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故居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故居篇
261、张伯卿公馆
张家花园是解放前张伯卿的私人会馆,位于贡井筱溪境内,地处太平山南麓金鱼河侧的青杠林。20年代末,张相中此地后,依仗权势,强购杨姓地皮,耗白银4万两,于1923年动工修建,历时3年,建成贡井最早的“洋房”和独有的花园。“张园”主楼建筑,由四川边防军自流井提款处处长德阳名士黄秋帆设计,按当时德国领事馆式样仿罗马式楼房建造的,有大小房屋14间,三合土地面,室内家具均以名贵木材制作,客厅内摆有太平天国天王府中的遗物,紫檀镂空宝玉交椅8座,楼房面积1148米。楼房建筑工艺十分考究,墙壁及望板为石灰粉刷,望板及墙壁饰有花、草、鱼、果等泥塑小品,内侧走廊以园柱承办,柱面以水泥、白灰=糯米浆调制的沙浆涂抹,再…
262、李硕勋故居
李硕勋故居位于高县庆符镇商业街,属木结构的串架平房,占地面积512m2,建筑面积370m2,故居左面临街,有一座巍峨古朴的古石牌坊,前面是光亮可鉴的青石板街道。1994年9月故居修复,具有大小房屋11间,分堂房、纪念厅、客厅、卧室、书房五部分。1994年故居开放以来,已先后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中央、省、市、县的领导和各地前来瞻仰的群众共10万人次。现已批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吴家尤住房,南至后花园墙外与王云忠、王云德、王俊成住房,西至牌坊与李开新住房交界处,北至街面与附小围墙。…
263、杨贤江故居
杨贤江故居位于长河镇贤江村,此地原名分江市村,1995年为纪念杨贤江诞辰100周年被命名为贤江村。杨贤江(1895—1931),字英甫,笔名有李浩吾、李膺扬、柳岛生等,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故居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五开间小平房,东西各有侧房两间,平面布局呈凹字形。该建筑造型简朴,保存完好,内部参照杨贤江早年在此生活时的样式布置:明间为厅堂间,右侧墙壁悬挂1951年余姚县人民政府赠送给杨贤江家属的“人民功臣”匾一块;两边次间分别为杨贤江和其父母的起居室;东西梢间为厨房和缝纫间;东西侧房为书房和安放农具的杂物间。杨贤江出生于一个成衣匠家庭。191…
264、林环岛烈士故居
林环岛(1904—1940),洞头县北岙镇人。早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26年春,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早年的革命生涯中结识了周恩来、邓颖超、李克农、廖承志、连贯等我党革命先驱。1928年春,在上海龙华创办泉漳中学,利用讲坛宣传革命。1929年3月,受党组织派遣到缅甸仰光担任中共侨党地委书记。1931年回国,在上海主办《现实周报》,后任《南声报》总编辑。1934年10月又奔赴越南,在华侨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7月回国,后担任厦门市青年战时服务团儿童抗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总领队和中…
265、黄绍谦故居
黄绍谦故居位于百色市田东县印茶镇巴麻村下巴屯,建筑占地面积100平方米。1925年,黄绍谦考入百色省立五中读书,在校期间阅读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7月,毕业离校回到巴麻村,组织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11月,在右江地区从事农运工作的共产党员余少杰的帮助下,巴麻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并组织500人的农军武装,黄绍谦任大队长。1928年1月8日,黄绍谦率农军攻进向都县城,广大群众为之振奋。1929年9月,向都县农民武装组合为农民自卫军,黄绍谦任总指挥。1930年3月14日,邓小平在红八军一个连的护送下从靖西峒化出发前往右江,途经巴麻时在巴…
266、秦牧故居
秦牧故居位于广东汕头市澄海东里镇樟林观一村索铺巷9号,是一座“四点金”(潮汕传统民居称法)四合院,有近百年历史,旧民居占地387.5平方米,内有天井、正厅、厢房、居室、书斋等16间,民居门口嵌上了“秦牧故居”牌匾。这是一座古老的庭院,经受了百年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故。推开陈旧的大门,进入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厅房,两边是侧房。进入左边侧房,里面的房间是秦牧父母的卧室,陈列着秦牧的手迹及其一家的照片。侧房外面还有一间小房,秦牧当年就和哥哥住在这房间里狭小的0上。穿过侧房便是他的书斋。房间的陈设十分简单,但秦牧在此却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在家乡读高小时,因老师喜爱新文学,秦牧开始接触了鲁迅、巴金…
267、席勒故居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Schiller)是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席勒故居位于德国文化名城魏玛,在1802年,席勒买下这幢外观为黄色的三层小楼,和他的妻子夏洛特以及4个孩子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05年他去世。在1826年他的妻子也去世后,这幢房子被出售;20年之后,1847年魏玛市政府买下这幢房子,并且开放席勒书房;之后又开放了0的全部房间,来让人们纪念席勒,故居的其余部分被作为德国席勒文化交流的场所。在1984年到1…
268、刀安仁故居
“边塞伟男”刀安仁的故居,坐落在盈江县新城乡,距离县城约30千米,是德宏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原址为干崖土司署,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土木建筑结构,分三进四堂。曾多次遭遇浩劫,在修缮之前只剩下三间厢房。2008年当地政府出资440万元进行修缮,在故居内长期展出的有192件文物,其中包括干崖土司大印、刀安仁生前使用器具、留洋油画以及兵丁戏服等珍贵文物,全面展现了傣族民主革命第一人刀安仁承袭土司、留学日本、发起腾越起义等历史史实。刀安仁主要著作有《抗英记》、《游历记》、《狱中纪事》、《傣文诗韵》、傣剧本《阿銮相勐》、《陶禾生》等。在刀安仁故居附近,还有远近闻名的“中国橡…
269、李小龙祖居(李小龙故居)
李小龙祖居位于均安镇鹤峰社区上村,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小龙1940年出生,1959年定居美国,其后在西雅图大学修读哲学,先后出版《基本中国拳法》和创立截拳道拳法。李小龙曾获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名家之一、中国武术协会颁发的武术电影巨星奖、《时代》杂志的“二十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是唯一入选的华人。关于李小龙祖籍何处,祖居又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纷,近年来,顺德市政府办公室经过两年多的考证,终于揭开历史之谜——李小龙的祖籍和祖居均在广东省顺德市均安镇上村乡。在上村村口,一座高大的祠堂,这便是李氏宗祠了。正堂上供奉着李氏列祖列宗的灵位。整座祠堂显得宽敞整洁而有肃穆之气。李小…
270、潘汉年故居
潘汉年故居位于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为纪念、宣传潘汉年,2000年,陆平村潘汉年故居筹备处对故居倾圮部分进行了修缮,并在原址上重建了5间平房,同时塑潘汉年铜像1座,陆平村小学亦改名为“潘汉年小学”。原上海市市长-为铜像和小学校名题词。故居内陈列有“潘汉年生平事迹展”。整个故居占地面积653.2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潘汉年(1906—1977),宜兴归径乡(今新街街道)陆平村人。早年参加过进步文艺活动,为创造社成员,1925年加入共产党。入党后至1926年春,在家乡陆平村开展农民运动,筹办农民夜校,并指导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陆平村成为宜兴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他先后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工…
271、贺龙故居
贺龙故居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此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贺龙元帅纪念建筑。故居由贺龙的祖父贺良仕建于清末,民国5年(1916),贺龙捣毁芭毛溪盐局,组织武装后,故居于次年7月27日被反动派烧毁。民国8年(1919),贺龙的父亲贺士道在原址重建。民国17年(1928)2月贺龙回洪家关领导桑植起义,次年率部转移后,11月24日故居再度被反动派烧毁,仅余槽门残墙,1978年按原貌复建。故居坐北朝南,木结构,大小房屋6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右侧另有马厩牛栏,故居前有木石结构的槽门,四周有围墙。现故居内有贺龙的卧室,左厢房贺龙父母的卧室和堂屋等均作复原陈列。1979年6月曾在左侧…
272、北京谭嗣同故居
原湖南浏阳会馆,是谭嗣同1898年在京时的住所。谭嗣同的生所与死处近在咫尺,谭嗣同的故居简单醒目的坐落在菜市口的边缘。沿菜市口大街西边往南走几十步远,人行道边上的一个土坡之上,便是标识了“谭嗣同故居”牌子的四合院,现在的北半截胡同41号,当年的“浏阳会馆”。红墙灰檐下堆满了杂物,门墩上红漆点染了几道,仿佛斑斑血迹。整条胡同已拆除大半,只剩下这个小院及邻近的几间房舍,立在宽阔的马路边分外扎眼浏阳会馆的正房五间现仍存,北面两间为谭嗣同当年所居。前面的院子里被低矮的建筑挤得只剩小道,高大的屋宇仍一望可见,上面蓬草丛生,柱子上漆早没有了,看得见木头的纹路。门户紧闭的北面一间,就是谭嗣同的“莽苍苍斋…
273、朱舜水纪念堂
朱舜水纪念堂位于龙泉山南麓,依山坡顺势而建。原为姚-氏“老三房”宗祠,为清代建筑。朱舜水先生乃朱氏老三房支系后裔。头门向西,门前悬挂“朱舜水纪念堂”匾。里面是前后三进建筑,分别为门厅、正厅、后厅,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依次抬高。门厅为两层五开间楼房。明间楼下为正门,门前高悬“崇孝祠”匾额,是原来朱氏老三房宗祠的堂名。穿过门厅,登上较陡的几十级石阶之后,便是第二进正厅。正厅为五开间平房,抬头即见“胜国宾师”四字巨匾,是日本学人对朱舜水先生的崇高称号。这里原是祭祖的正堂,现辟为朱舜水先生史迹陈列,展示着较多与朱舜水相关的文献资料,他在余姚与日本两地的遗迹图录、照片,日本友人回赠的有关朱舜水的图像、…
274、陈士杰故居
陈士杰故居是湘昆发祥地,是桂阳唯一以二品规制设计建造的官厅。它又是同治中兴名臣留下墨宝最多、造访最多的地方,是陈士杰广武军的创始之地,同时也是太平军焚烧最为惨烈的地方。陈士杰(1825年-1893年),字隽丞,号俊臣。湖南桂阳县泗州寨(清湖南桂阳州)人。是曾国藩的重要军事幕僚,他有义救鲍超、王鑫等名将,花园堡挫败石达开,献计攻取九江等功绩,深得曾国蕃常识,历任江苏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巡抚和山东巡抚等职。陈士杰故居位于泗洲街三里官街中左侧,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咸丰三年(1851年)陈士杰的父亲陈维之去逝,其归乡服丧。次年(1852年)三月初八,清文宗下诏诰封其父为文林郎户部七品京官,其…
275、赵执信故居
位于博山区城东村17号院内。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为其曾祖父赵振业所创,原是一处有三进院落,建房50余间,占地1362平方米的仕宦家园,现已全部辟为居民住宅,故居大门坐北朝南、悬山顶,前后均有斗拱,各有4根抱柱支撑,面阔3间11.2米,进深1间7.1米。石基砖墙,木架结构,东西各有配房1间,门前两侧,原有石狮1对,现已无存。故居大门坐北朝南、悬山顶,前后均有斗拱,各有4根抱柱支撑,面阔3间11.2米,进深1间7.1米。石基砖墙,木架结构。东西各有配房1间,门前两侧,原有石狮1对,现已无存。大门内即故居的前院,面积260平方米,正中原有3间大厅,名曰“宝菌堂”,系会客之地。中院长14米,宽11.3…
276、沈葆桢故居
沈葆桢故居位于宫巷西段北侧的宫巷11号(现26号)。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由时任江西巡抚的沈葆桢购置并加以修葺,现为沈家后裔住宅。为明代民居,坐北向南,周围封火墙,总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头房、厅堂、正座、藏书楼。门前两侧有高耸马头墙,门头房面阔五间,进深用三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门房正中有插屏门。二进厅堂,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堂前为宽敞庭院,周以回廊(排放执事牌)。堂上正中黑底金字对联日:“诗礼传家;文章华国。”三进,正座面阔五间,进深用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中分前后厅,前厅堂上正中有对联为:“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左…
277、苏进故居
苏进故居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苏进,生于1907年。1925年参加西北军,曾任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手枪团副团长等职。参加过北伐战争。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15军127团团长、44师师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总队长,红军大学参谋科科长,特种学校训练处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苏进根据党的指示在新疆迪化组织西路幸存的干部、战士训练,亲自撰写战例,编写翻译教材,为培训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后任陕甘宁边区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苏进任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司令员、铁路护路…
278、周建屏将军故居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倘塘村委会下街村23号,现由周建屏的侄孙周树南、周才明、周宏卫3家居住。周建屏,名宗尧,字兴唐,又名子炎。1892年8月26日出生在宣威县倘塘村,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他早年投入滇军,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倒袁护国起义和北伐战争。1927年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9年被派到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工作,先后任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团长、独立团改编江西红军独立第1师师长,独立师整顿扩编红10军军长;1933年3月,在闽浙赣省的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5月,在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革命委员会…
279、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故居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为新西兰知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被称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知名著作有《在德国公寓》、《花园酒会》、《幸福》和《在海湾》等,被誉为新西兰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想要了解这位作家的一生,就需要去她的故居看一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故居坐落于惠灵顿的郊区,已被新西兰列为国家历史遗迹,这个漂亮的房子由曼斯菲尔德的父亲于1887年开始建造,她还曾在自己的多部小说中提到这座优雅的房子。游客可在房子内看到曼斯菲尔德的肖像画和油画,参观她的娃娃屋、书房、厨房、客厅、卧室灯,了解她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在房屋的外面还有一个小花园,花园内草木茂盛,鲜花怒放,种植的是1880年至1900年…
280、吴杰故居
吴杰故居建于镇海县城内,分为东、西两院,均为木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西院位于胜利路26号,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前后两进及两厢房组成,建筑面积约440平方米。前进中轴线上建有台式砖雕大门,门房及左右两厢平房相连。正屋为三间两边弄高楼房,通面阔16·35米、进深8柱约12·16米。屋柱、梁架全用串斗式。有阔檐楯,枓拱、月梁等结构均精雕细琢。前后石铺明堂,后明堂布置花坛。原有西偏平屋三间为厨房,因开拓胜利路被拆。后进为花厅,高平屋三间,两厢偏房,明堂布置花坛,门窗等构件较为新颖,为吴杰会客宴请场所。东院位于人民路36号,为吴杰复职后所建,时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