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
61、磬石山摩崖造像
磬石山摩崖造像位于灵璧县北渔沟集东、磬石山上。古时泗水流经山下,据《禹贡》记载:“泗滨浮磬”,就是指此处。磬石,其色清润、其音清馨,历代所采以供郊庙乐器之用。“磬石山摩崖造像”原为古之废寺中造像,雕刻在长16米高2米的一块巨大的磬石之上。由百余个造像组成,系浮雕,个个栩栩如生,造型生动,形态各异,雕刻精细充分体现宋代雕刻艺术手法。中部有两处刻文(阴刻)记载:“大宋至和三年(1065年)…”书体摹圣教,阴刻。据《灵璧县志》记载:“其西茶庵,康熙中有僧人出游江南,既而返山,更庵名曰‘玉磬’刻石记之,文虽不佳,而访圣教序可观也”。此造像为研究古代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62、理明窝摩崖造像
理明窝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3、朱峰沟摩崖造像
位于银川西30余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马莲口内,造像在沟北侧一块巨大的石壁上。造像面积约十平方米。中间长方形佛龛内为释迦牟尼浮雕像,高2米,宽1.28米。圆面大耳,袒胸披肩。左手屈于腹前,右手垂于膝上,呈全跌坐坐于莲花台上。左面为老子线刻像,高2.2米,宽1.1米,头戴道冠,长冉飘胸,扶膝而坐;右边是孔子线刻像,高2.4米,宽1.3米。头束发,右手扶膝,盘腿而坐。造像的年代待定。但雕刻手法纯熟,形象生动,不仅是贺兰山一处大型的石刻艺术,也上研究我市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1993年4月24日,由银川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银川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64、斗笠崖摩崖题刻
斗笠崖摩崖题刻位于安陆市雷公镇白兆村白兆山西麓斗笠崖.共3题,均阴刻楷书,为游人题记。一题刻于北宋熙宁十年(1068),幅面高0.45米,宽0.49米,文4行17字:“郑獬张僧文莹同游熙宁戊申九月六日”;一题刻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高0.55米,幅面宽1.45米,文8行48字:“德安知府龠游教授林琨千户吴经赵琮生员韩署杨汝荣胡东阳赵玺僧续灯宗睿从明正德十二年八月廿五日题”;一题刻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幅面高0.75米,宽0.66米。中书“白云泉”3字,左书3行24字:“山(人程健斋)引逸灵太守至此品泉时光绪戊申四月十五日。”(第三批)…
65、仁达摩崖造像
仁达摩崖造像位于察雅县旺布乡境内丹玛山崖,造于公元804年。造像的主要部分位于仁达殿内,正中是近2米高的大日如来佛,左右分别有8个随行弟子和2个飞天神女。在佛像左边和下部共有31行吐蕃时期古藏文,在佛像左下方约有60多个汉字,其内容涉及吐蕃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文字等诸多方面,还有线刻的护贝龙王。整组造像依山雕凿、比例均匀、布局合理、造型大方,是极为珍贵的吐蕃时期石刻艺术品。察雅仁达摩崖造像是目前康区一带发现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2019年10月7日,仁达摩崖造像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66、七岩山摩崖造像
七岩山摩崖造像,位于定襄县南王乡黄场峪村东南约1000米处。位于沟两侧崖壁上,现存东魏、北齐和唐代摩崖造像及石窟共9处。七中石窟5处,摩崖造像4处,大小佛教造像1200余尊。造像面积约27平方米。据《定襄金石考》记载:最早的造像及碑记为北魏神龟二年(519),现存无。现存最早的摩崖造像及题记为东魏天平三年(536),为僧人慧端等刊石。另有北齐天保七年(556)广武令赵郎奴等刊立造像及题记和唐先天二年(713)造像及题记。石窟主要为佛殿窟和禅窟,造像题材为七佛、千佛和涅槃像等。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67、石梁摩崖题记
石梁摩崖题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宋—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石梁,又名石桥,在天台县城东北17.5公里的山谷中,石桥周围的岩壁上有历代摩崖题记30余处,主要有:宋天台县令丁大荣篆书“盖竹洞天”、明甘雨隶书“飞梁悬瀑”、石纶正书“大观”、陈橘“神龙掉尾”、王榭行书“星桥胜概”、清刘(王敖)“前度又来”、曹抡选隶书“万山关健”、康有为正书“石梁飞瀑”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石梁西首有五百罗汉铜殿,铸造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太监徐贵等施助,殿内壁三面铸有五百罗汉渡海浮雕,面相无一雷同。…
68、清凉洞摩崖造像
叙永清凉洞摩崖造像座落在马岭镇平青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长50米,宽四五米,距地表1米的天然半环形洞窟红砂石质崖壁上。从东向西共42龛,均为拱形龛,横向排列。42龛内有222尊造像,29-31号为主龛,3尊座式佛像,龛高2.5米、宽1.55米、深0.4米;佛像高1.3米,肩宽0.6米。17号为最小龛,高0.1米、宽0.07米;均为深浮雕。洞下方有山门,坐北向南。山门墙高6米,长9.3米,宽0.7米。门高1.95米,宽1.15米。摩崖造像群开凿年代久远,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为川南罕见的大型石窟雕刻是价值极高的摩崖造像群。2013年5月,清凉洞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69、《大田洞摩崖石刻平瑶记》石刻
恩平大田峒摩崖平瑶记位于恩平市大田镇石山。石刻刻面呈正方形,高1.6米、宽1.55米,总面积为2.56平方米。周界刻有云纹。刻文记载元代大田峒峒民与瑶民“相聚为盗”,官兵不能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通判吴元良率壮士数千人直入大田峒,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平定“乱民”。该石刻刻于元至正十三年,恩平儒学学正郑文遑撰文,大田峒耆老冯德□立石。全文刻字共48行,每行16字,总字数为762个。字体正楷,阴刻,苍劲有力。经历了630多年的风雨侵蚀,虽然缺223字,但整体仍然完好。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70、石门洞摩崖题刻
石门洞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旗鼓山处。石门洞旗鼓两峰壁立,对峙如门。洞域群山环抱,林木葱郁,古迹纷陈,尤以垂天飞瀑著称于世。“高可眺,清可濯,邃可隐,幽可适,芳可采,奇可咏”是石门风光的绝妙写照。唐代列为我国道教第十二洞天。摩崖布勒于旗鼓山16处,月洞64处,碑刻25通。其中南朝宋2处、唐4处、宋31处、元6处、明22处、清16处、民国4处、当代1处,另17处待考。内容有题名、题记与诗刻。正、隶、魏、行、草、篆书各体皆备。题刻者有谢灵运、郭密之、沈括、阮元、陆毅、王崇铭、郭沫若等。大部分保存完好。…
71、玉蟾山摩崖造像
位于泸县县城东南1千米的玉蟾山上。造像及石刻题记始于晚唐,大多数凿刻于明代永乐至天启年间,少数雕刻于清代。2013年5月,玉蟾山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古玉蟾关外延25米处,南至金鳌峰崖壁外延175米处,西至金鳌峰崖壁外延150米处,北至省用材林研究所办公室前操场边。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72、荥经石佛寺摩崖造像
石佛寺摩崖造像坐南向北,面积约120平方米。造像位于寺庙内两座高4.4米、宽10米的天然岩石上,雕刻面积约44平方米。造像共67龛,243尊。雕刻内容为佛家和道家的代表尊神。佛家主要为:佛福、菩萨、菩萨众弟子、比丘、金刚力士。道家主要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1号龛为敞口平顶龛,龛刻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龛高2.64,宽1.73,深0.8米。该造像始于唐至明清各代均有补凿,主龛凿于唐贞元六十一年(公元795年),为典型的唐代造像,为研究唐代雕刻工艺和技法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历史价值石佛寺摩崖造像最早刻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经宋…
73、太鹤山摩崖题记
太鹤山摩崖题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宋—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太鹤山原名“青田山”,位于青田县鹤城镇北0.5公里处,海拔144.1米,总面积200余亩,因古时白鹤在此栖息而得名,相传唐代叶法善曾在此炼丹,“青田山洞”被唐代道家称为第三十洞天,在主景混元峰南面岩壁和其周边布勒有自宋至清代的名人和官吏等遗墨的摩崖题记15处,有题名、题诗和人物刻像三类,包括明天启三年(1623年)郑奎光画刻的“杨枝观世音像”。太鹤山摩崖题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
74、樟山摩崖造像
樟山摩崖造像位于文成县城西北龙川乡樟山村岩壁上。造像两处,相隔30米。一处朝南,线刻坐式人像一尊,年方弱冠,双手合十胸前,作默经态,线条勾勒简练,画面面积0.49米×0.30米。一处坐西朝东,画面面积4平方米。构图安排在线刻屋檐下,浅浮雕,跣脚走势人像三尊:前为男性,高1.31米,目注右手经卷,左手执朝笏;中似女性,高1.35米,右手擎燃灯小钵,左手置胸前作膜拜状;后为短衣袒怀侍童,高1.24米,双手执长竿幢幡。造像姿态逼真,面部表情形象生动,衣褶线条流畅多变。据像旁题铭,当属元泰定三年(1326)之作。…
75、双门洞摩崖
双门洞摩崖位于长屿硐天风景区之双门洞外洞四壁上,总面积约50平方米。共有摩崖四处:“云月往来”摩崖,行书,阴刻,正文“云月往来”竖列一行,右款为“民国十有五年岁在丙寅孟秋”,左款为“慕虞闻韶题”。“酷暑绝迹”摩崖,行书,阴刻,城关张燮敖书。“亦一洞天”摩崖,篆书,阴刻,正文“亦一洞天”,横列一行,左款为“中华民国十有四年八月建瓯李瑞年题时黄岩许耀庚金华吴嘉宾温岭闻韶同游”。“削壁重扉”摩崖,楷书,阴刻,正文“削壁重扉”,横列一行,左款为“李伯迪题”。双门洞摩崖多而集中,具有一定的历史人物与艺术价值。…
76、翔龙山摩崖造像
翔龙山摩崖造像在内江市区玉带溪畔内江市人民政府侧。沿翔龙山崖约100米高、200米长的石壁上,现保留有唐、宋至民国时期摩崖造像54窟,大小造像400余躯,大者高约8米,小者仅数寸,风格古朴。另有1龛石刻,分为3级,上两级分12格,下为通级,长约3米,宽约2米,造像150余躯,精巧别致,栩栩如生。有题刻十余处,其中有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干青年时代所书诗刻1方,高154厘米,宽82厘米,刚劲古朴,是研究张大干书法演变的珍品。此外,有清末民初邑人曾庆昌、陈鸣蛮、邱特澄等书画家的书刻题诗多处。2013年5月,翔龙山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人防工事,南至翔龙山崖壁,西至第…
77、北山院摩崖造像及刻经
北山院建筑相当宏伟,殿内有就山势开凿的石刻大佛一尊,大佛为半身,仅头部就高4米、宽4.5米,两侧有十八罗汉。殿后石壁摩崖造像也极为壮观。北山院所在地魏城,历史悠久,西魏建县,唐属绵州,处在四川通往北方的重要驿道金牛道中段。因此,北山院自建成后,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佛教圣地。到宋神宗时期,当朝政府曾拨专款对北山院及唐代摩崖造像进行维护,清朝政府也曾对此进行维修。到上世纪60年代,为避免风雨对摩崖造像的影响,绵阳地区曾专门拨款在石壁上修建房屋。1985年,北山院摩崖造像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外延300米至顶北山玉珠村与先锋村交界处,向南外延300米至北山鱼柳嘴,向西外延30…
78、卧佛寺摩崖造像
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唐县白合镇柏山村卧佛寺水库内,凿于一处高约6米、南北向面西的硅质石灰岩峭壁上。据卧佛像左侧题记记载,此石刻开凿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6年)。卧佛摩崖造像现存大小窟龛95龛,造像138尊,为一处以释迦牟尼涅槃经变相为主体的大型摩崖龛群。其中卧佛造像长达4.5米,为河北省现存最大的石质卧佛造像。涅槃经变相中刻划的众弟子,形象生动,形态各异,较好的表达了佛祖涅槃之际的肃穆哀伤气氛。其余诸龛造像也均雕工细腻,线条流畅,表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是我国北方极为罕见的大型北宋石刻群。…
79、普陀岩摩崖造像
东兴区高梁镇清溪村一组的普陀崖上,有一处长约15米、高约5米的石壁,石壁上有近300余尊雕刻精美、布局合理的摩崖造像,历经风吹日晒后,看上去依旧雄伟壮观。普陀岩在当地又被村民称为“狮子山”,和它紧紧相连的两座山峰,当地村民分别称其为“大锅盖山”和“小锅盖山”。在大小锅盖山的崖壁上,也零星地分布有一些摩崖石刻造像,它们和狮子山上的摩崖造像共同构成了清溪村里的摩崖石刻造像群。作为摩崖造像中一颗闪耀的明珠,普陀岩摩崖造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而被列入了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村民文学才柴山地,南至清溪村1社曾凡成柴山地,西至清溪村8社村民雷世东自留地,北至清溪村8社公路外侧。建设控制…
80、沙庵寺摩崖造像
沙庵寺摩崖造像位于襄垣县西营镇吴北村北沙庵山南壁。坐南朝北,东西长8.5米,高4.5米,面积约38.25平方米。其雕凿手法和衣纹风格可断定为北魏遗存,由西向东分布六龛,西壁一龛保存完整,长方形火焰纹,龛高0.78米、宽0.80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佛像高0.52米、座宽0.28米、座高0.20米、菩萨高0.32米,主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内着僧祗支,外着通领袈裟。袈裟下摆搭于左手之上,手结说法印。协侍菩萨双手合十立于仰莲座上。其余造像大多模糊不清。沙庵寺已毁,仅存部分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