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张掖市旅游
张掖市文物古迹介绍
东古城城楼
东古城城楼位于张掖甘州区碱滩乡东古城村。古城建于明代,是故张掖城的见证。城垣与其他建筑已毁。门楼为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檐下施斗拱,门楼下是东西向门道,砖砌拱券形顶,门道宽7.8米,进深12.6米。城门西侧残存夯土版筑的城墙,墙基宽12米,夯层厚0.12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固城墓群
永固城墓群位于民乐县永固乡永固城村西1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俗称“大疙瘩”。现存封土堆11座,其中1座土坯垒砌,其余黄土堆筑,残高5--10米,底径20--50米。周围散布绳纹灰陶片及残砖破瓦。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古和河西汉代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州古城墙
甘州古城墙位于张掖甘州区北环路丝路春酒厂所在地。古城建于元代以前,元大德年间中期扩修,至大二年(1039)重修,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增筑,万历二年(1574)用砖石包砌城墙。现残存城墙东西长140米,黄土夯筑,残高10米,原底宽8米,现实宽5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墩滩墓群
双墩滩墓群位于张掖市小河乡东五村北1公里。是一处汉晋墓群。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地表现存圆丘形或覆斗式封土堆12座。曾暴露有砖室墓2座,采集有釉陶耳杯、灰陶罐以及狩猎画像砖等。地表散见灰陶片及砖块。墓葬保存较好,对我省汉-古和河西汉代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什寨墓群
王什寨墓群位于民乐县新天乡大王庄村西北1公里。面积约40万平方米。南北向分布圆丘形封土堆50余座,高0.5--5米。断崖上暴露有穹窿顶砖室墓。地表散见子母砖。墓群东有砖窑址,残砖与墓砖相似。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古和河西汉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柳沟墓群
西柳沟墓群位于临泽县新华乡黄家西庄西200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俗称“清家坟园”。地表现存封土堆21座,呈梯形排列,底径2--5米,高1.2--1.6米。地表散布大量碎砖及瓦片。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古和河西汉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庄墓群
韩庄墓群位于民乐县三堡乡韩庄村北2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可见封土堆17座。1978年发掘清理券顶单室砖墓3座,墓道向东,出土陶罐、铜壶、金饰、莲枝灯残片及铁镜等。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古和河西汉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羊堡滩墓群
山羊堡滩墓群位于山丹县东乐乡西屯村南1公里。面积约750万平方米。可见封土堆200余座,排列不规则,底径1--20、高1--6米。地表散布有灰陶罐和子母砖等。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古和河西汉代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乐圆通寺塔
圆通寺塔,明清-塔古建筑,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六南村。史载,圆通寺原为河西重要密宗寺院,始建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年~1125年),明、清两朝多次补修。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建圆通塔,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又加高重修。现寺已不存,仅存孤塔。圆通塔为砖石结构金刚宝座式-塔,通高23.37米,自下而上由塔座、塔身、相轮、塔顶组成,塔座为三重方形须弥座,第二、三层四角各置一座高2.2米的小型-塔。塔身为覆钵状,高5.2米,上砌“亞”字形须弥座。相轮十三重,高8.8米,塔顶置流苏宝盖,周悬风锋,中坐1.5米高的黑釉宝瓶。该塔基座造型与整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靳氏民居
靳氏民居位于张掖市山丹县清泉镇南关村,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占地面积约442.7平方米,建筑面积230平方米,坐西朝东,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南北宽19米,东西长23.3米,为一进两院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由东向西依次建有倒座、过厅和堂屋,前、后院南北两侧均建有厢房,所有建筑均为前出廊结构。该民居作为传统民居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从侧面体现了河西地区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靳文章家西墙外侧,南至南院墙外侧以南3米,西至西院墙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山后山千佛洞、古佛洞
文殊山后山石窟群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文殊村,包括后山千佛洞、古佛洞,现有洞窟100多个,窟前寺院遗址28处,洞窟形制保存较好。初创于北凉,北魏时渐具规模,西夏、元、明、清仍有续凿或修缮。后山千佛洞为中心柱窟,中心塔柱正面拱形龛上层原绘有七佛,现存为清代改绘为密宗佛。甬道顶保存完整的北凉绘制的斗四平棋及伎乐。古佛洞也为中心塔柱窟,南壁存四臂观音,北壁可见一佛二菩萨,皆为清代沥粉金线勾绘,甬道顶为北魏四环忍冬纹。文殊山后山千佛洞、古佛洞是文殊山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河西与古代西域佛教建筑与佛教艺术关系的重要实物。文殊山后山千佛洞、古佛洞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蹄寺石窟群
马蹄寺石窟群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的临松山中。东晋敦煌名士郭瑀隐居讲学时开创。属凉州石窟模式。初名“薤谷石窟”,后因现编第八窟(马蹄殿)窟内马蹄迹印而得名。包括马蹄南、北二寺、金塔寺、千佛洞以及上、中、下观音洞七个部分,现存窟龛70余个。各窟群均开凿在马蹄山谷或近水的红沙岩崖壁上,间距2--7公里,各部分有2--20余窟不等,洞窟排列有横向也有竖向,最高的“三十三天”达5层。马蹄寺石窟群中,以现存的造像和壁画而言,以金塔寺和千佛洞最重要,就其洞窟规模而言,以马蹄寺北寺为最突出。金塔寺石窟开凿在大都麻乡刺沟内的红砂崖壁上。共东、西两窟,均为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丹县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山丹县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山丹县文化街13号,成立于1982年,隶属于山丹县文物局,副科级事业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200平方米。馆藏文物5300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1359件。其中艾黎捐赠的文物近4000件,上自新石器,下迄近现代,几乎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主要有陶器、瓷器、青铜器、兵器、钱币、带钩、玉器、乐器、古字画等。设有“路易·艾黎生平”、“艾黎捐赠文物”和“山丹出土文物”3个基本陈列。年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馆长:韩建成联系电话:0936-272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山魁星楼
红山魁星楼位于高台县罗城乡红山村村委会院内。它是明永乐十二年(1414)建造在沙湾堡城东南角角墩上的建筑物。角墩边长16.5米,高7.5米。角墩正中筑魁星楼,楼体通高9.8米,土木结构,六角明柱、六角暗柱撑起楼体。第一层高3.4米,草皮轧砌填充明暗柱间,黄泥裹墙,白灰罩面,六角暗柱构成六角形神龛,有木制门框;第二层高2.8米,六角暗柱间嵌板成扶栏,高0.84米。中央供魁星(已毁),藻井顶部嵌木板画太极图。第三层高1.8米,攒尖顶高1.8米,六角飞檐木雕龙形,向外飞出1.9米,六角飞檐相等。攒尖顶六棱形挂青灰色筒瓦,顶部伸出细木。魁星楼地处古驿道丝绸之路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耀寺石窟
景耀寺石窟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光华村,石窟开凿在长约50米,宽约20米的榆木山谷的沙砾石崖壁上,坐北向南,有43个窟龛。东西向排列为上下两层。早年寺院巍峨,石窟壮观,是本地佛教胜地。现寺院及部分石窟已毁,仅存3个洞窟内的壁画。1-2号窟内存有清代密教壁画,内容多为天王、护法、坐佛、说法图及生死轮回图等。3号洞窟形制结构类同,窟内正壁及左右两肩壁下方均设有长方形坛基。壁画色彩艳丽,保存较好。是裕固族最早修建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据民国10年(1921)《高台县志》载,景耀寺创建于清顺治年间(1643-1661年)。对研究河西地区古代历史、宗教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银彩色丘陵
景点是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彩色丘陵。祁连山,裕固语叫天山。古时《山海经》《水经注》中称作昆仑山。祁连山形成于距今2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最高海拔5564米,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山体为砂岩、砾岩、火山岩和泥岩,随着风吹、日晒、雨淋和漫长的地质构造过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面积之广阔,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举世罕见,全国一流。登上观景台,就会看到一片色彩斑斓的山脉展现在眼前,群山之间,红、黄、蓝、白、黑、橙、青,色彩缤纷,叹为观止。满目山峦,是色彩的堆涌,是壮美的组合,像一幅幅壮丽的天然图画,呈现于天地之间,四时不同,景色迥异:晨昏之间,造型奇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格萨尔王殿
格萨尔王殿,座落在卧龙山龙鼻子的洞窟里,窟长70余米,宽12米,高3米多。正面窟内是格萨尔跨神骏,持刀负箭,珠毛手捧哈达送格萨尔出阵的场面,窟左侧甬道中塑有格萨尔岭国以总管贾擦协尕尔为首的36位将领,进入殿内众英雄跨俊马,手持各种武器、神态各异,豪气满怀,象出阵前一样威武,如此众多英雄的塑像,在其它地方很少见到。格萨尔是一位藏族英雄,他降魔除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约在十至十一世纪,就在我国有雪域之称的西藏、风光绮丽的青海湖边,巍峨雄伟的日月山下,丝绸古道的陇原大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美丽的孔雀之乡的云南等省区藏族民间广泛流传,在裕固族地区也广为传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王殿
殿内曾有红珊瑚嵌镶自然生成的马头明王佛像而著称。窟进深4米,宽9米,高3米多。中心柱两面的窟壁供台上塑有八位药师佛像。马头明王利益众生的故事,源源不断地流传在民间。传说,很早以前,一批商人出海行商,不幸在海上遇到台风袭击,船体碎裂,人全部倾进海里,人都抱着船的碎木板逃到一个女魔岛上,女魔都变成美女,因商人都贪恋尘间生活,与女魔过起了安乐的生活,后来知道上当受骗,准备逃离,又被女魔觉察,要将他们全部吃光,正在危机关头,被马王搭救,全部人又到了家乡,与亲人相逢,从此大家皈依佛法,而马王救苦救难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马王殿中的马头明王还有自然生成的一段美好故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蹄殿
因殿中有马蹄印而得名。石窟进深10米,宽10米,高3米,中心柱前上下开龛有两排座佛像,上龛中有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下龛塑有三尊头戴桃形“班霞”金光灿灿的佛像。中间一尊是藏传佛教格鲁教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塑像,左边是大弟子贾操杰,右边是二弟子克珠杰,这三尊一级的塑像被格鲁派人尊称为“杰亚赛松”,意为父子三尊,极受藏传佛教的尊崇。中心柱回廊四周,边墙供台上塑有藏传佛教十六尊者,四大天王众佛像。殿中的石地上有一马蹄印迹,清晰可见,象真的马蹄印,但又大于一般的马蹄迹。马蹄印的形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是神马蹄迹,有次法显路过到临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佛殿
藏佛殿,殿内因有11米多高大悲弥勒站佛而得名。进深34米,宽26米,高20多米,分前堂、拜殿、甬道、内阵外阵几个部分组成,其规模之大,为马蹄寺石窟之最。拜殿左、右、后三面开甬道相互连接,甬道两壁开四十六个窟龛,塑有35位普明大日如来,均为元代风格。大悲弥勒站佛,右手微握拳置于胸部,左手下垂,马蹄寺僧人传说:“大悲弥勒大佛弟兄三人出外准备周游到佛教五大名山,途中老大在张掖等待,老大睡着了(指张掖睡佛)”,老三在马蹄寺起程,该站佛面朝北眺望,确有赶路的样子,0到山丹,忽然想起二弟兄,就坐在那里歇息。前堂的坛基上曾有三层高低不齐的佛像和藏传0神,整个大殿中众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