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
721、久安背翰林祠
久安背翰林祠该翰林祠位于宁远县湾井镇久安背村,始建于宋。该村村人李世南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乙卯科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兼太常二十,宝元元年(1038)知大理寺丞正。该祠即当地人为纪念李世南而建,故命名为“翰林祠”。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占地面积1856.32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宋代建下座三厅,明建祠前牌坊,清同治三年(1864)修葺,光绪乙酉得(1885)修上座二厅,始成一池、一门坊、一戏楼、五厅堂、五天井、两厢房的格局。祠前木枋为三门四柱三楼全木结构,檐下饰七层如意斗拱,戏为歇山顶八柱木结构建筑,前厅檐下饰五层龙首昂斗,木雕装饰。祠内现存清…
722、日东祠
日东祠位于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该祠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三进布局,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木构架,梁架上驼峰、瓜柱精雕细刻,斗拱和雕龙托脚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中座置有“叼鼠抓菩提”雕花木棚架,两旁次间有“密斯葡萄”、“瓜瓞绵绵”雕花木棚架,下设石雕栏板。后进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前进的正梁上悬挂有木刻清代皇帝圣旨“乐善好施”牌匾。该祠是中山现保存完整的祠堂建筑之一。…
723、东民邓公祠
邓公祠位于文成县东龙乡东民村猪头山南麓(因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淹没此处,现搬迁至县城金鱼山)。原属两进回廊合院式木构建筑。头进、戏台已被拆除。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现存主体建筑,正厅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面阔19.5米,进深9.93米。抬梁式结构,月梁雕刻精致,两侧浮雕龙凤,正中浮雕折扇形、圆形开框图案,内容主要为山水、花卉。用柱粗壮,近四方形,直径28厘米。柱础木质,分“虎爪”、“一线棱花”、“扁方棱花”三型.…
724、汤溪戴氏宗祠
戴氏宗祠“百顺堂”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九年修复,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在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该堂高大宏伟,结构独特,堂内有戏台一座,可供千余人观看演出;“崇厚堂”的雕刻艺术堪称巧夺天工,其他的“鲤鱼跳龙门”、“九狮抢球”等砖雕图案,也是国内罕见。“立本堂”、“基顺堂”、“洪三厅”、“洪四厅”、“土库厅”等都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工艺特点。此外,目前农户居住古建筑面积多达1万余平方米,风格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725、何恭房祠堂
何恭房祠堂位于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东北角,又称“承志堂”,亦称“新祠堂”。建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祠堂原有假山、石桥、亭子、藏书楼等皆毁,现仅存祠堂屋一座,保存完整。中轴线布局为大门、操场、祠堂池、门厅、天井、正堂。门厅与正堂两侧都有侧室,天井两侧建厢房。厢房与侧室间都设有小天井。建筑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洋建筑风格的影响。该祠是县内现存占地面积最多,规模最大的祠堂。2007年10月30日被公布为第六批象山县级文保单位。…
726、黄清堰严氏宗祠
严氏宗祠位于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祠堂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该宗祠祀奉汉高士、余姚四先贤之一的严子陵。宗祠于西晋初年即有建造,有《客星祠记》为证。以后历代多有修建,现为清代所建。严氏宗祠坐北朝南,原前后三进,两侧厢房,天井内有戏台,现仅存大厅一进。大厅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五间。宗祠是严子陵的祀祠,建筑雕刻又颇为丰富,具有相当的文物保护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27、泰崇公祠
提督府,又称泰崇公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厦林乡下底村,是清代曾任云南提督黄武贤的府第。在汕头潮阳区关埠镇下底村有座历史遗址“提督府”,原称“建威第”,又称“泰崇公祠”,俗称“厦林老府”,是清代曾任云南提督的黄武贤之府第。该祠建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结构和装饰具有潮汕民间晚清建筑风格。现府第完好,并保留有清代牌匾,为文物保护单位。该提督府坐东北向西南,占地833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驷马拖车”建筑。府以中间祠堂象征“车”,左右两边次要建筑象征拖车的“马”。这样,坐在“车”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两边的象征“车”的子孙拖着,轰轰隆隆地从古代走了过来。家族…
728、北王召苏氏家祠
鄄城蒙古苏氏居地现存一宗祠,建于明初,座落在北王召。蒙古语称寺庙为“召”,顾名思义,北王召即北王庙,意为从北大都王室徙来的义王之庙。因该庙屡遭黄河水患,几经重建,仍保留了始建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宗祠为砖木结构,三合古院,占地约二千平方米正殿三间,门前两侧各有一石狮。堂内画梁雕栋,金柱闪屏。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毕宝启先生鉴定:“门前石狮一对系明初时物”,“苏氏家祠正堂三间木构梁架系清嘉庆道光时物”。…
729、英山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位于英山县孔家坊乡竹坳亭村。清代建筑,据《张氏宗谱》记载,该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一进两幢三开间加一附间,背西北,面东南,面阔17.16米,进深16.85米,建筑通高6米,檐高4.5米,占地面积290平方米,穿斗式木构架,前后均为如意山墙;进大门处设戏楼,前后两间之左右处,设一天井,屋檐四周墙面彩绘山水、人物故事、龙凤杂宝等图案。该祠为研究鄂东乡土建筑和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730、霍氏古祠建筑群
霍氏宗祠(含霍勉斋公家庙、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庙、石头书院、忠烈墓)位于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是一处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霍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嘉庆年间重修,是一组四座并列的大型建筑群落,前有广场,气势宏伟,庄重规整。从左至右依次为“霍勉斋公家庙”、“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庙”和“石头书院”,均硬山顶,主体建筑的头门、前殿和正殿三进院落呈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后二进面宽进深各三间,抬梁为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总面积2484平方米。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中中间两座略高大,建筑形式一致…
731、吴氏节孝祠
吴氏节孝祠位于罗田县河铺镇古人墩村。据祠内元皇庆元年(1312)“圣旨旌念吴氏孝子之碑”和明清《罗田县志》、《吴氏宗谱》记载,祠始建于元代。坐北朝南,面阔三间7.8米,进深二间8.5米,抬梁式构架,硬山青瓦顶。祠前联设孝子坊,四柱三间石牌坊,面阔5.5米,通高6米,上额阳刻“旌表吴孝子坊”门匾,中匾上浮雕龙凤图案。该祠堂是湖北地区现存时代最早的祠堂,对研究当时的旌表制度和社会习俗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五批)…
732、陈元公祠
陈元公祠位于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坐北向南偏东10度。建筑为三开间二进深,中轴对称式布局,石、木、三合土结构,布瓦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墙体裙部用长方规格条石彻筑,上部用三合土夯筑。大门设置为四柱三间牌坊式,建筑前后依次分别是,影壁、大门、门厅、天井、拜廊、上厅,明次间均不设墙。门廊、门厅、拜廊、上厅分别用圆花岗岩石柱承托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左、右廊则用倒方角石柱支承梁架,柱础简朴大气。拜廊与左右廊之间置月牙石门过度。拜廊与上厅梁架之间置两个相向的拱门,上部则承托石槽将瓦檐水导出山墙外。门廊山墙上有精美的人物花鸟浮雕,大门上首嵌一方石匾,上阳刻“陈元公祠”四个…
733、欧村刘氏宗祠
欧村刘氏宗祠位于封开县罗董镇欧村。欧村刘氏宗祠坐北向南,广三路,两侧有青云巷。建筑前有约175平方米的长方形晒地,总占地面积629.37平方米。欧村刘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重建。欧村刘氏宗祠是封开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其建筑工艺巧妙地运用木雕、灰塑、壁画等,技艺高超,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欧村刘氏宗祠在2011年1月被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34、杏坛黄氏大宗祠
黄氏大宗祠位于杏坛右滩村,始建于明代,它是明代万历状元黄士俊的家族祠堂。黄氏大宗祠占地1614平方米,为三门五间三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历经重修,各时期建筑风格均有保留,极具珠江三角洲明清时期的典型艺术特点。大门两边有石砌包台,两侧门额上分别混雕花鸟饰纹和“兆启鳌头”、“徽流燕翼”,梁枋两端雕有人物、花鸟饰纹,祠堂木雕工艺极其精湛雅致。黄氏大宗祠2002年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成顺德状元文化博物馆。…
735、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
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原位于庆城县城钟楼巷内。通高2.4、宽0.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额题“重建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阴、阳均有碑文,碑阳碑文楷书竖行24行,每行25字。碑阴除碑文外下部线刻庆阳府地形图。碑文记载宋范仲淹、韩琦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在庆阳、延安等地镇守,以御西夏的功绩。刘昭篆额,马文升撰文,朱英书丹。1985年移存县博物馆。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庆城军事防务有重要价值。…
736、镇宁神祠
镇宁神祠座落在下箬岙村口,祠北面不远处有小山。祠前为乡间小路,由东而西直通该村。镇宁神祠建于清康熙丁巳年,平面布局沿中轴线为照墙、台门、戏台、内天井、大殿。正厅的建筑面积为35平方米,时代特征明显,在脊檩上载有建造年代书有“大清康熙岁次丁巳年辛亥闰月庚戌榖旦褚”等字。镇宁神祠小巧玲珑,独具匠心,为古建筑之佳品。宁海县人民政府于2003年2月24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37、新密郭氏祠堂
郭氏祠堂,位于新密市新华路办事处五里店村东。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后经兵燹毁坏,清咸丰十年(公元1830)重建,座北面南,总占地面积920平方米。现存古建筑有大门楼、二门、影壁、大殿,大门位于南端正中,两侧有顺山房各三间,均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保存十分完整。祠堂内存有明、清代石碑2余通,墓志铭2块;石狮、石门墩各一对,为明代遗物。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38、义勇祠
义勇祠位于白云区石井街石潭路升平下街11号。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迄今曾作多次维修。坐西朝东。三路三进,中路为主祠,以青云巷相隔,左右为衬祠,总面阔31。46米,总进深51。26米,建筑占地面积1616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灰砂碌筒瓦,绿琉璃瓦当剪边,墀头砖雕。青砖墙,石墙脚。头门面阔三间13米,进深两间9米,共十一架,前后檐柱及门墙承重。前廊三步梁,梁架、柁墩雕刻戏剧人物;后廊六步梁,花岗岩门夹石上有石门额,阴刻楷书“升平社学”,年款“道光壬寅(按:1842)八月”,落款“督粤使者祁贡”。前廊两次间砌花岗岩石包台,宽3。9米,深2。9米,高0。6米。檐柱与山墙…
739、涟源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始建于清代,石基砖木青瓦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370.4平方米,风火墙及牌楼式大门突出,纵向中心轴线上有乐楼、主堂、享堂、关公堂,厢房和杂房均衡配置。祠内有碑文和族谱等文献资料,对研究地方历史和家族文化的人文历史发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杨市镇彭氏人口约有两至三万。彭氏是一个宗族系统保护完整的宗族,彭氏先祖在明朝便修建了彭氏宗祠。彭氏也是湖南娄底涟源杨市镇的一个大姓。…
740、龚氏宗祠梁牌楼及浣纱记石雕
上饶县应家乡龚氏宗祠两牌楼及石刻浣纱记位于应家乡安坑村,在龚氏宗祠后门西侧两块各长3.2米、宽1.7米的大青石板上,刻有昆腔传统剧目《浣纱记》。据《龚氏宗谱》记载,该石刻刻于明末。石雕共刻有人物240个、战马18匹、纨扇10对、案桌10张,还有刀、枪、剑等道具,刻工严谨,造型生动,神形兼备。经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该石刻是研究中国戏剧历史和戏剧表演艺术极其珍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