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甘南州旅游
甘南州文物古迹介绍
洮州边墙
洮州边墙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临潭两县境内。因位于明代洮州卫辖地,故名。该段边墙修筑于明中期,具体时间待考。边墙南起洮河北岸的阿子滩乡玉古村,向北延伸经达加沟东侧山脊北上,经巴舍、哲孜纳、甘布塔、官洛到申藏乡恶化转向东北沿山脊,经牙沙隆沟到恰盖土桥村,再从土桥跨越羊砂河,向东北继续延伸,经冶木河上游的纳沃开曲和温加伊坦到康多乡扁古村,向东沿山脊进入临潭县八角乡的庙花山,再向东延伸至临潭、康乐两县交界的扎那山结束,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130公里。边墙均依山势而筑,凭山堑壕,遇谷筑墙设隘,部分地段用石栈、木栅为障,沿线设烽燧、堡址。边墙夯筑,基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崖寺
白石崖寺院——“具喜吉祥菩提洲”依山而建,流光溢彩,庄严肃穆。建筑顶上九条石龙岩光泛白,相传为洮洲八景之一的“九龙涉险”,更为寺院增添了神秘色彩。据《阿芥班智达全集》记载,此地原为修行者贡却达木其嘉措(乞化者,为独居小寺修行的僧人)的修行之地。明万历十一年(1583)始建寺院。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遵照第五世班禅洛桑益喜的授意,卓尼土司鼎立相助,由德塘洛桑仓央巴主持建成,成为完科三个部落的共同寺院。之后,经过许多大德贤者的-慧愿,修建了经堂,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圣物、经典,续建了宗喀巴殿、佛塔堂、白石崖祗庙堂、-昂欠等建筑。这里有神奇的白石崖石洞,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朗木寺仙女洞
仙女洞最高处有五六米,面积约有四百多平方米,这是一个溶洞,洞内西南角上一柱钟乳石仿佛一位青春美貌的少女,她就是传说中的仙女。仔细瞧瞧仙女,只见她的头部已融入洞顶,留下胸部、双肩、肚脐清晰可辩,栩栩如生。她那像肚脐的古眼中还冒着滴滴甘露。当地人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华尔旦纳摩”,译过来就是仙女的意思。离仙女不远处岩壁在离地一米处内深陷,形成一个“L”形的通道,约有两米长,叫“中阴洞”。洞口一石象一块如意,又如一柄灵芝支撑着岩顶。据说,人从通道一头钻入再从另一头钻出来就可以完成前世到今世的转变,可以祛病延年,去祸增福。但罪4孽深重之人永远过不去的。在仙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洮州卫城
位于临潭县新城乡新城村。俗称新城,与旧城(旧洮堡址)相对。据《洮州厅志》、《洮州卫城竣工碑》载,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西平侯沐英所筑,明、清两代多次重修。1913年后为临潭县城。该城依山而建,东北高,西南低。呈多边形,周长5430米。城墙夯筑,基宽8米,残高9米,顶宽6.7米,夯层厚0.15-1.18米。四面皆设砖包城门,外有瓮城,门宽3.95米,高4.2米,砌拱形顶,又有水西门一处。南城墙外筑麻棉6座及角墩2座,背面沿山势筑环形外城,外城墙有烽墩3座。城西北、东北山头有多座烽火台,玉成共同构成防御体系。城内有明、清时期城隍庙1座,1936年8月,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头城遗址
牛头城位于临潭县古战乡古战村北,因城郭为倒梯形,前低后高、上宽下窄、型如牛头,故名。该城凭山而筑、依山而建,形势险要。整个城分前城、后城两部分,长1155米,最宽处245米,最窄处45米,周长1300余米。现城墙多坍塌倾圮,只留城迹和烽燧,惟东南一段保存较为完好。西晋永嘉末(公元313年),吐谷浑(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鲜卑族慕容氏族吐谷浑部落)占据洮州今旧城、古战等地。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吐谷浑在洮州修筑了洮阳城、牛头城和庙宇,佛教文化开始在洮州传播。一位诗人曾这样写到:“此时安坐城堞的遗迹,我依稀看见时光里北方的吐谷浑从西晋的战火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坝城址
阳坝城址位于卓尼县卡车乡阳坝村。又名石堡城、石仞城。城依势而筑,三面临水。土石混筑。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650米,东西长约850米,面积552500平方米。现南墙残长135米,北墙残长约120米,南、北墙垣夯筑,东、西墙借天然石岩、山崖及夯筑在石壁间的墙垣构成,基宽6.5米,残高3.5--6.5米,夯层中夹树木条、鹅卵石,夯层厚0.1--0.12米,现南门墩尚存。城东洮河东岸山脊上有烽燧遗址及护城墙,城南洮河西岸山顶有4座烽火台及壕沟。城内出土有唐天宝八年(749年)秋七月二十日记的八棱《石壁战楼颂》碑刻、模印画像砖、彩绘骆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将军碑
李将军碑位于卓尼县卡东乡安布族村西边的台地上。现立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的碑亭内。碑用红色细纱岩雕成。碑身高4.95米,宽1.32米,厚0.5米。灵龟座(头残)高0.7米,宽1.32米,残长2.1米。碑额以三层迭装(共12条龙)的二龙戏珠和腾云喷水高浮雕为饰,正中刻“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九个隶书大字,字体奔放劲健。碑两侧饰浅浮雕朱雀纹和阴刻线纹的缠枝草叶纹。碑体高大伟岸,外观雄浑。碑文通排30行,每行70余字,字体中锋正楷,下部漫漶不可辩识,上部保存可辩,然亦不能句读。立碑时间,“大抵仍在天宝中叶”。此碑是甘肃境内现存不多的唐代碑刻之一。保存较好,具有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腊子口战役旧址
腊子口战役旧址位于迭部县腊子口乡腊子口村内,是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曾激战的地方。腊子口是岷山支脉迭山上的一处隘口,长30米,宽3米,两壁绝峰对峙,高耸入云,周围崇山峻岭环拱,腊子河水流湍急,地势十分险要,是甘、青、川三省藏区通往汉区的门户。1935年9月16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途经腊子口天险,经过一天一夜的淤血奋战,攻破国民党军队的严密防守,占领腊子口,为红军脱离给养困难的雪山草地,顺利进入陕甘宁边区,实现北上抗日打开通途。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状举,缅怀具有传大历史意义的腊子口战役,甘肃省人民政府在此建立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桑科城址
桑科城址位于夏河县桑科乡地仓村东南1.4公里。处于大夏河与大纳襄河交汇之北的三角台地上。城依地势而土石混筑,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分布于前、中、后三级台地,南北长142米,东西宽14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存墙垣残长500余米,墙体夹棍版筑,基宽4米,残高4.5米,顶宽1.3米,夯层厚0.1--0.14米,部分在沟壑处的墙垣基础为石块砌成。城周有多处马面,城内建筑遗迹尚存。城外西山坡上筑有6座烽火台;城东150米处筑一小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0米,均为夹棍版筑,为驻兵关卡,两城间有道相通。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城建技术和十六国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果者堡遗址
果者堡遗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白龙江南岸的果者村凤凰山,堡子东西宽约33米,南北长约40.3米,占地面积约1330平方米。堡子坐北向南,略呈长方形,四面墙体均用石板垒筑而成。堡子内呈上下阶台地状,上阶为麒麟寺所占,下阶为荒院,西南墙体上层有大小不等的箭窗10多个,北墙处有后勤供给门道,堡子南面有古道由东向西通过,再延伸可达华年城址。另外,在果者村后现遗有一段残垣,根据地形特征和建筑风格,可能与华年城址始建于同一时代。果者堡子位于古丝绸之路河南道上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地带,是甘川交界地带保存最完好的古堡垒,对研究唐、宋时期历史有较高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峰迭古城址
介绍位于今舟曲县嶂迭乡,东距县城17公里,白龙江自西北穿流而过,由于白龙江沿岸是汉武帝元鼎时期“开西南夷”的重点地区之一,因此古遗址、古墓葬、古城堡、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其中峰叠地区瓜咱古城与瓜咱嘴坪古城皆出土有釉陶罐及绳纹瓦片。南北朝时期,宕昌国建都城于此。因地处险要,扼甘松古道之咽喉,为一军事要塞,隋朝时期在此置宕吕郡怀道县。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坪遗址
北山坪遗址位于舟曲县城关镇坝里村东500米。面积约7.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3米,暴露有窖穴、白灰面居住面、墓葬、陶窑和灰坑等遗迹。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施黑彩的漩涡纹、平行线纹、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钵、瓶、罐、盆等;另采集有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桔红陶、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刻划纹,器形有大耳、罐、盆等;还有寺洼文化的夹粗砂红陶、灰陶片,器形有马鞍口罐、豆、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齐家和寺洼三种文化的分布区域、文化内涵及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年城址
华年城址位于舟曲县立节乡花年城村东南约1.5公里。又名华严城、华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390米。面积17550平方米。尚存墙垣总长400余米,墙体夯筑,基宽7米,残高4.7米,顶宽3.5米,夯层厚0.1--0.18米,夯层中夹横木。城四角有烽火台7座,最大一座为四棱台体,底边长16米,宽8米,高9.8米,其余均为正棱台体。底边长4米,残高6--9米,烽火台均为石块垒砌而成。城周围采集有泥质绳纹灰陶罐、板瓦、“天当司马”铜印、铜镞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建筑技术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丈地均粮碑
丈地均粮碑位于舟曲县城北街。大理石质,圆首,座佚,碑高1.7米,宽0.76米,厚0.17米。大明万历十年(1582)立。碑阳额篆“丈地均粮碑记”,边刻麒麟图案。碑文楷书竖行20行,每行38字,记载巩昌府策奉陕西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之命,在西固境内丈量田亩和依规纳粮的情况,详载了面积和富地、民地各纳粮的数额。碑阴额篆“碑阴之记”4字,碑文楷书竖行29行,每行49字,记载实行丈地均粮的原由、经过。欧阳策谨识,杨松同立石,杨居书丹并篆,石匠孙凤歧。碑文保存完整,对研究明代后期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儿遗址
叶儿遗址位于卓尼县木耳乡叶儿村西侧。内涵分属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面积约11.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2.5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刻划纹、篮纹,可辨器形有双耳罐、侈口高领罐等;寺洼文化的夹砂橙黄陶片,器表素面或饰乳钉纹、细绳纹,可辨器形有马鞍形口罐和瓮、鬲等。并采集有石铲、石刀、石斧、石杵、研磨器等石器和骨锥、骨削等骨器。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分布及甘肃南部古代文化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沟栈道与摩崖石刻
石门沟栈道与摩崖石刻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大川镇石门沟村。始建于三国,历代多有修建。栈道遗址从石门北侧峭壁与沟溪平行延伸到石门南侧,东西峭壁上分布有正方形的栈道孔共4层80多个,每层栈道孔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间距1.2米至3米。东侧石崖有摩崖石刻1处,共刻有103字,为北宋皇祐四年(1052)所刻,记述了宋时诸官员巡查舟曲县境内时的情景。石门沟栈道与摩崖石刻对研究古代陇蜀政治、军事、交通、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两峡公路东侧以东20米,南至石门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尔隆寺
德尔隆寺,也称沙沟寺,全称为“德尔隆益嘎曲僧林”,位于今夏河县王格尔塘乡之西南方五公里处,该寺因所在山谷名称而得名,意为“宝藏谷”,这里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密宗师,藏传佛教能断派创始人玛玫拉仲埋“伏藏”之外。1558年波释迦嘉木参住德尔隆寺,将帕旺静修院和达宗静修归并于德尔隆寺,并改宗为格鲁派寺院,建造容纳500人的大经堂。1718年正月一过,嘉木样驾临德尔隆山谷,在此掘出伏藏,命其亲传弟子赛仓.俄旺扎西主持这座寺院,从此德尔隆寺由历世赛仓-主持。用时参考1-2小时交通建议从兰州包车前往夏河的路上参观德尔隆寺,或从夏河县包车前往门票10元开放时间8:0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海寺
“作海寺”——又称“泽秀雍仲温丹普吉林”。藏语“泽秀”二字之“泽”是-血统传承中的家族姓氏。“秀”在《世系檀香吉祥藤》中讲述到:在历代修行证悟者传承尚未失传的基础上,遵循0和无上密法而修行,并消除无明者即“秀”。该寺是由自在成就者泽秀东尼夏普大师于十二世纪初创建而成的,是安多藏区显密双修雍仲本波十八秀钦道场之一。作海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坐落在夏河县东北方风光优美的大象山之下,距县城34公里。它是众多善男信女进行顶礼、朝拜、祈祷等积累功德的重要宗教场所。至1958年,该寺历任的二十三位-中涌现出一大批具足慈悲神力、勤修戒定慧、精通五明,并能利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察干外香寺
察干外香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尼玛镇萨合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系格鲁派寺院,是拉卜楞寺属寺之一。寺院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现存大经堂、-殿、加仓-小殿、玛臼拉布壮佛殿等建筑。寺院还存有泽乎寺遗址和第二世参巴仓-居舍遗址,是一座集宗教、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多元文化载体,对研究清代中期藏传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有着重要价值。2006年被玛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大经堂建筑台明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130米,向南延伸90米,向西延伸60米,向北延伸19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果遗址
安果遗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勒秀乡安果村东1.5公里。遗址现为安果村梯田,北临洮河,西面与顶卡山相望,南北长约530米,东西宽约180米,面积约9.5万平方米。在遗址中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唐宋以后的砖、瓦残片。地标散落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片及砖瓦残片,以及寺洼文化的夹砂红褐陶片、器表素面或饰拍印绳纹、方格纹,可辨器形有马鞍形口单、双耳罐和鬲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