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凉山州旅游
凉山州文物古迹介绍
会理古城
会理古城位于凉山州南部,总面积4500平方公里,总人口40多万人,是座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现为省级文化名城。县城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称,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距西昌市185公里。会理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至今已有2117年的历史,县城为四川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存会理古城建于明初,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有保存完好的元至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7处,其中会理县城北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会理古城保护与开发面积1.02平方公里,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体现特色、提升品位”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文昌故里旅游景区
越西县文昌故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中所镇,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景区主要旅游资源种类较为齐全,景区资源实体组合良好,疏密度优良,层次丰富,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山水风光秀丽,山青、潭碧、河清、田美、土碉楼;人文历史厚重,古道悠悠显沧桑,文昌帝君铸辉煌;庙宇之神圣,山水之灵秀,田园之秀美,民居之古朴,相互映衬,更凸显出景区独具特色的魅力,可谓文昌文化旅游圣地和国内一流的文化观光及休闲度假的绝佳旅游目的地。2016年11月28日,经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2016年第9次会议审议,凉山州越西县文昌故里景区成功入选国家AAAA
会理会议纪念地
会理会议纪念地位于会理县腹心地带,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会理古城,国家3A级旅游景区——绿陶文化产业园和精华水上乐园相邻。会理会议纪念地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资源实体体量巨大。景区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址、俊秀奇险的山川地貌和温暖宜人四季如春的度假气候。景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资源品质极高,是绝佳的川滇小城长征文化体验及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会理会议”纪念地位于仙人湖湖畔,包括:纪念广场、会议旧址和游客中心。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进入会理后,于5月12日,在铁厂村召开
越西天皇寺
天皇寺位于越西县城北部5公里处的山岗上。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佛教寺院。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诗、楹联。面积为50亩。天皇寺,位于越西县大屯乡天星村,为越西旧时“十景”之首。天皇寺建于明代,鼎盛于清朝,山门坐北向南。据说天皇寺初建时名为天王寺,增建玉皇殿后,才更名为天皇寺。天皇寺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诗、楹联。几百年来,天皇寺几经灾难,数度废兴,改革开放后逐步恢复重建。先后落成观音殿、祖师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牌坊等。寺庙建在海拔1700多米的山颠上,视野十分开阔,是登高眺望的好地方。这里秋来稻香四溢,春回金色遍野
建昌古城
建昌古城文物分布多达2400余处,古遗址、古墓群、古石刻、岩画、古建筑遍及全市。西昌的古遗址主要有聚落遗址、城址、窑址和矿冶遗址四类。其时代有新石器、殷商、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唐宋和明清,其中新石器遗址十七处,殷商遗址二处,汉代遗址三处,古城址十一处,窑址二处,矿冶遗址二处。建昌古城是西昌各民族人民五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五百多年来,各种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在古城上留下痕迹。“大顺”纪年砖在古城上出现,证实了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于公元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其部将刘文秀(抚南将军)确在西昌举“大顺”旗号据城数月,进行反清斗争。同时主持培修了建
冕宁灵山寺
冕宁灵山寺距冕宁县城8公里,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67公里,距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里的省级自然风景区,是凉山州重点整合的彝海—灵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灵山寺是凉山州境内最为有名的一座寺庙,和赫赫有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同属冕宁县,位于该县县城20公里之外的东部小相岭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后紧靠着的那坐山门大殿高耸的大山叫灵山,所以叫灵山寺。冕宁灵山以灵山寺为中心,规划保护面积40平方公里。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冕宁县如今规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敞宏大,结构庄严,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灵山寺开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越西丁山桥及零关题记
丁山桥(又名双石桥、零关桥):位于越西县丁山乡丁堰村,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双石桥为平桥,无栏杆,东西走向,粗沙石质,由于年代久远,来往商旅、马帮频繁,中心桥面已磨损为浅水槽状,槽深约4厘米。桥面上还有大人、小人的脚印。这是越西古老的一种民间习俗:不管大人、小孩得病后久治不愈,就将病人的脚印刻在石桥上,意思是来往的人多,把病人的病带走了。双石桥的桥墩打有榫槽,桥梁石卡在榫槽内,形成一个整体,十分坚固。桥梁石巨大,当年又没有起重机等大型机械,是怎样吊上去的呢?据说修建双石桥和修建埃及金字塔的方法一样,先修第一层桥墩,第一层桥墩修好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位于昭觉碗厂乡团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与普格县红毛依达乡毗领。西距西昌约50公里,东距昭觉县城56公里。1982年4月初,州委、州政府领导同志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尧汉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等专家前往鉴定,证明石刻岩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后来由凉山州文化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尧汉、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杜耀西、黎家芳、锡长僖、张延平等有关人员组成石刻岩画调查组,作了为期23天的清理、考古、测绘、拍摄和捶拓等工作。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于1991年4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公馆
邓公馆建于民国时期(1931年),属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共有上、下两层楼,内有一个大天井,占地面积1664平方米,建筑的装饰为雕梁画栋,飞檐亦壁。该建筑历史悠久,建筑独特,是古代建筑类型的典范,它的建筑布局和艺术风格各具特色,是历史文化艺术的实物例证。2006年我县已经将邓公馆申报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维修,纳入创办“彝族母语文化节”硬件总体工程实施重要项目之一。竣工后,将投入“母语文化节”主题博物馆的布展使用,陈设,民歌、民乐、克哲尔比等音像制品,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服饰、漆器、羊毛制品、小手工制品等,小相岭风光图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洋堆遗址
大洋堆遗址位于西昌市区西南部的经久乡合营村境内,安宁河东岸的一级台地上。大洋堆遗址海拔1498米,遗址面积为9600平方米。1993年10月,西昌市文管所对大洋堆遗址进行发掘,大洋堆遗址主体部份的土台为人工堆砌而成,其文化层堆积可分为三层,代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土有石器、陶器和铜器。西昌大洋堆遗址地层分明,堆积清晰,延续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西昌地区历史文化的一处难得的遗迹,具有较高的科考价值。2012年12月,凉山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昌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大兴横栏山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根据泥土浮选结果,证明在距今4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相营古驿站
登相营古驿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小相岭南麓,距离县城23公里,2000年完成“树立保护标准,确定保护范围,落实保护人员,建立文物档案”的四有工作,并公布为喜德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省人民政府川府【2004】237号文件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茶马古道-登相营古驿站。登相营驿站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居高俯看呈鲫鱼状,依山平面顺水而筑。鱼嘴处高、鱼尾处低,开东南西北四门,北门建有内外合围形拟鱼头的瓮城。驿站四周有周长670米的条石嵌砌的城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昌古城
西昌古城位于凉山州中部,总面积2600余平方公里,总人口50余万人,是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西昌自古便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重镇,自秦汉始,历代政权均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委派过官吏。如汉元鼎6年(公元111年),武帝遣司马相如为使,建邛都(今西昌),设越西郡,辖15县,属益州。以后辖也虽不断发生变化,担郡、州、司府的治所依然在西昌。因此,西昌迄今已是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已被四川省列为省级文化名城)。同时,由于海拔、气温、日照、经纬度等条件好,加之大气中悬浮物质少,空气透明度大,所以月亮光亮圆大,故西昌又有月城之美誉。并且,更由于西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所大石墓
大石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城南5公里王所乡西南约400米处,属安宁河流域的中段地区。大石墓葬为战国至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遗存,据文献记载,大石墓可能属当时的邛都人。其构造是在地面上用巨石砌成墓室,有的在墓室上加封土,墓内埋葬人数甚多,年龄、性别各有不同,系多次葬入。王所大石墓群呈三角形分布,墓室基本在地表以下,表面用巨石盖顶。东墓长7.4米,宽3.5米,地表部分高1.4米,墓室盖顶右不全;南墓距东墓50余米,长9米,宽2.8米,地表部分高1.2米,除墓门一块盖顶石移位滚在墓门前外,基本完好,现存盖顶石9块;西墓距南墓60余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江书院
据一份1984年编写的油印资料记载,金江书院“始建于公元一八七四年”。而据1994年版《浏阳县志》及其他资料记载,金江书院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而且学校在拆旧礼堂时,在屋梁上找到一本1872年的旧历书,据此看来,书院应该是建于1872年了。而对于其创建也就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由浏阳西乡汤、陈、邱、娄四姓(乡绅)为首捐资兴建。”当时书院聘有讲师,每旬三、八两日讲学,讲学内容为经义(四书五经的意义)和制艺(八股文章的作法),听课的除住斋生外,还有西乡各地的童生。书院其实并没有办多久,到1898年戊戍变法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时,它就改为“金江两等小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伍合大石墓
凉山大石墓群(喜德伍合大石墓),位于喜德县冕山镇伍合村二组,西北距喜德县城11公里,墓群处于安宁河支流孙水河南岸坡地上,墓群北距300米为孙水河,北距泸沽——喜德公路480米,南距伍合村二组民房100米,东北400米为伍合吊桥,东南为瓦来俄普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0′,北纬27°50′,海拔1750米。孙水河为安宁河支流,东西流向,河面宽约40米,水量不大,流速不急。泸沽——喜德公路位于墓群北400米,方向为东西向,沥青路面,路况较好,宽度约8米。成昆铁路为东西向位于墓群北侧500米。伍合大桥架在孙水河西岸,为钢索吊桥,桥面宽约6米,桥长3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撮乃姐石板墓群
该墓群位于昭觉县四开乡好谷木撮乃姐,是在1987年7月全省文物普查时我县文物工作者发现的。莫葬共有56座,均分布在木撮乃姐的两山丘东侧斜坡上,总面积均5万平方米。部分墓葬残存。莫葬群东贴三湾河,南靠莫子山,两旁深沟,西南方为洛苏乃姐山,北距三弯河桥约800米。莫葬均用薄石板嵌成,顶无盖石,且已全部露出地面。墓葬形制有长方形、梯形、长条形三种。墓向以座南向北和座东向西为主。其中M53一座长2.8米,宽0.9米,M37长0.45米,宽0.2。其余墓均约长1.5米至1.24米,宽0.6米到1米左右。曾在墓地内采集到锥刺纹夹砂陶残平底罐一件。木撮乃姐石板墓群,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凉山大石墓群
大石墓群主要分布于川西南安宁河流域,在冕宁、喜德、西昌、德昌、米易诸县市皆有分布。德昌县王所大石墓群与喜德县伍合大石墓群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且最为典型的两处大石墓群。王所大石墓位于德昌县西南约4公里的王所乡王所村一组,分布有大石墓三座,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墓呈长方形,墓室以大石围砌而成,顶盖数块大石,墓门以小石封砌。长8.5~17.90米,宽1.70~3.60米,高0.50~1.60米,石质多为花岗石,墓保存基本完好。伍合大石墓群位于喜德县城西北约11公里的冕山镇伍合村二组北面50米,墓群分布于安宁河支流孙水河南岸的坡地上,共分布有墓葬九座,墓地面积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觉科且土司衙门遗址
昭觉科且土司衙门遗址位于昭觉县城西南部的大坝乡科且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距昭觉县城24千米,昭(觉)布(拖)公路从此址通过。昭觉科且土司为利利土司,衙门建于明朝末年清朝初期,至今尚保存有平均高1.52米,厚0.4米的4根石柱,呈::形栽立于农田之中。每根石柱中部有2个长方形石孔,顶端雕刻石狮。据传,其用途有2种,即捆绑奴隶或挂旗。按当地彝族群众流传的一则故事推测,前者可信。故事是这样的:早年有姓八且的阿依冲平和阿斯木呷夫妇喂养的绵羊接二连三被利利土司家杀食。愤怒的阿依冲平上门索赔不成反而被土司捆绑在石柱上严刑拷打。妻子阿斯木呷英勇果断地率巴且家兵解救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里大寺
木里境内的大多数人民信奉藏传佛教,仍保留着许多原始神秘的宗教文化,把--奉若神灵,宗教特色十分突出。木里-在整个藏区享有特殊的地位,全县佛教胜地三大寺,十八经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木里大寺,位于桃坝乡你易店村,海拔2637米。1656年,由木里藏传佛教三世-兼第二代大-松登桑布主持兴建,历时12载,于1661年建成,命名为嘎登喜祖·郎巴吉韦领。全盛时期的木里大寺整个建筑群占地8万余平方米,是境内最宏大的格鲁派寺庙。而在那时的木里有三座著名的大寺——康鸟大寺、瓦尔寨大寺、木里大寺。现在的寺院和当年洛克见到的景象已经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的木里大寺已经成为今天的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白塔
西昌古白塔矗立在西昌城内西北部的隅原景净寺内(后改为白塔寺),位于凉山军分区后院。西昌古白塔高21米,底层周长14.8米,成八方形,砖筑结构,共7层。北面镶嵌有永历十年修古塔记之石碑,刻有番文。从塔基第十层入门,有窄道,可沿自左至右螺旋形通道至第4层。5层7层内全空。第3层塔外有石雕微型佛像。塔顶亦雕有佛像。据有关史料记载,此塔原在唐咸通14年(公元873年),由南诏国景庄王同母段氏所建。至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因地震倒塌。永历4年(公元1656年)重建。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复遭地震崩垮。清咸丰9年2月(公元1859年)再度重修至今。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