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庆阳市旅游
庆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41、九站遗址
九站遗址位于合水县蒿嘴铺乡九站(后九站)村。属寺洼文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遗址区和墓葬区。遗址区破坏较严重,文化层厚0.5--1.6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和居址,地表散布大量夹砂和泥质红、灰陶片。1984年发掘遗址75平方米,并发掘80多座竖穴土坑墓,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等700余件。陶器主要有鬲、豆、钵、壶、簋、马鞍口双耳罐及深腹罐等,多为夹粗砂素面陶,质地松散。器表多呈土黄色或褐色,火候偏低且不均匀。另出有戈、钏、刀、剑等青铜器。斧、锛、刀、纺轮等石器。骨器有锥等。该遗址对研究寺洼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正宁文庙大成殿
正宁文庙位于庆阳市正宁县永和镇城关村正宁二中院内。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25-1368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郭均重修,明末毁于兵燹,清顺治年间(1643-1661年)重修,康熙、雍正、乾隆曾进行维修,庙前保留汉柏一棵。文庙大殿坐南朝北,面阔五间长16.5米,进深8.5米,高6.2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歇山顶,两端有吻纹,柱头斗拱为双抄下昂,甚长;斗拱形体粗壮,柱头有卷刹。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正宁文庙大成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庙嘴坪遗址
庙嘴坪遗址位于宁县新宁镇庙嘴村东北10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房址、灰坑等。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纹饰以细绳纹为主,彩陶纹样多见鱼纹、带纹,器形有鱼纹盆、弦纹罐和杯口尖底瓶。采集的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黄陶片饰篮纹、绳纹,器形有高领罐、侈口罐。采集的周代陶片多为夹砂灰褐陶,纹饰主要是绳纹器形有鬲、罐。采集汉代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盆、罐等,并有“千秋万岁”瓦当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4、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位于三嘉乡锦章村。1932年2月12日,谢子长带领西北反帝同盟军,在三嘉乡锦章村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将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杨仲远任参谋长。全军300余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成立,正式打出了工农革命的旗帜,标志着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5年3月,中共正宁县委确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为正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5、脚扎川万佛塔
脚扎川万佛塔位于华池县紫坊畔乡川畔村杨道坡自然村北部的塔儿洼。约建于宋。脚扎川万佛塔采用当地红砂岩石凿磨镶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顶部残损,现存11层,残高8米。万佛塔由塔体、塔檐两部分组成,向上逐层微敛。塔身各面均雕有3层佛像,每层排列6身,现存造像1008身。所雕造像均为佛说法图,样式一致,姿态单一,自成一体,互不相连,工艺古朴。脚扎川万佛塔建造风格独具特色,是研究西北地区宋代建筑史、建造技术、建筑工艺及佛教文化的实物依据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6、周旧邦木坊
周旧邦木坊位于庆城县南大街水利局巷。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木坊坐北向南,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东西长14米,南北宽4.2米,高12米,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木坊以四根通顶立柱支撑,原有戗柱不存,平板枋上为九踩斗栱支撑檐部出挑,最外部厢栱位置用装饰性的花板。坊顶铺青瓦,庑殿顶正面出垂脊。檐下正中镶匾,匾面正书“周旧邦”三字。周旧邦木坊气势宏伟,结构复杂,建造工艺精巧,是研究甘青地区古代牌坊建筑重要的实物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甜水城遗址
甜水城遗址位于庆阳市环县甜水镇甜水街村北街组,西邻前湾沟,东至后沟壕,南至毛崾岘,遗址城墙全长约1910米,东墙长约400米,西墙长约460米,南墙长约550米,北墙长约500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面积约28.42万平方米。城墙黄土夯筑而成,最高点约12米,夯土层15-20厘米。城墙四周有角楼残迹,长、宽约7米。据县志记载,此城为北宋范仲淹所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河西道王某重建。该城对研究宋代与西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8、大塬遗址
大塬遗址位于庆阳市镇原县三岔镇大塬村,地处黄河南岸二级台地上,台地地势平坦,呈梯形状,遗址北至刘家峡水库,东、南紧邻本池沟,西至大塬村一社、二社,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550米,面积约2.75万平方米。该遗址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采集完整的彩陶壶、罐等器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从地表采集有数块陶器残片,未发现任何文化层。根据相关资料和采集的标本特征分析,该遗址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9、林沟口仿古牌坊
林沟口仿古牌坊根据建设华池县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的总体规划,靓化华池出口大门,提升对外形象,促进华池旅游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我县和庆城县交界处新建仿明、清风格四柱十一楼牌坊门一座,该工程由华池县国土资源局组织承建,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约120万元,建设规模为砼框架式仿古建筑,总跨度26米,其中两边侧门跨度各为6米,中间主门跨度为14米。并于8月25日建设完工顺利通过验收,该牌坊的建成为华池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王符墓
王符墓位于镇原县临泾乡湾湾村内。王符(约85—162),字节信,东汉安定临泾(今镇原县)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约生于章帝初,约卒于桓帝延熹五年(162),著有《潜夫论》,凡十卷36篇。在《潜夫论》中,提出“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国以民为基”,治国应以“富民为本”。陵园面积约1200平方米,现存圆丘形封土高3米,直径4米,原墓前建有“思潜亭”、“潜夫亭”、石碑等俱毁。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王符生平和东汉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1、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
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原位于庆城县城钟楼巷内。通高2.4、宽0.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额题“重建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阴、阳均有碑文,碑阳碑文楷书竖行24行,每行25字。碑阴除碑文外下部线刻庆阳府地形图。碑文记载宋范仲淹、韩琦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在庆阳、延安等地镇守,以御西夏的功绩。刘昭篆额,马文升撰文,朱英书丹。1985年移存县博物馆。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庆城军事防务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2、白马造像塔
白马造像塔位于华池县白马乡王沟门村柴砭自然村白马河北岸第一阶台地上。约建于北宋。白马造像塔为红砂岩楼阁式石造像塔,六面体,存7层,高5.7米,由塔座、塔体、塔檐组成。第一层各面浮雕有鹿、凤、羊、狮、奔马和人物,以上各层各面均凿有佛龛、龛内雕有佛像,全塔共雕有佛像36尊,塔刹呈六角攒尖顶,上置宝瓶。白马造像塔雕刻工艺精美,塔体各层浮雕及佛像造形独特,保存完好,对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造像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现存22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从1943年到1946年,仅在华池开办一期,学校学员最多时达5200多人。彭绍辉任校长,喻楚杰任副校长。抗大七分校学员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校部旧址背依东华池砖塔,面临“花池水”,被誉为“陇上小延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4、庆城普照寺大殿
普照寺大殿位于庆城县城北街。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年间,原有五佛殿、三佛殿、眼光殿、岳王庙、钟楼、砖塔等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从宋阜昌八年起,历代都曾集资修缮,民国九年地震后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五间,东西长23.7、南北宽9.5米。正面有斗拱11组,为双抄双下昂,歇山顶。屋脊两端有鸱吻饰。明柱饰彩绘。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建筑制度、建筑特征及建筑技术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石家及遇村遗址
石家遗址及墓群位于庆阳市宁县早胜镇西头村石家社,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勘探,在1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各类遗迹423处,其中墓葬257座、车马坑20处、灰坑70处、活土坑60处,此外还有沟、窑址、水井等遗迹。发现、出土陶器、青铜器、漆器和骨贝器等;其中M35一椁重棺,出土青铜器有鼎、翣、戈、矛、镞、衔镳、盾鍚等。根据出土物判断,年代为周、汉,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遇村遗址位于宁县早胜镇遇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址、墓葬。采集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器表主要饰绳纹,器形有罐、盆、簋、豆、鬲等。豆器最多。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周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2019年,石家及遇村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6、白马塬遗址
白马塬遗址位于董志镇陈户行政村张咀自然村西南面的整个白马塬面上。遗址东至盖头塌洼,西至柳嘴沟,南至西堡河滩,北至东庄崖背张继先门前,总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遗址的中心分布区域在白马塬的东山坡上,沿东西方向分布。一九九三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塬遗址是庆阳区域内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它对研究仰韶文化晚期的陇东地区社会形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7、刘家岔遗址
刘家岔遗址位于环县虎洞乡龚家塬村西北2公里。1978年试掘约150平方米。在距地表深约20米的灰褐色、灰蓝色粘土0土有石核、石片及龟背状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等石器,1000余件和披毛犀、蒙古野马、河套大角鹿、赤鹿、羚羊、原始牛等动物化石。石器石质多为各色石英岩砾石,少量为火石、硅质灰岩、脉石英和砂岩砾石。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旧石器时-古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8、列宁小学旧址
列宁小学旧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于同年在南梁转咀子创办了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当时有教师2人,学生60多名,开设了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师生自制课桌、黑板、墨水,自编教材。刘志丹、-、蔡子伟等边区领导人经常关心学校的发展。列宁小学的创办,开辟了陇东教育事业的先河。学校旧址经恢复维修,现为全市红色旅游景点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9、石道坡遗址
石道坡遗址位于董志镇南庄行政村寺沟自然村蒲河东岸的石崖上。现存石道长300多米,宽4米。石道上有一条深3厘米,宽20厘米的车辙。顺石道盘坡而上,有一条宽7米多的道路,长达4000米。沿石道而上,可途经今肖金镇三不同村,进入宁县焦村西沟,过坳马蔺店和杜家崾岘到马莲河西岸,过河即到宁县县城。此古道为汉—北魏时期的幽州古道。2000年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0、米王遗址
米王遗址位于肖金镇米王行政村沟畔自然村,遗址遍布整个沟畔村的东部,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暴露出的遗迹有灰坑、墓葬。文化层厚约2--3米,灰层中有灰陶残片和瓦砾,内含比较丰富。在群众家中走访调查时,看到一些汉代五铢钱币和一页完整的筒瓦,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遗址上暴露出的墓葬为券顶砖砌单墓室。这些遗物遗迹均为典型的汉代器物,由此分析,米王遗址为一大型汉代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