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甘肃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1、大坪头遗址
大坪头遗址位于武山县坪塬村,渭河和鲁班河交汇的二级台地上,高出河面20-5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暴露的遗迹有灰层、灰坑、白灰地面。灰层厚1-2米,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锛、细泥红陶片、彩陶片、夹砂粗红陶片和单(双)耳陶罐。…
22、东旱坪遗址
东旱坪遗址位于武山县金川村南。面积约50万平方米。出土有石斧、石刀、石环、彩陶罐和泥质灰陶罐等。另有一些土坑墓和砖室墓已经暴露。文化内涵从仰韶文化、辛店文化,一直延续到明代,遗址保存较好。1960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曾作过调查。200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过发掘,发现有战国及汉代墓葬。…
23、泾州古城
泾州古城位于泾川县城附近。据《汉书》、《泾州志》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古城始筑于西汉,北周、唐、宋有所补修,沿袭至元。明初废弃。古城分内、外两重。外城在大部分川地和兼山后的山平地,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24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有夯土层城墙(均在兼山后的塬边上),长约500米,高3-10米,其中夹带墙墩15座,均比墙体突出2.5米。内城区主要在川平地,基本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亦有夯土层城墙(均在兼山根下的平川后),长约500米,平均高12米,宽约8米,全被钻成窑洞,当地人称“城墙窑”。现存遗迹有共池、镇海寺、山门和1座大殿,其他建筑不存。…
24、长尾沟门遗址
长尾沟门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中街村西北1公里。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距地表5米的黄土层及其下部的砂砾层中,采集有羊角、羚羊角、牛角、象肢骨化石及白色石英凹刃刮削器等,经测定年代为距今27000±600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上部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0.8—1.8米,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和夹砂红陶片,纹饰主要为细绳纹,彩陶纹样多见钩连纹、花瓣纹等。可见器形有曲腹钵,重唇口尖底瓶等。该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和演进有重要价值。…
25、吴家岭遗址
吴家岭遗址位于庆城县吴家岭村柔远河东南岸的一级台地上。面积5万平方米。属仰韶文化。暴露遗迹和遗物丰富,灰坑和窖穴随处可见。灰层厚2-3米,陶片散布地表,出土有泥质红陶敛口钵、素面盆、线纹尖底瓶、绳纹夹砂陶罐、缸和灰陶环等。1975年曾收集到1件出土的小口葫芦瓶,平底、腹侧有双耳,通高45厘米,造型精美。…
26、广河西坪遗址
西坪遗址位于广河县城关乡西坪村广通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布于堡子根、西坪山根、张家坟一带。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齐家两种文化。文化层厚0.5-1米。断崖面暴露有墓葬、灰坑、灰层、窑址、白灰居住面。出土有双大耳罐、折肩侈口罐、盉、单耳罐、垂腹罐和灰陶罐等。墓葬中随葬有陶器、猪骨等。陶器多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粗陶,还有部分彩陶片。纹饰有竖篮纹、绳纹、附加堆纹、交错压印刻划纹等。彩陶片还饰有彩黑平行宽带纹和勾叶纹等。该遗址出土的一件骨铲质料精良,被列为一级品。…
27、三坪遗址
三坪遗址三坪遗址位于安集乡三坪村,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面积约66万平方米。文物主要分布在头坪的旧庄窠大锅,尕鲁坪的上庄、尕塬,二坪的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的圆地咀、犁地咀、城墙地。有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马厂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的文化层。尤以马家窑类型为典型,出土的文物有瓮、罐、瓶、盆、钵等,还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1949年8月三坪村的圆地咀出土的一件彩陶瓮,厘米,泥质体型硕大,饰经旋纹为主体的花纹,花纹富有飞动气势,波澜壮阔,富丽流畅,造型古朴典雅,雄浑优美,制作精美,被誉为“彩陶王”,属马家窑文化。1954年由大队书记戚永年捐送政府,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4…
28、定西堡子坪遗址
定西堡子坪遗址位于定西县西寨乡云山村西坡社堡子坪台地上。遗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350米。地表及断面暴露有丰富的灰坑、灰层、窑址等遗迹以及大量彩陶片、素陶片等,曾出土彩陶罐、陶鼓、陶刀和石斧等。…
29、安西古城址
安西古城址位于定西县巉口镇东川村关川河西岸。城址平面为正方形,边长336米,黄土版筑,城墙残高9~15米,城门、瓮城、马面、城壕皆有,地表有大量耀州窑瓷器残片。…
30、平西古城址
平西古城址位于定西县鲁家沟镇政府北约500米关川河西岸。城址平面呈近方形,东西长360米,南北宽345米,残高10-12米,城门、瓮城、马面皆存,地表有大量宋代砖瓦及瓷片,曾出土宋代铜镞、钱币等。…
31、西堡子遗址
西堡子遗址位于漳县新寺乡三宏村龙川河南岸台地上。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文化层厚5米。遗址已有破坏。暴露有灰坑,出土器物有细泥红陶罐、夹砂细红陶片、绳纹夹砂陶片、彩陶片、石刀、骨器和玉器,特别是1973年春出土的战国铜壶、铜鼎和玉璧,均为漳县博物馆藏珍品。…
32、白马关城址
白马关城址位于康县云台镇。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雍正七年(1729)在此设白马关州判,乾隆元年(1736)设阶州直隶白马关分州,1914年,改设白马关警察所,1929年始置康县,初称“永康县”,县治仍设白马关。该遗址是康县唯一的一处古城廓遗址。东城门及其记载碑文和东面126米长的城墙保存完整,而城门楼和钟楼残缺不全。全为石头垒砌。2000年,曾对东城门进行了维修。…
33、大坡梁-天泉寺墓群
大坡梁-天泉寺墓群位于金塔县金塔乡塔院村,可分为大坡梁和天泉寺两部分。大坡梁墓群位于塔院村西南5公里处。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408座封土堆,个别有明显被盗痕迹,封土呈圆丘状,直径0.8-2.2米,残高0.3-0.9米。西部有一茔圈,其内依次排列4座墓葬,底径1.7-1.9米,高约1米。地表散见大量灰陶片。天泉寺墓群位于塔院村南5公里。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分布于戈壁之中。地表可见封土30余座,呈圆丘状,有些明显有被盗痕迹。封土底径2-3米、残高0.5-0.8米,并有砂砾堆积墓道,长2-15米不等。地表散见大量灰陶片。…
34、西五个疙瘩墓群
西五个疙瘩墓群位于肃南县明花区明海乡南沟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草沟井古城以西约5公里处。主要为5个突出的封土堆。封土堆高约12米,长53米,宽15米。M4在1993年曾被盗掘,追回文物103件,后清理出青铜摇钱树、莲枝灯等青铜器及陶器等。另外,在保护区内有较多的平地墓。…
35、旱台子墓群
旱台子墓群位于武威凉州区古城乡陆林村沿山一带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500米。地面有封土堆,较大的有10多座,高约3-5米,直径8-10米。1981年,在被洪水冲开的一座大型汉代砖室墓0土有灰陶罐、陶钟及铜钱等。此外,这里又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灰陶和彩陶片等遗物。…
36、五坝山墓群
五坝山墓群位于武威凉州区古城乡。1983年因建砖厂,陆续发现各代墓葬,大多为土洞墓,少数为砖室墓,出土大量遗物。1984-198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6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据发掘情况,五坝山既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又是一处两汉、魏晋、西夏时期的墓葬群。遗址0土的精美彩陶属马家窑文化在甘肃西部地区的新类型。西汉中期墓葬0土的金花,工艺水平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西汉墓中的壁画上,其人物、山水和狩猎、宴饮场面绘画技巧娴熟,色泽鲜艳。…
37、南沙滩墓群
南沙滩墓群位于武威市城西8公里处。墓群出土器物及墓葬结构具有典型的魏晋风格。1976年发现1座砖室墓,出土各种随葬品30余件。同年,武威地区文化馆同文管会发掘两座墓葬,出土一批陶、金、铜、漆器等文物,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后室组成。墓道为斜坡式,墓室用黑白两色组成花纹图案,墓顶彩绘藻井图案。还发现前秦建元十二年(376)的宋华墓表(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这是武威市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块墓表。…
38、清水宋墓
清水宋墓位于清水县上邽乡东山山坡地,1983年发现,1993年搬迁复原于赵充国陵园东侧。。该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为2.5米,顶高4米,仿木结构砖雕彩绘阁形制。布局严谨,结构独特,营造繁复。砖雕题材内容丰富,有各种花卉、飞禽走兽以及人物等。出土物有铜镜、黑釉瓷碗和灰陶罐等。墓主生平无法考证,据墓室形制及出土物判断,应为平民阶层的富裕者。该墓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艺术价值,是研究宋金时期的民俗、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39、潘育龙墓
潘育龙墓位于靖远县乌兰镇团结村。潘育龙,靖远人,清康熙年间曾任陕西提督,赐镇绥将军。其墓冢以南120米处有一石坊,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通高6.5米,宽7.55米。三门四柱,明间面阔1.55米。梁坊、立柱及其他构件均为青石条榫接垒砌而成。坊顶正中竖匾篆文阴刻“敕建”,横匾阴刻楷书“赐镇太子少保溢襄勇臣潘育龙石坊”。明间正面横批阴刻楷书“输忠间外”,背面“书锐争先”。次间面阔1.55米,横披左“恩荣”、右“褒封”。明间天额浮雕有二龙戏珠,背有丹凤朝阳。两中柱内侧刻对联一幅“千里川役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石鼓上刻花草、凤鸟、鱼、狮、豹、鹿、麒麟等。…
40、塔院寺金塔
位于金塔县金塔乡塔院村西侧,金塔县因塔而得名。塔院寺原名金塔寺。初建于明。据民国《金塔县志》记载,该塔复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清代、民国时期屡有修葺。金塔为覆钵式喇嘛塔,土木结构,塔围为7丈,高5丈。基座平面呈方形,边长15米,须弥座八角四层,中为覆钵形塔身,上置九层相轮,刹顶为八角攒尖铜顶,高5尺,围1丈2尺。1986年在塔基处发现记述修庙事迹石碑4通,泥塑佛像2尊。寺院其他建筑均毁于“文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