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红河州旅游
红河州文物古迹介绍
团山民居
团山民居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距县城13公里,是建水的历史文化资源景点之一。团山张姓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1390~1406)由江西侥州府鄱阳县贸易入滇,定居团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清光绪年间,村里的一批人走出家门,到个旧开发矿业,挣得钱财,便回乡建盖豪宅。以此光宗耀祖,辉耀门庭。现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有15处。古建筑7处,包括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总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整个民居建筑群的民居形式多样,占地不等,规模不同,大小不一,但都以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的各式民居建筑凸现出滇
建水朱家花园
建水朱家花园景区位于建水古城中心翰林街中段,是清未光绪年间朱氏族人耗时30余年建造的一座百年历史私家毫宅,整座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有大小房舍214间,天井42个。其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置,为当地“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山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并列联排,又变通组合而成的大型建筑群体,主体建筑分为内宅院、宗祠、后花园。宅院内宗祠、绣缕、商铺、水榭、花厅、池塘、竹林一应俱全;院落纵横有道,房舍鳞次栉比,厅堂布局巧妙,空间景观层次丰富;门窗枋板、柱础栏阶,无不精雕细镂,文气盎然,被誉为“滇南大观园”。它既
建水学政考棚
建水学政考棚,也称提督学院考棚,是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提督学院定期到此集中滇南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今思茅地区)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其明代旧址在府城西北,清康熙年间移至城东南隅,光绪年间迁建于今址。考棚坐北朝南,面宽40余米,纵深150米,占地6000平方米,房舍整齐对称,共百余间。整个建筑以甬道为中轴线,形成六进院落。其中,一进院为鼓厅、号门,二进院为龙门,三进院设有东西文场,四进院为致公堂,五进院为戒慎堂,六进院为钦命提督学政公署。现存建筑保留完好,是研究中国西南古代科举制度的绝好实物遗存,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
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南岸哀牢山脉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它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典范。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仅文字史料记载就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其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具有令世人震撼的历史、科学、美学和实用价值。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用水的独特方式,对森林的深
建水文庙
始建于元代,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云南建水文庙,以庙为学,是开启建水教育先河,兼有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学功能的礼仪性建筑。其祭孔仪式分为巡游、迎圣和祭祀三部分,把展示祭孔的盛大历史场面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内有一殿、二庑、二堂、二阁、三祠、八坊,相互对称,矗立于苍松翠柏之中。庙内有一个椭圆形大池塘,名叫“学海”。正殿先师庙,为明朝重建。殿周有20根大石柱,每根高5米,重约万斤,用整块青石雕成,其中两根有镂空雕刻的巨龙盘绕。屋顶全铺五光十色的琉璃瓦。正殿大门的22扇屏门上,雕有近百种飞禽走兽,工艺极精细。地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路268号̴
来鹤亭
来鹤亭由石屏东正街出城,直往东去约2公里,可见一个小村,层屋依山而建,层层环绕,名叫小瑞城,村子最高处雄踞着两幢檐翘角,亦显古旧的房屋,最高一幢的东面依偎着一个檐角高翘,琉璃金黄、造型别致的亭子,这就是被前人誉为“一海共三山,风光聚一亭”的来鹤亭。据说,小瑞城原名未束岛,是异龙湖三岛只一,来鹤亭原称海山亭,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当时,异龙湖水面广阔,烟波浩瀚,有三岛九曲之胜,清朝康熙年间,外地到石屏任知州的王光鼎,仰慕异龙湖山水美景,泛舟游湖,欣然登上海山亭,游玩赏景,当他走下海山亭时,忽见一为身着青衣,腰插玉笛的秀才,坐的亭台石桌边,独自饮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屏文庙
石屏文庙文庙位于石屏县城北正街三号,座北朝南,通面阔33.75米,总进深140.33米,占地面积4257平方米。文庙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明洪武十四年(1381)毁于兵燹。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重建。明天顺二年(1458)重修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并刻“石屏州庙学记”碑以记其事。明嘉靖二年(1523)至天启五年(1625),对文庙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清初顺治元年(1644),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又主持进行了全面修缮,使文庙面貌焕然一新。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地震而并未受损。棂星门为木石结构牌坊,通面阔31米,进深3.88米,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缘狮洞
缘狮洞缘狮洞座落在距县城东北方38公里的静灵山上。洞的四周风景如画,古松挺拔参天,果树成林,花草茵茵,蜂飞蝶舞。洞前有鸣鹫河穿越而过,河对面是清道光一年(1821年)曾任台湾知府的曹世桂墓(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距洞3000米处,有1988年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的青铜墓葬群。洞南是美丽富饶的鸣鹫坝子。缘狮洞海拔1800米,居高临下,依山傍水,远远望去,在霞光的辉映下,气势非凡。缘狮洞,又称为“观音洞”,属喀斯特地区石灰岩溶洞,镶嵌在悬崖峭壁间。始于清代的缘狮洞古建筑群,虽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缘狮洞依山而立,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纳楼长官司署
位于云南省南部建水县临安镇南40公里坡头乡,明清时有彝族纳楼茶甸长官司。光绪九年(1883年)因内部争议分为四土舍,民国初改为土知州,为纳楼茶甸长官司副长官普氏衙门之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于村制高点,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51平方米,有照壁、操场、大门、大堂、前院、后院,依山而升。厢房、耳房、书斋左右对称。三进四合院有房七十余间。大堂高大,雕刻精细。纳楼长官司署位于云南省南部建水县临安镇南40公里坡头乡,明清时有彝族纳楼茶甸长官司。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因内部争议分为四土舍,民国初改为土知州,为纳楼茶甸长官司副长官普氏衙门之一。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古城
:建水古称临安,亦名巴甸,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距离昆明以南220公里处。建水城最早是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城周六里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三层,各高四丈,非常壮观。建水人文鼎盛,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建立建水州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行院,境内人才辈出。当时建水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要占半数,堪称云南之冠,故而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也被称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位于云南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南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平县烈士陵园
金平烈士陵园简介:为纪念五十牺牲的革命烈士,1951年10月在金平城东北角金河畔建一陵园,命名“金平烈士塔”,后因城建发展需要,1965年12月,陵园迁至县城西北角,县第一中学后山于田梁子山包上,(位于东经103度13秒,北纬22度47秒,海拔1350米)更名为“金平县烈士纪念塔”,纪念塔高19、8米,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陵园扩建,更名“金平烈士陵园”。扩建以后烈士陵园分为前后(上下)两层,后层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亭、花园等,塔下层有左右两侧记载着为解放金平光荣献身的刘健萍、王龙保、张文贵、周怀玉、邹家祥、王少云等烈士事略,纪念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建水文笔塔
文笔塔坐落于建水城西南四公里拜佛山顶。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造型奇特,式样别致,在中外塔林中别具一格,因形如文笔而得名。塔呈八面体,塔体为青石砌成的实心石塔,下部呈四方八棱形、中部方形,顶端呈扁状。塔身不分级,通体无檐,无装饰,只可分为塔基、塔体和塔顶3个部分。塔基周长与塔高相等,塔基周长31.4米,塔高31.4米,为圆周率数值。塔身由底向上逐渐收缩,顶部较小,长条状,似笔头。远远望去,凌空拔地而起,犹如一支巨大的文笔挺立于天地之间,故名文笔塔。此塔所在地名为拜佛山,然而整座山上并无一座寺庙,也从来没有善南信女到此朝山拜佛。它的造型与佛塔没有丝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冲故居
张冲将军故居,又称崇山别墅,位于盐厂东南1公里的小庙山上,建于1943年,由正房、厨房、佣人房、营房、厕所等5幢房屋组成。故居以1幢主体二层建筑为主,为欧式建筑,前半部分呈弧形,屋顶为混泥土浇筑平顶,后半部分为传统的砖木建筑;房前及两侧有近400平方米混泥土夯筑的停车场;房后紧邻1幢一层三间砖瓦平房,此房有门与前建筑相通;主体房内有主卧室、书房、保卫室、会客厅、会议厅、卫生间、地下室、暖厨等设施。整个建筑群周围古树参天,俯瞰整个一平浪盐矿厂区、街区景象尽收眼底。历经风雨的洗礼,故居土黄色的墙皮已经出现脱落,窗棂的漆也渐渐褪色,推门进去,从一楼到二楼,除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楼
朝阳楼城门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米,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三楼屋檐下悬挂着“飞霞流云”、“雄镇东南”的巨字匾额,是唯一幸存的清代四大榜书之一。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之间,万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奇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雍正《建水州志》载:“东城楼(朝阳楼)高百尺,千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窝寺
云窝寺云窝寺位于开远市以东中和营乡,距市区70公里,距中和营5公里,行程约需2小时。云窝寺建筑构造匠心独具,是山、水、崖、树俱佳的自然景观与木雕石刻、诗文、绘画并茂的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建筑工艺精巧含蓄,已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年间,阿迷知州毛振宣巡视东山,见此地山石耸立,地下水汹涌而出,于是在崖壁题写“水府云窝”石刻,后人缘势建寺,云窝寺因此得名。嘉庆年间建成了魁阁、文昌宫、关圣宫、韦驮宇等宫宇;经道光、光绪年间重建扩建,成为包含多种殿宇的宗教寺院。现有大雄宝殿、龙王庙、文昌宫、山门等建筑,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坐西向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国租界旧址
法国租界旧址蒙自法国租界旧址位于蒙自县城中心地段,南湖东北隅,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曾闻名遐迩。1883年~1889年,中国名将冯子材在中法战争越南之战中率众大败法军。但昏聩的清光绪王朝则屈从于法国的威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续议商务专条》,允许法国拥有在蒙自东门外南湖畔及东村大片土地开商埠、设领事馆、海关、银行、商行和监狱的特权,随后德、意、日、美也在这里设领事。几年间,外国的铁路局、银行、商行、教堂和0馆等多达30余家在这里建立。自1889年蒙自法国海关开通至l940年日本侵略者轰炸蒙自的52年间,每天有5000驮~6000驮货物进出蒙自。从法国进口来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髯翁墓
孙髯翁墓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城西大街。墓圆形石砌,径6米,碑镌“古滇名士孙髯翁先生之墓”。孙髯,字髯翁,号颐庵,昆明人。自幼聪颖,才气超群,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把感慨融铸于一百八十字大观楼长联中,一时轰动诗坛,是我国楹联文库中的一颗明珠。198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民国三年甲寅岁(1914),爱国志士杨杰任弥勒县长,又为髯翁修墓,立碑为志。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岁(1937),杜希贤任弥勒县长,重修孙髯翁墓,并撰《辑刊凭吊孙髯翁先生墓诗碑序》,勒石于墓左,其文有“相传先生晚年,伤伯道无儿,幸中郎有女,远适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屏袁嘉谷故居
袁嘉谷故居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县城异龙镇南正街22号,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95.8平方米,建筑面积875.9平方米,是一幢清代典型的木结构四合院民居楼房。故居内的陈设、展览是了解石屏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袁嘉谷故居大门雕梁画栋,一块红底金字-“经济特元”的直匾悬挂门顶。二重门顶一块黑底金字的“太史第”横匾映人眼帘,进入三重门是一幢四合院楼房。院子中央一棵枝繁叶茂的橙树长年翠绿,每到秋天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上排堂屋墙壁正中挂着袁嘉谷任浙江提学史时的半身巨照,楼上陈列着袁嘉谷的生平事迹、著作及书法作品,下排楼上展览着石屏的历史文物,两边耳房为袁嘉谷生前的书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庄清真寺
大庄清真寺开远大庄清真寺位于开远市大庄回族乡大庄村南,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再建,清嘉庆十七年(1812)择地重建。全寺由大殿、两厢楼、叫拜楼、前厅、书馆、教长室、山门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9450平方米,建筑面积4179平方米。建筑设计院中有院,院里套院,正殿、叫拜楼、前厅依自西向东中轴线排列,书馆、山门另依坐北向南中轴线分布。大庄清真寺正殿建于嘉庆十七年(1872),单檐歇山顶七架梁结构,面阔五间20·7米,进深四间16米。寺中叫拜楼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三重檐攒尖六角顶,通高16.21米。教民贴切地称其为“醒梦楼”,赋联相赞:“平地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色寨火车站
碧色寨位于红河哈尼彝族自治洲蒙自县的草坝镇,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之一。这里渗透了众多中国劳工的血汗,也见证了一段段历史。车站至今仍保留着法国式铁路用房,挂在车站墙上饱经风霜的时钟,英文Paris(巴黎)字样依然清晰可见,让人想起当年的繁华。碧色寨是滇越铁路上百年老站。这座边地火车站是火车迷们的必游之地,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心头好。除了铁路边上那些黄色的老房子,铁路两边山坡上还有许多古旧的建筑,包括以前法国人的养牛房、站长室、职工食堂、酒吧。当年此地不仅车水马龙,更是洋人汇聚之地。现在这里有一幅木制地图,标明了铁路两岸村庄里的当日遗存。可以根据地图在村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