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21、郑州马庄遗址
马庄遗址位于郑州市西郊中原区须水镇马庄村东北1.5公里处。北临须水河,隔河与白砦遗址相望。遗址东西长760米,南北宽约38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以河南龙山文化为主,1965年发现。1966年初,郑州市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30平方米,清理灰坑40个、墓葬8座、圆形烧土面1处。出土陶、石、骨、蚌、角等完整或可复原器物570余件。陶器有瓮、罐、盆、碗、豆、盘、杯、甑、鼎、觚、鬶、簋、澄滤器、纺轮、杯等。纹饰以篮纹、方格纹、绳纹为主,另有指甲纹、凸弦纹、凹弦纹和镂孔等。石器有铲、斧、锛、凿、刀、镰、矛、网坠、敲砸器、弹丸、环、簇、簪、锥等。骨器和蚌器有镞、簪、锥、凿、匕等。马庄…
122、尚岗杨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位于郑州市东南5公里南曹乡西尚岗杨村西的土岗上。遗址西靠七里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5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遗址西侧临河断崖上可看到文化层厚2米左右,包含有房基、窖穴、墓葬等。房基为“木骨整塑”,墙壁与地坪经大火烧烤呈砖红色,—卜分坚固。窖穴多为桶状与袋状,填灰土和烧土块或深灰色草木灰。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墓。在遗址范围内,地面上散存大量烧土块、陶片、残石器、兽骨等。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陶器表面多素面,磨光或施一层陶衣。部分罐、钵、盆、瓮的腹部饰弦纹、鸡冠纹;小口尖底瓶饰线纹;缸的外壁饰粗线纹,口部饰附加堆纹;部分盆、钵、碗、罐上腹部施白衣…
123、南洼遗址
时代:夏商至唐宋南洼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约40公里的嵩山南麓,是夏商至唐宋时期的古遗址,是一处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殷墟、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2004~2006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先后五次对其发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南洼遗址南临郑洛公路,向北约1千米即为君召乡政府所在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该遗址北依少室山,南望伏牛山余脉,东部为一道南北向丘陵,向西地势开阔,有水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后西折汇入伊河支流白降河。遗址地势较为平坦,中部稍高,地表现为农田。该遗址东南与仰韶时期的后孟村遗址相接,向西南5千多米为仰韶时期的颍阳遗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洼村民为修建水库及建房取土,将…
124、杨村遗址
杨村遗址位于登封市区南7公里的东金店乡杨村村北的台地上,东为嵩山向南延伸的丘陵山岗,西为较为开阔的河川田地,约300米有少阳河,北有赖家沟自然村,遗址中部有一自然的东西向冲沟及上世纪七十年代打的机井一眼;遗址西部顺少阳河岸有一条登封至白坪的乡间公路。杨村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且有少量的裴李岗文化的遗存,同时兼有龙山文化遗存;从而充分说明,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繁衍生息在这里,历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四五千年连续不断。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厚度达1—3米,面积达近十万平方米。杨村遗址是嵩山地区——中原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第四批…
125、站马屯遗址
站马屯遗址位于郑州市南郊十八里河乡站马屯村南古河道两侧的土岗上,平面形状呈不规则,遗址区原为隆起的圆形土岗。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17米,总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为1.5~2.0米,是一处龙山文化的遗址。1984年,国家文物局郑州培训中心两次组织考古训练班学员在此进行考古实习,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发现房基9座、灰坑27个、井7眼、墓葬5座、瓮棺葬1座、陶窑1座、灰沟1条。其中除7眼水井和3个灰坑为东周遗迹外,其余均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两次发掘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比较完整的各类遗物达200余件。主要是陶器,还有骨、角、蚌、石器等。陶器,器表多磨光或素面,纹饰有篮纹、方格纹、绳…
126、东赵遗址
东赵遗址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乡东赵村南侧一处台地上,平面呈长方形,东西500米,南北约35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时代从二里头、商、西周一直沿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遗址北部断崖处发现有多处灰坑遗迹,坑内填灰土,土质结构疏松,内含有红烧土颗粒,较多的陶器残片,坑深1.5~3.0米。经局部钻探了解,遗址北部文化层由于平整土地被破坏,残留厚0~0.5米,遗址东部文化层厚0.8米。遗址南部为该遗址区的最高点,地势平坦,文化层保存较完整,文化层堆积厚1~3米。东赵遗址的发现为郑州地区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第四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7、西柏社遗址
西柏社遗址位于上街区峡窝镇西柏社村东150米处。遗址东西长260米,南北宽400米,形状近梯形,分布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时代可分为龙山、战国和西汉时期。西柏社遗址经过调查和简单的试掘,在地面断崖上均可拣到陶器残片、骨器、石器等。文化层清晰,堆积较为丰富。陶片可分为泥质陶、夹砂陶两种。陶色有灰陶、红陶、磨光黑陶。可辨器形:夹砂红陶鼎、敛口钵、磨光黑陶豆、绳纹罐等,纹饰以绳纹、方格纹居多,另有少量篮纹等。西柏社遗址的发现为郑州西部的人类活动和文化类型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夏第四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8、高村西司马遗址
西司马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司马行政村西司马自然村北,面积约800000平方米。2005年发现并进行发掘,是以夏代村落遗址和商周墓地为主要文化内涵的遗址。遗址文化层厚2~3米,所见遗迹主要为灰坑,墓地中除少量为战国墓外,多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墓葬。这些墓葬已清理发掘80多座,均为竖穴土坑墓,排列有序,多经夯打,部分有二层台或腰坑,随葬品以陶器、海贝为主,个别有铜器和蚌器,墓主人多为平民。西司马遗址晚商至西周早期墓地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夏代特别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第四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9、望京楼遗址
望京楼遗址位于新郑市区北6公里的新村镇望京楼水库附近。该遗址属夏、商时代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包含有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文化内涵,遗物十分丰富而具有代表性,这对研究夏、商文化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从这里征集、采集的青铜器造型精美,铸造精良;玉器选料讲究,雕琢精细,具有代表性,不仅为夏商时期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还反映了这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望京楼遗址地理位置特殊,距商代的都城郑州不足40公里,应为商王朝的畿内之地,因而对郑州商城具有重要的研究学术价值。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30、花地嘴遗址
我国夏代早期聚落遗址——花地嘴遗址坐落在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水峪沟。遗址位于较为平坦的台地上,其东有老犍脊,南有猴山等嵩山余脉,西面紧临东泗河与伊洛河交汇外,北边断崖下为水峪沟自然村。花地嘴遗址最早是在1984年发现的,当时它不叫花地嘴遗址,因它所处位置的土地归水沟村民所有,所以定名为“水沟遗址”。现《中国文物地图集》上仍登记为“水沟遗址”。1984年开展全国文物普查,文物保管所组织业务人员到实地调查,在北部断崖和西部台地上均发现有泥质灰陶陶片、灰坑等文化遗存。由于在此东边还发现有泥质红陶陶片,所以,按其性质,将其界定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由于当地村民都把这块地叫花地嘴。为了更确切的表示遗…
131、祭伯城遗址
祭伯城遗址,位于郑州东北祭城镇祭城村,经初步发掘,发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城墙,南北长1260米,东西宽780米,面积约98万平方米。墙宽15米,高4—5米,黄土夯筑而成。据史书记载,这里是西周周公第五子祭伯的封地,后该城并于郑,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采邑。…
132、常庙城址
常庙城址位于郑州市西南10公里的二七区马寨镇常庙村周围,是一处战国时期的城址。解放初期,城的北墙、东墙、南墙依然存在,底宽10余米,顶宽5米,高约4米。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墙残遭推毁,现仅东城墙一部存于地面。经过钻探得知,北城墙长344米,西半部城基尚存,厚1米,存宽10—20米;南城墙长280米,城基全在,厚1—3米,宽40米;东城墙长1448米,中北部存一段城面城墙,南部存一段城基,厚2—4米,存宽20米;西城墙长1264米,南北两端城基存在,厚2—4米,宽20—40米。常庙城址分为制陶区与城基两部分。常庙城址中部为常庙村,西南角为下田河村,两村之间有不少陶窑、仓窖露于断壁上,并发现数经千计的…
133、成皋城遗址
成皋城遗址位于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行政村,其平面形状呈梯形,西北长,东南窄。西城墙和南城墙保存较好,大体为西北——东南方向,长约700米,城墙最高处10米以上,一般高2~5米,宽一般20米左右,最宽处约40米,用素土夯筑而成。城内发现有灰坑、文化层和大片建筑基址分布,文化层厚约2~5米。出土陶器中,有的戳印有“公”、“左(右)司工(空)”等文字。成皋城因长期控扼古代中原东西方交通要道,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成为兵家高度重视和必争之地及著名的军事重镇。如《史记》曾有“绝成皋之口,天下不通”、(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等记载,充分说明了成皋城在军事斗争中的特殊地位…
134、苇园瓷窑遗址
苇园瓷窑遗址位于巩义市米河镇苇园村。村中间有一条小河流过,当地群众称为庙路河,又叫苇园河。苇园瓷窑遗址由此而来。小河将苇园村分为东苇园、西苇园两个自然村庄。苇园瓷窑遗址即分布于小河两岸,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500米,东至东苇园山脚,西至西苇园山根,南至苇园水库,北至茶店河沿,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57年7月,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李辉炳等同志到此调查并发现遗址。1976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和巩县文管会联合对苇园瓷窑遗址调查。1987年3月,苇园瓷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郑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3月,日本著名陶瓷学者楢崎彰一与南京大学历史考古教研室主任、文学博士熊海棠和考古学教授秦…
135、黄龙庙遗址
黄龙庙遗址类别:古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宜阳县丰李镇公布时间:2006/6/1公布批次:第四批…
136、圪瘩遗址
圪瘩遗址类别:古遗址时代:商、周地址:宜阳县丰李镇公布时间:2006/6/1公布批次:第四批…
137、古湛城遗址
古湛城遗址类别:古遗址时代:周-汉地址:吉利区公布时间:2006/6/1公布批次:第四批…
138、刘国故城
时代:春秋至汉刘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20公里的万安山北(今缑氏镇陶家村一带),南望青罗山,北眺伊洛河,东濒浏河,西临涧河的支流小西河,东西北三面都是深约20余米的河沟,南面是一块开阔的山前缓坡地。刘国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形成的半岛上。该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城区内耕土层中散落着大量春秋至汉代的板瓦、筒瓦、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甄、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在陶家村的东北处,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断崖上暴露出残存的夯土城墙遗迹。据考古专家介绍:这里是刘国故城的南城墙。墙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现存137米,厚24.5米,夯土距地表最浅处0.1米,最深处0.6米,残存高度0…
139、瞿家屯建筑基址
瞿家屯建筑基址类别:古遗址时代:战国--汉地址:西工区瞿家屯村公布时间:2006年6月公布批次:第四批…
140、回洛仓城遗址
回洛仓始建于隋大业年间,是隋炀帝在洛阳周边设置的“国家粮仓”,其主要功能是为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回洛仓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小李村、马坡村以西,310国道从中横穿。2013年1月,“浮出”地面的整个隋朝回洛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回洛仓内各个仓窖的大小基本一致,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的仓窖,东西成行、南北成列,约有700座,每个仓窖储存的粮食在50万斤左右,整个仓城的储粮总数可达3.55亿斤,可谓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整个仓城由仓窖区、管理区、道路和漕渠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管理区位于仓城南侧,仓城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