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鹤壁市旅游
鹤壁市文物古迹介绍
21、云梦山摩崖
云梦山摩崖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南北阳乡南窑15千米的云梦山,摩崖主要分布在云梦盆地的崖壁、水帘洞口、孙膑洞两侧、毛遂洞、舍身台、上圣庙、小峰门、五里井方圆10华里之内,有元、明、清各代的摩崖题记和摩崖碑刻大小共计220品,碑刻33块,另有孙膑洞、毛遂洞、道教石塔、玉帝庙石牌坊、倒坐观音、将军庙、五里井石窟等。云梦山摩崖相对比较集中,仅水帘洞口就保留了元代以来摩崖碑刻29方,有元代大文学家王恽撰写的《重修道院记》摩崖碑,明代御史孙征兰的狂草碑和通判窦文的行草碑。孙膑洞中浅浮雕线刻的41副八仙、戏曲人物故事,造型生动,布局合理,可谓上乘之作。舍身台摩崖题记,高6.9米,宽3.77米,是河南省迄今发现最大的摩崖题记。道教石塔,创建于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呈正方形,密檐尖顶,塔身正中嵌有碑铭,是全真派-和的徒孙为其师丁尚立所建仙塔,是河南省仅有的道教石塔。五里井石窟约为宋代开凿,窟内正壁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淇县朝阳寺
位于淇县城西5公里朝阳山半山腰处,寺依山建造,绝壁而生,飞檐凌空,遥望如空中楼阁,故名悬空寺。该寺北靠朝阳山,青松翠柏及奇花异草在太阳光照射下,如彩凤当阳,翠盘捧日,故称朝阳悬空寺。据明、清《淇县志》记载,朝阳山原为殷故宫,是殷纣王冬季设行宫采暖的地方。东魏武定七年在此创建寺院,建筑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十分壮观。朝阳山后有著名的清凉庵。这里绿树成荫,清净凉爽,是殷纣王当年消夏避暑的地方。穿过庵西凌空飞架的石拱桥,经21个台阶,穿越一自然溶洞,便到了清凉庵。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住持僧海阔所立《碾子沟清凉庵恩准执照碑记》中言及此庵修建曾得到皇帝恩准。庵后崖壁上有一清澈见底的山泉,久旱不竭,甘冽爽口,清泉飞瀑,山谷回应,宛如龙吟虎,山涧乱石下,涓涓细流叮咚作响,美妙动听,石拱桥西,崖壁平绕山头有6个石窟,窟内有雕像及摩崖题记。朝阳寺、清凉庵附近有许多景点供人游览,如千佛洞、九龙柏、泪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纣王殿村传统民居
鹤壁市淇县黄洞乡纣王殿村,位于豫北太行山深处,有着“一脚踏三县”的地理奇观。村落群山环拥,山清水秀,犹如一处世外桃源。一座石头古城悬空山腰,城中道路曲折缠绕,千回万转,犹如迷宫,被游人称作“石头城”。相传3000多年前,殷纣王帝辛在此屯兵练武12年,便是从此湖取水酿酒。此外,纣王殿村的马军峪、杀人台、皇姑庵等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无不演绎着殷纣王的传说。据记载,殷纣王曾在这里屯兵训练,积蓄力量以图大业。纣王为了把掠来的奴隶训练成能够打仗的将士,同时又为防止奴隶逃跑,便选择了今天纣王殿村所在的山谷。这条山谷四面环山,只有东面两条山溪交会处有一个山口可供出入,而这山口三面靠山,一面临崖,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因此成了殷纣王训练奴隶的最佳场所。一条泉水自村北流下,在村里蓄成一个小湖,村里人称之为“酒泉湖”,湖水清冽甘甜,相传是殷纣王酿酒取水之处,如今也是村民的主要水源。村南的山岭上,有4条山沟,相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玄天洞石塔
玄天洞石塔鹤壁市玄天洞石塔位于盘石头水库库区内的淇河岸边,始建于元朝,重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986年1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玄天洞石塔原名玲珑塔,是我省现存最大的一座楼阁式石塔,也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大型青石塔,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天洞石塔坐东朝西,为九级重檐平面四角楼阁式建筑,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高约12米。从二层到九层,每层每壁都砌有横向排列的小佛龛,转角处均刻有姿态各异的力士像。据《汤阴县志》记载,此塔始建于元朝,重建于明代,时称天塔,因该塔屹立于淇河北岸玄天洞东南,又得名玄天洞石塔。登上石塔,上可观高峰绝壁,下可览淇水波涛,隔岸还可远眺鸡冠山的秀美风光。在该塔地宫还发现了“释迦牟尼两弟子造像”。1998年因建设盘石头水库,为保证塔体安全,根据省文物局、省古建所和盘石头水库建设管理局三方协议,连同附近元代砖塔一并拆除,所有构件装箱存于玄天洞内。随着盘石头水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西街村传统民居
西街村传统民居位于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年代为清。西街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在元代已现雏形,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西依交通要道大运河(卫河),南有供人祭祀的浮丘山,村内“古时官道”纵横,600年来,该村一直是浚县的行政、经济、商业、文化中心,为浚县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村内传统建筑数量庞大。文庙、王爷庙、浮山寺、白衣阁等祭祀点繁多;明城墙古遗址、古井、运河码头等景点星罗棋布;“岁寒双秀”、“云溪燕语”等奇景被列入浚县八大景,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有10多棵;另外,村内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日前,该村被评选为全国传统古村落。11月1日,记者深入该村感受厚重历史。最具地方特色的南山街现存古民宅26处在西街村的诸多街巷中,南山街最具地方特色,可谓“五步一古屋,十步一文物”。据村民介绍,之前,南山街南端被未遭破坏的城墙挡住,形状像个布袋”,沿此街道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中共卫西工委旧址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位于浚县屯子镇原厚村。年代为1940年。中共卫西工委旧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卫西指河南省卫河以西、平汉线以东。现河南浚县、汤阴、淇县、淇县、汲县、延津五县。约4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抗日战争时人口120余万。卫西是是连接南北交通以及冀鲁豫、太行两大抗日根据地的咽喉地带。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党政府兵败如山放弃华北,华北地区一度出现政权真空状态,随后形成日、伪、顽、匪、会20多股势力割据。1940年,日军“五五”大扫荡后,日军除控制平汉线沿线地区外,又扩展对抗日根据地区域进行网状分割。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1940年10月,中共冀鲁豫区二地委决定在战略上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组建中共卫西工作委员会(简称“卫西工委”)。挺进到敌人的心脏地区,扩大中共势力范围。中共卫西工委成立于1940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撤销转为中共浚县县委。在卫西工委存续的6年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鹤壁李家大院
鹤壁李家大院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近500年,占地50余亩;5个并排九门相照的楼院组成,共有房屋1500余间,最高的建筑20余米;每个庭院里都设有哨卫楼、仆人院、柴院等。整个建筑群巍峨壮观,精雕细刻,四梁八柱、花墙砖雕、屋檐陶兽无不显示着当时主人的威严与尊贵。从建筑时间上来说,它比山西的乔家大院还要早200多年;从建筑规模上看,在林林总总的北方古民居中,它的大气与张扬极为罕见。然而,身处闹市边缘的显赫与沧桑,决定了它的命运多舛。穿过历史的浮华云烟,如今,它的保护与开发、没落与消失,又面临着新的诸多机遇与严峻考验——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近500年,占地50余亩;5个并排九门相照的楼院组成,共有房屋1500余间,最高的建筑20余米;每个庭院里都设有哨卫楼、仆人院、柴院等。整个建筑群巍峨壮观,精雕细刻,四梁八柱、花墙砖雕、屋檐陶兽无不显示着当时主人的威严与尊贵。然而,就是这样一处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纣王墓
纣王墓位于淇县城东12里淇河西岸,主墓刻有“纣王之墓”几个大字。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右临依灵山,左近傍淇水。实为经、纬各十数丈、高两三丈的一特大土丘,墓门石碑东侧,此处并行排列着五座石碑。碑上,分书铭文、诗文和更墓为陵后之陵名。纣王陵在今河南省淇县城东朝歌镇南淇河西岸。纣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战失败后,登上鹿台0,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显示他不绝人祀的仁君风范,允许纣的后代葬其遗骨。纣王的儿子武庚遵照纣“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封口后,河水照流。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见冲刷变低,纣墓露出,又渐与堤岸连在一起。纣王墓呈长方形,为土冢,长50米,宽15米,高7米。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书“殷纣辛之墓”。今已不存。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一通,上镌周谷城题“纣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葱郁,东侧有清澈晶莹,宛若玉带的淇水萦绕,整个墓区内清净素雅,风景宜人。纣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黎公祠
黎公祠俗谓子贡祠,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县刘台创建。张肯堂重修《浚县志》载:子贡祠“在南门内街东,知县赵建极重修。”清曾振宗、马日暄纂《续浚县志》载:“端木夫子祠前地基三亩六分,价银五十两,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陈国柱捐俸置买。又(建修)大门三间,照壁一座,栅子贡祠(1932年摄)栏门三座,前后长四十丈,院墙八十五丈,通街牌坊一座。五十五年,吴学曾重修。”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张宝禧与子贡后裔端木继敏重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祠内有大殿五间,内供子贡塑像,东西两庑设黎公书院、学舍(又名性道书院)。栅栏门下,竖卧碑六通,为明清时重修碑记,以及奎图石刻。殿西北隅有楷树一株,直径米余,树干高大,枝叶繁茂,相传为子贡手植,祠西街旁(今城关粮管所)立碑一通,-“先贤子贡故里”。以后,楷树因年深日久,渐次枯萎,今仅存一树干。子贡祠于五十年代末被拆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浚县恩荣坊
浚县恩荣坊年代为明,位于浚县卫贤镇,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当地人又称“牌坊摞牌坊”。1963年6月,浚县恩荣坊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三间四柱五楼式的青石建筑,就是恩荣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是当时的皇帝为了奖励孟楠家一门三进士而赐建的牌坊。牌坊共分为七层,第一层刻的是“二龙戏珠”;第二层刻着四个大字“龙章宠锡”,就是圣旨恩赐的意思;第三层刻的是“八仙庆寿”;第四层刻有一行字:“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孟含霓就是孟楠的父亲;第五层是“竹林七贤”图,说的是在魏晋时期七个有名的文人:稽康、阮籍等人,在山林中饮酒作诗的场面;第六层刻一行字:“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最下面一层坊上,刻的就是孟楠祖孙三代“衣锦还乡显荣故里”的情景。在这座牌坊的上面,以前还摞着一座小的牌坊,被称为“牌坊摞牌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五岩寺石窟
在五岩山南麓的崖壁上,有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公元542年)至武定七年(公元549年)依山而凿之石窟,其窟龛、造像、护法狮子、题记等,体现了南北朝晚期艺术造像风格。五岩山五岩寺东魏石窟依山势由东向西分五区开凿,共有佛龛41个,造像154尊,护法狮子24对。作为非帝王皇家营建的民间石窟群,五岩寺石窟体现了南北朝晚期民间石窟艺术造像风格,颇具代表性。1986年东魏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岩寺石窟窟龛形制和造像风格均为同一个时代,没有发现晚于东魏的造像题记。这处东魏晚期的石窟非帝王皇室所营造,而是寺僧邑子和平民百姓为广檀功德,祈福避灾而开凿的“民间洞窟”。从群像的组织、装饰布置、造像的容相体态、雕刻刀法等造像处理和表现手法诸方面均保留着南北朝晚期造像艺术的时代特征,这为我们鉴别同一时期无文字记载的石窟造像提供了断代依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大赉店遗址
大赉店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九州路办事处的大赉店村村南,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古遗址。它文化内涵丰富,地层堆积有仰韶、龙山、商朝、周朝、汉朝的文化层,是我国考古史上为数不多的较早进行科学发掘的重要遗址之一,曾在探讨仰韶、龙山和商朝文化三者关系的考古学研究中起过重要作用,是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1932年、2013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发掘,清理出西周中晚期墓葬、西周中期灰坑和房址等遗迹。出土的遗物有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蚌器。出土的陶器中,有仰韶文化的彩陶,还有龙山文化的黑陶和商代的灰陶。考古学者认为大赉店遗址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是这一地区的中心性大型聚落。大赉店遗址是淇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必将大大推动淇河流域文明史研究的学术事业。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鹿台遗址
鹿台遗址遗址在县城西24公里刘寨与申寨间,西、南濒淇河,面积100余亩。因年深日久,遗址被分割成六块台地,从东向西排列有序。该遗址系新石器时期至两汉文化遗存。观其四周断崖暴露遗迹,可见文化层堆积,厚约3米。上层为两汉文化,次为周、商、龙山及仰韶文化。内含丰富,白灰石房基叠压数层,尚有灰坑、红烧土块等。地面散存陶片很多,均系红陶、黑陶、灰陶。纹饰以绳纹、篮纹居多,方格纹素面次之,附加堆纹极少。遗址中文物种类繁多,有石斧、石镞,石铲、石锛、石刀、石镰,彩陶钵残片、鼎足、鬲腿、骨锥、骨簪,骨镞、铜镜、铁钺、铁钩镶等。省、地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曾数次考察,采集了实物标本,一致认为是一处历史价值很高的古文化遗址。1980年文物普查时,二、六号台地被夷为平地,三号台地仅存667平方米,四号台地幸存2668平方米,唯一号、五号台地保存完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王家辿村传统民居
鹤壁市鹤山区王家辿村,是一个位于太行深处洹水河畔的古老村落。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财政部联合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它始建于明朝初期,青石筑屋、风格古静、布局俨然、民风淳朴,几个世纪来近乎与世隔绝。村民们保留着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扁担挑水,柴火做饭,驴车拉货,碓臼舂米大都自给自足,因此被誉为一座天然开敞的“太行山山村风俗博物馆”。王家辿始建于明朝初期,至今有600余年历史。村里的石屋大都是明朝、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王来锁旧宅,建于1646年,距今已有367年。它与建于1662年的王合生家院、建于1680年的王用来家院、建于1700年的王德昌家院和建于1690年的庙院等5处老宅,在鹤山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均被列为新发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石老公村传统民居
在淇县西北部的深山中,多个神奇而古老的山村隐藏其中,石老公就是众多神奇的村庄之一,它因石老公石动人的爱情神话而得名,还有一眼永不干涸的山泉最神奇的地方是,百余栋石头房的地基竟是吸水石,这块凸出盆地的吸水石,仿佛一块罕见的大元宝中间的珠宝。顺石老公村往大山深处走,还有几个自然山村,像所有山村一样,温坡四个古朴的村落内的房子都是石头砌成,依山而建。和别的山村不一样的是,此处的房屋密集度高,即使是同一家户院里,主房和配房高低相错甚大。一栋栋灰白色的石头房屋,和灰白色的山体浑然天成,掩映在丛木灌林中,更显古老和沧桑。古石沟村整个村庄的主屋均面朝村内南北小路。在杨家院对过,石头房更为集中,石头垒砌的小巷随着台阶步步高升,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巷子,比邻而居,和谐相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陇西尹公浮屠
陇西尹公浮屠唐浚县陇西尹公石塔,也称尹公浮图,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大赉店镇原浚县西北二十五公里,座落在大赉店乡大八角村南原真武庙遗址上,现移至浚县浮丘山碧霞宫院内,即迁到浚县博物馆。石塔建于唐天宝九年(751)。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石塔,高约四点五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最下方形塔座,四边雕佛龛、狮子、覆莲、兽头和伎乐飞天。方形塔身,七层叠涩檐。最下一层南面辟门、门楣、门额均有雕刻,塔心室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角雕龙柱,塔背面亦有龛,内无雕像,龛外雕二龙、人物和题名等。上方刻《陇西尹公浮图铭》。其上各层均雕有佛龛。最上部为宝瓶状塔刹。一九六三年六月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申屯遗址
申屯遗址遗址在县城西北32公里申屯村西南,系一高约10米之台地,南北长200米,宽90米,面积1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4米,内涵丰富,从西部断壁处可见文化层堆积层次。地表层散存大量绳纹、篮纹、方格纹、素面泥质黑陶及灰陶片。出土器物有豆柄、鬲腿、鼎足、石钵、石铲、砺石、鹿角、蚌镰,兽齿等。耕作层以下为扰层,包含物有汉代残砖瓦、宋代瓷片。扰层下有陶窑,壁面呈黑红色,似琉璃状下垂欲滴,显系强火高温所致。根据出土文物考证,遗址上层为汉至宋文化遗存,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方舆纪要》载:“在废卫县(今卫贤集)东北有宛城(今大八角)。其东二里为上宫台。”《诗经·桑中》云:“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依其地理位置,申屯遗址似是古上宫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鹿楼冶铁遗址
鹤壁铸造铁农具的冶铁遗址,位于故县村的西北约0.5公里的小河南岸,由煤矿到电厂的铁路从中穿过。1960年7月间在此进行了首次调查,并命名为鹿楼汉代冶铁遗址。该遗址距鹿楼村1公里,但距故县村不足200米。据调查故县村是处分布大量战国到汉代以后陶片、瓦片和砖块的居落遗址,此地曾是古代的城址。据《汤阴县志》记载,故县村在隋、唐时曾设过县卿。更为重要的是,在冶铁遗址出土几件陶量残块,上有“行谷城”三字印文,可知故县村早在战国时是魏国的县邑之一,所以该冶铁遗址是“行谷城”的组成部分。该遗址是战国到汉代的以冶铸铁农具和工具为主的冶铁作坊。遗址总面积2268。平方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吕祖祠
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面积5600平方米.主要建筑布于一轴线上,巧妙连接,浑成一体.崖壁凿洞,洞内凿就石桌与吕洞宾坐像.洞口阴刻吕祖祠。祠左侧山径曲折优美,历杏花岩,经张仙洞,过云渡桥,达吹月岭上之圆门。门上砖雕纯阳洞天。附近崖壁布满诗词题记山河一望、步虚声、第一峰、东皋舒啸、怀禹等题记,含意深刻,书世精湛。越圆门,山势陡峭,拾级而登,即达大伾山绝顶文太极宫。宫前石坊曰小壶天。坊左右建高台,左为代天监察之台,右为五雷号令之台,台高丈余,为古挂灯座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浚县千佛寺石窟
从残存碑刻和清代碑记考稽,千佛寺当建于胜唐。因寺内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余,故称千佛洞。内供三世佛,仰覆莲花须弥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后年间的题词,洞口有书法家程淓题佛国二字。洞前有卷棚顶拜殿为清代所建。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约4米,面积150平方米,南北两端凿石阶数级。供游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横额书即武当三字。石峰巅有旧庙一间,内讫真武。千佛寺石窟历史悠久,为我国石窟艺术瑰宝。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郭沫若同志亲笔指示,要保护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与大石佛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