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汉中市旅游
汉中市文物古迹介绍
21、青木川魏氏庄园
青木川魏氏庄园为魏辅唐的府第,魏辅唐就是魏氏庄园的庄主,魏辅唐是穷苦农民出身,在财主家扛长工,为东家的千金所爱,东家无奈认同,并划给了魏辅唐在青木川的财产。而魏辅唐擅长经营,更加富足,成为青木川首富大户,统领了镇上事务,先后娶妻纳妾六人。同事板着手指头列举了魏辅唐不同凡响之处:一是虽然魏辅唐本人目不识丁,却兴资办学,建起了辅仁学堂,并义务教学,不收学费;二是修路架桥,帮贫扶困。逢节送米面油与乡邻,逢雨天在风雨桥上挂上蓑衣草帽草鞋,供人使用;三是允许种植罂粟,却从不染指,更不许手下人和乡邻随心所欲;四是广开财源,善待八方商客;五是待人宽厚,从其手下去参加革命的回来,礼宾相待,敬请上坐,满足了来宾所提出的军饷帮助,出钱筹粮;六是带团丁和-一举投诚革命。1952年,魏辅唐在镇反运动中被定为恶霸土匪被枪毙。其后,在当时策反魏辅唐投诚的黎民觉先生(解放后任汉中市副市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曾提供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南郑金华寺和真身洞
金华寺和真身洞金华寺在南郑新集镇金华村,又名福严寺。据《汉中府志》载::福严寺,(在褒城县)西南九十里,即金华寺也。寺前有仙人真身洞并龙骨塔。“金华寺原有大庙一院,龙骨塔为绍兴三年(1133年)所建,塔旁有一通南宋高宗兴甲子(1144年)刻立的《龙骨塔铭》石碑,据《关中金石记》:载“金华寺龙骨塔铭,绍兴甲子三月立。僧修信撰文”,《龙骨塔铭》碑文撰者僧人修纹,即与《乾时寺记》碑撰者同系一人。真身洞,在金华寺东约一公里处。《褒城县志》记载:“真身洞在金华山虾蟆石之南,从石门委蜿而入,内空而坦,真身饰以金,傍崖之龛而座。中有伄殿三楹,林木茏冲,涧流潺潺,最为胜。”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城固县今张瑞清政爱民,一年遭大旱,饥民遍野。召集乡绅劝赈救灾,遭到部分豪门抵制,诬陷他招兵谋反。于是他弃官来此洞中,端座死去,尸身却完整五腐。贫困百姓奔走路相告,前来控探望朝拜。此龛洞口高2.00米。下宽1.60米,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汉中东塔
汉中东塔汉中东塔,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关净明寺内,是一座十一级,高五丈余,方形、实心的砖塔。它是汉中市名胜古迹之一,也是汉台区最早的古建筑。据《汉中府志》记载:“净明寺建于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60年),建寺时塔已存在,相传三国时西凉庞德曾在塔下养病”。1953年修复时,在塔顶发现压角铁狮子一对,上携“庆元四年(南宋宁宗四年,公元1198年),洋州(洋县)城西街李子照谨舍”。这说明南宋时已有塔存在,建塔年代,尚需进一步考证。汉中东塔的结构形式,基本和唐代砖塔的造形相仿,唐塔多为方形,造型厚重朴质;宋塔多六角形,体态玲珑秀丽。著名的西安雁塔,开封铁路,杭州六和塔,在建筑艺术上都具备了时代的特点和不同的风格,表现了我们劳动祖先的高度智慧和创造能力。“塔”是佛教建筑,又叫浮图(梵文译音),作为佛教徒藏经、供佛或纪念之用。这种形式的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的改进,艺术形式有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山河堰
山河堰位于山青水秀的褒毂口,是刘邦驻军汉中时,由萧何和曹参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原灌溉南郑、褒城两县部分地区,现在使用的褒惠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旧线修筑的。其堰头有三处,可截住褒河水用于灌溉农田,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山河堰是中国古代汉中引褒水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也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现在,在山河堰上仍可寻找到汉代的遗迹。地点: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红旗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西乡李家村遗址
李家村遗址位于汉中市西乡县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乡和平村。1958年,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有古代器物,经考古单位考核、证实,为史前文物。先后两次发掘,出土文物大致分两类;一为石器类,其特征以磨制为主,打制次之,磨制的器物有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即磨刀石)等,打制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另一类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锉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以及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最具有新石器时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内黑外红,以夹砂灰白陶为主,亦有泥质深灰陶、夹砂红陶等,其制作工艺原始,造型简单,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较低。陶器上的饰纹,多为线纹、绳纹或锯齿状。此外,还发掘出墓葬区一处,瓮罐葬两个,房屋遗址一处,柱洞数个。屋为园形,门各南开,屋后背水,室内地面夯烧坚固,室中有烧陶之窑迹,室外有残陶窑坑和灰坑,并有鹿角、兽骨等。遗址文化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曾被认为是探索仰韶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密严寺
密严寺密严寺位于南郑县圣水镇王家营村,原名治平庵,一九九四年九月改名密严寺。据《南郑县志》记载;“志平庵始建于明朝初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十二年(1906年)两次重修,宣统三年(1911年)再重修”。寺院构件为悬山式格调砖石结构,飞檐翘角,兼有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全采用石础石柱石梁石廊檐石桅杆石楹联石浮雕等装饰结构,是陕南规模教大,富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寺院建筑群落,具有教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该寺被汉中市政府于2000年8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政发[2000]32号)该寺院座南朝北,原纵深三进五院,五十六间,殿堂楼阁布局严谨有序,占地面积743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一九八五年因扩建冶平庵小学,后院大殿被拆毁。现存殿堂,构成了“回“字型排列,殿门石柱上保存了三幅石刻楹联。其中一幅:”灵光普照同日月之经天,盛艺流行如江海之泽地。“寺院北门前有砖砌照壁和一对石桅杆,上有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勉县天灯寺
天灯寺位于勉县城北四公里,天荡山之南麓;前俯汉水,遥望定军山,环山抱水,佳境天成。始建不可考,相传天灯寺建于东汉,故“先有韩信庙,后有天灯寺”之说。明清时期寺院周围古木参天,清静幽雅。寺旁有一喷泉,常年喷水;寺院山门外有一巨石,传为黄忠斩夏侯渊回营下马的脚踏石,每当夜幕降临寺院上空有光如昼,故名天灯寺。清嘉庆八年常禅师心遇和尚任该寺方丈,传法戒,守清规,化瑙珠,修殿宇,补文峰,成宝塔,沐雨节风,辛苦备尝;历时三十九年,一切工程告竣,形成了金碧交辉,琉璃争耀的宏伟建筑。同治二年春发逆一炬,寺院变为焦土;同治十三年冬,始治佛殿三楹,布局严谨,气势雄伟。悠悠岁月,及经苍桑,天灯寺面目全非。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勉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佛教徒的愿望,批准开放了天灯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十多年来在天灯寺僧众和广大信众的共同努力下,相继建成了三圣殿、药师殿、僧舍楼、财佛殿、千佛洞、药王洞、千佛钟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五门堰
五门堰,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桔园镇东偶,居湑水河西岸,因渠首并列五洞进水,故称五门堰。“五门堰创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七年)”,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仍发挥效益。1984年成立五门堰文物管理所,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门堰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渠首五洞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颇有四川都江堰建筑之风。干渠长8.9公里,引水量2.5立方米/秒,现灌溉农田7300余亩。五门堰初创十分简陋。据《五门堰碑记》载:汉至北宋,由于斗山石咀所阻,水未到下坝,仅灌上游农田数百亩。到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县令薛可光(河东人),扩建五门堰,于斗山石咀,“搭木槽渡引,水始下流”,扩灌“三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龙岗寺古人类遗址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落在陕西省南郑梁山镇境内与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隔江相望。该遗址文化内涵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汉代墓葬群,寺院建筑和近现代革命旧址五部分。旧石器文化,1943年以来在此发现数以千计的旧器,类型有砍砸,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等,与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蒲乳动物化石伴生。龙岗寺旧石器在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见《人民日报》1992年2月10日第四版),早于蓝田猿猴人遗址,是迄今发现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底,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了人面壶,彩陶罐,船形壶,兽头尖底瓶,人头彩陶壶等文物三千余件。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渊源,分期和发展脉络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证明了7500年前龙岗寺人类最早培育了豆科植物。汉代墓葬群,分布在龙岗寺以东50米,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青木川老街建筑群
青木川古镇位于陕,甘,川交界处。是一个一脚踏三省,鸡鸣响三省的地方。现保存古朴独特、雕梁画栋、风格典雅,古建筑房屋260余间,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已于200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是以魏辅唐新、老宅院、回龙场老街以洋房子、辅友社、船形屋为主体的所有清代和民国建筑及辅仁中学礼堂。古镇现存的古街回龙场,系明成化年间所建,东西长800多米,宽50余米,街道宽4米,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古街上近百家人户的房子都是四合院,二进二出的两层结构,保存度达80%。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魏氏宅院,系民国年间知名绅士魏辅唐所建。现遗存有魏氏宅院两处,商贸用房5处,遗留其倡办中学一所,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保存度达85%。临近8公里处有明清时瞿氏、魏氏、赵氏、屠氏祠堂,并有立碑刻字,保存度达70%。青木川是一块美丽、富饶、神奇而正待开发的风水宝地,有丰富的资源,有悠久深厚的文化沉淀,也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萧何墓
萧何墓位于城固县城东北一公里的博望镇谢家井办事处杜家漕村。萧何(?—前193年),沛人(今江苏省丰县),公元前206年随刘邦驻汉中,汉王朝建立后被拜为相国,封酂侯,谥文终侯,葬于咸阳五陵塬。传说萧何当年随刘邦来汉,在城固练兵、兴修水利,惠泽当地群众,后人为了祭奠他,修建萧何墓和萧何祠祭拜。城固萧何墓为衣冠墓,墓座西向东,墓冢呈椭圆形,长15米,宽10米,高5米。墓前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上刻隶书“汉丞相酂侯萧公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碑高1.87米,宽0.9米,厚0.15米。右侧一通上刻楷书:“汉相国萧公讳何神墓”,系乾隆十一年(1746)城固知县藏应桐重立,碑高1米,宽0.7米,厚0.22米。左侧一通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石碑,上刻楷书:“创修酂侯陵园碑记”,碑高0.7米,宽1.2米,厚0.12米,保存完好。2008年萧何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朝阳洞石窟寺
朝阳洞石窟寺位于城固县盘龙乡团结村西北8.5公里的一个沙石质陡崖上,座南朝北,单窟,始凿于嘉庆十二年(1807)。石窟面阔15米,高8米,进深20米。石窟内建寺庙一座,面阔三间通宽11.4米,正殿面阔4.4米,高4米,上面架木板为顶;两边的偏殿各面阔3.5米。共有神像30尊。正殿有神像12尊,正中为一佛二菩萨,原头部均被盗走,现在村民在上面重新安方新佛头,通高为2.2米,宽1米,莲台高0.26米,底座高0.80米,厚0.40米。其余造像均高0.5-1米。造像均施彩绘。正殿两边墙壁上绘有十八罗汉壁画,壁画有剥落现象。西偏殿后墙是土墙;东偏殿以巨石为后墙上有云状浮雕,彩绘。有清代至民国碑石6通,圆首方碑,都记载创修、重修朝阳洞等事宜。正殿前有石狮子2个,彩绘,高0.90米身长0.77米。石窟东侧有化签炉1座,高2.2米,宽0.7米。201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洞阳宫
洞阳宫位于城固县城西北约40公里的老庄镇红花村。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洞阳宫始建时间,据《水经注》载:“汉水又左会文水,文水即门水也,出胡城(位于今城固县城西约十公里的柳林镇古城村)北山石穴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清《城固县志》载:“门水即今文川河,杜阳仙人宫即洞阳宫”。据此记载,可见洞阳宫始建时间是在1500多年的魏以前,可以说这是陕南有史可稽最早的道观。明朝初年,著名的云游道士张三丰,游至洞阳宫后,被这里的山光水色、庙宇殿堂、钟鼓之韵所陶醉,于是在这里修行多年。从此后,使洞阳宫声名大振。张三丰住洞阳宫,明英宗天顺三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重建洞阳宫,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再次培修。清乾隆年间陈本秀修复洞阳宫,并修火城一圈,乾隆五十五年立碑一通,碑文:“宫名洞阳,松杉苍苍”。宣统三年(1911),道徒刘宗德在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江湾遗址
江湾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城固县城西三公里的博望镇三里桥办事处江湾村。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江湾遗址是1976年农民耕种时发现。1979年——1981年,城固县文化馆文物组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发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约150米,文化层厚约0.5米,并征集石器10件,其中石斧6件,石锛5件,圆块形石器一件及夹沙陶片等。这批石器器形较小,磨制精致,最小的长约8厘米,最长的不过13厘米。石斧剖面呈扁圆形,其中一件是利用棒形的天然河卵石制成,刃部经过磨制,其他部分仍保留河卵石的原始胎面。石锛皆小型,磨光、斜刃。陶片从口沿辨认呈灰色或灰黑色,外部口沿有一周宽3——4厘米的红色宽带,其下部与器内颜色相同,类似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红顶碗。后岗类型是仰韶文化在豫北、冀南的一个文化类型,过去在陕西境内未曾发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汉中万寿寺
万寿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l383年)。原址汉中城内南大街。传承法系为临济正宗。寺中现有建筑观音殿、大雄宝殿、地藏殿、玉佛殿、天王殿及山门等,均为近年所建,寺中有墓塔一座,碑刻一块。这里不仅风光优美,景观独特,而且文物众多,古迹纷呈。据汉中万寿寺住持释续学法师的介绍,万寿寺的来由渊源有以下三个方面传说其一是说,在《汉南续修府志》里祀典目中三十七页上仅有十个字即“府治西万寿寺明洪武十六年建”;其二是说,清人王诚斋《东篱忆语》里的一段是:“府治内明初所建寺庙,今余三座,一净明寺,二万寿寺,三府城隍庙”。前二者已郁为丛林,僧尼均二百余人,细问之则皆临济宗派,盖农禅也。城隍庙住道百余人,以鬼道教民,故香火极盛;其三是说,据汉中七十岁的老人们都能口述出万寿寺完整时的风貌。万寿寺面积约十五亩,建筑结构正统,殿堂规模宏大,有四大天王殿、诸天殿、弥勒殿、韦驮殿、大雄宝殿(附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城固钟楼
城固钟楼位于城固县博望镇钟楼街,原城固县城东、西、南、北大街的交汇中心。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固钟楼通高20米,为砖木结构,由台座与楼构成,内有陡梯可通顶层。台座为砖砌,其平面为方形,边长7.5米,高6米,下有“十”字券洞,可穿行。楼为三滴重檐亭阁式建筑。楼为木结构,平面方形。底层每面三间四柱,通面阔气5.5米;二层平面亦为方形,每面仅一间,四周绕回廊,通面阔4.2米;三层平面为六边形,每边长1.45米。屋顶为六角,攒尖盔顶,宝顶为铁铸宝珠。各层均施腰檐,老角梁下原有风铃。一、二层外檐斗共作五踩双翘,单拱计心造,当心间平身科出斜共做如意斗拱。三层外檐科拱作三踩单翘。外檐斗拱布置疏朗,升拱做法正规。底部无幽,出翘卷杀弧度较长。平板枋和栏额断面窄扁。据清代《城固县志》记载:城固钟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因兵祸焚毁,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1956年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莲花遗址
莲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城固县城东1.5公里的博望镇莲花办事处廉家庄村与莲花池村一带。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一九七三年底县文物部门在全县普查文物时发现,经县文物工作者调查,该遗址高出周围地面0.1——1米,其东西长约900米,南北长约600米。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地、县文物部门联合进行了试掘,共开探方2个,面积41平方米,出土的有石斧、石锄、石凿、石球、陶纺轮、蚌壳、鱼骨、兽骨及大量夹沙泥质红陶片和少量泥质灰黑陶片。从陶片上能辨认出器形的有:钵、盆、壶、瓮、缸、尖底瓶等。遗址发现两个圆锅状灰坑。从出土的大量草拌泥红烧土块中发现有类似芦苇编的篱笆和木桩痕迹。据此断定,莲花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但遗物中的石锄和外红内黑的陶片,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是不多见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古胡城遗址
古胡城遗址位于城固县城西约十一公里的柳林镇古城村东北隅原上。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原名“古胡城”或曰“胡城”。《舆地纪胜》、《陕西通志》、《汉中府志》、清《城固县志》俱载:古胡城在城固县西三十里,张骞使西域与胡妻,堂邑父俱还汉中,筑城而居。据《水经注》载:“义熙十五年古城铜钟十二枚”。铜钟,即古代的“编钟”,意指张骞当年据此用作练习胡乐的遗物。《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载薛君伯安云:“胡城可以发掘,或能寻得古碑碣”。古城系土筑成,原有城门。一九七零年修筑阳安铁路时在此取土,城墙大部分被毁,现只留下东北角一小部分,其长约80米,宽约12米,高约5米。当时在古城取土和近年农民在城墙附近种田时,还出土过汉代的砖瓦陶片及汉代的墓葬,从而证明古城的修筑时间较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纪信墓
纪信墓位于城固县柳林村4组,镇政府院后约60米处。纪信(?-公元前204年)秦末人,楚汉战争中为汉将。荥阳突围时,佯装汉王出降,使刘邦逃生,遂被项羽烧死。刘邦称王后,封纪信为城隍,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在此修建纪信墓和城隍庙。柳林城隍庙当年规模宏大,在汉中地区颇有影响,解放后,城隍庙被毁。现存墓葬一座,封土为圆丘形,周长24.6米,高2.1米,封土前有一碑刻,为1995年12月城固县柳林镇政府立,正面书“汉纪将军墓”,背面介绍纪信之生平。墓冢南约5米处建一祠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歇山顶,抬粱式五架粱;面阔12米,柱中距3.7米,进深6.3米,廊宽0.8米;门额正中撰隶书“纪信祠”,祠堂内有纪信彩塑。纪信墓与纪信祠已成了当地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开明寺塔
开明寺塔位于洋县城内广场中。塔在原开明寺北,故称开明寺塔,寺早圮废,仅余此塔。《洋县志》载:“开明寺塔:与寺俱建于唐初”。《汉中府志》载:“开明寺:县南二百步,0院也。唐开元中(公元713-714年)建,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为丛林。有浮屠高十三层”。塔为方形单层多檐式砖塔,塔身北面正中设券门,内辟方形小室,室长、宽各为1.5米,至顶高约3米。共十三层,各层高度和直径,均自下而上逐层缩小。至顶复以半圆形的复钵及八边形的刹柱和宝盖。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各面共有佛龛五十二个及方形单层小塔一百个。佛龛内都有石雕佛像,各层塔角都有风铃,今已不全。塔古朴,雄峻,为洋县内仅有的古建筑物。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