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昭通市旅游
昭通市文物古迹介绍
1、盐津僰人悬棺
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有这样一侧以轶闻:1933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瓦石悬棺
瓦石僰人悬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长安乡瓦石行政村棺木崖和白虎岩上,与四川省珙县僰人悬棺相同。棺前为林凤河瓦石段。由于大量朽坏脱落,现悬棺3具,复制4具后计7具,民间传说为何姓“白人子”墓。明代以前遗物,石上凿孔,插入厚木,棺凌空横置木上,任凭风吹雨打。挂于数百米悬崖绝壁上,是神秘和求知的象征。目前悬棺虽然经过部分整理,但原貌基本尚存。2000年,已由奥地利王妃出资进行保护。从山下仰望万仞绝壁上的悬棺,给人的绝非是神秘和震撼的感觉。僰人的消亡僰人——亦称都掌蛮。在历史上长期活跃于川滇黔三省的交会的“叙南六属”之地(即今宜宾兴文县、长宁县、高县、珙县、庆符县、筠连县、昭通威信县、盐津县),自古以来是“西南夷”中的一支强悍民族。经先秦、西汉、魏晋,历唐、宋、元、明诸代,凡典籍文献涉及西南民族问题时,多与川南僰人有密切关系。尤其在宋、元、明之际,推行土司土官制,使川南僰人在笼络与安抚中获得空前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扎西红军烈士陵园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威信县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84年,总占地面积4.67公顷,共计投入建设资金220余万元,建园之初是县级陵园,198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建有高10米、碑体边长2米、占地1189平方米的柱形“红军烈士纪念碑”一座,纪念碑南北两面分别刻有毛泽东书体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碑文,从东、南、西、北四面台阶皆可步上纪念碑。四周种有塔柏、雪松、白玉兰、万年青等花草树木,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建有红军烈士个人生平事迹碑83块,成排树立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周围,隐现于花草丛中,整洁优雅,庄严肃穆。看烈士生平,联想到红军为中国革命铸就的辉煌,红军长征精神令人叹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陵园还建有仿古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从内容上看,它主要记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广宗,“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彦珍女”,未娶夭亡于武阳。其父的下属-刻此碑送孝琚归葬朱提朱茔,以纪念死者,安慰亲属。由此可见当时的边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学习中原文化,钻研典籍,也透露出当时婚、丧习俗。从碑四周所刻的龙、虎、龟纹,可以窥见汉代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石刻艺术水平。从书法上看,碑文系方笔隶书,取势横扁,左右舒展,笔画瘦劲古朴。它的发现,不仅打破了“北方南圆”的陋说,而且可以探索“汉隶与今隶递嬗痕迹”(梁启超语)。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米,宽96厘米,碑文共15行,每行残存21字,(按上下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奎香烈士陵墓
奎香烈士陵墓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侦察营(代号“王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游击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奉命赴彝歼灭逃跑暂驻彝良角奎的-宋希廉部队第二军七十六师张桐森残部。1月16日发起战斗,敌死伤甚重,举白旗投降;我军牺牲副排长席寿慕以下29人。29位烈士被安葬于创业山烈士陵园。2003年春陵园内又安葬革命先驱刘平楷的衣冠墓。1951年7月21日夜,土匪300多人包围住在小草坝街禹王庙里的17名解放军战士和工作队员,用枪弹扫射和放火烧庙,我军在班长姚国荣指挥下奋勇还击,在突围中缪福昌等3人牺牲,11名战士被土匪抓住残酷杀害。14位烈士被安葬于小草坝烈士陵园。原在火烧坝的黄河烈士墓迁于其中。红二、六军团过奎香时有3位掉队战士被坏人杀害丢入坪地一洞中。上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在坪地村一洞前立碑纪念。1950年5月驻镇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师一二八团警卫连奉命到昭通领取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6、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旧址)
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位于云南威信县扎西镇北部,此地牌云贵川三省结合,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纪念馆由扎西会议会址、陈列馆、红军烈士纪念碑三个部分组成,为纪念在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于此并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而建。扎西会议纪念馆中的扎西会议址原为江西会馆(又称江西庙)和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是当地常见的木结构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庄重。会议陈列馆倚山而建,有上下两层四个展室,展厅面积2590平方米,共展出各种图片170多幅,红军遗物70多件,较全面地反映和介绍了红军长征集结扎西、扎西会议、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和云南游击支队的革命斗争历史与活动情况。扎西会议中,以洛甫(张闻天)代替博古(秦邦宪)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保证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即《0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整编部队、扩大红军,作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7、龙家祠堂
龙家祠堂龙家祠堂建于1932年,是一座仿清建筑,极具规模。龙家祠堂建在小松山脚下的龙潭边,距昭通城西南十公里,为龙云家庙。仿照昆明吴三桂的金殿而建成,但其规模又比金殿大得多。祠堂建于民国21年(1932年),祠堂坐南向北,四周有高大厚实的石墙,由于建于兵荒马乱年间,护墙上沿设有枪眼和垛口,正面左右接护墙外有二层尖顶炮楼。左为祠堂,右为庄院,最前立照壁一堵,门开两侧。据说,龙云一步一步走出昭通,经历磨难当上了云南省主席后,为建家祠,昭通有名的风水先生翻山越岭寻龙点穴一直到永丰簸箕湾的小松山,举目望去,可看到龙山寨、望海楼,小松山脚下有龙潭水,便附会龙入大海,选定在小松山脚下修建龙家祠堂。192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正式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不久,龙云捐巨资创建了昭通联合女子中学,发展家乡教育。1931年,龙云又捐资创办云南第二民众教育馆,1933年又捐资修炎山小学。龙家祠堂修建后,龙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红军游击队及地下党活动旧址
红军游击队及地下党活动旧址红军游击队及地下党活动地址:牛街、洛旺、桐梓林、牛街中学(彝良二中前身)。1933年,在0东川中心县委领导下,由0党员杨伟贤直接指挥的第四路救贫义勇军(属红军游击队性质),曾在牛街、洛旺、桐梓林、0坎、红岩沟等地和镇雄、威信、建武、兴文一带发展革命武装、打击反动势力,并于同年11月12日分路歼灭桐梓林、果稠坝的堵卡武装后,于13日凌晨会攻牛街分署,占领牛街镇。1935年2月10日,中央红军在扎西组建了川滇黔边区红军游击纵队,徐策、余泽鸿主要负责。纵队以大雪山为根据地,曾在彝良洛旺、牛街和树林一带活动打击地霸,救济民众,播下革命火种。第四路救贫义勇军余部组织起来参加纵队活动。从1943年起,0云南省工委先后派出方在光、陈季伯、罗文贤等0党员到牛街中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进步校长高丕文的支持和保护下,1945年12月创办《牛街旬刊》,作为地下党的喉舌和-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9、霍承嗣墓壁画
原葬于距昭通市约10公里的后海子中寨,1963年进行清理发掘,1965年迁入市区昭通中学内。墓室呈正方形,由长方形砂石叠砌而成,边长3米,高2.20米。墓中文物早年被盗,室内四壁绘满题材丰富的壁画,画为彩绘,颜色为朱、赭、黄、黑等色,画风古朴,出自民间画匠之手。其中有墓主人、侍从、家丁、部曲、中闾候、金童、玉女等人物形象。墓室北壁即后壁是画面的重要部分,下层正中绘墓主人霍承嗣像,高48厘米。像左上方有题记8行,记载霍承嗣官居持节都督江南交、宁二州诸军事,建宁、越、兴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史,进封成都县侯。霍家是“南中大姓”之一,墓主人是霍峻、霍戈的后裔。墓建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墓东壁上层绘朱雀、白虎、房舍、流云等;下层绘持幡送葬队伍13人。西壁上层绘青龙、朱雀、屋宇等图像;下层绘家丁部曲40人。此墓壁画对研究东晋时期云南与中原关系、汉彝融合、“南中大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天险两合岩
天险两合岩两合岩位于威信县城南5公里,由于地层断裂和水融作用形成一条宽10米、高200米、长500米的峡谷,扎西河从中咆哮而过,两岸岩壁对峙,仿佛要合拢一样,故名“两合岩”。解放前的两合岩地势险峻,山峰高耸入云,仅岩壁上有一羊肠小道可走,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35年2月,中央红军路经此地,-同志在《随军西行见闻》里写道:“尤以两合隘(岩)最为险要,只要道路破坏五尺,军队即无法通过。”解放后修通了公路,并于1985年2月在此石刻了“万里风云涌两合;千秋伟业耀扎西”和“云锁一线惊天险;桥飞两壁变通途”两副楹联。两合岩左侧有一大溶洞,长300米、宽100米、高80米。洞里有一座极为壮观的石莲花;同时又是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和骨针,经鉴定已有5000多年历史。1985年威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威信县2006年旅游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之一,拟建为两合岩峡谷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永善僰人悬棺景区
僰人悬棺景区僰人悬棺位于云南昭通境内,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但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在悬棺附近发现了比自贡恐龙还要早的恐龙化石,还发现了深不可测的巨型溶洞,有一个据说可直接通到云南。另有一个数十米长的溶洞,据推测是当时僰人穴居的山洞,总之一切都很神秘,需要多多去探索。悬棺安放方法,经长期探索考证,初步推测五种悬置方式:木桩式、凿龛式、天然洞穴式、岩墩式、架壑式。因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电话:0871-46083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拖姑清真寺
云南省五大古寺之一。在该地区被奉为祖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著名古寺。根据寺内碑文记载,拖姑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由清朝武官蔡家地马姓先祖马鳞灿公、马鳞炽公因战功而获得封地拖姑地区,故代头带头捐资建造该寺正殿,作为礼拜之所;公元1755年经住寺阿訇赛焕章牵头,到四川、贵州、陕西、宁夏及省内各地募捐,相继建起了唤醒楼、厢房。以后又几经修葺增建至现在规模。(另有传说为阮氏第四代先祖阮世美老仙巴巴创建)主殿为全寺的主体建筑,高约13米、长约18米、宽约15米,由36根圆柱支撑。殿宇庄严雄伟、雕梁画栋,殿堂中央有一横匾,-“快乐天堂”,大厅内可容纳近三百人礼拜。殿中有两根大横梁分别仅由四条小薄方木支撑,其构筑之奇妙,技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殿顶檐翘四角,气度不凡。唤醒楼,即呼唤快来礼拜之意,是全寺最为奇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一根根大圆木柱直立其中,挑起层层梁椽,乍一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马湖府遗址
马湖府遗址南岸镇,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比较热闹繁华的中心集镇,其发展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从公元1267年开始,南岸设立马湖府至行政区域变更,马湖府迁往四川屏山后导致了南岸镇的第一次衰落。但由于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位置——长江航运起始点,加上开阔平坦的地势,南岸在清朝又建起一条街道,有烟馆、茶馆、酒店、油坊等设施,设有乡公所、监狱等机构,建有万寿寺、五通寺、之鱼庙,南岸在二十世纪初又繁荣起来,成为周围较大区域的中心,三十年代的一场大火元气尽伤,南岸镇第二次衰落。解放后,由于行政区域划定,南岸仅为一区所辖的村,在商业流通国营化、生产生活公社化,破四旧、捣寺庙中,使南岸作为农村地区中心集镇的作用丧失殆尽,设施所剩无几,集镇又一次败落下来。1988年机构改革,撤区设镇,重划行政界限,于2月新设南岸镇,体制改革后,南岸镇在云南的东北角再次崛起。地址:绥江县南岸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袁滋题记摩崖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0公里的豆沙关崖壁上。摩崖石刻地处左下绝壁,山路陡峭,隔河对岸崖石壁立,像两扇巨大石门,扼锁咽喉,俨如一石门,唐代称“石门关”,是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唐贞元九年(793年)背逆唐朝四十多年的南诏王,遣使请求归唐。贞元十年(794年),唐朝派御史中丞袁滋奉使持节赴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归义王,他经由戎州(今宜宾)入滇,经石门(今豆沙关)时,为纪其行,作此摩崖题名。摩崖石刻长0.44米,宽0.36米,全文八行,每行3~21字,共122字,左行,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保存完好。其内容与新、旧《唐书》、《蛮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记载相同。摩崖题记是唐王朝与南诏改善关系,重新和好的重要标记,是研究南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史称袁滋“工篆隶,有古法”,又说他与李阳冰、瞿令问齐名。末尾篆书三字,从书法角度看也是弥足珍贵的。(国家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楼坝古墓遗址
楼坝古墓遗址楼坝地处水富县东南部,距县城16公里,与四川宜宾市横江镇隔江相望。近些年来发现大批的东汉古崖墓群和战国?西汉土坑墓群,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多种文物十分珍贵,是研究滇东北战国、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要依据。从楼坝古崖墓群和战国?西汉土坑墓群0土的蜻蜓眼琉璃珠,青铜器、陶俑等文物中,可见昔日僰人的生活轨迹及“南丝绸之路”上通商往来的繁忙景象。如今,南经丝绸之路上已不见山间铃响马帮来和栈道纷争的刀光剑影,却留下了古渡拜台、古楼子、古石寨、石板寺、唐家古堡、邓家祠堂等古迹建筑和车车灯、牛灯等民间歌舞。古代墓葬镌刻着一段段古老的历史,有关专家作出了“楼坝是春秋时期巴蜀文化向滇地过渡并发展的重要通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的结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盐津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云南昭通盐津县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庆符县静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岩之间,在四周群峰的攒拥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石壁中,钟乳石倒立,天然地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极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为这一带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敬仰。观音阁内有数尊精塑的神像,阁内金碧辉煌。在岩壁上还刻有“观世音慈航普渡众生”的浮雕,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观音会,朝圣观光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罗炳辉将军故居
罗炳辉将军故居罗炳辉将军故居位于彝良县角奎镇阿都办事处偏坡寨。距彝良县城约5公里。1987年国家拔专款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土木结构草房3间,坐北向南。面阔13米,进深7米,面积120平方米,另划有保护范围2001平方米,修有文物标志碑等。1989年7月6日竣工后正式对外开放。故居是罗炳辉17岁离家从军前居住,陈列有罗炳辉在家时使用的生活用具。保护范围内有罗炳辉高祖罗凤鳌墓,父亲罗守清、母亲黄氏墓,妻子李风桂墓,以及《罗炳辉祭父文碑》。1986年10月,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彝良县角奎镇阿都办事处偏坡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8、小东门新石器晚期墓葬
位于巧家县城中心小东门。晚清迄至民国,此地均为衙署所在。1950年后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后院范围。由于地面被建筑物覆盖,从未进行过有计划的勘察、发掘,墓葬面积不详。历年基建,时有器物出土。1984年县科委建房,发现墓葬6座,采集到出土器物3件。陶器质地为夹沙灰陶,平底鼓腹侈口罐。底部有叶脉纹、肩部及口沿为平行划纹。1990年,县人民政府建盖职工宿舍,再次发现石板墓葬,报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择成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和县文物管理所作抢救性发掘。历时27天,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9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贝类器物50余件。石棺由自然砂石块镶嵌而成,死者头部一律向南。随葬物已清理已清理、登记,有待鉴定。石板墓葬初步断代为新石器晚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龙氏家祠
龙氏家祠位于云南昭通城南10公里簸箕湾村,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祭祖修建的祠堂。家祠始建于1930年,由龙云的胞妹龙志桢负责修建,祠堂于1933年完工。宅院及附属工程1935年因龙志桢病故停建,1938年龙云派次子龙绳祖和时任云南省昭宣师管区副司令的陈纯初继续修建,最后竣工于1942年,占地26.5亩,祠堂坐南朝北,外设护城河,宽4米,河中的水与黑泥地捧水围堰塘相连,河水清澈灵动,河内种有荷花。原有城墙用土夯筑,仅留下毛石堆砌的墙垣。现维修后的城墙在原基础上改为砖砌,高3.8米,宽3.2米,恢复垛口及女儿墙。城墙西北角建有碉堡。高大的门楼歇山顶,盖青瓦。2013年5月,龙氏家祠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云南省昭通市永丰镇簸箕湾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昭通古文化遗址
昭通古文化遗址位于昭通市城北北闸镇塘房二社过山洞村。洞长40多米,洞宽10米有余,最高处约5米。1982年,市文物普查队发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和1枚人牙化石。首次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定名为“昭通人”。这一发现填补了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的空白。继发现过山洞后洞内旧石器遗址后,又在前洞口左侧倒塌的岩脚下发现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洞穴前高后低,遗址向内形成斜坡,地表面暴露的是多块陶碎片。初步探测,文化层深1米余,分布面积10平方米左右。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锛,磨制较粗糙。陶器以夹沙红陶居多,夹沙灰陶次之,均为索面。器形有长颈尖底罐、单耳圈足罐、环底钵、平底小杯、折沿罐、釜形器等。景点位置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北闸镇塘房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