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
641、傅氏墓碑
傅氏墓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黄连居委基尾石龟一巷。由“傅氏先茔之记”碑和谕祭碑组成,是为傅容父母合葬之墓而立。坐南向北。“傅氏先茔之记”碑立于明代弘治四年(1491)岁次辛亥腊月(十二月)良旦。高为2.1米,宽为1.16米,正文1257字。碑上双龙夹额,边饰云纹,正中篆刻“傅氏先茔之记”。碑文为礼部尙书邱濬撰文,工部右侍郎谢宇书丹,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李东阳篆额。碑背后有傅氏祖业田地记载。谕祭碑是明正德元年(1506),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翁健之代表皇帝,向傅容父母坟祭奠而立。额宽1.04米,长1.88米,全文共495个字,剥蚀去5字。碑顶双龙夹额,底座是一只赑屃,承托全碑。碑额,“…
642、张英夫妇合葬墓
张英墓,位于龙眠街道办事处双溪村“金鸡地”。墓地背枕金鸡山,面对“赐金园”,两侧小冲相峙,环境幽丽。原墓前设祭台和拜台,置石制供桌、烛台、香炉等整套祭具,立石雕翁仲、狮、羊、马等,对称排列,布局规整。墓前有四柱石牌坊一座。康熙四十八年、乾隆元年御赐碑二方,均为龟座,分立碑坊后。邑人姚鼐有诗云:“千嶂龙眠碧玉围,双溪蟠绕玉龙飞。圆堤松响交山阁,山崦花光照涧扉。青草已埋黄阁局,绛霄还振素流衣。衰赢幸与年年会,昏黑犹嫌早命归。”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圃翁,桐城人。康熙丁未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任《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著有《…
643、王沛墓
王沛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上戍乡枫林岙村西北部山的西侧山腰。由于地势地基下陷,现墓室位置不详。根据放生池及石像生的位置,大致能判断墓室坐东朝西。西侧有放生池一口,略呈圆形。放生池两侧约16米,南北相距8米,现各有石将军一尊,倒地,身侧手臂断缺,缺口整齐。放生池西侧31米有倒地石兽一只,前肢断缺,肩部缺损。据村民介绍,此地原另有石像,后六十年代生产队期间被埋于地表下。另一说法为此墓为张璁墓。王沛墓曾被瓯海县列为文保单位,现已撤销。王沛(1485-1558),字子大,号仁山。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新城人。明嘉靖年间,大批倭寇登陆东南沿海,王沛组织抗倭义兵进行抵抗,为著名的抗倭英雄。年代:明公布时间:2…
644、渤海国古墓群
渤海国古墓群位于景区西北部六鼎山中,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公元698年,靺鞨粟末部首领-在敦化建立震国,后被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传世二百多年,全盛时期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广阔,与高勾丽和日本等国往来密切,史称“海东盛国”。渤海国在敦化立都57年,除古墓群外,还遗存东牟山城、渤海二十四块石等遗迹。作为渤海国早期王室贵族的陵寝,六鼎山古墓群建制古朴,与山形地貌浑然一体,古墓群包括两个墓区,大小墓葬一百余座,其中在贞惠公主墓中发掘的石狮、墓志铭等最为珍贵,对研究渤海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直接证据,解决了渤海史研究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古墓群已被国家列入申报世界…
645、徐安贞墓
徐安贞墓位于三墩乡中午村。徐安贞,原名楚壁,亦作楚玉,字子珍。原籍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生于公元699年,卒于784年。徐安贞为唐玄宗时中书侍郎,盛唐时著名诗人。天宝14年,避安史之乱,与同僚刘光谦等六侍郎流寓我县,世称“六相隐平”。徐安贞墓,四柱三碑,花岗石砌垒,坟顶累石为塔,谓之塔洞。该墓地处开阔,来龙山蜿蜒曲折游走似蟒蛇吐气,隔涧高山奇崛,形如天马奔腾,有谓烈马奔长江之势,气势磅礴。清康熙壬年,县令采风,将该墓列入县志。1956年,全国文物普查,列为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县政府发文公布该处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秋,台湾徐传经还乡探亲,带头捐款维修,并重撰碑文。2004年1月18…
646、兴平董仲舒墓
兴平董仲舒墓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人,汉代哲学家,自幼攻读儒家典籍,景帝时为博士。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尊崇孔子的学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在教育上,他主张立太学,设庠序;在人事制度方面,提出州郡举茂才孝廉,开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之先声。董仲舒在朝廷-后.家徙茂陵邑,年老时“去位归居”于此,后在茂陵邑家中去世。《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记载:“董仲舒在县(兴平)东北二十里。”今兴平市南位乡策村东南250米,茂.陵东北652米有一墓冢,当地群众称“次冢”,相传为…
647、李冢汉墓群
在正阳县城南一公里的皮庄村李冢北现存古墓四座。古墓沿二环路一字排列,从东向西分别是M1、M2、M3、M4。M1最大,高10余米,东西长35米、南北长46米。墓冢上长满杂草荆棘和几颗树,有一条崎岖小路通向墓顶。墓南是二环路,隔路是李冢村。东、北面是耕地,西部是M2,两墓间有一条南北小路。M2、M3、M4现成几个小土丘,高不足2米,直径20米左右,墓上被村民种满了杨树。李冢汉墓群,古志称“慎子将军墓”,又称“南龙岗七星台”。墓共七座,分布在县城南姚庄、李冢两处。姚庄一座1958年已毁平。李冢附近六座,2003年修建二环路,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两座,现余四座。李冢汉墓群是我省地面保存较完整的墓群,其价值…
648、兴平金日磾墓
兴平金日磾墓金日磾(公元前134年—公元前86年),字翁叔,系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霍去病对匈奴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匈奴奴隶主贵族内部出现严重分歧。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共同约定投降汉军,但休屠王改变了主意。昆邪王杀了休屠王,率部分匈奴军队投降了西汉王朝。金日磾和他弟弟金伦、母亲瘀氏被西汉王朝收纳官府作为奴隶,饲养马匹。金日磾忠于职守,颇得汉武帝赏识,先后被任命为马监、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汉武帝不因金日蟬是少数民族、又是反对过自己的匈奴首领之子而歧视、疏远他,j而是根据他的德行“贵重之”。金日磾在粉碎莽河罗刺杀汉武帝的阴谋活动中立了大功,被武帝封为侯。武帝死后,金日磾和霍光一起辅佐昭帝。金日殚死时…
649、卡洛莫尔新石器墓地
卡洛莫尔新石器墓地坐落于爱尔兰斯莱戈郡的一个史前历史遗址,为爱尔兰四大巨石墓地之一,是爱尔兰同类坟墓中规模最大的,墓地中的纪念碑都有5500年到6500年的历史。卡洛莫尔新石器墓地为爱尔兰最大的新石器墓地,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新石器墓地,由30多个可以看见的巨石墓组成。很多墓地为巨石圈墓地,由30至40块岩石组成,一般的时候为片麻岩。陪葬墓也是整个墓地的一部分,中部最高的地方矗立有纪念碑。墓地中目前共有27个纪念碑,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根据研究这里最早的时候约有100多个纪念碑,在19世纪早期的时候,被开荒者毁坏。CarrowmoreMegalithicCemetery必去理由:爱尔兰规模…
650、东周古墓
东周古墓位于水口乡李洲坳,距靖安县城7公里。东周古墓于2006年12月发现,共有47口棺木,棺木排列成阵,一坑多棺。初步考古勘测,认定为先秦时期的墓葬,距今2500余年。李洲坳墓葬群规模之大在考古发掘史上十分罕见,被列为国家文物局2007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后而建的东周古墓博物馆已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墓葬0出土文物近千件,并有多件国宝级文物,其中三件文物“天下第一”。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表示,出土的竹席是自中国考古以来,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竹席,他称之为“天下第一席”。在棺木中,专家还发现了一柄长66厘米的宝剑,剑柄、剑鞘制作十分精美,是距今为止,我国考古发掘发现年代最早的宝剑,…
651、杨修墓
杨修墓在今华阴市河湾村南的战国魏长城遗址侧。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问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遂遭杀害。历史及民间传说有关杨修的轶闻趣事较多,大部分都和他的聪明才智有关。华阴杨氏较大的茔地有三处,即五方杨氏先茔、吊桥杨震墓地、凤凰岭观王墓地等。杨修死时,杨氏先茔和杨震墓地已经存在,可杨修为什么要葬在魏长城侧呢?我们猜测,一是杨修是被曹操罗织罪名而杀害的,在当时来讲,叛逆罪臣是不能进入家族墓地的。二是杨修作为曹魏的臣子,尽管魏长城早了曹魏时代500年,但长眠在魏长城之下,对杨修来说也许是最大的安慰了。然而无论是那种…
652、罗从彦墓与特祠
罗从彦墓与特祠位于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上地村、罗源村,年代为宋、清。简介:墓坐南向北,平面呈“风”字,三级墓坪,占地面积261平方米。封土前尚余两件梯形石碑座,明代碑刻《告罗豫章先生墓文》现藏于特祠内。特祠主祭罗从彦,明弘治年间(1488-1505)始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建。坐南向北,占地面积472.5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墙、过雨亭、御书阁、大堂。御书阁上下两层,大堂单层,屋面均作重檐歇山顶。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号豫章,著名理学家,与杨时、李侗、朱熹并称“延平四贤”,著述颇丰,是闽学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保护范围:墓体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共宽16米,前至路,往后共…
653、张九龄及其家族墓地
唐韶关张九龄及其家族墓地位于韶关市武江区墩子头村翠珠岭。为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迁葬墓。墓面为半圆土堆构筑,是座砖室墓,平面“古”字形,通长8米,分墓道、耳室和棺室,墓道和耳室皆为券顶,墓道长3.18米、宽1.09米、高1.70米,两个耳室分别长0.80米、宽0.52~0.54米、高0.33米;棺室为锥形尖顶,长4.82米、宽4.80米、高5.35米,有残存人物壁画。墓曾多次被盗,残存随葬品有陶罐、滑石器具、“张拯”陶砚和一方墓志铭(见第五章第二节墓志)。墓侧有神道碑1通。墓前现存石羊三只,二进深院落张文献公祠一座,硬山顶,面积约200平方米。张九龄官至尚书右丞相,卒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享年…
654、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周至汉地址:闻喜县城南邱家庄与上郭村相连的鸣条岗丘岭上上郭古城址位于上郭村,在村东10米处发现古城址的北墙,墙残长500米,宽7—8米,高0.5—3.5米,夯层厚为7—15厘米。村南100米处有西墙暴露部分4—5米,残高3米左右。上郭遗址南北长5000米,东西宽1500米,总面积750万平方米。为春秋时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为西周、东周时期;遗址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邱家庄墓地位于闻喜县官庄乡邱家庄村北100米战国汉墓群,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分布在村西、村北的丘岭上。断崖暴露大量的土坑竖穴和砖室墓。1…
655、印应雷墓
印应雷墓位于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建华村,为一巨大土埠,高约3.5米,周长157米,俗称“印家山”。坐南面北,原甚具规模,设有石兽、石翁仲及神道碑等,后毁。今尚存“静海县开国伯印公之墓”碑一通。现立亭子一座,名为“印山亭”,居墓冢东侧,系本村邑人缅怀其而建。明弘治间桑瑜《常熟县志》载:“两淮安抚制置使印应雷墓,在尚湖南滨”。清乾隆间言如泗《常昭合志》载:“印丞相应雷,南宋时敕葬堰泾河处尚湖之南,年祀辽远,墓旁地悉为他姓所侵。明天启间司成许士柔力为修复,重刻石法。”按其时所镌墓碑称,印应雷子德传,孙肖翁、述翁,曾孙振之俱仕元。传至三十世孙祖朝无嗣,遗命以赘婿徐应任之子嫡甥文学为嗣,岁时享祀。印…
656、南门垌墓
南门垌墓位于罗定市太平镇太平河东岸的山丘。年代在战国早期。1977年清理墓葬两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一号墓长4米,宽2米,深1.7米,墓向230°。随葬器物136件,有青铜器鼎、缶、鉴、钟、钲、盉、人首柱形器、剑、矛、戈、钺、斧、镞和陶缶。其中鼎、盉、鉴饰蟠螭纹、綯纹,铸造精致;甬钟6件,但所铸饰勾连雷纹各有不同,似属凑合起来的编钟;43件铜钺均有打磨、使用痕迹,说明墓主人拥有大量生产工具;陶器纹饰为勾连雷纹与方格纹组合。推断该墓的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二号墓长2.5米,宽1.5米,深1.6米,方向为南偏西。随葬器物11件,包括有铜器剑、矛、刮刀;陶器瓮、碗、盒以及滑石环。其中瓮饰…
657、刘世勋墓
刘世勋,桃源崔镇人(今众兴镇程道村),为人耿直无私,仗义疏财,组织团练,聚义-,颇得乡邻拥护。岳飞得知便写信鼓励刘世勋,鼓励他练武抗金。刘世勋得到岳飞的支持,爱国热情高涨。他倾其家财,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并得到岳飞的赏识,刘世勋的团练被编入“岳家军”。在朱仙镇决定性战役中,刘世勋亲自上阵,打破金兀术的“拐子马”。金兀术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取胜,今已矣!”,岳飞元帅-行赏,申报朝廷,刘世勋官封太尉。岳飞被0臣秦荟所害,刘世勋心灰意冷,告老还乡,每日焚香于东岳庙,以寄哀思。宋绍兴十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刘世勋逝世,葬于县城西侧小桃洲上。宋高宗为了表刘世勋精乩,敕封“真君”之号。清乾隆皇帝沿运河南巡…
658、沈周墓
沈周墓,在相城区湘城镇沈周村西。沈周(1427一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著名画家,与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墓地较大,约5亩多地,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1928年施…
659、裴度墓
裴度墓位于新郑市龙湖镇林锦店东南,现存墓冢高8米,周长约200米。墓前旧时立有石羊、石马、石人诸石刻。1985年在东张寨发现裴适墓志石一方,可知其子裴适也葬于同一墓域。裴度(765~839年),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考中进士,累升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起草皇帝诏令)。元和七年(812年),魏博(治所今河北大名)节度使田弘正归顺中央,宪宗派裴度前去抚慰,魏人欢服。朝廷倚赖,宪宗拜裴度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裴度神观迈爽,操守坚正,既有功,名震四夷。及死,天下莫不思其风烈。清代郑州知州张钺谒其墓咏诗一首:“四海安危仗此身,丹忱忧国鬓如银。櫜鞬道左迎丞相,鹅鹳…
660、赵伯先墓
赵伯先墓,在镇江市南郊夹山竹林寺东。赵伯先(赵声),丹徒县大港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是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11年3月29日,赵声与黄兴领导了广州武装起义(即黄花岗起义),担任总指挥,失败后忧愤成疾,4月20日病逝香港,终年31岁,当时暂葬香港茄菲公园附近山巅,题作“天香阁主人之墓”。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为了表彰赵声的功绩,追赠为上将军,同年4月1日移柩迁葬今址。原伯先墓座南朝北,墓门前两侧有雕花圆形石柱一对,顶端雕饰坐狮,前列石供桌,有台阶和墓道,台阶前置雕花托座水池二方,列于左右,由坟向前110米置石牌坊,横题有“浩气长存”四字,石方柱上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