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平凉市旅游
平凉市文物古迹介绍
庄浪云崖寺
云崖寺位于庄浪县。自北魏以来16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能工巧匠在云崖寺主峰长约300米、高约80米的悬崖峭壁上殚思竭虑,修筑了众多精巧玲珑的悬阁危楼,雕凿了无数风格迥异的洞窟佛像、尤以白云洞窟群中的“五方佛洞”之彩雕泥塑最为精美、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晚期石窟与佛教艺术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史学和艺术价植。以云崖寺为中心向外辐射,依次有竹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三教洞、罗汉洞、红崖寺等10多个洞窟群遍布于广阔的。在广约23万亩的-之中、白桦、松柏、灌木、竹子等20多种林木联缀成茂密的森林;党参、大黄、丹皮等300多种名贵药材
崇信龙泉寺
崇信县城北的龙泉寺,这里水流淙淙,树木葱郁,鸟鸣婉转,曲径通幽,俨然一个人间仙境,世外桃源。龙泉寺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龙泉寺由山麓林带、芮谷、东台、中台、西台等几部分组成,中台为胜景区,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东、西二台向南突出,环抱芮谷、中台。东台旧有公刘庙、洪元宫、东岳庙,现新建谷风亭,其下小岗有慧芳亭,系港胞梁慧芳女士捐资所建。西台原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及忠烈祠,迎面有一石碑,上书“齐家文化遗址”,字迹笔力遒劲,为当代书坛巨匠启功先生手书。这里发现的文化层距地表1.8米~4.4米,裸露在半崖上有袋型、锅底型灰坑,断层内有众多石器
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景区
大云寺·王母宫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泾川县城西北1公里处,沿312国道分为王母宫、大云寺两个景区。位于回山和泾汭河交汇处的王母宫景区,是西王母发祥地和祖庙所在地,被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据碑刻史料和文物古迹考证,王母宫始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后经宋初、明嘉靖年间两次重修,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清代毁于兵燹,改革开放后台湾信众捐资重建。位于泾河对岸的大云寺,历史上是武则天敕令珍藏《大云经》的皇家寺院,由隋代大兴国寺改建而成。1964年因发掘出盛装14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金棺、银椁等而轰动海内外,被称为当年中国“
华亭莲花湖公园
莲花湖公园是国家3A级景区,位于华亭县城西1公里处,宽阔的仪洲大道直通景区。公园依山傍水,美丽的雷神山竖起画屏,旖旎的汭河水沿景区南端蜿蜒东去,53亩观赏水域,音乐喷泉翩翩起舞,朵朵莲花盈盈绽放。湖边曲桥栈道、亭阁假山、园林雕塑,移步换景,令人流连。春来绿草如茵,夏日微风送爽,秋天霜叶绚烂,冬季湖面如镜,“绿色煤城”华亭因之更添诗情画意。
庄浪梯田
庄浪梯田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被誉为“梯田王国”的庄浪大地,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层层梯田如雕如塑,如诗如画。其“山顶沙棘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埂坝牧草锁边,沟底穿鞋”的生态梯田综合治理模式,将黄土高原精心描绘成一幅景色迷人的风景画。从六十年代起,酷暑严寒吓不倒、贫穷饥饿压不垮的40万庄浪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征山不止,治水不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苦战30多个春秋,终于建成了占全县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百万亩水平梯田,以倚天巨笔写下了庄浪历史上最为壮丽的一页,也写下了一串令世界惊叹的数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王母故里泾川窑洞民居
泾川是西王母降生发祥地,远古西王母文化遗存的民俗事象,在泾川一带广为承传,窑洞民居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可想而知,西王母在神化以前,这个半人半兽的部落酋长,处于原始荒漠时代,只能穴居栖身。在泾川回山之右的瑶池山崖下,至今还遗存有古代窑洞的遗迹,民居窑洞就是“穴处”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泾川先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黄土地上,为抗寒避风,依山傍水挖窑洞居住,世代劳作、繁衍、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的记载。窑洞民居对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起了应该起的作用。泾川黄土深厚,以农立县历史悠久。要发展农耕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泾川隍庙
泾川隍庙位于泾川县城安定街泾川县博物馆内,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咸丰八年(1858年)进行两次修缮。199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泾川县博物馆管理和使用。泾川隍庙为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现存前殿和后殿,其中后殿已被改建作它用,原貌无存。前殿坐北向南,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17.4米),明间宽4.2米,进深四间八椽(15.2米)。殿身檐柱和金柱各一周,次间减去金柱两根,有“减柱造”遗风。外檐斗栱40攒,样式有三踩单昂(柱头科、平身科)、三踩重昂(角科)两种,斗栱硕大,昂嘴断面呈口字形,无华头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隐寺
龙隐寺位于城西3.5公里处的龙尾山侧,依山傍水,占地约300亩。这里西接崆峒山,南望太统山,两山环绕,草木茂盛,环境优雅,亭院阁隐现其中,自古为消夏游览胜地。据《平凉市志》载,寺原名灵隐寺、兴教寺,始建于汉唐时期。以后明、清、民国等各代均有扩建。先后开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筑。龙隐寺之名,来源于唐肃亨下塌寺内的传说。相传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仓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从嵬(围)驿回军北上,通夜驰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乌氏驿,辛酉至平凉郡李亨曾在灵隐寺内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称帝。因皇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温泉开发区蒋家村,距泾川县城9公里。据南石窟寺碑记载,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为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泾州古城
泾州古城位于泾川县城附近。据《汉书》、《泾州志》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古城始筑于西汉,北周、唐、宋有所补修,沿袭至元。明初废弃。古城分内、外两重。外城在大部分川地和兼山后的山平地,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24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有夯土层城墙(均在兼山后的塬边上),长约500米,高3-10米,其中夹带墙墩15座,均比墙体突出2.5米。内城区主要在川平地,基本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亦有夯土层城墙(均在兼山根下的平川后),长约500米,平均高12米,宽约8米,全被钻成窑洞,当地人称“城墙窑”。现存遗迹有共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崆峒山古建筑群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现存建筑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物,清代曾不同程度地予以修葺。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分布,主次分明,建筑群既自成一局,又相互联系,分为舒华寺、隍城和雷声峰三部分,主要古建筑16座,包括舒花寺内的凌空塔,隍城内的磨针观、十二元帅殿、太白楼、灵官洞、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天仙宫,雷声峰的三官殿、玉皇楼、三星殿、雷祖殿。建筑群占地面积计23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4平方米。凌空塔为七级八面0式砖塔,高30米,底层周长32米。始建于宋,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维修。老君楼位于隍城西南角,明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康王庙
武康王庙,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原来是为纪念唐代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而建的祠。现位于崇信县城东街。武康王庙始建于唐代,明代进行过迁建和续建,构件保留唐代风格,但大木构架属宋代建筑。它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木构件中保留早期构件和作法较多、时代较早的建筑之一,是古人的杰作,是中国古建筑的宝贵实例,也是研究西北地区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真实依据。据县志记载,崇信人民因其“开拓缰土、修筑镇城、德彼民生、感恩王功”而于唐代贞元十三年以前在县城东门外一百二十步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绍圣四年(1097),崇信知县王需修缮庙貌。明洪武三年(1370),县民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甫谧陵园
皇甫谧,字安土,号玄晏先生,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我国十大名医之一。生于公元215年,卒于公元282年,历阅东汉、魏、晋三朝。幼年丧母,境遇艰难,成年后,奋志于学博通典籍,文史著述较多,唯固不从仕。中年后,患风痹症,遂潜心钻研针灸医术,试治自身,十余年不已,终治愈痼疾,以亲身体会总结完善了针灸经验,撰成《针灸甲乙经》,流传于世,对针灸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其陵园位于县城东北八公里的独店镇张鳌坡村,196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考查,宋代的《元丰九域志》在灵台县下记载有“皇甫士安墓”(即现在的皇甫谧陵园),明、清、民国、近代的几本县志都有皇甫谧墓的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25军四坡村战斗遗址
红25军四坡村战斗遗址,位于泾川县王村镇四坡村,红军楼为当时红25军四坡村战斗指挥部。1935年8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长征在泾川县王村镇四坡村掌曲一带,与国民党35师114旅208团激战,红25军指挥所设在掌曲村的一座小楼上,红军走后,当地群众为了纪念红25军和吴焕先烈士的丰功伟绩,亲切地称此楼为“红军楼”,原样保存至今。1984年6月,泾川县人民政府在四坡村红25军指挥部树立“红25军革命遗址纪念碑”,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按原貌进行了加固维修,楼前悬挂的“红军楼”牌匾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灵台西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西山遗址位于灵台县中台镇许家沟村唐家河社西侧的西山东南部达溪河流域下游,面积20万平方米。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间杂有秦汉时期遗存。1987年发现。遗址断面上暴露有较多文化层,厚1~4米。遗迹主要有袋状灰坑、条形灰层、红烧土堆积层、白灰硬面半地穴住室、房屋基址等。遗物主要有石斧、石锛、石刀、石环等石器和尖底瓶、陶钵、陶盆、陶罐、彩陶钵、彩陶盆等陶器,以及大量兽骨和少量蚌壳。陶器典型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塑纹、划纹、线纹,部分为素面磨光或施红陶衣,彩陶以红地黑彩绘圆点勾叶纹为主,并见少量桔红地白彩几何纹。西山遗址是达溪河流域面积最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台文庙
灵台文庙位于平凉市灵台县职教中心院内,占地面积约3084.5平方米,现存大成殿及5棵古树。大成殿位于庙院北侧,坐北面南,为砖木混泥土结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通高12米。殿内8根木檐柱,高3.7米,胸围1.58米。承梁柱共14根,前后各6根,左右各2根,柱高4.1米,东西山墙各3根圆柱,后山墙8根圆柱,柱高3.7米。大殿脊部正中为1石狮,两侧为对应依次排列马、鱼、猪、鸽;四挑角上为狮、狗、鱼、猪;平拱木雕三层,第一层为龙首,二层为凤凰和麒麟,三层为象首。5棵古树据县志记载为唐宋时期,庙院中部东侧为一“柏抱桑”,高12.6米,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拱寺石窟
石拱寺雕琢精美的石拱寺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沉积闻名于西北。它位于平凉市南部83公里的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石窟坐落在坐北向南的半山崖上,隔汧水支流上关河与中国道教名山龙门洞遥遥相望。窟群雕凿在距地表5—10米的黄砂岩石崖上,现存14个窟龛,其中:2号、6号两个大窟空间约10米、存留部分造像残迹和石窟南壁门窗两侧的数十尊供养人和金刚、力士造像。1号大窟造像惜于早年山崖崩塌被毁,其余11个均为0.5米—2.5米的中、小型窟龛还尚完整,从雕凿艺术方面看犹以11号窟雕像最为精美,它位于整个窟雕的中心部位,顶部有四组八樽飞天,形象飘逸飞动,似仙女从天而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角沟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牛角沟遗址位于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东庄社牛角沟泾河北岸的一条冲沟内,面积约7000平方米。1976年发现。遗址采集有砍伐器、刮削器及动物化石等,并出土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包括一小片右额骨鳞部,右顶骨大部,较完整的右颞骨,枕骨大部和左顶骨一小部。人头盖骨化石在牛角沟高约40米的坡面台地内出土,1984年2月,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是一个20岁左右的女性头盖骨,距今约5万年,被命名为“泾川人”。“泾川人”在人类进化系统中处于晚期智人阶段,其所显示的人种特征与蒙古人种相符。泾川人化石的发现,证明在五万年以前泾川地区就有人类生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家坪遗址
窦家坪遗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贾河乡窦坪村窦坪社,东靠公路,南距宋家崖湾200米,西接窦坪社,北临海子河,遗址长约300米,宽约283米,面积约8.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1.7米。暴露有窑址、白灰面居址。遗址内包含三种文化类型:一是器形有盆、钵、重唇尖底瓶。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橙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彩陶饰黑彩弧线三角纹、圆点纹,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是器形有小口尖底瓶、盆、钵,采集有泥质红陶和橙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刻画纹,彩陶饰黑彩漩涡纹、水波纹、弧线三角纹,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三是器形有双大耳罐、缸、壶、玉铲,采集有夹砂灰陶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堡子沟遗址
双堡子沟遗址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双堡子沟。包括两个地点:Ⅰ号地点和Ⅱ号地点。Ⅰ号地点位于南湖镇南约5KM的双堡子沟公路桥旁,秦(安)隆(德)公路97KM处华沟塬下;Ⅱ号地点位于双堡子沟公路桥0.5KM处的搭连崖,Ⅰ号地点西北约0.5km处。两个地点均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时代均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该遗址共发现石制材料25件,剔除残片和断块各2片,计石制品21件,分为石器、石核和石片三类。其中,石器13件,以刮削器居多,还有凹缺器、尖状器和雕刻器各1件。石核和石片共8片,均由锤击法产生。从双堡子沟含石制品的同层,搜集到哺乳动物化石共20余件,分属最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