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湖州市旅游
湖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61、东马干遗址
东马干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东马干村西侧,年代为新石器至商周,类别为古遗址。遗址范围南至板桥港,西北为田湾里村,北部为大片桑地,面积共3万平方米。地表采集的标本有石器和陶片,其中一件长达17厘米的石凿完整无缺,已由湖州市博物馆收藏。陶器类别可分为夹砂陶、泥质陶和印纹硬陶等;采集的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鼎、豆、罐、釜等,印纹陶的主要纹饰有绳纹、席纹、曲折纹、方格纹、云雷纹等。2017年1月,东马干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2、安乐遗址
安乐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新石器时代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递铺镇北约1公里安乐村窑墩。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2米,内含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三个文化层。1996年局部发掘,出土器物属崧泽文化的主要有夹砂陶深腹釜形鼎,黑陶折肩折腹壶、罐,盘形豆和长方形弧刃穿孔石斧,长条形石锛及玉璜、玉块、玉管;属马家浜文化的有红衣陶腰沿釜,里黑外红豆盘残件等。良渚文化层因遭破坏,仅采集到一些黑陶残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3、湖州金山寺
湖州金山寺位于湖州市埭溪镇红旗村且在莫干山脉末,乃是避暑胜地,常年没有蚊虫。湖州府志所载,金山寺为律宗南山宗初祖道宣律师之道场,其位置所在便是现今的湖州市埭溪镇红旗村金山头。虽有战乱为祸,但好于天人庇佑,现已在重建中。金山寺依山而建,现有“功德林”,“千佛殿”,“菩提修正院”等在建设中。湖州金山寺占地巨大,据史载,最大时候,有万亩金山寺的美名,香客络绎,烟云飘渺,僧者持律精研,一代大和尚鉴真,都曾来此处,向道宣律师请律。后更位赞叹。实乃殊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4、吴昌硕故居
吴昌硕故居在安吉县鄣吴村。吴昌硕初名俊、俊卿、香补,字昌硕。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初一。祖父吴渊,清嘉庆庚午年间(1810)曾任嘉兴府海盐县教谕、孝丰古桃书院山长,是一位颇具名望的教育家。叔祖吴应起,渊博能文,京师称为“四脚书橱”。父辛甲,善诗,尤擅金石篆刻。吴氏家庭对吴昌硕青少年时代有极重要的影响。吴昌硕自幼酷爱诗词篆刻,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读中度过。吴昌硕故居在鄣吴村中心,系200多年前砖瓦结构房屋,朝向西南,其中“溪地静室”是他读书、作画、篆刻之处。经1987年整修,保持原貌,再现清代中叶建筑风格,有较高的艺术性。故居陈列吴昌硕青少年时期的系列文物真迹。为纪念这位艺术大师,安吉县在递铺镇东侧兴建了吴昌硕纪念馆。该馆系仿古式三层建筑,用蓝绿色琉璃瓦覆盖,建筑面积为872平方米。内分三厅:一厅介绍其生平事迹;二厅陈列安吉史迹;三厅收藏昌硕早、中、晚三期不同风格的书画作品,包括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5、洪城遗址
洪城遗址,位于湖州马腰镇洪城村南侧300米左右。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西部采集陶器以夹砂、泥质红陶为主,有腰沿釜、泥质红衣陶豆、牛鼻形器耳、双目式圆锥形鼎足等,属马家浜文化类型。东部采集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黑陶为主,有镂孔高把豆、罐等,石器有刀、斧、锛、镞等,属良渚文化类型。洪城遗址是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奴隶主洪氏的土城遗址,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太湖流域的发展史,有重要意义。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6、德清古桥群
德清古桥群(含寿昌桥、永安桥、兼济桥、社桥、普济桥、青云桥、万善桥7处)由十二座宋、元时期建造的石桥组成,有拱桥、梁桥两种类型,拱桥均单孔,梁桥有单孔、多孔之分。其中拱桥四座,拱券均为分节并列砌筑,无眉石,对联石素面,桥栏多须弥座式、覆莲望柱,宋代特征明显;梁桥七座,单孔一座、三孔五座、五孔一座,桥墩均为数块条石并列,造型简洁、风格古朴。德清地处杭嘉湖平原西部,境内河道密布、古桥众多,尤其是保留了十余座宋、元时期的石桥,实属难得和罕见,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的重要实物例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7、湖州潮音桥
潮音桥位于湖州市南街东侧,俗称“桥里桥”,湖城三绝之一。潮音桥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为三孔石拱桥。潮音桥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前,是个渡口,名潮音渡。潮音渡原名慈感寺渡,缘“潮音”之称取义于舟山普陀潮音洞。明崇祯《乌程县志》记载,潮音渡“以迎奉观音大士,故名”。清光绪《乌程县志》记载:“潮音渡以慈感寺奉观音大士,故名:亦称慈感渡”。明嘉靖十八年渡口建桥时,以潮音渡为桥名,故名潮音桥。2019年10月7日,湖州潮音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8、安吉古城遗址
湖州安吉古城遗址(安吉古城遗址、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镇古城村。距安城城墙北4.5公里。2013年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吉古城合并。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位于古城遗址东、南侧的龙山山脉,分布于小山、西家冲、沈家湾、姚家湾等自然村内。墓葬规模普遍巨大,封土高大如山,有的筑有隍壕,应为当时居住于古城遗址内的最高等级的贵族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9、安吉兴福寺
兴福寺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孝源街道郭孝山山麓中部。寺院始建于明洪武壬子年(1372年),寺院规模宏大,有僧侣近百名。但寺院几度遭难,最终毁于文革时期,现存遗址,碑记,文物保存完好。郭巨墓,墓碑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寺内。兴福寺现有面积9357平方米,背靠郭孝山主峰,寺址四周由分支山脉环抱,形成优美的小盆地。是佛教文化、孝文化相融合的宝地。2010年6月经经湖州市民族宗教事物局批准,重新建立兴福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0、灵芝塔
灵芝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五代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位于安城镇东1公里马家渡。据清同治《安吉县治》载:“相传五代吴越时建”。八面九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高23米,底层塔身每面宽1.65米,各层每面均置佛龛。塔刹由覆钵、相轮、葫芦宝顶组成。1994年修复时清理出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天宫一处,出土重修灵芝塔铭金涂塔1件,另有唐至北宋钱币若干及玻璃瓶、铜镜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1、陈英士故居
陈英士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1917、清末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陈英士故居,建于清末,原为一处大型院落群,名“五昌里”,现尚存两路建筑,西路由三进建筑组成,其中的第一进建筑“存诚堂”是陈英士被害后,当地各界人士举办追悼会的地方。东路由五进建筑组成。故居为典型的江南传统民居建筑。陈英士故居是陈英士的成长之地,对缅怀先烈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2、递铺城址
递铺城址位于安城镇西北5公里古城村。古城平面呈方形,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城墙夯筑,残高5-9米。包含物有绳纹瓦、席纹、方格纹、米筛纹等印纹硬陶片。城内文化层厚0.2-1米。采集有罐、钵等残片及金币——郢爰等东周时期遗物,另有秦汉时期绳纹瓦和釉陶残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2006年递铺城址作为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3、浮玉塔
浮玉塔在湖州城南碧浪湖中浮玉山,—名芙蓉塔,又名万魁塔。明嘉靖(1522—1566)中推官张应雷筑,清顺治(1644—1661)中重修。浮玉塔面对岘山、道场山,傍依桃园,东苕溪流经其侧。塔为7级砖塔,每层塔壁刻有魁星,并有行书“文运遐昌”,民居口口八字。1961年7月,吴兴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3月,因围湖造田被毁,现存塔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4、安城城墙
安城城墙位于浙江省安城镇。城墙始建于明初,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砌石加固,此后多次重修。城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6000米。城内古建筑于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轰炸,基本无存。现存城墙残高4-6米,厚5米。有南、西、北三门,均为券顶式门。该城除具有防御作用外,还可防洪。2006年安城城墙作为明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5、种德桥
种德桥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为三孔薄墩薄拱实腹石拱桥,东西向横跨清溪港。全长31.4米,宽3.7米,高5.9米,中孔净跨10.6米,拱矢高5.3米;边孔净跨6.7米,拱矢高3.3米。拱券构造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身金刚墙用长系石拉结,桥栏无存。种德桥是一座明代前期石拱桥,体量较大,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实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6、德清玄真观
玄真观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据湖州《归安县志》记载:玄真观始建于明末清初,重建于民国23年,主奉纯阳祖师吕洞宾。玄真观进山口左右各有天然石狮岩一对,犹如双狮拱迎,当地人称“石门卡”。吕祖殿为歇山式建筑,大殿一半筑于溪涧之上,一半背倚山岩,殿通仙人洞。古殿一直保留民国风格,现今玄真观由张罗真道长住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7、湖州钱业会馆
钱业会馆位于湖州公园路80号,系江南规模最大的园林式会馆,湖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业会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湖州钱业界人士投资兴建,是清末民初钱庄业人士办公、--、议事和祭拜财神的场所,属民间金融机构。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和汇兑业务,经营范围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对当时湖州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8、七里亭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七里亭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白莲村,是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2005年9月-2006年1月,考古学家对七里亭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00余平方米,共发现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手镐、尖状器、石球、石砧等物品600余件。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9、德清文明塔
文明塔在德清县城东北2公里下兰山南,面临余不溪,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明万历—二二十二年(1594)八月。建塔初意是堵塞下流,振兴文运,故取名文明塔,又名义风塔,塔身用厚砖砌成,高18米,七层八面,除下两层有小佛龛相间外。各层面中央有方砖魁星像。塔下原建有水阁,后圮废。清道光初,塔刹被大风刮毁,塔顶生树木—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0、德清普济桥
普济桥(三孔梁桥)位于钟管镇蠡山村,始建于宋。蠡山村相传是范蠡和西施隐居地。此桥基本都保持原样,也不见近期整修的痕迹,也没必要整修。桥中孔挂着一只塑料袋,挂在桥孔下还是第一次看见,这是某家养的猫病死或老死后,用麻布袋,或是塑料袋,挂在河边的杨树上,这是当地猫葬的一种方式,这里挂在了桥孔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