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一批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一批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121、贵阳地下党省工委旧址
贵阳地下党省工委旧址陈列室位于贵阳闹市区文笔街的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是贵州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贵州省和贵阳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处旧址,原为贵阳市望族高家六代相袭的深宅大院。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贵州地下党将此辟为秘密联络点及省工委的重要活动点。20世纪20年代,先进思想和马列主义传入贵阳。一向封闭落后的山城飘来了清新的政治空气。以至后来,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精神为高家数名子弟所接受,于是,在这封建墙垣内,发生了一段段与共产党缘份不尽的故事。1933年,中共党员林青、缪正元从上海回到贵州开展建党工作。1934年林、缪二人和秦天真、熊蕴竹、肖世铣、葛发祥从毕节来到贵阳,和高言志、尹素坚等…
122、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即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设立的贵阳工作站,为中国共产党在贵阳活动的据点之一。租用的是现贵阳市民生路92号的两幢2层木结构民居院落,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院内住户23户,临街门面5户,1949年后该处一直作为民居使用。沿临街门面旁小巷进入十数米即见院落。1938年10月,武汉失陷以后,随着南京中国政府西迁重庆,许多工厂、大学和科研机构纷纷西迁至西北和西南。贵阳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以贵阳为连接点的川黔、湘黔、滇黔和黔桂四条公路干线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的动脉。贵阳还是中国抗战后方通往滇缅、滇越公路的必经之…
123、《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
《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位于贵阳市富水西路12号,为一木结构四合院平房,正房及对厅均为三楹瓦房,中间约30平方米的庭院,分销处租用的是坐东向西靠北正房屋,前后两间,一为工作室,一为卧室。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成立于民国27年(1938年)九、十月间,为中共贵州省工委领导下负责党报发行的组织,新华日报当时在重庆出版,为了避免国民党查禁和没收报纸,每天都由重庆至贵阳的长途客运汽车运来,由于藏于行礼之中从未脱销。新华日报读者绝大多数都是地下党员和党所领导的读书会群众,分销处发行工作,由省工委派地下党员吴同尘、郎德服、陶祖铭等负责。民国29年(1940年),“皖南事变”前夕,白色恐怖笼罩贵阳,一些共产党…
124、息烽集中营旧址
息烽集中营旧址位于息烽县城南6公里的阳朗坝,地处川黔铁路与贵遵高等级公路之间,紧靠210国道,南距省城贵阳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0公里。因其所在位置有一天然溶洞名叫“猫洞”,故又习惯称为“猫洞集中营”。它包括息烽集中营本部和专门用来关押著名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一家的玄天洞两大部分,与张露萍七烈士陵园交相辉映,共同构建了息烽红色旅游网,成为黔北红色旅游线上一颗耀眼明珠,具有特殊的政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历史沿革:息烽集中营设立于1938年11月,是-军统在阳朗坝猫洞设立的秘密监狱,至1946年7月迁往重庆,当时-对内称“新监”或“大学”,对0牌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是抗日战争时…
125、沿河苏联红军金角洛夫墓
沿河苏联红军金角洛夫墓,位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平镇乌江西岸石坡仰天窝,占地148平方米,坐南朝北。墓地左、右、前三方有石礅围墙,墓前竖石碑。墓碑正面书刻“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12个大字,背而刻记金角罗夫遇难简介。日战争时期,苏联组织空军志愿队支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金角罗夫是志愿队少尉飞行员。1939年12月24日,奉同盟国命令,金角罗夫一行9人驾驶三架飞机,从重庆起飞到南宁、独山上空与H军作战。在执行任务后返航途中,燃油剩下不多,他们根据飞机当时所在位置,就沿乌江飞行,以寻找最近的秀山机场降落。飞至沿河上空,燃油耗尽,被迫在县城南面乌江东岸坝坨河漫滩降落。因河漫滩面积不大,前…
126、肖国宝烈士陵园
肖国宝烈士陵园肖国宝烈士陵园位于长顺县城东北,与长顺县民族中学毗邻,地处东经106°26′,北纬26°11′,海拔1140米。陵园占地面积20余亩,左为小山坡,右为蓑衣坡,三座六角红柱小亭遥遥相望。两山之间,翠柏森森,绿草如茵。一九五0年十一月十三日,解放军一四0团二连一班0员副班长肖国宝随部队到长顺剿匪。匪首曹绍华是当时蒋介石任命的“贵州-自卫救-”司令,他带领一帮土匪,四处0淫、掳掠,涂害生灵,成为贵州最凶恶的一股顽匪。追剿部队将曹绍华顽匪追至长顺县斗蓬冲。该冲地形险峻,仅有三个垭口与外相通,易守难攻。曹绍华与四百余名残匪龟缩于斗蓬冲,在三个垭口架设机枪,-山下剿匪部队企图顽抗。十三日下午…
127、木黄会师纪念碑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左侧的将军山腰,前临横河。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由四川彭水西渡乌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6县的广大毗连地域,建立黔东特区政府和百余个乡苏维埃。同年8月,任弼时、-、萧克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江西永新突围经湖南进入贵州,于10月下旬到达印江木黄、松桃石梁一带与贺部胜利会师(红三军则恢复二军团番号)。1976年0印江县委决定在木黄建立纪念碑,1978年6月落成,碑身正面是-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大字楷书,碑呈方形,上小下大,高14.2米,设有护栏和台阶,占地720平…
128、“土城渡口”纪念碑
土城渡口,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古镇赤水河与其支流黄金河交汇处。土城战斗陷入僵持,而川军的后续部队正在源源赶到。其模范师第3旅已经增援到位,教导师第2旅正由古蔺向土城方向迂回堵截,赤水方向的两个旅另一个团正从西北向红军侧后攻击。在土城地区,川军已经集中了六个多旅。红军前有重兵,后有赤水河,如果继续恋战,后果将不堪设想。毛同志之所以成为红军伟大的统帅,就在于他的军事指挥从来都不会墨守成规,从来没有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作战计划,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扬长避短,克敌制胜,敢于并且能够修正被实战证明是不可行的计划,在极度不利的局面下,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土城战场的激战尚在进行,毛同志已经…
129、茅台渡口纪念碑
1935年3月16日至18日,中央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占了茅台镇,在这里宣传讲演,张贴标语,打富济贫,开仓分盐,搭起三座浮桥胜利渡河。1980年3月,仁怀县人民政府在下渡口西岸的朱砂堡下,修建了11.7米高的渡口纪念碑,临河而立,寄托着人民对红军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的深情。198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茅台镇河滨社区的茅台渡口是红军“四渡赤水”第三次渡河的主要渡口。1935年3月,中央红军主力从遵义再次西进仁怀县境。15日晨,对仁怀鲁班场守敌周浑元部发起猛攻,鏖战竟日,复舍敌北去,于16日清晨乘虚占领茅台。上午10时许,在中渡口、下渡口及银滩三处搭好浮桥。从当天下午至17日,红军胜利…
130、长顺睦化地层剖面
长顺睦化地层剖面石炭纪称奇世界睦化乡格董关泥盆系地层剖面石炭纪位于西部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一————贵州长顺县睦化乡格董关泥盆系地层剖面石炭纪。是中外考古专家学者赞不绝口的一处绝世奇观,因为泥盆系石炭纪属于世界上独特的地质奇观、而且是“世界之最”。因此,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上世纪初就引起中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已故)重视,专程到长顺来考察。长顺南面的睦化乡格董关、山峰壁立高耸,层峦叠翠,山险林幽,溪流交错,沟坎纵横,枯藤老树,姿态万千,加之村寨的古朴人文景观,构成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幅景观。这在距公路旁不远处,就是举世无双的石炭纪地层剖面,它不但是地理学界牙形类生物相研究的珍贵资料,而且是迄今的世界…
131、龙广观音洞遗址
龙光观音洞位于贵州黔西南东峰林腹地,义龙新区东部的龙广镇,属义龙新区城市次核心区,距兴义市区32公里。观音洞地处槽谷型盆地中的一个溶蚀残存的小山上,洞口高12米,宽约20米,斜深约15米,南向,高出盆地约20米,西侧有一穿洞,高8米,宽5米多,向里斜伸5米处有一天窗,20米处有地下水渗露,整个洞穴通风向阳,干湿适度,适宜远古人类栖息生存。观音洞地处槽谷型盆地中的一个溶蚀残存的小山上,洞口高12米,宽约20米,斜深约15米,南向,高出盆地约20米,西侧有一穿洞,高8米,宽5米多,向里斜伸5米处有一天窗,20米处有地下水渗露,整个洞穴通风向阳,干湿适度,适宜远古人类栖息生存。遗址堆积平面略呈三角形…
132、白岩脚洞遗址
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湾河村白岩脚寨西南约9公里。这一遗址是贵州省博物馆蔡回阳和贵阳师范学院秦启万于1978年8月在普定调查溶洞时发现的。1979、1982和1984年先后三次工作的结果,共获得石制品1000多件、动物化石22种、骨器2件。与文化遗物伴出的化石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碳-14年代为距今12080±200年(第3层)和距今14630±200年(第5层)。属于旧石器时代。贵州省普定县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遗址,经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出土相当数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少量骨器,是贵州省近年来旧石器时--古重要发现之一。…
133、桃花洞遗址
桃花洞发育于三叠纪灰岩的小孤峰中,位于六枝特区桃花公园内的桃花山脚。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8′08″,北纬26°12′29″,海拔1,340米。洞口东南向,高约5米、宽约15米。洞纵深约31米。堆积物面积约150平方米。洞四周开阔。桃花洞遗址于1983年10月修建桃花山公园时发现,建园人员于洞中发现巨猿化石,化石上粘附有灰烬。同年11月至12月,省博物馆派人进行清理和小面积试掘。试掘区堆积物厚约2米,自上而下分为三层:上层为黑色表土层,含磨制石器及陶片等遗物;中层为黑色、灰色粘土层,含人化石、动物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等;下层黄色粘土层未见文化遗物。上层出土玄武岩磨制石斧1件、磨光石器5件及…
134、铜鼓山菩萨洞遗址
铜鼓山菩萨洞古人类遗址位于招堤街道铜鼓井村南约4千米铜鼓山南侧,系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呈岩厦状,向南偏西,高出地面约50米。洞高5.5米,宽10.8米,进深5米,面积约50平方米。1983年发现并发掘。文化层以棕色及褐色为主,厚约1.5米,分3层。获石制品2000余件。有石核、石片、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哺乳动物化石均为碎骨片,含5片鹿角和2片食肉类动物头骨等。化石中烧骨占一半,为用火证据。文化性质与兴义“猫猫洞文化”颇为相似,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洞外坡脚拾得磨制石锛1件,器体上保留有打制疤痕,表示其晚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铜鼓山菩萨洞古人类遗址系贵州省重点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