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
261、罗银寨摩崖石刻
罗银寨摩崖石刻位于阳春市河塱镇罗银寨石山崖西侧。题为《留石亭记》。面向西,高1.4米、宽1.3米。直书楷体,阴刻12行,满行23字,共计258字,每字0.07米见方。石刻四边阴刻云雷弦纹和直线通边,通边宽0.05米。石刻记载着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总督、巡抚、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陶谐,总兵官征蛮将军咸宁侯仇銮莅镇两广,镇压阳春西山少数民族的时间、路线和人数等。民国《阳春县志·艺文》辑录了石刻全文。…
262、连湾山摩崖石刻
连湾山摩崖石刻位于珠海市平沙镇连湾山。在该山东麓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氛息”两个大字每字宽0.5米、高0.7米,阴刻行书。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香山知县田明曜所撰的一题纪功石刻,石刻宽2.2米、高0.9米,阴刻楷书,共213字。这两题石刻同属一组,内容叙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征剿海盗的历史事件。前为标题,后为文字说明。1994年《珠海市文物志》收录该处石刻。1994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63、“别是洞天”石刻
“别是洞天”石刻位于遂平县嵖岈山北峰顶的一块岩石上,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题。据史书记载,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三朝元老颜真卿不畏艰险,奉旨前往蔡州(汝南)劝导叛军归顺,被软禁(只允许他在指定的区域内活动),一日,在嵖岈山北峰,颜公见怪石嶙峋,山峦叠翠,不觉心旷神怡,在这里写下了“别是洞天”四个遒劲雄伟的大字,表达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和对国家统一的期盼。后来,人们将这些墨宝刻在石壁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264、双港桥贞节坊石刻
双港桥贞节坊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新建镇双港桥村西50米。刻在七星宫后山西麓山嘴岩石上,为四柱三间五楼重檐牌坊式样。用半浮雕。宽3.70米,高4米。明间正中刻“圣旨”二字,额枋上刻“贞节”二字,下刻“旌表陶尔泰妻马氏坊”,柱上刻“缙云知县汤成烈儒学田希伊”及“咸丰十一年(1861年)孟秋三月□日立”。刻于清咸丰年间。据传后人无力建坊,故使用石刻方式。…
265、千像寺造像
千像寺石刻在蓟县盘山千像寺北山坡。相传唐代一尊者从远方挈杖来此,忽见山岩下澄泉池旁有千僧洗钵,近观瞬而没之。尊者在此建寺,并于山坡涧石上按所见千僧刊刻千佛像。现存线刻佛像数百尊,分立式和跌坐两类,2~4尊为一组。立佛头顶发髻,面像丰腴,足踏莲花,高1.5米,宽0.44至0.49米坐佛高1.3米,莲座宽1.09米。具唐代造像风格,为天津地区仅存的摩崖石刻。…
266、西风禅寺及摩崖石刻
西风禅寺及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国家四A级风景区花亭湖畔。西风禅寺,原名狮子庵,因其左侧有一天然古洞,洞口朝西,洞纳西风,又名西风洞。据《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四十九记载,唐代禅宗五祖弘忍来舒州太湖西风洞坐禅弘法,故西风洞又称五祖洞。唐代大历年间,高僧法智禅师来太湖四面山创建四面寺,建道场于西风洞,自此,灯传不绝。洞外盖石上有座小石塔—寂觉塔,建于唐代,相传塔下藏有古代高僧舍利。禅寺坐东朝西,原有三幢,青砖小瓦结构,依山势而筑,颇具气势。清咸丰六年(1856)上殿毁于战乱,民国八年(1919),由寺僧惺悟募捐重修。八十年代初,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题写扁额“西风禅寺”。西…
267、密云番字牌石刻
番字牌石刻位于密云县城北部65公里的一座小孤山上,是密云县重点保护文物,在小山的南面石壁上刻有20多组文字,长期无人辨认,1987年经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专家们鉴定:石壁上的番字系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字。其中,有梵文、蒙文和藏文,文字的内容是佛教的“六字真言”,在东山坡上,有一块高2米多的立石,石的东面石壁上刻有一个大型番字,字高1米有余,宽约30厘米,为佛教的“十自在画”,此处刻字的时间为明清时代。景点位置北京市密云县番字牌乡番字牌村…
268、玉岩石刻
玉岩石刻位于泰顺县泗溪镇玉岩村。题刻两处,相隔4米,字迹清晰。东边题刻:上端横刻“包公墓道”,字长0.27米、宽0.23米;下端直书两行“道理最大,以服天下之人”,“为善最乐,亦为子孙长久之计”。落款“大明万历三年(1575)静山立”。西边题刻楹联一副:“玉岩钟吼水,尖山应洞天”。字长0.15厘米。据《泰顺分疆录》载:“泗溪玉岩石壁,明里人包某镌。楷书,大不盈寸,旁镌万历三年(实为六年)包静山书。…
269、大东岩摩崖石刻
大东岩摩崖石刻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东郊乡东岩寺(俗称大东岩)岩洞前端岩壁上。石刻“石釜灵响”4字,横书,字体笔划圆润,结构严谨,每字约0.30米见方,为宋代辅佐司马光实现元祐之治、累立殊勋的蓝奎青年时在此读书时凿刻。岩左有石,击之有声,人称石鼓。明代文人李以贞曾以《东岩石鼓》题诗:“顽石都堪作警人,唤回尘梦一场春,风波道路豺狼恶,合向名山老此身。”1987年梅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70、牛首山石刻
牛首山石刻(东汉)牛首山石刻位于连云港市高新区花果山街道牛首山山腰,其西为悬崖,东为大村通向关里的古道。石刻共有4处,分刻在3块岩石上,从南向北排列依次为“吴平里□□□□□”、“□□汉建□”、“建初七年”、“□□吴平□里刘卒吏息地”,刻面朝东,字径大小不均,平均在20厘米左右,刻文释读困难,字体为隶书,笔风古朴雄浑。牛首山石刻为东汉石刻遗存,对研究本地汉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71、淡江摩崖石刻
淡江摩崖石刻位于平江县三市村南,刻于汨水支流淡江两岸峭壁上,时代为清,面积约350平方米。共有石刻十余方,其中题刻:“龙山晓钟”、“仙坦烟霞”、“望江雪月”及游记,最大字径约0.8平方米。书体有楷书、行书、隶书,年款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同治五年(1866年)等。2004年1月18日岳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刻为中心,四向各至80米处。…
272、九丝山石刻
九丝山石刻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的九丝山左侧崖壁上,石刻题记为长方形,高约5米、宽2.5米,行书竖列,字径0.16米,字距0.03米,行距0.06米,共163字。内容是万历二年(1574)叙州知府陈大壮等一行二十余人登九丝城纪事七言诗一首,颂扬四川巡抚曾省吾等破都掌蛮事宜。石刻由曾省吾撰,都御使、都指挥使吴宪、吴鲸勒石。是研究明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81年原宜宾地区行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73、龙虾湾石刻
龙虾湾石刻是香港史前时期的石刻,位于新界西贡区清水湾半岛龙虾湾,现已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龙虾湾石刻在1978年被一群远足人士发现。石刻位于一块向东的岩石面上,图纹呈飘忽的几何形状,部份现出鸟兽及眼睛的图案。因为久经风化,图纹已极为模糊。然而,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图纹纯粹只是天然侵蚀所致,争论仍未解决。交通指南景区地址:香港西贡区清水湾半岛龙虾湾乘车线路:在西贡区乘的士车前往…
274、忙糯石刻群
忙糯石刻群20世纪60年代初,忙糯乡小必地后山古驿道附近首次发现此条,“天下人多”4个字石刻。1998年2至6月,县文化局组织调查,发现多处石刻,专家提出:忙糯石刻点较多,分部较有规律,属省内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应视为双江境内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忙糯乡小坝子行政村小必地、老林寨、上必地自然村后山及忙糯行政村池塘村,许多图案至今仍然清晰可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75、望风尖摩崖石刻
望风尖摩崖石刻位于浠水县绿杨乡绿杨桥村,元代石刻。刻于一高2.8、宽2.6、厚1.6米的不规则山石的东直立面,文字周围有阴刻线条,形成带碑座的圆额石碑样式。幅面高1.38、宽0.8米。阴刻,楷书,圆额处刻有“阿弥陀佛/普庵石佛”,碑身处刻有“建桥塔徒弟僧惠俱立/间山创寺龙岩大师书/延祐戊午匠人姚文卿刊”。该石刻为浠水县首次发现的元代纪年石刻,对研究元代当地的佛教传播具有一定价值。…
276、东寨摩崖石刻
东寨摩崖石刻,位于宁武县东寨镇东寨村楼子山雷鸣寺西的岩壁上。宋元祐六年(1091)造。石刻为长方形,长约1.1米,宽约0.8米,上有“重修雷道禅寺”“元祐六年秋七月口巳”和“修造人张徹庵”等字样。碑文记载宋代军政各位官员游汾河源头,酒酣奏乐的情景,并记述了同游人员。字为楷书,大小约0.2~0.3米。其他字已不可识。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77、二湾摩崖石刻
摩崖在石浦镇原二湾头石壁处,即今海军营区后山基部。石刻皆为题字阴文刻件,共十幅。其中九幅是竖幅,字迹大小不等。有每字四十几公分见方的,如“严侯永瞻”幅;也有每字仅十公分左右见方的,如“德与石存”幅,多为明代抗倭驻军将士所书,距今已四百多年。横幅一幅,“视卒当如婴儿”六字,每字四十七公分见方,刚劲挺拔,连落款,共宽0二五米,为明万历癸巳(公元一五九三年)“钱唐单椿”题写。…
278、樊敏阙及石刻
樊敏阙及石刻位于四川省芦山县城南2公里的沫东乡。樊敏字叔达,芦山县樊家寺人,生于东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卒于献帝建安八年(203年),生前曾任职永昌郡的长史。樊敏阙始建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年),后来塌毁,1958年把左阙修复。阙为南北向,阙前有两个石兽,一个是天禄,一个是辟邪,保存完好。五脊阙顶,斗拱处雕刻有双手托拱的力士像。檐下有“龙生九子图”的浮雕,龙矫首昂尾,身上附有九子,各具姿态。樊敏碑在阙的旁边,高2.5米,宽1.7米,碑顶为圆形,二蟠龙首为圭首。碑的中部有篆书“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下面刻有碑文,碑文共有557字,18行,每行29个字,末行低12字,为“建安十年三月上…
279、君山摩崖石刻
岳阳市君山公园龙腭山南麓的崖壁间,一大一小共两方,相距约4米,皆摩崖石刻,大者居东,凿痕高一米,宽1.7米,中以直线间隔,左右各阴刻一字,为“人”字刀法,小者居西,高0.45米,宽1.25米,内阴刻三字,为平底刀法。前者刻于公元7世纪以前,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悉昙体梵字石刻;二字是最具神圣意义的梵字。两方石刻既是唐代君山及岳阳佛教兴盛的见证,又是研究唐代佛教密宗流布的宝贵实物资料。…
280、泥湾村石刻
泥湾村石刻,位于宁武县涔山乡沤泥湾村南约1000米处。坐北朝南。面积约5平方米。明代石刻。现存一块通高3.4米,宽1.45米,长方形岩石上,竖刻“紫塞长城”四个隐形楷体大字,每字径约0.6米。题首竖文隐刻小字“张凤翔”,落款竖文“大明正德”小字风化难辨,经考证为明正德七年(1512)兵备张凤翔题。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