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漳州市旅游
漳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
田螺坑土楼群
漳州土楼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景点,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土楼群由1座方楼(步云楼)、3座圆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和1座椭圆形楼(文昌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从顶上远看就像一桌菜,因此被戏称为“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依山势错落布局,建造在山腰,被绿色梯田包围着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大地,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楼群中年代最早的步云楼(方楼)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距今约200多年。最晚的文昌楼建于1966年。这个土楼群是在一个较长的阶段内逐渐形成的,清嘉庆年间是此地土楼修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典江村河坑自然村,从书洋镇政府往西12公里处,有三个土楼群共有27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著名的“北斗七星”土楼群就位于此处。站在狮子地冻山顶,可以从三个方位看到不同造型的三个土楼群共有27座。在右前方的一片开阔地与山坡连接处,座落着7座土楼,就是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春贵楼、绳庆楼、南动楼、永荣楼,就是“北斗七星”。往左前方看,两条小河流在山脚下交汇,形成了河坑村风水结晶“丁”字水,沿着“丁”字的小河流两岸,分布着6座方形大土楼,3座圆形大土楼。再向左后方看,在曲江自然村里,有庆南楼、庆裕楼等11座土楼。走在河坑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又称芝山红楼。这里原来是美国教会学校寻源中学,红楼是寻源中学的校长楼。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主席率领下,一举攻克漳州,取得重大胜利。毛主席就住在红楼里,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30年代初,漳州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国民党49师盘踞于此,摧残闽南革命,迭犯闽西苏区。为了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局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国内时局和闽粤敌我形势,提出集中一、五军团兵力攻打漳州的战略方案,指出:政治上必须直下漳(州)泉(州),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这一正确主张得到中共苏区中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南诏镇古建筑群
南诏镇位于福建省诏安县南部,是县政府所在地。属平原地带,毗邻广东,是福建的南大门,有324国道和漳诏高速公路穿过,交通十分便利,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珠三角”的前沿平台,也是台胞主要祖籍地。东临东溪与桥东镇隔溪相望;南、西、北与深桥镇接壤,自唐朝公元686年设南诏堡至今有1千3百多年历史。南诏镇历史悠久,古迹荟萃,有唐凿“怀恩古井”、始建于明代的开漳圣王庙、教练夫人庙、关帝庙、清初建妈祖庙以及从东门中街到县前街约700多米街道上排列着的“父子进士”、“天宠重褒”等七座明清石牌坊,有数十座明清的古庙宇、古民居,宏伟豪放,富有古建筑特色。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关帝庙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东山关帝庙,是全国四大关帝庙之一,1996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的建筑结构相当精巧。它的庙门为牌楼式,称“太子亭”,由六根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亭上有各种独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流光溢彩。关帝庙内回廊厢房、丹墀龙陛,华表僧舍,建筑工艺精湛。庙内存有多方石碑刻、柱础、铜钟、香炉等珍贵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东山关帝庙还是台湾及东南亚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每年均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汰口古寨
在距离素有“千古之谜”、“江南一绝”的华安县沙建镇仙字潭约3公里处,也就是在九龙江北溪汰溪下游的小山头上,在参天大树之间座落着一座古兵寨建筑——汰口寨。它虽然历经六七百年以上的风吹雨打,但仍然保持原始的兵寨建筑风貌,丝毫现代建筑的痕迹,与山脚下近年来的现代化住宅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有着悠久的建寨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就是古老而神奇的汰口寨。汰口寨古称“桃源口古寨”,又称“全保楼”。漫步古寨,映入眼帘的许多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将古老而神秘的古寨若隐若现地包围着,为这个小寨增添几分神秘色彩。此时此刻,你也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诗人陶渊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位于漳浦县湖西乡的顶坛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于湖西顶坛,四周建筑犹如城墙环绕,故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是清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的故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廷珍(1664—1729),字荆璞,漳浦湖西人,官至南粤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曾摄台湾镇事,在定策治理台湾中颇有功绩,卒后赠太子少保,谥襄毅,世袭轻车都尉。康熙年间,他随族兄蓝理(字义甫,号文山,漳浦赤岭人,为康熙年间拖肠血战的平台先锋、以首功加左都督、官至福建提督)一起从军,投奔清康亲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浦蓝氏宗祠
蓝氏宗祠年代:明、清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简介:明嘉靖二年(1523)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西南朝向,建筑面积540.96平方米,由门厅、正堂及两边耳房组成;堂前有大埕,埕下排列七星潭,祠后为小石山及状同日月的二口水潭。附属文物主要有门厅左侧墙中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祖庙碑记”,记述了蓝理重修种玉堂的事迹,以及民国丁卯年“勒缘石碑”等。种玉堂位于漳浦县赤岭乡(原苌坑)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清康熙年间由福建陆路提督蓝理重建。种玉堂门联“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表明“镇海”是明代镇海卫,为漳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云家庙
海云家庙,亦称乌石大厅,坐落于漳浦县浯江村,前对丹山印石峰,近处梅岭为笔架山;巍峨的海云山屹立在西北方;左傍紫薇山(龙山);右列天马山、伏虎山、塔山;后靠御屏紫帽石,透过倒亭隙,遥倚平和县矾山;浯江自西北而来,沿龟林山、紫薇山绕到正东,从东南方向直奔浮头湾,汇入东海。海云家庙为漳浦林姓的主要祠堂之一。漳浦林姓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支称路下林,为南宋林昌的后代。另一支称乌石林,其始祖林安于南宋间由长乐迁居漳浦,后代聚居于海云山麓,浯江溪畔形成了以旧镇,深土、赤土、霞美为中心,四十多个村庄,总称乌石的社区。明代嘉靖到清嘉庆之间,乌石林姓极为兴旺,先后出现了11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泰杨氏宗祠
长泰杨氏宗祠,俗称杨海纪念堂,位于长泰县武安镇城关村后庵,始建于唐代,原为杨海居住的一所简陋平房。明代,杨海的后裔杨复一在原址扩建为杨海纪念堂。杨海系唐文德元年(888年),朝廷诰封的武胜场大使。至南唐保大十四年(955年),“场”升为“县”,取名长泰,属泉州府管辖。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邑原任武胜场大使杨海等,以长泰距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请求舍远就近改隶漳州,泉州太守林金吾奏准朝廷,于是长泰县始属于漳州,一直延续至今。杨海为开县元勋,他关心百姓疾苦,为长泰人民的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故民尊称其为“武胜公”。杨海纪念堂,座西朝东,建筑面积5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霄威惠庙
原称陈将军庙,位于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坐西北朝东南,始建于唐嗣圣元年(684年),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始称威惠庙。现存建筑系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里人吴永绥重建,历代屡有重修。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被海内外尊为威惠祖庙,有宋代漳浦县令(时云霄属漳浦县)吕王寿的《谒威惠庙》诗“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名句为证。1985年元月15日被公布为云霄县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元光是海内外开漳将士后裔所尊奉的陈圣王,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早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年仅13岁的陈元光就随父“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中原府兵南征入闽,安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绳武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位于平和县芦溪镇蕉路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是一座具有高超雕刻艺术风格的袖珍圆形土楼。绳武楼系芦溪叶氏第十八世太学生叶处侯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圆楼直径43.8米,24开间,占地面积1506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楼高三层,第一层是客厅、厨房和一间卧室,每间都有楼梯通往第二层;第二层是各户私房;第三层是朝天院,设有通廊可环绕全层。绳武楼的文化博大而精深,楼中处处可见石雕、木雕、泥塑、壁画等,样式各异,造型美观,品味不凡,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仅木雕就有646处,无一雷同,被专家称为“木雕博物馆”。绳武楼于清嘉庆年间由芦溪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楼
南阳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狮形山下,走近南阳楼,“福建省土楼博物馆”几个大字跃入眼帘。南阳楼系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之孙蒋经邦所建,时在嘉庆丁丑年端月(1817年农历正月)比二宜楼迟建47年。由于有二宜楼作为蓝本参照,因而二宜楼建筑设计方面的优点特点为其所吸收,可称是二宜楼的缩影,其木雕、石刻用材方面较之二宜楼更胜一筹。南阳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楼高13.25米,直径51.6米,设4个单元,每个单元均为7开间,共有房间96间。现楼内陈列了土楼主人当年的家具、文具、文玩等物品、劳动工具等保存完好的珍贵文物,再现了当年土楼主人的生活原貌。”庄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山古城
在东山岛东北部,有一片宽阔的海域,是东山港的出口,进出东山的渔船、商船、货船、游轮都要从这片海域经过。因此,该海域也成为东山的咽喉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该海域与东山主岛相连接处,是一片巨大的海滨礁石群,怪石嶙峋,各具情态,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千层雪浪花,引人入胜,是天然的海蚀地貌奇观。礁石群上,防风抗沙耐碱的木麻黄、相思树等树木,葱茏滴翠,郁郁蓊蓊。在绿树丛中,一条蜿蜒巨龙,起伏出没,连绵不绝,雄距在东海之滨,保卫着东山安宁,这就是闽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铜山古城。铜山古城建于明朝。据《铜山志》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骚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霄灵鹫寺
灵鹫寺座落于福建省沿海地区的云霄县列屿镇境内,东朝漳浦古雷港、厦门岛,西朝福建南部常山、诏安、广东、潮汕,北邻漳水入海口、云霄将军山,南朝秀水浩瀚的东山岛、台湾岛,地理位置优势。“灵鹫寺”原名“擘峰岩”,相传,南宋(1157-1279)即高宗或孝宗太子同几位朝内太监逃难至此地隐居,发现此地的地理位置是建寺庙的宝地,并削发为僧建起庙,取名为“擘峰岩”,后来变成寺庙的古迹。据现已遗存的四面佛、石柱、石碑等遗物及遗物上的字迹,证知在嘉庆戊寅23年(1818)族人曾有修复,后因历史悠久而毁坏,在光绪壬午年(1882),由汤继昌等六人出资重修,民俗称之为“新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侯禅寺
九侯禅寺,又称九侯岩,位于福建省诏安县,在乌山南麓的九侯山风景区中心,始建于唐代。据《九侯禅寺碑记》载:“古刹有内旧岩,始建于唐代。宋绍兴十年(1140年)始建佛阁大殿”,即今之九侯禅寺。宋淳祐五年(1245年)曾再次重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和光绪年间也均有重修。2000年广东达濠青云禅寺方丈弘养法师等又集资再次重修。九侯禅寺,在诏安乌山南麓的九侯山中,又称九侯岩,南距县城三十余里。“九侯”名字的来历,一说“九峰列峙,尊若公侯”;一说“大禹后裔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山”。由于九侯岩风光奇美,禅寺深幽,自古就有“仙造九侯岩”和“闽南第一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位于福建省漳州芗城区振成巷内。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是漳州七县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宗祖,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乃漳邑林氏祭祖之所,漳州林氏还以此年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来生员用。宗祠前后进已废,现存中进四方正殿,面积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下檐不围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迹,可见原规模甚大。宗祠确切建筑年代已无考,经专家据主殿实物与结构分析、鉴定,始建于宋代,因清末曾修葺,故亦带有清式建筑的痕迹。漳州比干庙不仅长期供奉比干,还做为林氏族人赴考往来生员的接待处。文革前比干庙内仍高挂多块明清状元、探花的牌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石牌坊
牌坊又称石坊、牌楼,漳州方言称其为“荷表”,意思为“某人承皇恩受褒表”的纪念建筑。漳州牌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来闻名。清朝年间记载有地点、有名称的牌坊,多达四百多座。虽经历史变迁,至今保留下来还有近50座,分布在漳州各区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牌坊,为位于芗城区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和“两京敭历坊,(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牌坊,和位于新华东路东端岳口启的“闽越雄声”和“勇壮简易”两座清代牌坊。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的石牌坊共有四座,分别位于市区香港路北段双门顶明代石坊,即尚书探花坊和三进宰贰坊,及新华东路岳口街清代石坊,即勇士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四石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东桥
江东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虎渡桥,又名通济桥,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位于福建漳州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横跨于九龙江北溪下游。这里地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两岸峻山夹峙,江宽流急,地势险要,古称“三省通衢”。相传初建桥时,桥墩屡建不稳,偶有猛虎负子过江,遂依虎道勘得水中礁石,乃就石垒墩,桥墩遂固,故名虎渡桥。而《漳州府志》卷六则说此处“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宋绍熙元年(1190年),这里曾架过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夏始建石墩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毁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议下,建成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记此石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