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市旅游
渭南市文物古迹介绍
101、文庙古建筑群
文庙古建筑群文庙古建筑群位于合阳县城中心,系陕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文庙古建筑群前庙后学,气势恢宏。《合阳县全志》载:“庙之棂星门内即为学之泮池。泮之北为戟门,戟门之内为东西庑。其正北为大成殿。而明伦堂建于正北,与殿直。堂后为敬一亭,亭后为尊经阁,阁后有折桂台,学制止此。”现存建筑群仍包括文庙建筑与学宫建筑两部分。戟门和戟门以外诸建筑已毁。现有大成殿五间,明伦堂五间,尊经阁三间,两庑、两斋、两厢共五十四间,占地面积6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73平方米,是合阳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92年4月20日由陕西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2、白水雷公墓
雷公墓位于大雷公村东凤凰沟畔,距白水县城仅3公里之遥,专线贯通,十分方便。墓地3亩,内有雷公亭,雷公碑和唐宁石柱,瓦当。雷公庙在雷公村内,文革时被毁,后村民集资重建。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为雷公庙会日,千人万众,云集这里,进行祭祀活动。雷公,名祥,白水县冯雷镇大雷公村人,华夏文明的缔造者之一,黄帝时任处方(即医药官),能医善陶。既是中国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陶器的发明者,因其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奉。景区地址: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冯雷镇大雷公村乘车线路:白水县乘车至冯雷镇,在后乘小巴到大雷公村可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3、桥上桥
桥上桥在华县赤水镇西的赤水河上有一座保护完好的古代双重石桥,即赤水桥上桥。桥为东西走向,桥面宽5米,长70米。桥身全部以花岗石条砌筑,下桥为7孔拱形石桥,上桥为九孔拱形石桥,在第2孔至第8孔桥拱上方正中,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桥北有石雕龙尾。据《三续华州志》记载:下桥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年)。后因山洪暴发,河床淤高,桥眼堵塞,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又在原桥之上叠建了一座九孔石拱桥,从而形成了桥上桥的奇观。后来下桥被淤泥淹没,与八十年代初,被当地群众挖取砂石时发现,从而使”桥上桥”的奇姿展现于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4、庆安寺塔
庆安寺塔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交斜乡东堡村。该塔修建时间不详,塔始建年代不详,北宋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华州大地震时塌毁,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寺已不存。寺址占地约2万平方米。塔高9层30余米,方形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正方形。有36券形门道,方向略偏,下层每边长6米。塔身底层南辟券门,额书“镇风宝塔”。二层以上每面辟券龛或假龛(隔层真假相间)。一二层檐下施砖雕斗拱及挂落。塔顶平砖攒尖,塔刹已毁。2006年庆安寺塔作为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5、王翦墓
王翦墓秦将军王翦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到贤镇东门外3里许的纪贤村永和堡北。墓葬南北较长,东西稍窄,呈椭圆形,高约9米、周长达136米。在古墓西侧约100米处,从南到北还依次排列着六座小冢(今已不存),这六座小冢,据说里面埋着的是六国王侯的衣冠、图书和俘虏等。1956年8月6日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翦,频阳(今富平县)人,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名将,得到秦始皇的重用。先后率军攻破赵国、燕国和攻灭楚国,后封武成侯。其子王贲同为秦将,先后率军攻灭魏国,攻取燕的辽东和攻灭齐国,封通武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6、赵家遗址
赵家遗址在伯士乡赵家村西,与村一路之隔,距县城东南8.2公里,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的大部分1975年划作新庄基,为新居覆压。1982年8月,西博和县馆对该遗址试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呈灰褐色,最大厚度为240厘米。主要遗物陶器有罐、盆、瓮、缸、甑、大口尊、鬲、陶纺轮、陶刮器。石工具有斧、刀、铲。骨器有锥、簪、镞、匕和卜骨。另有铜镞等,大部分残损。陶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器物以模制和轮制为主。纹饰有绳纹、阴纹、按纹、附加堆纹。文化内涵与本县白村和郑州二里岗相似,为商代早期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7、渭南普照寺
慧照寺又名普照寺,也称铜佛寺。位于渭南市以北约25公里的下吉镇。于1997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经区政府(51)号文件批复,成为临渭区唯一对外开放的一个佛教活动场所。慧照寺始建于晋,隋、唐、宋、元历代多有增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时,建筑惨遭毁坏,常住僧人誓愿宏大,历经四载,于1559年重建殿堂寮房,并新铸铜佛像五尊。历经风雨、战乱等劫难,至清代殿宇再毁。民国初年,塔前重建一座五开间硬山式铜佛殿(即今之大雄宝殿),建筑面积约190平方米。殿内供奉着五尊明代铜佛,高约2米,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最东侧是弥勒菩萨,最西侧是观世音菩萨。造型庄严,神态慈悲,工艺精湛。佛菩萨均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花三重,中央三座莲台的每个莲瓣上都有一尊浮雕小佛像,姿态各异,优美雅致.既是西北五省的文物珍品,也是全国罕见之瑰宝。寺内有宝塔一座,是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8、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十二连城,又名烽火台,俗称墩台。位于禁沟西岸。北起禁沟与潼河交汇处,南至蒿岔峪口。烽火台以土筑成,方梯形,底边长10.5米,高7.6米,夯层9—14厘米。《潼关卫志·兵略》:“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连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是犹一室之内拴门塞窦,以防鸟雀之入,而忘闭其牖也”。烽火台尚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9、朝邑县城遗址
朝邑县城先在原上,后移原下。明景泰二年(1451)知县申闰创建城垣,成化三年(1467)、十七年(1481),嘉靖二十年(1541),时圮时葺。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修,三十七年(1698),坡水大发,东、南、北三面冲崩几尽,四十六年(1707)重建:“城周四里,城墙高一丈五尺,池深广各一丈,城门五:东一曰临河,西二曰镇羌、曰金汤,南一曰望岳,北一曰迎恩。”1959年,三门峡库区移民后,原城全部拆除,现在的朝邑农场场部就建在遗址的西半部。距今县城正东17公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0、尧山圣母庙
尧山圣母庙尧山圣母庙亦称灵应夫人祠。在陕西蒲城县北15公里的罕见乡。据《水经注》载:“尧山一名浮山。因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惟此山芳浮,故名尧山,亦称浮山。”唐咸通年间在山谷内创修尧山圣母庙,宋崇宁三年(1105年)、金皇统九年(1149年)先后拓建。今存上殿、献殿、山门等建筑四十余间,均为明、清建筑。圣母庙东有妆鉴泉,酉有龙池泉,两泉常年清盈,形若西面宝镜。庙内有历代刻石的碑碣二十余通。庙外还有一对高大的铁旗杆。庙周石罅中古柏盘根交错,为蒲城八景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1、韩城毓秀桥
毓秀桥——在韩城市南郊居水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10孔桥———毓秀桥。该桥长180米,宽4.5米,桥墩呈梭形,桥底石铺,桥面呈弓状,石缝间嵌铁锭加固,桥两旁为石栏,望柱东有101个,西有99个,柱头雕饰瓜果,栏两端各设置象征守护卫的头戴风雪帽的石人坐像。关于此桥,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三两银子卖桥”的历史故事。毓秀桥为清康熙年间韩城邑人、云贵巡抚刘荫枢出资所建,为了避免子孙后代借桥0百姓,桥建成后刘荫枢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此桥卖给了韩城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2、大荔县永丰粮仓遗址
公元589年,南北朝对峙结束,隋统一全国,在沙苑建立了永丰粮仓。《续朝邑县志》载:“唐高祖自河东引兵而西济河至朝邑,舍于长-,休甲养士,仍资永丰仓为用,后尝命太宗镇此。”《大荔县志》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诏永丰仓出十五万石米付同州,减时价十千粜于百姓。”据地名资料考察,原朝邑县的仓西村,就是因为在永丰仓之西而得名;仓头村,也就是因为在永丰仓之前(头)而得名。两村虽已搬迁,参阅本书之朝邑县地理图,仍可知其遗址的大概方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3、大荔魏长城遗址
大荔魏长城位于今大荔县西北,距今大荔县城约15公里,靠近洛河东岸。勘探表明,自大荔县西北党川村至长城村,即由南向北由党川村、党家窑、东高恒村至长城村南北长达7公里,均发现有魏长城的遗迹。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大部份保留在地面上,现在保存在地面的计有12处,其中保存最长的为长城村至东高恒西北一段长城,计长2100米,墙的宽度16.25、高2.2—11.4米。这段长城保存比较完整,南北略呈直线。长城村东北一段长城计长120、宽0.75—9.35、高1—3.1米。东高恒西北一段长城计长100、宽0.4—1、高0.3—2.5米。东高恒以南一段长城计长1170、宽9.5—20、高1—2米。党家窑以南一段长城计长110米。党州村西北一段长城计长115、宽3.5、高1.85米。大荔魏长城的夯土为黄色,土质坚硬,夯层为4—7厘米。夯窝直径为5—7厘米。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基于地形条件,形状规整、南北略呈直线。魏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4、刘家洼遗址
刘家洼墓地时代:东周地址: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保护范围:东南至永乐苹果示范基地边界,东北至马家沟南界,西南至赵冯路鲁家河桥西北80米,西北至鲁家河西沟北界。建设控制地带:东南至A区外扩100米,东北同A区,西南至A区外扩30米,西北至A区外扩10米。2018年,刘家洼墓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刘家洼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5、大荔白村遗址
白村在羌白镇北偏东,遗址在白村的东北角与村紧邻,距县城西南9公里。1983年5月,西博与县馆在该遗址试掘48平方米,发现椭圆形袋状窖穴2个,小沟1条。遗物中陶器有罐、盆、瓮、缸、簋、鬲、大口尊、瓶和纺轮(均残);石工具有斧、锛、镰、铲、磨石和砺石;骨器有锥、簪、镞、匕、管和牙铲以及蚌饰铜镞等。纹饰有绳纹、阴纹、按纹、附加堆纹。以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为主。其文化面貌与赵家遗物类似,和郑州二里岗文化相近,时代为商代早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大荔人”遗址
“大荔人”遗址1978年3月21日,陕西省水利局刘顺堂在段家乡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沟东崖洛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第三层)中,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经国家古人类学者多方考证,确定其为早期智人中的较早类型,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具体时间约在20万年左右。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因发现在大荔境内,故命名其化石人为“大荔人”,具体发现地址为“大荔人”遗址,距县城西北23公里。1978年至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所)、西安半坡博物馆(以下简称西博)、本县文化馆(以下简称县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县文管会)和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班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和一次野外调查。在“大荔人”遗址到育红村一带共发现12处与“大荔人”文化层相当或稍晚的石器地点,其遗址代号是:南区为d1、d2、d3、d4、d5、d6、d7;北区为d8、d9、d1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7、汉合阳令曹全碑
汉合阳令曹全碑《汉合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在洽川莘野村许莲塘家后院出土。碑身长方形,高2.72米,宽0.95米。碑文隶书,20行,每行45字,记述了曹全的世系及当时的一些重大事件。书法属汉隶精品,秀美多姿,工整精细。出土后即引起轰动,千百年来被书法家和金石家奉为至宝,其价值可与王羲之《兰亭序》相媲美。后珍藏于西安“碑林”,合阳县文庙内复制品供游人观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8、合阳蒙汉合文碑
合阳蒙汉合文碑合阳蒙汉合文碑立于合阳县城西门外路北.又叫御宝圣旨碑,此碑刻于元代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碑高2.35米,宽1米,厚0.31米,座长1.40米,宽0.7米,高0.33米。碑圭阴纹。篆刻“御宝圣旨”四字,两边为阴线刻缠枝蔓草纹,碑文上边为蒙文,下边是汉文,内容为元代诸帝保护寺院的谕旨。碑阴有文,除年月和落款有别外,其余都与阳面相同。1985年于碑端建砖亭保护。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9、富平望湖楼
望湖楼望湖楼位于富平老县城内东南隅富厚仓库故址。清同治八年(1869),由知县江汇川建筑。民国5年(1916)五月初六夜,毁于“逐陆”(承武)之役。民国12年(1923)重修为砖木结构日本式三层楼。第一层,门额石匾题“礼堂”二字。第二层,北门石匾题“建议”,南门题“望湖”;第三层,南墙正中匾题“藏书”,落款与二楼南匾同;北匾镶匾题“尊经”两字。落款均署“壬戌(1922)年冬书于郑州军次胡景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0、沙苑文化遗址
沙苑文化遗址沙苑文化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三门峡水库区考古工作队于1955年冬在本县南部的沙丘地带发现的,当时仅发现了石器。1973年,县馆组织的调查组在沙苑地区调查时在s19地点发现了人头顶骨化石。以后又与陕西省考古所相继进行了四次调查和普查。在沙面上发现了大量石器。但未见地层关系。石器遗物分布面广,先后在官池、沙底、张家、西寨、石槽、八鱼、苏村、下寨、羌自九个乡镇的35处地区,采集了数千件石片石器和细石器。其中石片石器是其典型产物,又是细石器文化中所罕见的。根据已经发现的资料,经国家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研究认为:石器属中石器时代遗物,人头顶骨化石属同时期的遗骸。具体时间约在万年左右。以后。把35处地区统一称作“沙苑文化”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