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1、贺龙中学
贺龙中学贺龙中学(第三批省保)时代:1945年地址:方山县大武镇大武村学校于1945年9月在贺龙元帅领导下于文水县成立,称“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驻晋随营学校”,贺龙元帅亲任校长。1945年10月迁驻方山县大武村。1945年7月1日改称“贺龙中学”。直至1948年夏扩建为“西北军政大学”后,校址随即南迁临汾。贺龙中学,以大武为本部。在静乐县设二部、朔县设三部。设在大武贺龙中学本部旧址原为大武村最大的宫庙建筑,称“紫花宫”。内有真武大殿、配殿、过殿、戏台、献殿、道舍、山门等建筑十几座,占地约4000平方米。现由方山县直中学—贺龙中学(1985年复名)占用,保存较好。…
22、柳林观音庙
观音庙,又名观音堂、白衣庵,因山腰有一清泉,故名清泉山,观音庙后又被称为清泉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清碑碣记载,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五年(1665年)重修僧舍,康熙三十二年(1695年)对庙内各殿再度补葺,雍正八年(1730年)至九年(1731年)重修韦陀楼并山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本庙住持圆贵广募财物再修殿宇并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工程告竣。庙坐东南朝西北,占地近1000平方米,布局为两进院落,中间以照壁相隔,两侧随墙开门,由山门入内为前院,建钟鼓楼及僧舍三间。后院之东建正殿,南北两侧建偏殿,中建韦陀楼。正殿为观音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檐插廊,为…
23、汾阳关帝庙
关帝庙时代:明地址:汾阳市鼓楼南街东侧原名关王庙,因庙内原有铸铁关羽骑马像一尊,故俗称为铁马老爷庙。据庙内题记可知,始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以后各代均有修葺。庙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关帝殿及其偏殿、中殿及左右朵殿、献殿、东西配殿、藏经楼、斋房院、照壁等,总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正殿为砖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前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殿顶为筒板瓦覆盖,正脊、垂脊均采用浮雕莲花琉璃脊筒,正吻、垂吻、戗吻均完好,脊刹为兽驮宝珠,背后题迹:“大明嘉靖二十四年五月建”。中殿与献殿采用勾连搭手法相连,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中殿为单檐悬山顶、献殿为单檐歇山顶。拱眼壁均采用…
24、狄青墓
狄青墓狄青墓(第三批省保)时代:宋地址:汾阳市城北十里刘村村东狄青,字汉臣(公元1008—1057年),宋汾州西河人。在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由士兵升大将,皇祐五年(1053年)官拜枢密使。嘉祐四年(1059年)归葬于此。嘉祐七年,追赠为狄武襄公。墓地坐北朝南,原占地79920平方米,建有祭祠性建筑显庆寺(宋代)、狄公祠等,均毁于晚清至抗战期间。建国后,陵园已不存,“文革”中,墓丘被摊平,翁仲、石兽被就地埋掉。御赐神道碑清宣统年间移至县城,后移置太符观保存。今墓地尚立清宣统元年“宋狄武襄公之墓”碑一通,由宋仁宗亲书篆额,碑身高达4.6米,碑文约3000字,简叙狄青生平。…
25、藏山祠
藏山祠藏山祠(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盂县长池镇藏山村东藏山原名盂山,相传春秋时晋国程婴藏赵氏孤儿于此,故称藏山。藏山祠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祠址向南,依山建造。建筑分布于三层递高的平台上,祠前为明代“藏孤胜境”牌楼,祠内中轴线上依次布列山门、乐台、正殿、寝宫、梳妆楼,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和耳殿。除寝宫部分梁架保存金代风格外,余皆清代建筑。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山墙和北壁绘壁画69平方米,以连环画形式表现赵武生平。色调淡雅,手法尚佳。寝宫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双步梁上墨书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
26、宁武万佛寺
万佛寺万佛寺(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宁武县城关镇西关又称万佛禅寺,俗称万佛洞。背依万佛梁山,前临桑干河支流恢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又予扩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为明、清建筑风格。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牌楼、山门、钟楼、过殿、正殿、毗卢殿、观音楼,左右为东西配殿、僧房。现存建筑除牌楼、钟楼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外,余皆保存完好。正殿为主体建筑,砖石混砌窑洞式无梁殿,宽16米、深8米、高10米,单檐硬山顶。殿前设卷棚抱厦,檐下置仿木构砖雕斗栱,门为石券式,殿顶琉璃瓦覆盖。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弥陀…
27、宁化古城
宁化古城宁化古城(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宁武县城西南70公里宁化乡宁化村据史书记载:古城初建于隋,唐代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开始向军事城堡演变。朝廷不时着重兵守卫,曾为山西“卧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式置宁化县。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宁化县升为宁化州。古城建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后历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东向西倾斜,西城紧邻汾河,古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高10.33米,城墙现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瓮城两座,一北一南,其平面布局呈正方型,置有二进重门,是明代在宋旧址上修复并加筑而成。宁化古城历史悠久,现存…
28、杨忠武祠
位于代县东北20公里处的鹿蹄涧村、是宋代名将杨业后代为祭把杨业夫妇及其后代名人而建的祠堂。杨忠武祠创建于元代至元16年(公元1279年),祠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东、西、北各建堂宇三楹,奉祀杨业及其后裔。后院,左右厢房各三间,正殿五间、悬有“千秋忠义”、“威镇华夷”、“忠勋世美”三块题匾。廊柱对联书有“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故;浩气英风留击塞、声威万代佩专城”。殿内塑像正中为杨业与余太君像,两侧为八子塑像,东、西、南三面为杨家历代名将塑像。杨家当年在战火中使用的战鼓铜锣,也陈列在殿内门口。后院正中、立一块玲陇剔透的太湖石,相传这是当年从地下发现的鹿蹄石,已挺立了600多年,石色依然青翠。背面…
29、赵杲观
赵杲观,位于代县新高乡洪寺村北约3000米的天台山沟。相传春秋末,赵襄子灭代,代君夫人自杀,其余姬妾由丞相赵杲引护外逃,隐居天台山,后人纪念其功德,建祠祀奉,称此为赵杲观。据观内碑载,创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1573—1620)曾予重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增修。观分南北两洞,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现存北洞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南洞名“自在庵”,内为天然石洞,外壁设木构窟檐。北洞依山势而建,共有三进院落,院落朝向各不相同。第三进院落坐北向南,中轴线上建有韦驮殿和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耳殿和朝元洞。正殿石砌台基,基宽9米、深6.9米、高0.…
30、大同鼓楼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是山西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明清鼓楼。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蟾云就月”。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
31、大同文庙
文庙(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城内东南隅据《大同府志》记载:“旧学府在府治东,即元魏中学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藩府学,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这里所谓府学即今日之文庙。文庙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大多已塌毁,仅存大成殿、过殿、东配殿和西配殿。大成殿是文庙主要建筑,坐北朝南,为明代所建。建筑置于月台上,呈“凸”字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六铺作,每间两朵。转角斗栱繁缛复杂,柱网排列为减柱做法。大殿前的月台四周有石栏围绕,栏杆中间嵌有宣武岩石刻。栏杆中的石刻上雕刻着我…
32、大同关帝庙
大同关帝庙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称大庙。坐落在大同市内鼓楼东街。清《大同府志》记有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修缮碑记。清康熙、乾隆时均有增建和修葺。从建筑手法和特色看,当为元代遗物,是大同唯一的一处元代建筑。关帝庙的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有致,渐次有山门、过殿、东西廊房、主殿(现已部分改建)。原先在正门之上挂有万字边大牌匾一块,-:“大义参天”。门前树有雄伟壮观的木构牌坊。牌坊前又分别竖立着高耸入云的旗杆一对及两尊威武凶猛的铁狮子。山门对面曾筑有镌刻精美的拱形戏台一座,画栋雕梁,宽阔高大,颇为壮观。今存关帝庙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殿前置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抱厦,为清代…
33、大同观音堂
观音堂观音堂(第三批省保)时代:辽、明、清地址:大同城西7.5公里的同云公路旁寺创建于辽重熙年间(1032-1056年)天辅六年(1122年)毁于兵火。明清时期多次修葺,现存建筑系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升高。所不同于一般寺院布局的是山门位于中轴线东侧,大大低于寺院地平。山门结构为砖券门洞。门额-“观音堂”三字。前院有一倒座戏台,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券洞口上,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戏台与正殿(观音殿)之间有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和碑廊。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前…
34、许从赟墓
许从赟墓许从赟墓(第三批省保)时代:辽地址:大同市城西南7公里新添堡村为辽代景宗乾亨四年(982年)大同军节度使许从赟夫妇合葬墓,1986年8月发掘。墓为仿木结构建筑的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高大的墓门楼、甬道、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圆形,苍穹顶,高5.20米,底径4.92米,顶部绘有残存的天象图。墓室周壁为仿木结构,用柱六根间成四面,四面中间各砌一个门,南面是墓门,其它三面为假门。柱头及铺间均用了比较规整的斗栱,柱头铺作的栌斗直接放置在柱头上而不用普柏枋;斗栱为五铺作,批竹昂及替木等;在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之间的空隙,绘出了人字栱及柱头枋上隐刻的小驼峰。墓室周壁有彩绘壁画,绘有文臣、侍女像…
35、黎城城隍庙
座落在县城河下街,坐北向南。该庙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城隍庙将门作楼,系三层重檐,故俗称三节楼。现存建筑主要有门楼和正殿。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属明代风格。台基呈长方形,长18米,宽12米台高2.35米。门楼正中横挂一匾,-“群峰环翠”。屋顶形制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正脊、吻兽、垂兽、戗脊兽、套兽,均为黄绿相间琉璃造。山花出际施博风板,悬鱼作卷云如意式斗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用材粗壮宏大,巍然壮观,为黎城古建筑之冠。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六椽伏前后接乳,通檐用五柱,基本上为现代风格,台基边长18米,呈正方形,台高1.37米。殿内一排前金枝,屋顶形制为悬山顶,正脊、吻兽均为黄绿相间琉璃造…
36、脑张遗址
脑张遗址脑张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屯留县城南六公里西贾乡西魏村脑张东南遗址地处平坦,东连东魏村,南接司徒,北靠翠屏山,玉溪河环绕而过,总面积约77.5千平方米,从遗址内的断崖和地面可以看见文化层,包含有大量的灰土、陶片。陶片以灰陶片为主,纹饰以绳纹、蓝纹为主,可辩器型有新石器时期的陶鬲足、罐的口沿、石铲等;商周时期陶豆柄、豆盘以及汉代常见细绳纹陶罐、磨光陶器残片。整个文化层厚约0.5——2.0米,同时遗址保护范围内埋藏有大量战国、汉代古墓葬。…
37、沙窟遗址
沙窟遗址沙窟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壶关县黄山乡沙窟村西遗址位于沙窟村西北土丘地段,依地势分布梯田间,东西长150米,南北长10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断崖处暴露灰坑,文化堆积层达1.5米厚,遗址内发现大量陶片,以绳纹、网纹、弦纹俱多,可辩器型有鬲足、豆柄、口沿等,质地均属泥质夹砂陶。并发现完整的陶鬲、陶釜、骨锥、石铲、石锤、石斧。遗址南有一条石坡可通往玉皇七佛观,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石鱼坡”,在“石鱼坡”上发现有鱼、海螺、树叶等化石标本。…
38、南涅水洪教院
洪教院洪教院(第三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始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年间(1161---1170年)重修,正殿明间檐下悬挂匾额一方,题“敕之院”,右侧题“大定九年六月”。据寺内现存元代石碣记载,元至元八年(1271年)整葺法堂,补修佛殿、院基,明、清两代均有修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465平方米。呈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仅存遗址,建筑已毁)、前殿、过殿、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为元代建筑,前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遗构。正殿坐落于高1米的砖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方形。单檐悬山式屋顶。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寺内还保存有…
39、仙堂山古建筑群
仙堂山古建筑群仙堂山古建筑群(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襄垣县城东北25公里仙堂山腰又名九龙寺。据寺内碑文记载,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六年(1856年)及民国年间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寺院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中轴线由低向高,层层向上,错落有致。三迸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关圣殿、中殿、三佛殿等。寺前有126阶踏道。三佛殿位居后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三踩单翘,建筑风格仍保留宋代遗风。寺内还保存有宋代碑刻、经幢3通,明、清、民国年间重修碑数通。…
40、襄垣永惠桥
时代;金该桥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城北门与北廓门之间甘水河两岸,永惠桥俗称北关桥。永惠桥是一座单孔青石结构的拱形桥,桥南北长33.6米,东西宽8.34米。横跨于襄垣县城北门外的甘水河上。永惠桥采用纵联式砌筑法拱劵技术,拱劵石以叠涩收分法垒砌,形成下大上小的立体式梯形结构的桥座,体现了我国古代拱形技术的科技水平。据清乾隆县志载:永惠桥始建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历经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道光十九年(1838年)多次维修。现存永惠桥及附属文物五龙庙山门、正殿、乐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6年1月12日,授予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授予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