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代县旅游
代县文物古迹介绍
晋王墓
晋王墓晋王墓(第四批省保)时代:唐地址:代县阳明堡镇七里铺村北李克用,沙陀族人。公元882年,归顺唐朝,任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唐乾宁二年(895年)-爵晋王。天祐五年(908年)卒,葬于此。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通长30余米,距墓门3.8米的墓道两侧,自上而下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彩绘图案粉饰。洞壁东西两侧各刊“出行图”和“仪仗图”。墓室为圆角方形石券穹隆顶结构,全部以石条砌成。腰部周围均为仿木结构石雕斗栱门窗。墓室内四周间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东南方有墓志铭1合,盖上镌刻隶书“晋王墓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武灵王祠
赵武灵王祠,又称凤灵寺,位于代县新高乡赵村村南。创建年代不详。据祠内碑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237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照壁、戏台和正殿。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正殿砖砌台基,基宽12.5米、深10.6米、高0.37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斗栱三踩单昂,明间平身科一攒,出45度斜栱,次间平身科二攒,后檐斗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51.24平方米。祠内现存明重修碑1通。198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门王定祥寺
上门王定祥寺,位于代县上磨坊乡上门王村中。据寺内碑载,元大德年间(1297—1307)创建,明初毁于兵燹,明景泰元年(1450)、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代屡有修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10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现仅存大雄宝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大雄宝殿为二层木构楼阁,砖砌台基,基宽16.9米、深10.1米、高1.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歇山顶,五檩围廊式构架,一层前檐明、次间施六扇和四扇六抹格扇门;二层前檐明、次间施六扇和四扇五抹格扇门。寺内现存石灯塔2座,明、清重修碑5通。1965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兴佛寺
兴佛寺,亦称龙王庙,位于代县新高乡陈家堡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龙王殿题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723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和龙王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龙王殿石砌台基,基宽10米、深8.7米、高0.4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戏台平面呈“凸”字形,石砌台基,基宽11米、深9米、高0.72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坡歇山顶、后坡悬山顶,七檩前廊式构架。寺内现存清重修碑1通。200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宁观照壁
寿宁观照壁,位于代县上馆镇北关村中。据清光绪版《代州志》载,原为寿宁观附属建筑。寿宁观建于宋代,明弘治年间(1488-1505)改为太宁宫,现已毁,仅存五龙璧,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清咸丰二年(1852),因遭水患局部损坏,清咸丰三年(1853)重建后,改五龙璧为三龙璧。北南向北,占地面积4.6平方米,通高2.5米。璧基砖束腰须弥座,基宽4.4米,厚1.05米,高不详,砖雕仿木构悬山顶,檐下施有三踩斗栱,璧身饰有三龙图案,中部位团龙,两侧为腾龙和降龙,上下彩云缭绕。均为琉璃构件拼砌而成。199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武城址
广武城址,位于代县阳明堡镇古城村西80米处。据清光绪《代州志》载,初筑于战国,汉高祖三年(前204)始置广武县,北魏熙平年间(516-517)迁于上馆城(今代县城),原城遂废。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2500米,分布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四面墙体断续残存,现存东墙残长820米,西墙残长1720米,南墙残长260米,北墙残长1530米,基宽3~19米,顶宽0.8~7米,残高1~7米。墙体土质夯筑,夯层厚0.05~0.14米。属战国至北魏遗存。为县境内三十九堡十二联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羊舌寺
羊舌寺,位于代县阳明堡镇堡内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重修,清代屡有修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07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大雄宝殿和文殊殿,两侧为僧舍和东西配殿。现存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余均为清代建筑。大雄宝殿转砌台基,基宽21.85米、深13.85米、高1.4米。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檐下斗栱为七踩三昂,前檐明间平身科出45度斜栱,装修已改。寺内现存明重修碑2通,清碣9通。1965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五龙庙
五龙庙,位于代县新高乡董家寨村东。据庙内碑载,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明万历四年(1576)、清雍正二年(1724)、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214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木构牌楼和正殿,两侧为侧门、钟鼓楼和耳殿。正殿砖砌台基,基宽9.9米、深8.7米、高0.4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施有装饰性斗栱,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庙内现存明经幢1座,明重修碑1通,清重修及功德碑4通,石灯台1座。199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圣寺
嘉圣寺,位于代县枣林镇显旺村北。创建年代不详。据过殿题记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295平方米。三间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过殿和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过殿和正殿为明代建筑,余皆为清代遗构。过殿石砌台基,基宽11.2米、深9.3米、高1.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装修已毁;正殿石砌台基,基宽11.3米、深9米、高0.9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199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松寺
古松寺,位于代县新高乡刘家圪洞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明天启二年(1622)、清嘉庆三年(1798)、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49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分为上、下两院,中轴线上建有牌楼式门和大雄宝殿,两侧为钟鼓楼和南北配殿,现存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大雄宝殿砖砌台基,基宽10.5米、深7.7米、高0.5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格扇门窗。寺内现存石灯塔1座,明重修碑1通,清重修及功德碑5通。199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瓦窑头龙王庙
上瓦窑头龙王庙,又称关帝庙,位于代县上馆镇上瓦窑头村东北。据现存碑载,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咸丰年间(1851—1861)、民国十二年(1923)、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现存为清代遗存。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40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仅存戏台,两侧为山门、僧舍和西厢房,余皆为新建。戏台砖砌台基,基宽9.9米、深6.7米、高1.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坡歇山后坡硬山,五檩无廊式构架。庙内现存清重修碑2通,民国重修碑2通。200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留属崇庆寺钟楼
西留属崇庆寺钟楼,位于代县枣林镇西留属村东。据楼内钟铭记载,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原寺已毁,现仅存钟楼,为清代遗构。坐东向西,占地面积45平方米。二层木结构楼阁,重檐歇山顶。石砌台基,基宽6.7米、深6.7米、高0.5米。下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围廊,廊柱间后人砖砌封护;上层面宽一间,进深一间,梁架形制为四角设抹角梁承采步金及金檩,采步金上立瓜柱承脊檩,檐下斗栱为三踩单昂,柱间设木制栏杆。楼内悬大定二十二年(1182)铁钟1。1965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的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总部旧址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总部旧址,位于代县雁门关乡太和岭口村东。1937年,侵华日军进入山西前夕,阎锡山在该村设第二战区司令官行营总部。9月上旬,周恩来在此与阎锡山谈判八路军入晋后的活动地域、指挥关系、补充兵员、武器装备和动员群众等问题;并商定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扭转了山西局势。旧址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34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现存木结构正房三间及西耳房两间,土窑洞两孔。内设陈列。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代县人民政府立纪念碑1通。(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关庙大殿
小关庙大殿,位于代县上馆镇西北街村小关庙街。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碣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崇祯元年(1628)、清乾隆四年(1739)、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现存为明代遗构。大殿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38平方米。石砌台基,基宽13.7米,深17.4米,高0.3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柱头斗栱五踩双昂,平身科三攒,装修已改。前出卷棚悬山抱厦。现存明重修碑2通,清重修碣2方。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堡观音寺
张家堡观音寺,又称龙王庙,位于代县新高乡张家堡村北。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22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和龙王殿,两侧为财神殿和老爷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龙王殿石砌台基,基宽8.7米、深7.3米、高0.2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34.2平方米。寺内现存清重修碑2通。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木角龙王庙
上木角龙王庙,位于代县峨口镇上木角村东。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载,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685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龙王殿、地藏殿,两侧为侧门、钟楼、鼓楼、老爷殿。龙王殿石砌台基,基宽9.15米、深9.25米、高0.15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施有装饰性斗栱,装修已改。庙内现存清重修碑1通、重修碣1方。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芳昌太子庙
芳昌太子庙,位于代县上馆镇芳昌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碑载,清同治六年(1867)、同治十年(1871)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282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牌坊式山门、戏台和正殿,两侧为侧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及耳殿。正殿砖砌台基,基宽8.6米、深8.4米、高0.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庙内现存清功德碑2通。1996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县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代县上馆镇西北街村城隍庙街。据清光绪《代州志》记载,创建于明代,清顺治七年(1650)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337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和后殿,两侧为东西配殿,现存为清代遗构。后殿砖砌台基,基宽18米、深10.8米、高0.6米。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稍间施有四扇四抹格扇窗。庙内现存清维修碑1通。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镇庵
龙镇庵,位于代县峨口镇富村下园街。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碑载,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雍正七年(1729)、咸丰元年(1851)重修。坐西向东,占地面积779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正殿石砌台基,基宽9.45米、深8.3米、高0.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隔扇门,庵内现存清重修碑3通。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鹤寺
栖鹤寺,位于代县新高乡上桥庄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光绪三年(1877)重修,现存为清代遗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175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仅存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及耳殿。正殿石砌台基,基宽9.8米、深7.6米、高0.3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寺内现存清嘉庆十九年(1814)牌匾1块,清重修碑1通。2002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