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文物古迹介绍
林兆恩墓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莆田赤柱人,创立夏午尼三一教,又称夏教。倡儒道释三教合一学说世称三教先生。明倭寇作乱,他捐家财雇兵守城,埋尸两万多具,并教人治愈兵后瘟疫,深受民间感戴,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在东南亚一带华侨多建祠纪念他。该墓为明隆庆五年(1571)林兆恩55岁时建。墓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坐北朝南。墓丘石构,平面呈“风”字型,面阔6米,进深14米,后墙正中刻“明三教先生子谷子龙江林墓”。坟顶以整块石雕龟背纹饰,前置供台,墓前有三级墓坪。林兆恩墓198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国柱故居
陈国柱故居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王西自然村。陈国柱故居前连九华叠翠,后拥古竹禅寺,是旧时莆田通往福州的山区古驿道。故居由大厅、厢房、石埕、围墙组成,为传统五间厢民居,土木结构,室内陈列着陈国柱和他胞兄陈国桢烈士(1902-1949)的生平事迹和有关革命文物。陈国柱故居于2000年11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被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无尘塔
九座寺(原名太平院)位于仙游县城西北约40公里的凤山乡凤顶村,始建于唐代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正觉禅师(法名智广)倡建,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无尘塔位于九座寺西面,创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为该寺历代寺僧圆寂后火化的荼毗塔,距今已1100多年,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载,该寺舍院九座相连,规模宏伟,占地达1.5万平方米,鼎盛时僧众有五百余人,是唐代仙游最大的禅林宝刹。据说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到这里赏景,亲手书写“太平院”三个字。宋代名人余象和刘后村,也曾来到这里题过诗。九座寺现仅存大雄宝殿、祖师殿、僧舍斋堂和放生池。大雄宝殿内存有6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马村
天马村位于仙游县东北部,莆仙永中心点,距离莆田市区53公里,距离仙游县城45公里,东面、背面分别与涵江区庄边镇黄洋村、岐山村接壤。全村有2个自然村,分别为外石门村和内石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486户,总人口1796人,分布有郑、陈、何、胡、尤五大姓氏。辖区内林地总面积12000亩,其中山地面积10080亩,耕地面积752亩。主要景点:天马山天马山为仙游四大景之一,1980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前年下座寺建成,上座寺亦重新修葺,溢彩流金,雅静美观,使古刹旧貌换了新颜。登山石径亦已拓宽,上下方便。为游客明瞭天马山风景起见,兹辑写“天马山胜景一览”以供参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禧城墙
莆禧城墙位于北岸山亭乡莆禧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倭而筑千户所成。嘉靖二十三年(1544),莆禧军民在兴化卫中所千户白仁、分巡姚凤翔率领下于此击败倭寇,俘敌14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围城50余日终被戚家军围歼。城以条石砌筑,三面临海,遥对湄洲岛,北面靠陆,原城长2300米,高7米,基宽5米,顶宽2.9米,城门、城楼、警埔、城垛齐全。抗日战争初拆城,城内尚有城隍庙、天妃宫和十字形石板路、过楼小楼等,1984年维修城墙并恢复部分城垛,城外有明代砌建八卦井一口。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兴寺
重兴寺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境内,原名古山寺,始建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八九九年)。宋乾德四年重建。元至正十年失火被毁,十二年复建。后来经多次重修。现保存的建筑为明清建筑风格。寺内右侧是唐工部员外郎吴祭祠。寺前有莆田吴姓始祖唐工部员外郎吴祭之墓。重兴寺1997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峻山陈永盛)重兴寺在黄石水南境内四脚亭附近的街道上,山门金碧辉煌,颇为壮观。迈进山门,只见在小埕左边是寺院的前殿,进入殿内,只见里面盆景众多,把正方型的大天井装扮得绿荫荫的,给酷热的天气大大降了温。一个老人在辅导十来个小学生读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吴石塔
东吴石塔位于秀屿区东埔镇东吴村,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仿木楼,阁式石塔,七级八角,通高21.54米,底层每边长2.11米,底层正门向东偏北8度,各层对错开门,底层门两旁雕刻武士,每层各面均设龛置佛像。各层塔门额刻有“祝圣伟望”、“古刹嘉馨”、“海上鳌峰”和建塔纪年等文字。石塔须弥座束腰浮雕鸟兽图案,均为精美。石塔造型俊秀,反映了莆田明代石雕工艺水平和造塔特点,是研究明代东南沿海造塔工艺及塔建筑文化的宝贵资料。附属建筑金鸡庙有明清沿海建筑特征。东吴石塔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东吴石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高约30米,为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湄洲麟山宫
麟山宫位于湄洲镇下山村宫兜自然村麟山路185号。又称下山宫,始建明洪武七年(1274年),清道光二年重修(1822)。坐东北朝西南,通面阔27米,通进深34.4米,面积523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埕、前殿、正殿,次轴线依次为埕、前偏殿、前天井、后偏殿、后天井、宫房。前殿重檐歇山顶,内施藻井,面阔三间;正殿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明间抬梁减中柱结构。宫内悬挂一方道光五年福建汀漳龙道摄理台湾府事方传燧书“圣迹益彰”匾额,是闽台交流的重要佐证。麟山宫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门林氏大厝
凤门林氏大厝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江口社区刘井村凤门巷,年代为清。简介:俗称“百廿间”,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66.09米,通进深72.24米,占地面积3915平方米,为五进合院式建筑。主屋面阔五间,前后五进,三、五进间均有门屏、天井相隔。宗祠面阔三间,前后三进,进间以八扇花格门屏、天井相隔。主屋及祠堂均为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用材较大,雕刻精美。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至村道。2018年,凤门林氏大厝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海卫城隍庙
平海卫城隍庙位于平海镇平海村西北530米,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清康熙间复界后重建,祀的城隍神像为清康熙年间塑的近年又依旧制重修,保持清初风格,坐北向南,通宽26米,通进深61.6米,总面积1601.6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依次有山门、天井、正殿、后殿组成,以两廊连为一体,大门前两旁有方形钟鼓楼,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为涉台文物之一,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实物资料。平海卫城隍庙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纠察庙
东门纠察庙位于仙游县东门街庙里巷,年代为清。简介:又称玄都纠察,奉祀纠察尊王,配祀妈祖、齐天大圣。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元年(1851)重建。坐东南朝西北,通面阔16米,通进深42.3米,总面积676.8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砖埕、前殿、天井、左右庑廊、正殿。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檩;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明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驼峰、枋雕花与斗拱、雀替均有彩绘贴金。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东门纠察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石坊
东门石坊位于仙游县城东镇东门村东150米。清道光五年(1825),为褒奖陈天高父子捐资建金石书院而建。由匠师郭怀师徒建造。坊四柱三间五楼,仿木楼阁式,通高11.5米,四坡顶。顶层四角圆雕龙柱,阁中龙牌透雕玲珑,牌中刻“玉音”。顶盖角檐四翘角悬垂,正脊两端双龙对峙,正中饰火珠,二层左右玲珑,额坊上雕饰人物、花卉、禽兽,共刻人物200尊,中层牌匾“乐善好施”四字,柱方形边长0.60米,大额枋上为云龙浮雕。东门石坊198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夹漈草堂
夹漈草堂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巩溪村夹漈山麓,年代为民国。简介:始建于南宋,民国十五年(1926)重建,现为郑樵纪念馆。坐北朝南,二进廊院式建筑,通面阔18.9米,通面深21.5米,占地面积406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前殿、天井、主殿。前殿歇山顶,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硬山顶,木石结构。天井两侧为侧室,面阔三间,二层,主殿左侧为“紫竹亭”,纪念馆东侧存有洗砚池。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夹漈草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福慧寺
福慧寺福慧寺位于秀屿区埭头镇英田村前埔的塔山上,山原名羲山,因众多奇岩叠起,形似灯塔,故名塔山。山下有三个石洞,洞内有明朝的三尊石佛,自古以来就有善男信女膜拜。寺内有西灵宫、凤云宫、东西塔、三宝殿、观音殿、天王殿、玉皇殿、日月亭、湄灵宫等16座建筑物,奉祀有妈祖、元贵大人、如来佛、弥来佛、李宝等神像,形成多教一体规模。有主轴线、双塔等,白天寺庙壮观,夜晚灯火辉煌,古寺展新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该山海拔仅200多米。今水泥路直通山门,交通方便,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寿桥
延寿桥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办事处延寿村延寿自然村。宋建炎元年(1127)由承信郎李富、评事方天贶同建,原来桥为十二墩十三孔。明宣德年间(1426-1435)圮,正统五年(1440)吴恩谅重建,万历四十年(1612)给事中黄起龙重修。十一孔十座舟形墩,为伸臂式石梁桥,跨于延寿溪上,南北走向,长91.62米,宽2.9米,高11米。桥上有石扶栏,桥北端有桥坊,上刻与造桥有关内容的铭文,另有清光绪六年石刻1通。延寿桥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汾五帝庙
东汾五帝庙位于灵川镇东进村东汾自然村西南侧。始建于唐代,历代屡有维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18.5米,通进深38.5米,占地面积4636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为二进廊院式建筑,由大坪、左右钟鼓楼、拜亭、前殿和后殿组成。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二柱,明间抬梁减中柱,悬山顶,土木结构。雀替和驼峰装饰金漆木雕,柱础为明、清构件。庙前大坪右侧存一只唐代石狮。东汾五帝庙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云祠李耕壁画
瑞云祠李耕壁画位于仙游县度尾镇池尾村,年代为1917年。简介:民国六年(1917)国画家李耕于瑞云祠内作壁画29幅,其中上厅两壁为“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生平事迹“林子行迹图”25幅(原作30幅,后右壁下端5幅损毁,由后人补上),下厅绘有仙游四大景中的“菜溪岩”、“九鲤图”山水画和“龙吟图”、“虎啸图”等4幅,共29幅。观音殿、瑞云祠为其附属文物。2013年,瑞云祠李耕壁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瑞云祠围墙各外延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富墓
李富墓位于城厢区常太镇岭下村坪田自然村,宋代建,坐南朝北偏西40°,墓宽11.3米,通深33.45米,高13.84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墓平面呈为“风”字型,三个墓埕,三合土结构,墓丘前有花岗石祭台,须弥座束腰有浮雕,为墓创建时的原构。李富墓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富(1085-1162),字子城。南宋时,以家财募集抗金义兵,航海北上,隶名将韩世忠部,授承信郎,殿前制司干办公事。后辞官回家讲学办公益。卒葬于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埔坪陈氏墓
埔坪陈氏墓又名陈谠墓,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度尾镇埔坪村。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12米,通进深65米。平面呈“风”字形。墓丘砖石结构,呈龟背状。中嵌墓碑,方首,高1.25米,宽0.80米,上刻楷书“宋开国侯侍郎留坡陈公墓”。前有三级墓埕。尚存石像生、石马、石羊各1对。陈谠(1134~1216),字正仲,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累官右司郎中、殿中御史等,嘉定初年寻封清源郡侯,卒谥“开国侯”。埔坪陈氏墓2013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寺观音殿
嵩山寺观音殿位于秀屿区东庄镇嵩山上。创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现存为清代建筑,面宽九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木石结构。寺中保存清代石碑一通,元至正九年石碣一块。附属文物寺院藏有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刻字的陈靖姑古樟木神像,陆秀夫衣冠冢墓道碑,清郭尚先书撰的《莆田醴泉象山书院碑记》和手书的“书林”、“艺苑”门额,山上尚有几处明、清摩崖石刻几处和宋代古井一口等。嵩山寺观音殿2013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