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伊犁旅游
伊犁文物古迹介绍
1、惠远古城
介绍历史上伊犁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清代乾隆为了加强在伊犁地区的治理,在此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现保存较好的是被称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远城,城内还保留着将军府旧址。惠远古城中心矗立者宏伟高大的钟鼓楼,登楼远眺,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林则徐曾在这里领导百姓开通水利,受到了伊犁将军和各族人民的尊敬。交通古城距霍城县9公里,距伊宁市38公里,可包车去,价格应在一百元以内。新疆伊犁
2、昭苏圣佑庙
圣佑庙座落在伊犁昭苏县城西北,天山脚下的洪那海河畔,圣佑庙内古木参天,松杉蔽日,登堂入室,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沿着中轴线望去,8座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对称,除照壁、山门、前殿、大殿、后殿按中轴线建筑外,左右还有硬山顶配殿和八角形双层双檐阁。圣佑庙主体建筑,殿宽17米,7开间,平面正方形,大出桅,高举折,陡屋顶,四角飞檐呈龙头探海之势,檐下斗拱,为多层挑枋肩之,工程精细,鎏金沥粉,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巨柱擎起的殿廊上绘有珍禽异兽,猛虎雄狮,金鹿麒麟,凤凰弥猴,千恣百态,大殿正壁还绘有二龙戏珠,凤凰比翼,子牙钓鱼,苏武牧羊等我国传统风格的壁画,实在令人惊叹。
3、塔里木景区
塔里木景区位于巩留县东南山区,距县城68公里,属国家级森林公园,2007年荣膺国家3A级景区。这里草原广阔,森林丰茂,空气清新,云雾缭绕,森林与草原交织,深峡与阔谷错落,雪山与蓝天相伴,白云与绿色共融,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西域风光--塞外江南的缩影。主要有林海松涛、云杉夕照、八仙树、情侣松、牛郎织女亭、银线瀑、天鹅湖等景观。塔里木景区旅游接待设施完善。别墅建筑独特,毡房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照应,是休闲避暑观光的旅游胜地。塔里木景区建有接待设施5000平方米,集客房、餐饮、会议、娱乐、购物于一体,具有一流的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现有豪华别墅3栋、木屋别墅6栋、哈萨克毡房10余顶、标准间60余间,日接待能力500余人。(巩留县政府网)
4、阿克塔斯避暑山庄
阿克塔斯避暑山庄位于乔尔玛至尼勒克县30公里处,横贯天山南北的省道315线途径于此,东临独库山路,连接着南北疆;西依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唐布拉大草原;北对号称“小华山”的山脉,身旁是日夜歌唱的喀什河、往东30公里处即是为纪念修筑天山公路而长眠于此的英雄们修建的乔尔玛烈士纪念碑,草原上处处绿草茵茵,山花烂漫,雪岭云杉交相辉映,高山白云相依相伴,一步一景,如诗如画,具有瑞士风光之神韵。
5、速檀歪思汗麻扎
速檀歪思汗麻扎速檀歪思汗麻扎位于伊宁县麻扎乡境内阿布勒山北坡下,距伊宁县城36千米,有218国道相通,交通十分便利,该麻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吉思汗第十一代孙的陵墓,速檀歪思汗是伊犁最后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汗,在伊犁地方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因此,几百年过去了,但其陵墓仍然留存,成为各族伊斯兰教人士朝拜的陵墓。该麻扎占地百亩,四周异常洁净,麻扎是依据伊斯兰教的风格修建的,其陵墓完全是中国民族风格亭阁式建筑。该陵墓顶部琉璃瓦及顶的伊斯兰图案—新月,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熠熠生辉,此麻扎以其独特风格不仅吸引着穆斯林教徒,还有不少的游人及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地址:伊宁县麻扎乡协合买里村速檀歪思汗麻扎在阿布热勒山北坡下的麻扎乡,有一处占地百亩的陵园,白杨参天,风景宜人。一片细林簇拥着几棵百年古榆,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翠绿欲滴。绿树丛中有一座古老的中国亭阁式建筑,这就是速檀歪思汗麻扎。速檀歪思汗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三区革命烈士陵园
三区革命烈士陵园伊宁市三区革命烈士陵园,又名新疆三区革命历史纪念馆。1957年7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位于伊宁市阿合买提江街人民公园内西侧,占地面积6.67公顷,院内有七位三区革命领导人的烈士陵墓、纪念碑和纪念馆。1944年8月,以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为中心爆发了反对-反动统治的三区革命,而后在伊宁市成立了三区革命临时政府。1949年8月,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卡斯木、伊斯哈克伯克.莫奴诺夫、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达列里汗.苏古尔巴也夫、乌斯曼江.那斯尔、罗志等人受毛泽东主席的邀请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飞机在苏联伊尔库茨克上空不幸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1950年4月,烈士遗骸由苏联运回伊犁,被埋葬在原三区革命陵园内(位于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财贸学校校园内),1959年7月,移葬于现在的烈士陵园。陵园分陵墓区和陈列馆两大部分,陵墓区前方是用方块水泥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7、拜都拉清真寺
拜都拉清真寺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的拜都拉清真寺(也称麦的里斯),是伊宁维吾尔族穆斯林们进行宗教活动的最大场所。它是清政府直接拨款在伊犁修建的第一座伊斯兰教寺院。过去它同回族大寺、塔塔尔寺号称伊犁三大清真寺院。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保障各民族人民信奉宗教的权利,特拨银1万两,命伊犁阿奇木伯克鄂罗木札布在宁远城为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众修建这座清真寺。鄂罗木札布用此款和自己执掌的职权,又从各“回屯”征收田赋、粮食、财务,摊派劳力,并聘请内地的能工巧匠,据传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成。拜都拉清真寺建成后,伊犁穆斯林无不欢欣鼓舞,额手相庆。据说一位来自土耳其的著名大毛拉,看到该寺雄伟壮观和它在北疆所处的地位,特冠以“拜都拉”之名。“拜都拉”意为“天房”,是穆斯林朝拜的神圣之地。拜都拉清真寺落成后,闻名遐迩,前来取经求学之士络绎不绝。当时在此攻读-的书生达200余人,五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伊犁将军府
伊犁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曾建有许多城镇在这里扼守边界,发展贸易。清代乾隆为了加强在伊犁地区的治理,在这里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惠宁、绥定、广仁、宁远、瞻德、拱宸、熙、塔尔奇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现保存较好的是被称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远城,是当时我国西陲军、政治中心的伊犁将军府所在地。现城内还保留着将军府旧址,其正大门以及庭院中厅堂、曲径、回廊、将军亭的古韵依旧。惠远古城中心矗立者宏伟高大的钟鼓楼,登楼远眺,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历史上,洪亮吉、祁韵士、林则徐、邓廷桢、徐松等著名谪士们都曾在此地留下辉煌业绩。林则徐率民开通水利,巩固边防,为民造福,受到了伊犁将军和各族人民的尊敬和信赖。林则徐在惠远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其日记、诗抄、书信留传甚多。门票/开放时间15元新疆伊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夏塔古城遗址
夏塔古城遗址位于昭苏县夏塔乡境内,海拔1750米。夏塔古城是唐代的城池建筑遗址,在夏塔河出口约20千米的夏塔河畔,古城北临特克斯河,东临夏塔河,西面遥望哈萨克斯坦国,周围是宽阔的夏塔牧场。整个建筑由城池和处于城外建筑物组成,总面积为1.26x105平方米,外城周长1420米,城池略显方形,不是很规整,现残存北墙长390米,南墙212米,西墙480米,东墙被夏塔河冲蚀,原来有无城墙不太明显;城墙为夯筑,夯层8--12厘米不等,个别地段可见土块和石块补筑的痕迹。城西南角有角楼遗迹,城内有三处台基遗迹,可能为城内高大建筑物遗迹,城外有护城壕;城外的两处台基,一处为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48米,高约2米;另一处距此10米,为6个高于地面的小台基组成,其建筑物的作用不祥,古城约建于唐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史载唐代在西域设有许多都护府,夏塔古城可能是其中之一,其扼守弓月道和碎叶道,为唐代镇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海努克古城
海努克古城海努克古城位于海努克村东北约4公里的伊车布哈渠南岸,周围地势开阔平坦,多为现代农田。海努克古城始建于元代,约为阿鲁忽时也里虔城,即阿鲁忽的牙帐所在地。据黄文弼先生考证,此城与阿里马里城对代相同,为元代13世纪前后的遗址,至清代,准噶尔仍以海努克力政治、宗教中心。海努克古城为元代蒙古汗城。古城规模不大,筑内、外两城,外城的城墙早巳无存,仅余一土埂,周长2公里余。内城略呈长方形.尚残存城墙之残壁,夯土所筑,高约2米,整个城池的布局为南北长、东西窄的椭圆形城池,总面积为50万平方未。城东,西、北三面有护城河遗迹。域东、西,南外围有基葬遗迹,墓葬形式为土堆墓,城东有泉水沟及庙宇建筑遗迹.据有人考证为银顶寺遗迹。城内出土丈物较多,陶片散布,有红、灰.褐色陶片,轮制、素面。还有玉石印,虎钮钢印.黄铜匕首,陶罐等文物。1966年,该城被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法律的保护,但该城破坏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琼博拉古墓群
琼博拉古墓群琼博拉古墓群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琼博拉乡琼博拉村南的山坡上,有沙石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海拔1380米。墓葬分布在乌孙山北麓的琼博拉沟口东侧的山前坡地上,墓葬约150座。可分三片。主要分布在琼博拉沟口东侧1公里的范围内,约有100多座,其中大型墓1座,坟堆高2米,直径约30米,坟堆外环绕有带状石圈,石圈宽0.8米,中型墓20余座,坟堆高约l米,直径10—13米;其余为小型墓,高约0.3—0.5米,直径3—6米,在坡东缘下的塔斯科莫尔沟沟谷东坡上,与现代墓杂处有40余座中小型墓葬。还有一片位于村北路旁,数量约10余座,封堆多绞小,有些因筑路而遭破坏。这批墓葬的封堆均呈土墩状,有的顶部铺少许卵石,少量为卵石堆,封堆较小,中型墓大多为三,五一纽南北排列。墓葬曾出上有两件青铜器。从其造型风格看可能属于战国时期的塞人文化遗存。所以其年代应为战国前后。墓群位于去琼博拉号区的沿途,处于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札
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西北38公里的-扎乡,是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次子察合台汗的后裔吐虎鲁克·铁木尔汗的陵墓。“麻扎”,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圣地”、“-墓”。吐虎鲁克·铁木尔汗于1346年登上汗王宝座,1354年正式信奉伊斯兰教,是新疆境内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在位期间致力推行伊斯兰教。1363年去世后,后人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麻扎宣扬其功德。麻扎完全采用阿拉伯建筑形式,平面呈方形,寝殿用砖砌拱顶,殿内无木柱栋梁。正门朝东,呈拱形,门两侧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赞颂可汗和可敦的铭文。麻扎正面墙壁上用紫、蓝、白3色釉砖,镶嵌出20余种几何图案和植物纹样。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是新疆著名的伊斯兰教古代建筑之一,建筑主体仍然保存完好。它是研究考证元代以后新疆地区宗教变迁、民族关系、建筑艺术的重要遗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国家文物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格登山石碑
介绍格登山石碑位于昭苏县以西60余公里的格登山上,全名《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碑文乃清朝乾隆皇帝亲自撰拟,是树立在格登山上的一方巨型花岗岩石碑。石碑高为2.95米,宽0.83米,厚0.27米。碑额镌刻盘龙,正面刻“皇清”,背面刻“万古”二字,碑文为日出东海浮雕图案。其正面用满、汉文,背面用蒙、藏文共四种文字镌刻,全文竖排,以汉文共计210余字,主要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战绩。格登山碑建于公元1760年。200多年来,格登山因此石碑而声名远播,现石碑虽经风蚀雨剥,碑文漫漶斑驳,但整体碑石完整无损1975年,政府拨款加固整修。此碑是“新疆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新疆伊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伊宁陕西大寺
伊宁陕西大寺伊宁回族大寺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南侧(市人民医院对面),始建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是伊犁最早落成的清真寺之一,同时也是清代伊犁九城中最大的伊斯兰教清真寺。该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宁固寺”、“宁远寺”、“凤凰寺”;因该寺执教人陈其周、-、马玉林都是回族穆斯林,又是回族教民礼拜的集中地,故最后定名为回族大寺。伊宁回族大寺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伊宁回族大寺原面积约6000平方米,其建筑造型与布局仿照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兼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前有山门、正门,两侧有双重八字影壁及门楼,其后面是寺院的主体建筑----礼拜殿,供讲经和礼拜,建筑风格采用中国传统结构,建筑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庄严。礼拜殿分内、外、中三殿,共600余平方米,可供千人礼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纳达齐牛录关帝庙
纳达齐牛录关帝庙纳达齐关帝庙”现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纳达齐牛录乡北街,北依旧城垣,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建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系该牛录迁移新址后所建。现存关帝庙、娘娘庙和山门以及新建的“图伯特纪念馆”等建筑。关帝庙系土木结构单体建筑,庙内供关帝半坐像,左、右两则塑关平、周仓像(均已毁),塑像背后及左、右两壁绘制“火龙戏珠”、“苏武牧羊”、“东方朔偷桃”等壁画,清晰可辨,正殿东西两壁上,绘制有《三国演义》壁画,各12幅,包含了“桃园含义”等三国主要故事情节,人物刻划生动,别有风格,每幅画面右上方都有锡伯文说明。木柱横梁上则绘有锡伯族群众熟悉的“刘邦斩白蛇”等故事画面。这些建筑、绘画均出自锡伯族工匠艺人之手。壁画除一小部分略有损坏外,大部分尚完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吉仁台沟口遗址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天山伊犁河峡谷中的尼勒克县恰勒格尔村,吉仁台沟口遗址最大的成就是找到了中国最早的用煤遗迹,初步断定其时间约距今3500年前后,相当于青铜时代中晚期到商代,这将人类使用煤炭资源的历史最少上推千年。煤炭被大量用于生产、-的记载见诸于《史记·西域传》,书中曾描述今天新疆南部的库车县一带用煤冶炼生产的场面,但没有发现任何用煤的痕迹。有确切记载的用煤记录和发现是在东汉,在此次考古中的M49墓葬可以确定为青铜时代中晚期,而依据“打破遗址”关系,遗址应早于墓葬,可以推断,中国最早的用煤时间大约在3500年前。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吉仁台沟口遗址入选。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靖远寺
靖远寺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西6公里的孙扎齐牛录乡,建于1892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庙中较有影响的寺庙之一,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整个寺庙对称成比例布局的楼台错落有致,古朴自然,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融合的缩影,充分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建筑艺术,也是锡伯族与各兄弟民族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实物见证。靖远寺规模宏伟壮观,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围墙,山门前有砖雕影壁,正门上方刻有锡、汉文“靖远寺”大金字,笔法工整,苍劲有力,庭院宽阔幽静,连接各殿房的路面皆为砖铺,靖远寺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对称,工程精细,雕梁画栋,异角飞檐,极为秀丽,靖远寺整个建筑都采用砖雕、木雕艺术,配有彩绘、泥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阿西姆纪念碑、墓
阿西姆纪念碑、墓著名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家,阿西姆·墩希1896年出生于新源县肖尔布拉克。他13岁开始学习冬布拉弹奏,1930年以后新疆的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发展。阿西姆·墩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弹奏艺术,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1942年在伊犁参加文艺汇演获得优异成绩,并进行了经验交流。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积极参加民族复兴文化艺术工作。1952年—1955年在自治区、自治州文工团工作。1957年在首都北京参加民间艺术汇演,并弹奏自己的《致领袖》、《序曲》、《白浪》等作品,荣获“民间音乐家”称号。阿西姆·墩希在一生0创作了300多首乐曲,为发展哈萨克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阿西姆·墩希于1962年在家乡肖尔布拉克去世,他的作品永放光芒,发扬光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奴拉赛铜矿遗址
奴拉赛铜矿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城南约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赛沟中,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距今约2600-2400年。遗址包括圆头山古铜矿遗址和奴拉赛古铜矿开采、冶炼遗址。在圆头山古铜矿遗址,发现有露天采掘矿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赛铜矿采矿区已发现十余处竖井洞日,已塌毁,洞口约5米见方,有的竖井深达20米左右,宽约5米。洞口周围和竖井中发现大量矿石和圆形或扁圆形的石锤。冶炼遗址位于奴拉赛沟谷内较平坦的地方。奴拉赛铜矿遗址是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矿冶遗址,从工艺流程、冶炼温度、矿渣和钢坯等几个方面看,都已达到较高技术水平,为研究中国新疆地区早期冶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小洪纳海石人墓
小洪纳海石人墓小洪纳海石人墓位于昭苏县城南5公里的草原中,墓前立一石人,由花岗岩雕刻而成,是一尊典型的武士形象,腰部右下侧,刻有粟特铭文,雕像神态端庄、生动逼真。由于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目前,石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上面的粟特文逐渐淡化。加上周围没有规划参观的线路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导致人为破坏的加剧。小洪纳海石人墓的历史遗迹及文字记载十分重要,急需将它整体保护起来。小洪纳海石人墓及铭文,经专家初步推测为公元6---7世纪的作品,石人是古代游牧民族创造的艺术精品,为研究古代伊犁区域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而这个时期的粟特文的史料极为罕见,其石人上的铭文对于了解粟特文字的变迁,具有珍贵的艺术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