”、“大地津梁”八个大字,喻家寨天飞山摩崖石刻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1年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
197、白云崖石刻
白云崖又称虎头崖,坐落在天柱山镇茶庄村林庄组。白云崖石刻利用天然石壁以刻文记事,或造像为主。运用单线阴刻、减地平刻、浅浮刻及沉刻等技法,创造出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字体包括篆、隶、楷等,书法严谨浑厚,疏密适宜。石刻内容广泛,涉及到宋、元、明、清等文人墨客及释子信士的题刻多达六处,其中以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元阳的题刻占多。如“铁笛龛”,以及清乾隆年间张期愈题刻“超然物表”等。在白云崖半腰间原有鲁道人人庵,现已废,但留有石窟,窟壁上镶有坐佛像三尊,佛像高70厘米,其面容现已剥落难辩。白云崖石刻与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视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2001年这两处石刻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石堰幽寻石刻
石堰幽寻石刻位于红安县杏花乡五云山村。明、清代石刻。在高3米的石壁上,从右至左分别凿出三个刻面。中部刻面高1.5米,宽0.2米,阴刻楷书“皇明万历岁次丙辰季冬耿建”;右部刻面高0.9米,宽0.45米,字迹风化,经清洗拓印,分析其内容为“石堰幽寻原系八景奉谕禁止以后不准毁坏如有毁坏此沟内石者同众公处沙平会同耿姓具”;左部刻面高0.85米,宽0.4米,阴刻楷书“咸丰三年众姓重修化主王道和”。该石刻记录了古黄安八景之一“石堰幽寻”形成时间及明代水利工程“千工堰”的修建、维护等信息,填补了地方志相关记录的空白,也是目前红安发现最早的有关文化景观保护、环境保护的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99、“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字岩下村,原杖锡寺南面约1华里处。该摩崖石刻除了“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外,旁无落款,有关史书亦无其镌刻的确切年代的记载。。镌“四明山心”之石称“屏风岩”,该石高4.5米,阔1.95米,厚3.2米,东面直书“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每字字径为0.66×0.57米,字间距离为0.1米。关于该摩崖石刻的镌刻时代,历来说法不一,明代诗人沈明臣有《四明山游记》,曰:“《志》谓出汉人手,诚然”,黄宗羲也说“乃汉隶也”。但今人研究,认为是宋时镌刻。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200、高洞庙及石刻
高洞庙及石刻年代:明、清类别:古建筑公布时间:2004年1月6日地址: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明月镇高洞村简介:高洞庙位于明月镇高洞村,高洞庙现存正殿及僧房,建筑面积365平方米,正殿坐东朝西,素面台基用条石围砌,高0.7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九架梁用三柱,单檐歇山顶,上覆小青瓦,面阔三间13.6米,进深8.4米,通高7.15米,檐高3.9米,柱径0.41米,覆盆式柱础。僧房素面台基用条石围砌,高2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十架梁用7柱,单檐歇山顶,上覆小青瓦,面阔三间11.5米,进深13.1米,通6.9米,檐高2.8米,柱径0.4米,阶梯式踏道10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