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
701、鹏城赵公祠
鹏城赵公祠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街道鹏城社区大鹏古城内南门街北端,为清代中期衙署式建筑。当地又称“大衙门”、“督府”等。清代早期建筑,根据清嘉庆《新安县志》内的大鹏所城图中标有“赵公祠”,可见该祠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3)以前。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面宽约7米,进深约28米,建筑占地面积有168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结构,条石基、青砖墙,木梁架,灰瓦顶,船形屋脊,是一座清代早期的衙署式建筑,后将使用功能改造成祠堂庙宇。…
702、纶生白公祠
纶生白公祠,位于海珠区龙潭村约西大街22号,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次重建,省级保护文物。清光绪年间,白氏后人白纶生以办悦盛商行发家,成为富商,在村内办兴仁书院和医院善堂,捐资赈灾,救济贫苦村民,受到当地百姓称颂。获光绪皇帝封“准道员”职衔并赐“乐善好施”牌匾嘉奖。纶生白公祠,建筑风格堪称广州老祠堂中“典范”之作,整个祠堂糸青石砖瓦打造而成。檐柱上“郭子仪祝寿”花纹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多达数百人物。其精美程度令人惊讶不己。此外,祠内的斗拱、柱梁、柱基均有精细的石刻、木雕、砖雕或灰雕多种动植物图像,造型栩栩如生,线条流畅,为广州同类建筑所罕见。正堂的两侧的“檐…
703、益兰祠
益兰祠[和兴镇安平村北·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因传说明末张献忠驻扎过兵营,又名张家后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县人张怀泗(曾任宛平县令)的住宅,后转卖给张家作祠堂。坐北向南。占地3353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石木结构,原祠堂前大门两侧为八字墙和石狮1对,现存门楼、前厅、后厅、两侧东西廊房和西侧厢房,大小石柱48根,厅堂檐柱和内柱上均有石刻抱匾楹联,石柱上方有倒塑石狮和麒麟。2003年1月被公布为德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厢房东缘,南至寝殿南缘,西至西厢房西缘,北至山门北缘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704、冯氏六世祖祠
冯氏六世祖祠即世德堂。位于容桂马冈。道光九年(1829年)建,光绪壬午年(1882年)仲秋重修。三间三进,总面阔12.54米,总进深45.8米。硬山顶,灰塑、木雕、砖雕、脊饰原貌保持完整。“冯氏六世祖祠”横匾由著名书法家吴道镕所写。墙壁嵌有“世德堂碑记”,此碑立于道光九年(1829年)。祠堂门前有旗杆夹,上刻有:光绪八年壬午未科乡试中式第八十二名举人。2006年1月8日公布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705、渔隐公祠
渔隐公祠位于塱头村塱东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1984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3.4米,总进深46.6米,建筑占地651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石脚内嵌花岗岩,外嵌红砂岩,红泥阶砖铺地。头门面阔三间13.4米,进深三间9.6米共十五架,前、后廊三步。封檐板雕刻缠枝花草纹饰。前廊梁架有鳌鱼托脚,梁架、柁墩雕刻戏曲人物、缠枝花草纹饰,工艺精细。虾公梁上有石狮、异形斗栱。檐柱挑头雕刻青石人物造型。大门嵌宽1.6米的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渔隐公祠”,上款刻“光绪岁次戊子(1888年)重建”。明间有中门。次间砌墙间房。五级石阶。中堂面阔…
706、杨氏官厅(杨氏宗祠)
杨氏官厅杨氏官厅(杨氏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儒林镇大竹坪村,明末崇祯五年(1632年)开始修建,其名始于明隆武二年(1646年)。钦命太僕寺少卿、湖南巡按监军监察御史杨乔然由京奉旨还乡祭奠竹枝坡、邓公冲、婆子冲先茔,偕七户子孙修建次祠堂,而奏请以题名。直到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先后分三次才建成。官厅为宫殿式建筑,古朴庄严。内立“杨氏世勋”石碑,载有杨乔然奉旨还乡祭奠竹枝坡的始末。一直为当地杨姓后裔祭祀之地。…
707、习氏大宗祠
习氏大宗祠位于水边镇湖洲村偏东,始建于北宋元丰乙丑年(1085),由该村第三世祖习仁德所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小青瓦压面,马头山墙,占地面积1475平方米,建筑面积1106平方米。现建筑为清代遗存。整体建筑呈长方形,面阔24.15米,进深58.54米。由前院、门廊、门厅、前天井及左右厢廊、正厅、后堂组成。习氏大宗祠建筑规模较大,装饰雕刻精美,内曾保存纪昀题写的“天府呈オ”金漆凸雕匾额。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708、罗兜祠
罗兜祠座落在永安市青水乡龙吴村村光坑自然村,是祭祀“闽王”王审知的祠堂。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王审知率军入闽,途经龙吴光坑,随军的王母徐氏夫人因病逝世,王审知就地安葬母亲,并留下一批亲兵守陵。五代时期,王审知第四子王延政的后代来此居住,并建祠,取地名“罗兜”。上世纪三十年代,罗兜祠被尤溪军阀卢兴帮军队烧毁,现在的“罗兜祠”为1981年重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一,全省各地及浙江、江西、广东的王审知后裔均前往“罗兜祠”祭祖。…
709、三孝子祠
三孝子祠位于余姚市龙泉社区龙泉山,坐北朝南,为晚清祠堂建筑。古祠单檐硬山高平屋,三开间。明间抬梁式梁架,四柱八檩。次间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八檩。明间梁架间瓜柱粗矮。后中柱柱础下垫覆盆石。明间檐下辟廊,次间槛墙推至檐下。屋面覆小青瓦。西山墙南角嵌一通石碑,“续兰亭板桥画石刻”,碑通高1.25米,宽0.48米,表面雕竹。该祠古朴雅致,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10、张璁祖祠
张璁祖祠坐落在永中街道普门村,祠面宽五间(通面宽32.3米)共两进,左右厢房各七间,重檐悬山顶,天井中月台、甬道均用长条石横铺;还有照墙、牌坊,东、西仪门等,在1982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张璁祖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初期,原在普门村。在1558年被倭寇所毁。到明万历年间,在永中三都沧河东岸今址重建,1661年清代顺治间,永强一带奉清廷命令内迁祠再毁,1693年康熙年间,仍在旧址复修。300年来,大规模维修数次。…
711、瑞云祠
瑞云祠内留有国画家李耕于民国六年(1917)所作的壁画29幅,其中上厅两壁绘有“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生平事迹“林子行迹图”25幅(原为30幅,左右两壁各15幅,后右壁下端5幅损毁,由后人补上);下厅绘有仙游四大景中的“菜溪岩”、“九鲤湖”山水画和“龙吟图”、“虎啸图”四巨幅,大小共29幅。附属文物观音殿、瑞云楼。位于仙游县度尾镇度峰社区自然村池尾。瑞云祠李耕壁画2013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712、江氏大宗祠
江氏大宗祠: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步涌社区步涌南路35号。清代建筑。坐西向东。三开间三进布局,由前中后三堂、牌楼、四廊房组成。面阔11.1米,进深41.58米,面积461.5平方米。两侧山墙用蚝壳砌筑,其余为清水砖墙。门额石匾刻“江氏大宗祠”。前天井内有三开间砖石牌楼一座。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木雕柁墩、雀替。硬山、博古脊、红瓦面,绿琉璃瓦当。2003年11月被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713、林头郑氏大宗祠
郑氏大宗祠即树德堂。位于北滘镇林头社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坐西向东,三路五间四进,总面阔38.61米,总进深62.3米,面积2405平方米,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主体中座大堂、后寝及两廊基本完好。头门原为面阔五间的二层建筑,后改建为平房。头门与中座之间天井阔落,原有石牌坊,已毁。天井左右两侧建有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明标暗拱”庑廊,保存良好。中座大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顶,龙船脊,有瓦当和滴水。前檐柱为方石柱,驼峰斗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四步梁架,山墙墀头砖雕,正面次间设石雕栏板、梢间水磨砖墙砖雕漏窗。金柱均施用铁力木圆柱,七架梁,后廊四步梁。中、后座之间以天井相连,两侧廊…
714、画圣祠
画圣祠位于禹州市西南鸿畅镇山底吴村。村中旧有画圣神祠一座初创于唐朝末年,文革中被毁,公留残碣数片。新修的画圣祠,背靠九龙山。前有山门,两壁绘有吴道子的传世名作;门内有碑廊,树有名人书画碑刻;东西厢房,陈列有道子珍迹遗物;画圣大殿,正对三峰山阳的道子墓、饮牛坑、祖师洞和谜语峰。殿后有角门,真通十八连环彩石洞,山下是兰河,乘游艇可观看吴道子垂钓台。是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谐、品休闲娱乐与文化底蕴相联的一方圣地。…
715、双烈祠
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亭,曰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这里群峦叠翠,芳草如茵,古榆参天,柏林似海,景色清幽佳绝。泉水内含有矿物质,甘冽清口,烹茶煮茗,醇香可口。白乳泉和杭州虎跑泉水相似,表面张力很强,水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而水不外溢,并能浮起硬币,使游人称奇。苏东坡曾将此泉誉称天下第七名泉。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名,笔力遒劲,字迹雄浑,大为泉区增色。…
716、白泥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位于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76平方米。中轴对称布局,自前至后逐步抬高,有门厅、前厅、后厅、祖堂及配房、厢房。单檐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梁柱、枋、门、窗施多种图案木雕构件。该宗祠是鄂东南富水沿线现存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公共建筑。(第五批)1930年3月,通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此召开一、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政府主席,通过了土地法令,成立了县、区、乡三级政府。…
717、玉仙阁(杨氏宗祠)
玉仙阁(杨氏宗祠)位于延津县石婆固镇小渭村东头。从新乡市向东沿S308线行至新乡市平安水泥有限公司,向南行至石婆固乡小渭村即到。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为一方形院落。原为杨氏宗祠,初建于1816年,后几经集资扩建,建成三间砖木结构0,称杨氏宗祠。1985年又增修围墙和大门,对院内美化。1987年8月,被县政府定为“延津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2月,被市政府定为“新乡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18、文烈张公祠
文烈张公祠位于万江居委会村头坊永宁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氏族人为纪念抗清民族英雄增城侯张家玉,集资把张家玉故居改建为文烈公祠。每年春秋两祭。祠分两幢,正堂上挂大木匾,题“念兹堂”。神楼立木神主,书“明赐进士及第,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增城侯谥文烈,芷园公之神位”。傍边配祀“琚子公讳家珍之神主”。香案整齐,庄严肃穆。…
719、阳新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阳新县太子镇老街,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由李氏家族中大学生兼候选县丞李枫泉、李超凡二人提倡兴建,历时五年建成。由主屋、侧屋、后院组成,占地十余亩,后在1930年被毁,现存建筑为1936年重建。座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面阔20米,进深60米,为单檐砖木瓦房,抬梁和穿斗构架,硬山墙搁檩,滚龙屋嵴。宗祠内有戏台、看台、天井2个、正厅、后厅及神龛。该祠对于清代祠堂研究具有较高价值。…
720、岑氏宗祠
岑氏宗祠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庙头大街83号。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3.64米,总进深41.15米,分布总面积561.29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红砂岩石脚。红阶砖地面。前为街巷、地坪、鱼塘,其余三面为民居。头门面阔三间13.64米,深三间7.13米,建筑面积97.25平方米。前廊两石檐柱,两次间有木连枋连接山墙,木梁底有线条花纹。两墀头砖雕工艺精美。大门红砂岩石门夹,石门枕,木门匾书“岑氏宗祠”,上款“乾隆辛未阳月吉旦”,无下款。中堂面阔三间13.64米,深三间9.46米共十三架,建筑面积129.03平方米。四根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