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乐山市旅游
乐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1、万年寺
看点无梁砖殿:万年寺第二殿,又称普贤殿。该殿全以砖块砌就,无一木一柱一瓦,雄伟壮观,颇具古印度建筑风格,其设计思想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砖殿我国古代建筑一大奇观,该建筑400年来经历了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殿内有宋代铸造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铸像一尊,高7.85米,重62吨。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称稀世国宝。壁龛列小佛三千,与普贤骑象像,构成了普贤集弟子讲经说法的宏大场面。顶上飞天图案,人物体态轻盈,舞姿婀娜,构成天上人间完美结合的场景。“白水秋风”:白水池中,山影斜横;寺外红叶,迎秋放飞。是水似风,白水秋风。“白水秋风”自然佳景,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古“峨眉十景”之一。介绍万年寺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海拔1020米。万年寺创建于东晋,时名普贤寺,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白水寺;宋代易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无梁砖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张公馆--刘伯承居住地
张公馆(原张氏宅,为川军刘文辉部第二混成旅旅长张仲铭在五通桥的寓所)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金粟镇双漩坝村四组。张公馆建于1920年,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由门房、东西厢房、正房构成,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木结构建筑,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建筑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刘伯承与张仲铭为“陆军将弁学堂”的同学。1923年,刘伯承任四川第一军第二混成旅团长,8月在大足县驱逐吴佩孚派来侵川之黔军王天培部,于激战中大腿负重伤,严重感染,几乎截肢,后送成都就医。为了摆脱外界的干扰,静心养病,1924年1月24日,张仲铭亲自护送刘伯承回家乡五通桥调养,居住于张氏宅。此期间,闲中无聊的刘伯承,多次乘船逆水而上至沫溪河畔的曾店儿,饮茶垂钓。经半年多调养和锻炼,伤腿完全康复。在此期间,刘伯承深入五通桥的劳苦阶层调查研究。5月初,吴玉章到五通桥向刘伯承介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革命形势,并相约去上海找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三江白塔
三江白塔位于井研县城南13公里处的三江镇东头小山丘上。塔为密檐式砖木结构,塔身为须弥座四方形,通高28米,共13层。塔底地边长5.8米,逐层递减,微向内收。底层内高4米,向上逐层递减。塔内梯道盘旋,可以至第10层。每层四面均有假窗,有一通光方孔,有斗拱装饰,所有青砖,形式多样:大砖长55厘米,宽45厘米;小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均为5.5厘米。转角并用圆砖与三角形砖,施工时每砌3层,用抓钉嵌扣,直至塔顶,因而具有较强的防震性能。整个建筑造型严谨、风格朴素、线条匀称,结构坚固,是井研县唯一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宗教建筑。据《荣县志·金石》第十四,有“雁塔题名”记载,其略云:开禧二年(1206年)知州袁桂立学馆,教授刘道成记,荣登进士第者一百五十五人等语。查证“开禧二年”为宋宁宗第三元之第二年。《荣县志》又无第二处古塔的记载,故如雁塔即为三江白塔。因而白塔至少在公元1206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态旅游广场,位于瑜伽小径旁,北靠红珠顶,瑜伽河缓缓流过,倍添一份静谧和雅趣。面对摩崖石刻,折服于峨眉山久远的历史,震憾了峨眉山“天下第一”的气势。崖石上“神洲第一山”和“山之领袖”九个朱红色大字,标明了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而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晋、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人物对峨眉山“第一山”的评价。有“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此震旦国第一山也。”(魏晋?宝掌千岁和尚);“峨眉山自趾徂顶为七十里,过于岱宗三十里,孤绝高寒,已逼西方佛界,震旦第一山也。”(元?郭翼《雪履斋笔记》);“神州有三大道场,为震旦佛国:一曰峨眉,二曰五台,三曰補陀,则峨眉又神州第一山也!”(明?袁子让《二山图记》);“峨眉为震旦第一山,天皇授道、普贤示现之所,神奇灵异,非复人间。”(清?江皋《游峨眉山记》);“蜀中山水,如峨眉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清音阁
导游清音阁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又称卧云寺,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此阁修在峨眉山两大水系——黑龙江和白龙江之间的山梁上,凌空高耸,形势险峻。阁后阁侧,林木密郁,翠色参天,特别是阁后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这座古老的寺庙衬托得愈见古雅。看点牛心石:黝黑光亮,凝聚着两亿多年的历史和生命,任其黑白二水汹涌拍击,仍巍然不动。惊涛拍石,发出阵阵的轰鸣,声传四周的深谷幽林之中,恰如古琴弹奏,时而清越,时而深沉,时而激昂,任人领略“清音”之趣。介绍清音阁地处峨眉山上山下山的中枢,与龙门洞素称“水胜双绝”,历来是峨眉山十大胜景之一。面对清音阁,展开的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卷,浓绿重彩,精工点染。高处,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中部,是丹檐红柱的接御、牛心二亭,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近景,则为汇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侧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绕洪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犍为贞节牌坊
犍为贞节牌坊,位犍为文庙旁边,是由基础、立柱、额枋、字牌和檐顶等五个部分构成。旧时,牌坊的形制和规格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一般是以立柱多少来划分,如两柱一间坊为最小,四柱三间坊为中等,六柱五间坊为最大,即柱成偶数,间成奇数增减,牌坊大体可分为“冲天式”和“屋宇式”两种。下渡萧氏节烈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61年)十一月,为四柱三门庑殿式红砂岩石质牌坊。整体通高三尺宽二丈,至今完好。两柱之间为门洞,称作一间,中门称“当心间”或称“明间”,两侧的为“次间”。节烈坊脊顶中部立一宝葫芦,左右飞檐斗拱饰火焰牌。明间之上共有三层额枋,正楼贴檐小额枋字牌上竖刻“圣旨”二字,因多数字牌边饰刻有龙凤图案,故民间又称“龙凤版”。两旁花雕护板有高浮雕,双向对称的持笏天官石像。中层大额枋题版,深镌“节烈”二字,飞檐翘角有如鸱吻走兽。下层平板枋题版刻勒铭记,自右向左竖读为:“乾隆二十一年九月、礼部题奉、旌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杨公阙
杨公阙建于东汉晚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夹江县甘江镇双碑村,西邻响堂坝,北临甘江河。杨公阙(以阙基为准)东延5米,南延5米,西延6米,北延30米围墙以内为保护范围,围墙外周边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双阙东南约300米处突起的平台高地,曾经发掘出汉砖、古陶、石避邪、铜铁器皿等零散文物,推测为杨公阙墓葬所在地。杨公阙为墓阙,座南向北,双阙相距13米,阙高4.68米,宽1.2米,厚0.88米,红砂石质,各由10块巨大厚重的坚硬红石重叠堆砌而成,双阙主体保存较好,结构可分为阙身,阙楼,阙盖三部分,阙身呈方形,阙搂刻有多种浮雕图案,如横梁斗拱仿木建筑浮雕,镌刻精美,图象生动,线条流畅,简练有力,但风蚀较为严重。西阙于南宋淳熙年重建,阙身镌有“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字德仲墓道”16个字。西阙正面还可以看到残缺不全的两行大字,每字高16厘米,宽22厘米,其中“双故益”、“君讳宗”几个字是原来刻的,隶书字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金像寺摩崖造像
金像寺摩崖造像位于夹江县漹城镇千佛村。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保存较完好的明代摩崖造像群落。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后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金像寺摩崖造像镌刻于明代中期,共有6龛,造像60余尊,分布于金像寺遗址前后崖壁上,坐东北向西南,均为红砂石质,面积约400平方米。主要龛窟有:千手观音龛、三世佛龛、弥勒佛龛等。2--6号龛较大,其中3号龛高5米,宽4.5米,深3.6米,圆弧顶;龛中镌千手观音一尊,结跏跌坐,高2.9米,有11个头,240只手。4号龛前有明代成化年造像碑记,另有山神、牛王等,造像保存较好。5号龛高3.8米,宽6.1米,深2.7米;龛中镌三世佛坐像,结跏趺坐,两侧镌文殊普贤,骑青狮白象;该龛主体感强,文殊普贤近乎圆雕之作。该处摩崖造像反映了当时石刻艺术的风格。金像寺造像有多方面的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拆楼圣堂
无始无终真主宰,宣仁宣义大权衡。”这是清朝皇帝康熙对天主教的中肯评价。在峨眉山市桂花桥镇拆楼村,便有一座这样的天主教堂——玫瑰圣母堂。自1852年建成至今,她历经风雨走过了160个年头。环境清幽的圣堂前,两排挺拔的绿树依房而立,花坛、盆景点缀其间,寓意和平的天使与白鸽、象征贞洁的玉簪花跃然墙上,金黄的十字架矗立于塔楼项端,一股浓浓的歌特式建筑风情扑面而来。圣堂的现任神父熊华云告诉笔者:“1822年,拆楼圣堂始建于桂花桥镇拆楼坎。眼前的玫瑰圣母堂是1850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汪神父组织拆迁重建,当地教友出工出力,历时2年完成的。整座圣堂占地面积4300多平方米,较多可容纳800多人。”“拆楼圣堂是目前乐山市范围内保存较完好的法国歌特式天主教堂,1988年被乐山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当年在拆迁重建时,设计者参考中国近代的建筑特点,以稀有楠木为材料,采用了中式传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凌云寺
导游过载酒亭,举目仰视,凌云寺寺门高踞,飞檐凌空,红墙碧瓦,巍峨壮观。寺门正中高悬巨大金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言简意赅,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显示了这座千年古刹的不凡气势。介绍凌云寺又称大佛寺,位于凌云山栖鸾峰侧,与乐山大佛相邻。创建于唐代,后荒废。今寺为明、清所建,有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从它的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在寺字中别具一格却另有一番情趣。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凌云寺建筑雄伟,布局严谨,风景秀丽,有“天下山水胜之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嘉之山水在凌云”之誉。岩壁刻有“苏东坡载酒时游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普兴祝家大院
祝家大院位于峨眉山市普兴乡光明村一组,村西10米坡上。走进祝家大院,那迎面而来的清新空气,那古色古香的韵味,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里称得上是山区乡的一处风景。祝家大院占地面积2970.35平方米,由两个独立相连的建筑组成,窗棂、帘架、梁枋等部件风格古朴典雅,现今的祝家大院虽显得有些寂静,却依旧难掩旧日宅内的人丁兴旺。祝家大院坐南向北,建于中华民国,原为四进四合院,呈一字型布局,现存1进半。完整的四合院由正房,前房,左右厢房组成。均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通高7米,素面台基。其中:正房,面阔四柱三间16.7米,进深七柱六间10.3米,通高7米;前房为吊脚楼,面阔六柱五间16.7米,通高6.4米,明间为通道,有垂带式踏跺17级;左右厢房各面阔十柱九间30.75米,进深四柱三间4.9米,通高7米。如今,祝家大院作为全市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一直受到省、市、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沐川永济桥
座落于沐川县沐溪镇(县城中心区)沐卷河上的永济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6年),为南北走向的石墩木结构楼桥。其桥长15米,宽3米,桥面距河面3米,河中做墩,墩高5米,桥上为楼亭,楼高7米,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桥面有长廊三间,穿逗式梁架,三穿用四柱,桥栏高1.5米,栏距0.1米。桥南有阶梯式踏道22级,桥北有4级。桥下长年有清溪缓流,晚上月亮升起时倒映水中,静影成璧,形成“凉桥秋月”之美景。故在桥西北立有“凉桥秋月”石碑一座。永济桥早在清光绪年间就进行过维修。后来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沐川县人民政府先后于1986年和2000年进行了两次全面维修,修旧如旧,恢复了原貌。该桥于1986年被沐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又被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乐山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桥不仅是沐川保存的唯一的一座石墩式木质廊桥,就全省范围来说也非常罕见。其建造风格独特,造型别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大庙飞来殿
大庙飞来殿坐落于四川省峨眉县城北2公里的飞来岗上,是中国古代道教建筑。飞来殿俗称“大庙”,始建年代无考,重修于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名天齐五行庙。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元泰定元年(1324年)始告落成,改名东岳庙。明万历三年(1575年)始供佛像。此后又增建山门等,佛、道杂居,称为大庙。现存宋元至明清等各代构成的建筑群,内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庙记》和《元泰定四年重修东岳庙记》碑,占地总面积约1988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940平方米。殿内原来还供有东岳大帝的神像,但早已毁弃不存。飞来殿,坐西向东,正面的檐柱三开间,长达18.28米,内柱分成五开间、进深五开间。大殿平面上的柱子分布呈减柱造法,檐柱上还施以栏额和平板格,平板枋上置有斗拱,斗拱都为六铺作单秒双下昂,上昂向上卷成象鼻形,下昂雕刻成龙头,十分精美、华丽。明间的左右两柱上通体塑有泥胎蟠龙,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宋、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磁佛寺
在峨眉山市北大门的双福镇中心村,有一座地处峨眉山以外唯一的寺院——磁佛寺。磁佛古寺原名“拨云山庵”,创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是比丘尼常住寺院,因在拨云山而得名。明洪武初由智元和尚重建,改名“普渡寺”。寺虽不大,但却拥有世界第一大瓷佛,几百年中它曾几度更名,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古寺?这期间究竟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从峨眉山市区出发,在双福镇与夹江县的交界处,穿过成昆线,顺着田埂向前不远就是磁佛寺的地界。拾级而上,两侧翠柏荫荫,抬头可望见庙里香烟缭绕。眼前这座玲珑、古朴、四合院式的佛门古刹,是一座农禅结合的特殊寺庙,整座建筑为木结构,穿斗式梁架,歇山和悬山式相结合,小青瓦屋面,具有明显的川西民居特色。据说,明永乐初年,寺僧惠光法师曾去江西景德镇募化观音瓷像,无果而返。永乐十三年(1415年)四月初八,景德镇瓷商谢元芳来峨眉与商家田万鳌结帐时发生口角,惠光法师苦劝双方,谢、田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善觉寺
善觉寺海拔620米,位于报国寺通往伏虎寺公路旁边的一段小路上,位置较偏僻。现为比丘尼寺院。寺周苍楠翠柏,古木参天,登高远望峨眉平原,心情舒畅。善觉寺所在地俗称“二坪”,古为宋皇坪。传说轩辕黄帝在宋皇坪求道于天真皇人,坪上的宋皇观古有“授道台”之名。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道德禅师开建,名“降龙院”,左与伏虎寺遥相呼应。清初,住持元亨禅师德高望重,声闻朝廷。相传清康熙皇帝游峨眉山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公元1702年),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进入善觉寺,第一殿是山门,门上悬挂有当代高僧遍能大师书写的“善觉寺”横匾。弥勒殿与山门连接,中供弥勒佛,旁塑四大天王。第二殿是普贤殿。供奉普贤菩萨住山像,悬额“慈云普覆”。第三殿是药师殿。供奉药师佛,并有一尊铜铸药师佛像,高80厘米。殿柱上有联文:“愿世间免难消灾障,祝人民延寿洚吉祥”。第四殿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洗象池
洗象池岩下,栖息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藏酋猴(俗称短尾猴)。这里周围常可见猴群出没,进入殿堂,见人不惊,伸“手”索食,尽享口福。洗象池的月台上,是戏猴的好地方,逗猴要有善意,不能伤害它们,猴群会奉献给你无穷的乐趣;若起歹心,你就要吃亏,千万记住!洗象池原名初喜亭,也是峨眉山有名的一处寺庙,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明末这里只是一座小庵,僧人在这里只烧茶水以待游客。清代康熙年间行能大师扩建为“天花禅院”,因寺内有一石砌六方水池,相传普贤菩萨乘白象过此,必先浴象,以后即改名洗象池。清康熙时扩建,从而成为一座寺庙,寺内有殿宇三重,正殿居中央,殿内巨大玻璃佛龛内塑普贤骑象法身,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至寺前石砌半圆形月台,可看猴于附近嬉戏打闹。这里大气清澈,云垂脚下,每逢夜月当空,清辉无限,月华如玉,若入广寒,故“象池夜月”为峨眉十景之一。为全国重点寺院。保护范围:以建筑围墙为界。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贺宗第--中共嘉属工作委员会旧址
贺宗第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竹根镇跃进街31号。贺宗第始建于光绪初年(1875年),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由24个天井相连而成。桥滩人称“太和全”。大部分建筑都已拆除,仅存有一面封火墙、一个用来唱戏的“不系舟”、一座比较完整的楼堂和几段尚存的围墙。1938年6月,省工委为了大量发展党员,广泛开展抗日群众运动,派侯方岳到乐山重新建党,陆续与陈述舟、冯有申、贺国干等取得联系,了解原有党员情况,接上组织关系或者吸收入党。8月,省工委根据党组织发展壮大的情况,决定成立中共嘉属工作委员会,侯方岳任书记,李嘉仲、贺国干任委员,机关设在贺宗弟。12月,因乐山地区组织发展较快,省工委决定把嘉属工委改为中共乐山中心县委,侯方岳任书记,委员5人,其中贺国干分管--工作,中心县委成立时开会也在此。1939年6月,因五通桥盐业同业公会改选,贺国干失掉五通桥盐业同业公会主席、通材中学董事长职务后,通材中学党员教师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仙峰寺
仙峰寺位于仙峰岩下,原名慈延寺,海拔1725米,门迎华严顶。该寺初创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为一小庵。明代初,该寺建有专门存放明神宗御赐大藏经的藏经楼,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本炯禅师扩建为大寺,名“仙峰禅林”。明崇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毁于火,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并沿用至今。看点仙峰寺一带生长着许多珙桐树,花呈白色,形如鸽翼,微风吹拂,翩翩起舞,为世界稀有植物,西方人称之为“中国鸽子树”。介绍仙峰寺第一殿原为财神殿,后改供弥勒菩萨,称弥勒殿。现又改为财神殿。匾额“仙峰禅林”。殿堂内左壁悬挂木屏四扇,简述仙峰寺沿革及九老洞的传说。第二殿是大雄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旁十八罗汉,背面供奉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全为脱纱佛像。第三殿是舍利殿,供奉汉白玉雕刻的药师佛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峨眉山卧云庵
卧云庵,位于四川省峨眉山海拔三千零六十五米绝顶之处,因其位处摄身岩畔,白云上涌,寺如卧云,故名。卧云庵现为中国海拔最高的汉传佛教寺庙。现存卧云庵已是清末建筑,建筑占地面积达一千六百平方米,为全木结构重楼(正殿为三重楼)悬山顶四合院式寺庙建筑,由弥勒殿、观音殿、玉佛殿及厢房组成。庵内外匾联众多,其中「卧云庵」门匾和「地阔峨眉晚,山高岘首春」门联是著名画家吴作人墨宝。殿前旧有池名半月池,「深广不数丈,水日上渗,足饮千人。」故又有圣泉、观音水、井络泉等异称。当年还有「扪参历井」石坊立于池畔,张扬着圣泉的名声。殿后即是著名的小睹光台,是观赏日出、云海、佛光、圣灯等金顶四大奇观的好去处。现玉佛殿内,还存放有一八二八年金殿被毁后残存的两件铜墙壁。金殿在一九二八年恢复为砖构鎏金屋顶,靠此鎏金屋顶仍有「金顶」风味。岂料在一九七二年,设在华藏寺内的电视转播台机房失火,殃及池鱼,金殿及华藏寺(内藏清代的《北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报国寺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这里寺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伟殿崇宏,金碧生辉,香烟袅袅,磬声频传。此寺座西向东,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对凤凰堡,后倚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凤亭,恰似一只美丽、吉祥,朝阳欲飞的金凤凰。山门前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造型生动,威武雄壮,就象左右门卫,守护着这座名山宝刹。山门上:“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玉藩手书。此庙最初名“会宗堂”,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清初会宗堂迁至现址,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闻达重修。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据佛经中“报国主恩”的意思,御赐“报国寺”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广惠扩建。解放后多次维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门。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