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武威市旅游
武威市文物古迹介绍
21、牛家花园
牛家花园位于城南5公里高坝镇同益村,是清代名人牛鉴的故居。牛鉴(1785-1858),字镜堂,号雪樵,是清嘉庆十九年(1814)二甲第四名进士(合计为第七名),曾任河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在河南巡抚任上,政绩突出,深得地方人士好评。花园占地70亩,经梨、核桃、苹果、杏树为主,杂有杨、柳、槐树。高大的庄院居于园中,因宅旁有24株柏树,牛鉴将宅第命名为“二十四柏之轩”。现居屋荡然无存,仅存南、西、北三面半截庄樯,樯基宽4米以上,根据遗址,庄园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占地3500平方米,据耆老回忆,庄樯高而厚,周围有漫台,上可行马车,四角有角楼;院门向东,门道很深,有五道门槛。头道门槛有两层单扇门,包以铁皮,布满蘑菇钉。进院门后,四周均为出廓房,南、西、北三面有出廓木楼拔起,院中腰过厅把大院分为前后两院。后院上房悬有道光皇帝书匾额一块。现牛鉴故居古建筑群围樯遗址与古柏苍松及林木保存完整,1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东镇大庙
东镇大庙又称东渠大庙,座落于民勤县城东北约73公里的东湖镇中学院内,庙宇原建无考,据传约创建于清乾隆时。咸丰年间尚“凛凛然,洵为柳湖大观”。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民国年间扩建。该庙座北朝南,占地面积7144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山门及东西0、中后大殿和前、中两院的陪殿。山门楼为三间两层木楼,结构为单檐歇山顶,握角起脊,周围有廊。在山门的两侧有东西0,东为文昌阁,西为魁星阁,均系单间,平面呈方形,四角有廊。山门后有前后二院,前院之上为关帝殿,面宽三间,为单檐歇山顶,殿内壁画造型别致,精妙绝伦,三国历史巧妙融合其中,人物场景栩栩如生。殿前有东西陪殿四座,东陪殿北曰雷祖殿,南曰土地祠,西陪殿北曰马祖殿,南曰城隍殿。后院为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前面有廊,单檐歇山顶,殿前有东西陪殿各一座,东曰药王宫(现已不存),西曰圣母宫。整体布局规模宏大,造型别具特色,雕刻玲珑剔透,十分精美。省级文物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
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村三社,立于西宁王忻都公墓前。简称“西宁王碑”,墓封土已毁。碑青石质,蟠螭首,龟趺,通高5.8米。座高1.4、宽2.4、厚1.6米,身高2.8、宽1.5、厚0.4米,首高1.6、宽1.6、厚0.45米。碑阳额篆“大元敕赐西宁王碑”八字,首题“大元敕赐追封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铭”。正面碑文楷书为汉文竖行,32行,满行63字。碑阴为回纥文,记载元平章政事斡栾及其先辈有功元朝,其父忻都公被封为西宁王事迹及回纥在河西居住和发展的历史。尾题“至正二十二(1362)年岁次壬寅十月吉日立石,”道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知经筵事、提调四方献言详定使司事危素撰文,荣禄大夫、中书右丞同知经筵事、提调国子监大都府学陈敬伯篆额,光禄大夫、滕国公、集贤大学士张书丹。保存完好,对研究斡栾家世及回纥史和元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武威金塔寺
金塔寺位于武威西南15公里的金塔乡金塔村,又称南金塔寺,藏语称洛昂格岱,意为“南部大自在寺”或“大灌顶寺”,是凉州四部寺中最具有重要意义的寺院。金塔寺是公元十三世纪初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法王萨迦智达·贡嘎坚赞与蒙古汗国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时修建的。原寺院所拥有的佛塔(吉祥佛塔)毁于1927年的大地震,其余诸多佛殿、佛像、佛经多毁于1966年。为重现历史遗迹,供众人瞻仰、追思前辈的光辉业绩,经武威地、市政府同意,由西藏那兰扎寺格西·堪布,藏传佛教萨迦派法脉传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天文历算研究所研究员慈成坚赞大师及弟子筹资修建了这座280m2的大殿,供奉铜质镀金0、宝幢、祥麟宝瓶、藏式唐卡壁画,高1.6米的铜质镀金萨班坐像。坐像内装有阿底峡尊者亲手制作的印塑佛塔、萨班的法衣等珍贵圣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雷台汉墓
是1969年10月在雷台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而得名。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17.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铜奔马原件现珍存于甘肃省博物馆。门票50元/人。开放时间8:00-17:30景点位置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6、寺洼台林区
寺洼台林区寺洼台林区位于古浪县城西南约10公里,古丰乡境内。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林区前行,但见群山起伏,气势磅礴,树木葱笼叠翠,峻峰雾岚缭绕。林区山涧布满茂密的金腊梅、野刺梅、沙棘、黄白刺、降龙木、野蔷薇、野樱桃等灌木。每年9月,灌木林中野果累累,主要有酸酒瓶、地飘儿、黑眼睛、红珍珠等。登临山顶,极目四眺,但见山连山,岭叠岭,密林遮天,纵横交错。山岭阳面主要生长的树种为山白杨、桦树、云杉等树种,阴坡面主要生长着茂密的云杉、针叶松、油松、落叶松等常绿树种,还有桧柏、桦、杨、揪等。半山腰有一石崖突兀而出,石壁-“冰峡”两字。即使在六七月份天气最热的时候,四面绿树成阴,鲜花烂漫,石峡之中,仍有约1米多厚、约50平方米的冻冰,有清泉自冻冰之下汩汩流出,与一步之隔的绿树红花相对照,堪称古浪南部山区一处奇特景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沙井柳湖墩遗址
沙井柳湖墩遗址沙井柳湖墩遗址是沙井文化的发祥地,因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考察发掘,首次在民勤沙井柳湖墩遗址发现而得名。遗址大部分被沙丘覆盖,文化内涵多以夹砂红陶为主,曾出土单耳、双耳夹砂粗红陶罐和圆鼓形简状杯、石斧和带孔石刀等。文化层厚4米左右,在沙丘之间的滩地上满布夹砂粗红陶片、泥质红陶片等,饰绳纹彩绘、条纹、三角文、鸟纹和草文等,还有青铜制的刀、三角镞、金耳环、绿松石和贝壳等装饰品。遗址位于民勤县薛百乡治沙站西南6千米的沙漠中,分布面积为东西长2千米,南北宽2千米,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西长2千米,南北宽2千米,北面、西面靠石羊河沙井林场,南面靠沙漠,东北面紧靠薛百乡宋和村林场和长城村。沙井柳湖墩遗址为商周时期遗址,对研究沙井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下双大庙
下双寨大庙位于城北下双乡政府东侧。初建年代不详,据魁星阁牌匾题记,在清嘉庆年间进行行过维修。现存魁星阁、大殿、三清殿、关帝庙、孤魂堂等13座建筑。是止前我区农村古建筑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宏大的一级建筑群。该建筑共八殿24间,建在3-5米高的双层夯筑土台上,大庙居后,座北向南,面宽3间,四周有廊,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斗拱为简化彩枋,四角翘起,下有木质瓜式装饰。魁星阁建在大庙工业东南角2米高的土筑台基上,为二层八角式圆顶建筑,自下而上由覆钵、露盘、圆光构成,阁的平面呈方形,四周绕廊,两面辟门,内有台梯可以攀登,塔式攒尖圆顶,刹为绿色琉璃瓦制作,上有葫芦形宝瓶,保存完好。阁上层藻顶悬嵌圆匾一块,书“笔占青云”。1983年进行过较大维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红沙堡城址
红沙堡城址位于民勤县新河乡泉水村东北500米。是一座土筑古城。分内外城,内城为汉代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长250、宽160米,面积40000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高15米,基宽6、顶宽2米,夯层厚0.08--0.1米。南面开门,门宽10米,门外有瓮城。瓮城呈方形,边长63米,墙基宽4、高7米。明万历九年(1581)在瓮城东、西两侧筑围墙,并利用内城南墙构成呈外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60米,面积28800平方米。城墙夯筑,基宽4米,高12米,夯层厚0.1--0.2米。城内外有汉代灰陶片、五铢钱、石磨及明代黑、褐、白釉瓷碗、罐等残片,有些瓷片上有“大明皇帝”题款。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汉代民勤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贾坛故居
贾坛故居,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古钟楼社区。贾坛,武威人,字杏卿。湖南长沙人,随家迁至武威,以擅长书法而知名。能书善画,酷爱金石文物,解放前后曾对保护武威文物作出过贡献。故居建于民国19年(1930年),东邻武威六中,南为区医院,西靠大云寺,北依武威酒厂。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该故居为土木结构,分内外两院,外院由街门,倒座和东西厢房组成。街门面阔一间,装板上有“望春长沙”字迹,倒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厢房进深一间,面阔三间,前出廊。后院有垂花门,东西厢房和堂屋组成,堂屋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两层楼阁式。院内砖雕、木雕非常精致,代表了当时的雕刻水平及艺术风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塔儿湾遗址
塔儿湾遗址位于武威市城南古城乡上河村东岸的山坡和一片台地上。历年来发现的瓷器种类繁多,釉色花纹多样。釉色有单一的白、黑、绿、酱、褐釉的;也有外白内黑、外黑内白等多釉色的;器型有罐、盆、壶、豆、瓶、碗、碟、盘、钵等;纹饰有白釉褐花、褐釉剔花、绘花、划花、刻花及九珍点等。仅此一地,已出土各种瓷器70多件,其中有高45-60厘米的褐釉剔花瓷罐及大型瓷碗(其中最大的一件口径为35厘米,高16厘米),为已发现的西夏瓷器中所罕见;另有一件褐釉剔花罐,已残,上有墨书西夏文,初步译为:“酝酿坛”、“毁”、“底严重倾斜”、“小”,从文字上看,该瓷器的出土地点可能是一处检验瓷器的作坊。这为研究西夏制瓷业提供了珍贵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高昌王父纽林的斤墓前神道处。简称“高昌王碑”。墓封土早年已毁。青石质,碑残,蟠螭首,残高1.3、宽1.9、厚0.52米。碑身残高1.82、宽1.73、厚0.47米。碑阳汉文楷书36行,行残41字,碑阴为回鹘文,内容详细记载从巴尔术阿尔忒的斤到太平奴八代回鹘亦都护高昌王世系、事迹及回鹘族起源、流派及西迁等。翰林学士承旨奎章阁大学士赵世炎篆额,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撰文,大书法家、礼部尚书巎巎奉敕书丹,由高昌王帖木儿补花于元统二(1334)年在其父纽林的斤墓地立。民国二十二(1933)年由武威贾坛、唐发科移至文庙保存。石碑保存较好,对研究高昌回鹘史和元代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松山新城
松山新城位于天祝县松山乡松山村西北侧。是一座中型土筑古城。座北向南。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分内、外城,外城东西长350、南北宽320米,面积112000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高8、基宽4、顶宽1.5米,夯层厚0.12--0.15米。北墙有马面,南、西两面开门,有瓮城。墙外12米远有宽10米,残深1米的护城壕。内城东西长170、南北宽140米,城墙宽4、高8米。四角有角墩。南墙开门,外有瓮城。地面散见红陶片、黑釉、绿釉瓷片及青花瓷片等。该城明以前称牧羊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边总督李汶率七路之师击败漠北鞑靼而筑,原松山旧城即废弃。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明代西北防御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端字号柴湾城址
端字号柴湾城址位于民勤县西渠镇建立村西4公里。是一处结构较为复杂的土筑古城。有东、西两城,二城相连,共用一墙。城平面均呈正方形,东城边长35米,西城边长80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1--1.3米,基宽2.8米,夯层厚约0.14米,均开南门。东城城内暴露有长径1.7米的椭圆形灰坑,坑内有大量兽骨及绳纹、弦纹、素面灰陶罐和五铢钱币、骨珠、骨铲等。西城东南角有残窑址1座,平面呈圆形,窑室直径10米,高1.5米,周围有大量炉渣、灰陶片。城内采集有唐“开元通宝”、铜、铁器残片及西夏白釉、豆绿釉瓷片等。该城始筑于汉,唐、西夏沿用,西夏以后即废弃。古城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河西地方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民勤古城
民勤古城位于民勤县大滩乡北新村西约5公里的沙漠中。始建于汉,沿用至唐、宋(西夏)、元、明。呈正方形,边长120米。南墙中间筑瓮城,瓮城门向东,东西长22米,南北宽12米。残垣高约5米,四周有角墩各1座,东、北、西三面各有边墩3座。城东北距城14米处残存有土墩1座,高6米,夯土层厚0.14米,系土坯筑砌。遗址文化层厚4米,内涵丰富。暴露的遗物有:灰陶片、五铢钱、石砚、石磨、残砖、开元钱、铜器和铁器残片,唐三彩残片以及豆绿、黑釉瓷片等。城东北角曾发现一兵库,有大量残甲片堆积;西北角有一粮仓,积有腐烂谷物粉末。城周围散布有大量碎砖烂瓦、各色陶瓷片、盔甲残片、铜镞及几处墓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二分大庙双楼
二分大庙双楼二分大庙双楼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的双茨科乡中学院内,座西向东,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同治年间,山门北侧木楼毁于战乱,民国八年(1919)依照南木楼式样重建。现存大庙仅有山门及南北两侧门楼,两木楼又称姊妹楼。二分大庙双楼东西长12米,南北宽40米,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起脊,山墙已改建,两木楼系二层重檐楼阁单间回廊正方形,上层为歇山式六角攒头,下层为四角飞檐。两楼均通高12.96米,形制为传统抬梁式木构架,现保存基本完好。整座建筑檐下额枋、斗拱均为彩枋,雕刻、彩画极精。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民勤圣容寺
圣容寺,位于民勤县城西南隅,明洪武九年(1376)修建,成化五年(1469)移建今址,俗称“大寺庙”,寺院南北长约118米,东西宽约56.5米,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山门、大雄宝殿、中殿、藏经阁组成一条中轴线,分前、中、后、观音堂、圣母殿等五个院落,各院均有陪殿和斋房等,共计房屋163间,总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顶棚由船底式方格天花板构成,其斜面与平面上满绘佛像彩云,曰:“千佛顶”,这在园内较为罕见。其整体建造布局合理,设计精巧,造型别致,巍峨壮观,是县内外主要的旅游景点。2013年3月被定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电话:0935-4122154地址:武威市民勤县三雷镇南大街乘车路线:乘武威—民勤乡村公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武威海藏寺
在武威城西北2.5公里处,也有人称海藏(Cang)寺,因寺院周围林泉茂密,犹如海中藏寺,故名。创建年代现在无从考证,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占地11,600平方米,是河西的名刹古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山门、大殿、灵钧台、天王殿、无量殿等保存完整。海藏寺面南而开,红色宫墙外,一座四柱三间三层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颇具民族特色。走马板-有“海藏禅林”4个大字,恣意而辉煌。每至日出时分,牌楼东侧一缕青烟袅袅直上,盘旋缭绕于白杨、垂柳之间,缥缥缈缈,给海藏古刹增添了一种神奇绝妙的气氛,人称“海藏烟柳”、“日出寒烟”,为海藏寺一大奇景。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北2公里处类型:寺庙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土门罗汉楼
罗汉楼位于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土门村,现存建筑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原为土门城东城门门楼,占地面积137.9平方米,建筑面积263.41平方米,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一层以东西方向开城门,两侧夯土起台。城门长8米,宽3.6米,南面西侧、北面东侧有台阶通往二层。二层面阔三间,通长11.64米,进深二间,通宽7.98米,带周围廊;三层面阔三间,通长8.74米,进深一间,通宽3.78米。城门内南侧树立石碑1通,沙岩石质,通高1.8米,碑身宽0.58米,厚0.18米,罗汉楼是明王朝加强西北边防的历史见证。1984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武威锁阳城城址
武威锁阳城城址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羊乡赵家磨村南200米。是一座大型土筑古城。又名三骡城。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1000米,南北因被沙河冲断,具体长度不详。城垣皆毁,门址不详。现存明代庙址2处,仅有夯筑土台,残高2米。地面散布灰陶残片和汉砖等,曾出土有泥质灰陶等器物多件。据《后汉书·窦融传》李贤注引《西河旧事》、《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水经注》卷40引《王隐晋书》、清顺治年间《重刊甘镇志·凉州卫·古迹》等史籍记载考证该城当为匈奴盖臧城,西汉姑臧县城故址。西汉末至东汉初姑臧县城迁至今武威市区,该城废弃。城址保存较差,对研究城建史和汉代武威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